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飄香十年,埔里在地美食

飄香十年,埔里在地美食

文字採訪/朱姵齡、許俐雯
影像拍攝/蔡佩昀、郭雯雅
2013/1028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北平街的一處不具名的早餐店,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店家賣的是中式早餐,店家並不像一般早餐店,賣很多類型項目的早點,他們專賣燒餅、紅豆餅、香菇餅、豬肉蔥餅和豆漿,其中香菇餅是最為人人稱頌的,也是當地街坊中所著名的,他們以純手工的方式製作所有的餅類­­,用手揉捏,再煎煮,一開始,我們的採訪小組還以為是在賣水煎包的店,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包好各種餡料的燒餅還沒壓扁前的模樣,價格方面也屬於低價消費,對一般大眾而言是非常划算的價格。
早上五點便會在北平街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此時老闆娘忙碌的身影在人群中特別顯眼,靈活的動作馬上把客人所點的東西打包起來,這一家店看似樸實無特別的裝潢,其實藏著獨特又道地的美食,店家豆漿是現煮的,品味時還可喝到黃豆渣,所有的燒餅餅皮都是一樣的而且還會灑上芝麻粒,香菇餅是最受到大家青睞的項目,一口咬下,裡面包了滿滿的蘿蔔絲、冬粉還有香菇,大約一塊餅有三塊香菇的份量,紅豆餅是唯一的甜餅,裡面的紅豆是泥狀的,吃起來並不會很甜膩,餅皮一層又一層酥酥地有芝麻香,搭上綿密的紅豆餡,也不錯吃。
當初聽到香菇餅美食時原先以為是只賣香菇餅的店家,實際到訪時才發現其實是間早餐店。我們立馬被那看起來平實卻被稱為美食的香菇餅吸引,當吃下第一口時,朵大的香菇吃起來非常有勁,而柔軟的蘿蔔絲和冬粉配上扎實的香菇正好平衡了我們的口感。豬肉蔥餅也是滿滿的餡料,加上些蔥的香味讓豬肉吃起來不會感到恐怖反而還提出肉的鮮美甜份。吃完鹹食還有紅豆餅,他不像一般紅豆餅的外型而是像餅一樣圓圓扁扁的,綿密的紅豆泥餡搭上鬆軟酥脆的外皮和芝麻,吃起來甜而不膩。最後,燒餅酥脆的餅皮和淡淡的芝麻香喝上一口滑順的豆漿,讓我們的口中回復原本的清爽。
對於一開始要採訪時真的覺得興奮又緊張,害怕訪談不成功,沒想到老闆人很好,一直笑臉迎人也很樂意我們的採訪,不會因為有很多客人就拒絕我們。這次的採訪真的收穫良多,每份餅都是物美價廉、經濟又實惠也了解到一家平凡的早餐店也是特別用心去經營的,純手工是來保障給消費者的品質,笑臉迎人是希望大家都吃得幸福。



●「拾芭樂」人文地圖:https://mapsengine.google.com/map/edit?mid=zmfsI3tdfghE.k94yn-CDIEHA&hl=zh-TW



南投埔里寶湖宮地母廟之旅

南投埔里寶湖宮地母廟之旅

文字/江裕翔、郭柏甫
攝影/洪偉智、張鈞傑
2013/1104

當一聽到要製作埔里的人文地圖,我們第十組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廟宇這個想法。 埔里為台灣廟宇密度最高之鎮,各個寺廟皆擁有其歷史文化之價值,也因此埔里宗教文化與活動頻繁,而埔里民眾與廟宇更是全體總動員,除了提前茹素之外,各廟宇皆有相關的祈福科儀,由此可知其盛大與重要性。 經過學長姐們熱情的推薦,以及網路查閱,我們從眾多埔里知名廟宇中挑選出最具特色的寺廟—地母廟。 地點決定好了之後,滿心期待的我們經過一個星期的充實準備,終於在十月二十三號星期三下午騎著兩輛摩托車下山,開始了我們地母廟之旅!
    在騎車去地母廟的路程上,遠遠的就可以看到一座宏偉的建築,一來到埔里地母廟,大大的牌樓展現了廟宇的氣勢,在牌樓的內外都有提供停車場,遠遠的騎進來就看見一個告示牌寫說:「請遊客下來行走。」可見當地母廟有活動時,會多麼的盛大空前。地母廟的全名是: 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整座地母廟的佔地非常的廣泛,建築也是依著山建造,相信在平常日時漫遊地母廟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們特地挑在平常日去參訪,不過可以發現拜拜的人還是蠻多的,走到地母廟的最高端「乾元殿」,更是會感到一陣驚訝,從上面一望下去,真的有點居高臨下的感覺,在線香味道瀰漫與詩經吟繞的環境下,會感受到有別於在暨大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下真的會讓人很想虔誠地信仰。
一路上我們在GOOGLE衛星導航的帶領之下,在幾次迂迴之中,終於到達了我們的目的地——地母廟!再我們快到目的地的時候,看見了非常遠的地方有一座廟,原本以為那就是我們的目標,但是在詢問當地人之後才知道,原來只要直直走馬上就到了,而不是遠遠望過去的那一座廟,懷著期待的心情踏入了地母廟,這座廟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大,遠遠看還沒有感覺,但是一進去之後,感覺完全不一樣了,非常的壯觀,我們感到異常興奮,因為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巧奪天工的廟。
在這一路上,感謝有綠屋小讚提供的美食,讓我們有滿滿的活力可以迎接接下來的旅行,還要感謝即使有衛星導航仍然迷路卻對我們不離不棄的GOOGLE娘,也要感謝組員們的配合,才得以使我們的旅行可以圓滿快樂。

漫遊「埔里假日觀光夜市」

漫遊「埔里假日觀光夜市」

文字採訪/張祐銘、蕭逢慶
影像拍攝/李宜憲、張祐銘、蕭逢慶
2013/1102

一開始會想要去埔里夜市,其實是因為我們對埔里還不熟,鎮上的景點幾乎都還沒去過,交通方面如果沒有校車的幫忙,也顯得麻煩許多。幸好我們打聽到埔里夜市,它的位置距離校車下車地點較為接近,又可以代表埔里的文化之一,所以我們決定以「埔里觀光夜市」為這次作業的主題。
經過網際網路的瀏覽,我們瞭解到原來埔里夜市(全名:埔里假日觀光夜市)是南投縣政府在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後,為了重振地方經濟而推出的一項政策。政府將原來的大愛村重新規劃,利用這塊地固有的優勢,也就是面積廣大,加上位於埔里鎮內的交通要道之一,創設了這個”埔里觀光夜市”,除了促進當地經濟之外,也使得經由國道六號來到埔里的觀光客耳目一新,能夠聞香下馬。
一到埔里夜市,就發現外面有親切熱心的服務台,方便我們找不到人的時候可以廣播,東西太多的時候也可以借放,旁邊也設有停車場方便大家停放車輛,對於有機車或車子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可以不必擔心停車的問題。話不多說,我們趕緊進去裏頭尋寶一番。一進去就看到門口有義賣活動,不知怎地,一股暖流自心底緩緩湧上心頭,沒想到連夜市裏都有人想要幫助弱勢的朋友們,我們也捐了些許愛心,希望能幫助一些人。
關於埔里,我對它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偏遠山區,直到我來到這個夜市,才發現原來在夜晚裏,埔里其實並不冷清,夜市中熙來攘往的人潮,各種各樣的商品,五花八門,多得令人眼花撩亂,沿途的攤販看似紊亂,卻是亂中有序,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間名為「雞蛋燒」的店,平凡不起眼的裝潢與周圍滿滿的排隊人潮形成了明顯的反差,令眼睛為之一亮,同時也展現了夜市特有的生命力。
來到埔里,逛一回夜市,你將會發現夜晚的埔里之趣。體驗一次位於南投縣境內最大規模的夜市,嚐嚐這裏的人情味,除了滿足所有人的口腹之慾外,也能充實你我的心靈。結束忙碌的一天,到埔里逛一逛夜市,不但放鬆心情,又兼具休閒遊憩的功能,衷心希望各位暨大的學生們,找機會,朋友相約,一起來埔里夜市逛一逛,品嚐這裏的美食、體驗休閒娛樂,順道增進彼此的感情。埔里觀光夜市,隨時歡迎您大駕光臨!

南投埔里湄洲恒吉宮媽祖廟

南投埔里湄洲恒吉宮媽祖廟

文字採訪/張佑楨、黃郁如
影像拍攝/陳家羚、陳妍伶
2013/1025

身為暨大新鮮人的我們來自台灣各地,對於埔里當地的歷史文化相當好奇,在得知國文作業有關於「口述歷史」的部分,立刻想起在地的信仰中心─恒吉宮媽祖廟。在第一次陌生的探路後,我們初步的瞭解了媽祖廟的沿革與歷史;第二次則做了萬全準備前往拍攝且進行深入訪談,終於讓身為外地人的我們了解恒吉宮對當地人的影響,也協助我們完成了這項作業。

  清道光四年,廈門總理陳瑞芬率人渡臺定居,乃向湄州天后宮恭請大媽神像一尊與之渡海來臺,將之放在自己位於埔里經營的商行(恆吉行)正廳。神像背後刻有「舊祖宮分爐恆吉宮天上聖母」十二個字樣,並攜有特殊神器如意。之後,陳總理移居鹿港留下神像並且捐出商行當作廟址。清光緒二十年,因香火鼎盛、信眾過多,使原廟不敷使用,在地方士紳謝仕開、施百川、李嘉謀等募款下將媽祖廟遷至現址重建。
由於神靈顯赫,在重建廟宇後,廟方想為恒吉宮掛立匾額,前兩次定名的兩個宮的名稱皆在隔日清晨掉下,之後才在神像背後發現刻有「恒吉宮天上聖母」,於是廟方決定用恒吉宮當為廟名,試試是否為「真命匾額」,而「恒吉宮」的匾額也依然屹立至如今;還有於今年六月地震前夕顯靈警示眾人,油錢箱裡的十元硬幣無人為因素的站立起來。日後信徒倍增,蔚成地方信仰中心,吸引外地香客前來進香。
而恒吉宮會在每十二年皆會舉行「醮」,而在三年後舉辦祭典以示圓滿,此三年後的祭典,就是每年九月的「三獻祭」。埔里鎮鎮民全部茹素,當地葷食餐廳暫停營業,除當地寺廟免費提供餐點外,餐飲店也多會配合推出素食餐點。據當地居民所述,埔里做醮的歷史,始於西元1900年,已逾百年歷史,而所謂的「醮」或「做醮」一詞,其本義是祭神的禮節,後來因為醮的定義略有改變,凡是搭壇祭祀,幾乎都可稱為「醮」,醮禮盛行於台灣農村,鄉間有「立冬之後打大醮」的俗諺,表示秋收之後到農曆春節前,是最盛行做醮的時節,目的除敬神,對神表達謝意以外,也有祈求地方平安的意思。
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鹿耳門聖母廟、鹿耳門天后宮,五、六十年來爭論不休哪一方才是台灣最早的媽祖廟,例如埔里恒吉宮認為該宮供奉的媽祖是清道光四年由廈門人向湄洲天后宮恭請大媽神像,背面由天后宮主持賜刻「舊祖宮分爐恒吉宮天上聖母」十二字,各地的媽祖廟均是湄洲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分靈,只有他們是沿自湄洲大媽;朝天宮提出歷代僧侶系統與史蹟文物佐證;奉天宮則提出笨港、天妃廟皆已毀,一切文物悉遷奉天宮,且廟堂高掛著「開台媽祖」四字,強調是來台第一尊媽祖,各有各的論點。
媽祖是台灣最普遍的信仰,但是一樣的「媽祖」,卻有著多樣的神格,衍生彼此間輩分的關係。媽祖廟間相互爭正統性,反映了人事與地域間複雜的起落、互動的糾結,而深入民心的「分靈觀念」在中間也扮演著微妙的作用。
人都需要一個心靈上的寄託,而位在埔里鎮中心的媽祖廟更是在地的信仰中心,透過這次的訪談,讓我們了解廟宇與在地人民的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關係。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埔里酒廠-紹興酒的故鄉

埔里酒廠-紹興酒的故鄉

文字/葉威志、蔡有誠
攝影/謝睿瑜、何偉宏
2013/1028

我們選擇的地點是埔里酒廠,埔里擁有最優質潔淨的「台灣第一水愛蘭甘泉水」,以及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再加上精湛的釀酒手藝(資深釀酒師),始能釀造出名聞中外的「埔里美酒」,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
踏入廣場,映入眼簾的是三公尺高的大酒甕。瞬間吸引我們的目光,立馬拍了許多合照,不遠處是一座供奉酒神杜康的涼亭。在入口處搭建的小石橋以及櫻花樹增添了幾分文藝的氣息,就像置身桃花園境。
循著酒香,想著是怎樣的滋味會讓陶潛魂牽夢縈。於是,我們一行人走進『酒文化館』隨著手扶緩緩地上升,我們的期待也隨之提高,不知前方迎接我們的會是什麼樣的場景,沒想到張開雙手歡迎我們的是兩個可愛的紹興公仔。
接著是有著四十年歷史的陳年紹興,斑駁的封口和掉漆的瓶身,堪稱鎮館之寶。看到的時候我內心百感交集,四十年是如此長的歲月,它卻依然保留到現在。然而在它背後的櫥窗裡,擺設著琳瑯滿目的精裝酒,現代與古早的衝突感,放在一起卻是如此的和諧,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傳承吧。
一個轉角之後是陳列五花八門商品的專櫃,擺放著愛蘭原住民獨有的服飾及工藝品,讓人流連忘返。再往下走看到『引君入甕』彷彿是在跟我對話一樣,沿著牆壁擺滿著一缸缸古老的酒甕,上面清楚地表示出廠的年份。以為路線到此結束,結果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走進兩旁皆是紹興酒甕堆積而成酒甕隧道,使我們讚嘆不已。
當我們沉浸在這酒香四溢的氛圍中,陶醉忘我之餘,有個聲音把我們拉回現實,回頭一望是位有著和善臉孔的先生。他詢問我們的來意,我們據實以告是為了做一個主題專訪。他髣髴心裡微微被打動似的,帶著淺淺的微笑,再談笑間我們意外發現他竟然是日理萬機的廠長。與我們愈談愈盡興,甚至把酒言歡,他的熱情讓我們覺得不虛此行,更急著與他相約下次的訪談時間,廠長也爽快的答應,並承諾會讓我們了解更完整的埔里酒廠。最後我們懷著感動且感恩的心,快了賦歸。
 



農村青年力---暨大學生體驗樂活農村生活

農村青年力---暨大學生體驗樂活農村生活

文字採訪/林鈺茹、吳旻勳  
影像拍攝/蜜、游舒涵

近年來,台灣的產業逐漸走向以發展高科技為主,農村勞動力相對地減少很多,加上台灣人口老化愈來愈明顯,導致生產第一級產業人口數愈來愈少也愈來愈老,但民以食為天沒有人來從事第一級產業的生產,發展再高的高科技的產業也無法養活台灣龐大的人口數!而生活在埔里暨大的學生也因多喝水徵地事件成立了相關社團─內埔農業後援會,踏入埔里農村社區為台灣農業注入一小小新血!
    2012年內埔發生多喝水爭農地事件,一群暨大青年組成了內埔農業後援會,從訪調農友到租地種田,持續著關心台灣農業的未來以紀錄片或簡報的方式,告訴各界「台灣的的農業發生什麼事?」
日前因為剛好遇到校慶週,從去年九月的內埔,到現在其他同學參加的鹿篙、仙楂腳等……,內埔後援會決定辦個農業展跟大家分享成果─農村新青年力。
陳宜文(採訪對象)表示她以前並沒有務農的經驗,但是她奶奶那一代在恆春有田地,只是到爸爸那一代就沒有繼續。一開始會進來這個團隊是因為去年九月的多喝水事件,多喝水工廠想要擴廠,地權不明顯,縣政府說地是他們的,想要把地承租給工廠,但是農民已經在那塊地上耕作很久。當聽到這件事,有一位老師告訴他們:「去看看內埔那個地方,就會知道到底適不適合蓋工廠?本來她也不知道內埔在哪裡,去到那裡後發現其實那塊地就是農業用地,那時候總共採訪了六、七個農友,她負責其中的兩位,他們都非常生氣,他們在土地上耕作那麼久,沒有經過他們的同意就租給其他廠商,所以他們都很反對。
這件事對她的衝擊很大,因為她之前都沒有參加過這種針對某個議題的活動。他們會一起討論事情,去看這件事情的歷史脈絡,為什麼會演變成這樣。她覺得農村生活離自己很近,是生活中的一部份,所以去關心它是很重要的。
陳宜文表示希望藉由這次活動能夠有更多人對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像是埔里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吃的東西。更多人可以關心農業,這個土地發生那些事情,因為它都跟我們息息相關。


●相關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HAtNttgwQ
●「拾芭樂」人文地圖:https://mapsengine.google.com/map/edit?mid=zmfsI3tdfghE.k94yn-CDIEHA&hl=zh-TW
(本篇報導被[水沙連大學城電子報](2013/1220第80期)所引用:http://us7.campaign-archive2.com/?u=580a573fbbbe63fbfb842515e&id=645dc9d5f5)





走進紅茶香—仙楂腳之旅

走進紅茶香—仙楂腳之旅

文字/董又嘉、石津寧
攝影/賴昱如、廖心瑜

20131020,我們參加了「仙楂腳小旅行」,這是個學長姐所舉辦的活動,讓我們這群暨大的學生對埔里有更多的認識,體驗當地的自然與人情,以輕鬆愉快的心情,享受不一樣的一天。
在坐公車前往仙楂腳社區的路途中,學姊不時地告訴我們有關於仙楂腳的故事,像是:車上的爺爺、奶奶們幾乎都是生活於仙楂腳社區的居民,他們來埔里鎮上採購東西,因為對他們而言埔里可是大都市呢!又或者是我們發現沿途有很多有趣的站牌名稱,比如有一站叫做「牛洞」,是因為以前這個洞穴常常有牛群的出現。在這將近一小時的車程中,我們將車窗外的美景,盡收眼底,漸漸地,我們好似離仙楂腳越來越近了。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冷泉,當雙腳浸泡在裡頭,整個身子都跟著冰涼了起來。一路上我們看見了許多茶廠,新舊交加都有著不同的特色與故事,陪伴著仙楂腳。中午到靈山宮前的廟埕吃飯,學姊告訴我們要先去邀請村民與我們一同用餐,一個飯桌圍繞了大大小小的成員,真的有一家人團圓的感動。
之後我們來到一期文化牆,牆上佈滿著老一輩的人所留下來的痕跡,也記錄著昔日生活的點點滴滴。其中可以很清楚地發現一個陶瓷碗,那是一位老奶奶所捐獻的嫁妝,而老奶奶這份貢獻的心意也將隨著這道牆,永遠流傳下來。在921地震過後,村民決定再築起第二道文化牆,這道牆則是村落不分男女老幼一同寫下的回憶,也使整個村民的心又再次團結在一起。
森林紅茶,一個充滿人情味的茶廠,而在這裡不會說閩南語可是不許進入的!我們一進到裡面叔叔阿姨就熱情的招待我們喝茶,一連喝了45杯,還有綠豆糕可以搭配,和他們談天彷彿我們就是一家人。
最後我們來到卓大哥的茶園,因為茶園的地勢較高,一眼望去好似可以與山對話,而一望無際的茶園,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我們發現茶葉上都有被蟲咬過的痕跡,大哥說雖然看到這種情形很心疼,但他仍然堅持不噴灑農藥。他始終秉持著與大自然共處的信念,讓我們重新找回對土地的熱愛。
這趟旅程我們走了好長好長的路,腳都痠了,也都累了,但我們卻還依依不捨,不捨那些村民、不捨那些景色、不捨這整個仙楂腳。雖然仙楂腳這個村落地處偏僻,但裡頭的居民彼此感情卻是很濃厚的,大家一齊愛護這村落,一齊努力想讓它的美能被更多的人,看見。






專訪「胡國雄古早麵」老闆娘

專訪「胡國雄古早麵」老闆娘

文字採訪/蔡文裕、古佳文
影像拍攝/王湘銘、洪慶宇
2013/1031

『胡國雄古早麵』可以說是埔里現存少有的老店,這家店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由胡國雄的爺爺從桃園中壢的客家村起家,後來在遷到埔里就以『古月軒』為店名,以肩挑麵擔來叫賣的方式一步步做起來,傳承至今已經是第三代的媳婦在掌管,也因為在第三代胡國雄掌店的時期擁有了自己的店面,也創造出店的風格,因而取名為『胡國雄古早麵』。
這間店的裝潢,從桌椅、牆上的掛鐘、裝飾…連桌上調味料都像是忽然地走進時光隧道般,這些都是老闆娘親自挑選的古早味風格,連別人不要的桌子,都撿回來重新擦拭後就成了店內的另一種招牌,有些小椅子、小板凳甚至都是推麵擔時期的東西,就是要呈現數十年如一日的傳統。
而店內的另一項指標:切仔麵,數十年不變的好味道依然保留農業時期的傳統,不以肉燥為調味佐料,將富彈性的手工黃麵加入豬骨熬煮的高湯中,再放上一塊具有傳統意義的里肌肉片,佐以同樣是傳承數十載的黑醋或辣醬,看似簡單的切仔麵,蘊含著深深的思古情懷。
老闆娘也提到,台灣的本土文化消逝中,現在的年輕人很容易被外來食物吸引,像是麥當勞、肯德基,傳統的東西時常受到考驗,但是老闆娘舉了一個她很感動的例子:有天一個小朋友到她那點餐,老闆娘看了覺得奇怪,因為很少有小朋友願意吃這種古早味小吃,於是就詢問一下,小朋友說:「與其要我排麥當當,還是來吃阿姨的米粉雄讚。」
老闆娘期許『胡國雄古早麵』這間店能肩負起傳承埔里傳統文化、地方小吃的代表,讓大家能更瞭解埔里,用一種非常隨意的經營方式,不用太複雜的規範,不以成為名店為目標也不龜毛,就是為了讓每個來麵店吃麵的客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過去的回憶。她最近也嘗試請畫家把埔里小吃的歷史畫下來,還常常去找一些古早味的工具保存在店裡,除了不讓這些東西失傳,也能塑造出古早麵店的風格。
最後,老闆娘說道:「或許我們跟不上流行,但是我們絕對不會退流行。」這是讓我們覺得很經典也很佩服的一句話,也是『胡國雄古早麵』長久以來的努力與堅持,我想這就是這間店之所以能傳承數十載的最大原因吧。

專訪「愚人之友基金會」寶琇姐

專訪「愚人之友基金會」寶琇姐

文字/徐玉燕、蘇雅華
攝影/許渲宜
2013/1028

 愚人之友基金會早期是一個聖經書院,專門培育護理人員,後來由於921大地震使老人們缺乏照護,因而演變成老人日間託護機構。模式是採用日本的做法:老人住宅理念,讓獨居或無法受到照護的老人能受到照顧並共同生活,但這只是其中一個村—福氣村的前身。之後由於政府的十年長照政策,便開始將之轉變為服務失智症老人,我們稱之;團體家屋。它是小規模的居家照護,人數最多不超過9人,老人們和照護員就像是住在一個社區裡的一個家庭一樣,彼此輕鬆的生活著,這與一般的養老院是很不同的。不久基金會便慢慢地把這老人照護推廣開來,增加了老人照護日間照護機構,照顧對象有失智、失能和健康老人,分別由園內的福氣村、樂活村、安康村三個單位來照護。其中還有一個單位為伯特利,它是一個長青健康活力站,為愚人之友基金會的重心,包含老人的所有服務。
    愚人之友基金會成立的背景是1999921大地震,埔里在經歷那場地震後損傷嚴重,埔里基督教醫院也在這做整個醫療救護的動作,很多的年輕人也在那時投入了災後的重建當中,導致很多的老人和小孩都沒人照顧,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現了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在921大地震後第二年就成立愚人之友基金會,由這樣的基金會走入社區型的社會服務。
第一任的院長謝緯,他希望可以跟隨上帝所說的做一個「憨人」,這愚人的意思並非覺得服務的對象是愚人,而是要像一個傻瓜一樣默默的付出,為所有的人盡己所能去幫助他們。
一開始,基金會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老人跟小孩,當時先有兒童安親班和社區型老人日托照顧,當時因為基金會覺得白天的時候很多老人家缺乏照顧與關心,容易困在自己的悲傷當中,因此那時候給老人家的活動是以讓他們活化身心機能的運動為主;兒童方面就是一些安親班的作業指導和一些心靈輔導,透過聖經的教義來帶領他們。之後發現也有許多婦女,尤其是原住民婦女,對於當時處於弱勢的他們來說找到一個工作機會是很困難的,所以基金會也開始有職業訓練的課程,培養他們的工作能力,讓他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現在兒童服務的部分基金會目前仍繼續服務,只是改以走入學校裡面來做服務,例如學校裡面可能需要一些課後輔導方面的服務,基金會就會有教會的志工進校協助,以至於兒童的服務就變成比較不屬於基金會內部的主要服務,而原住民婦女職業訓練目前是屬於職訓局跟衛生署的服務範圍,因此基金會也透過標衛生署案子的方式來盡一份心力,衛生署案子的主要內容是要培訓一些偏遠地區的人,而在這分為兩部份,分別是照顧服務員在職訓練和離島及偏鄉地區的職業培訓,在這塊基金會主要針對的是原住民,他們認為如果要服務一些偏遠地區,就要走入他們的居住地,也就需要原住民身分的服務員,這樣比較能夠貼近被照顧者的需求,這樣的服務也才能比較持久。
一直到現在,政府的十年長照計畫出來之後,加上兒童服務與職業訓練服務的分散使基金會漸漸轉型以老人為主,此外還有對身心障礙者的服務,例如失智及失能的老人家。他們希望以社區的方式讓服務對象把園內當成自己的家,因此將園內分為三個村,分別是福氣村、樂活村、安康村,所以目前是以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為主要對象。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校女排採訪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校女排採訪

文字採訪/葛又慈、吳婉慈
影像拍攝/簡婉鈞、黃明英
2013/1028

 在放學後的國立暨南大學球場上,充滿了汗水揮灑的氣味與加油吶喊的聲音。學生運動風氣盛行,校隊比賽輝煌,我們因為熱愛排球,在想更了解學校排球校隊歷史與文化並發揚光大的情形下組隊訪問第一屆校女排隊長洪瑩珊小姐,用一顆熱情的心與有限的資源下完成採訪,並使用具有錄影功能的行動電話、數位相機,利用錄像照片、文字相互搭配,讓大家更了解暨大女排校隊的歷程。

校女排的歷史並不悠久,短短三年,卻經過無數的征戰和艱辛的淚水,洪小姐畢業至今回憶,那些笑與苦仍烙印在心中。一開始只有少少七位同學加入,除了他和另一位同學是體保生外(空手道體保生),其他皆只是對排球有興趣而已。因此在訓練過程,程度差距與體力與技巧的落差,除了經常受傷外,默契也不盡理想。在辛苦的第一年大專聯賽中狠狠的被刷下。他們其實都知道,相對於其他學校的校隊都是排球體保生的情況下是不可能輕易贏球的,除了更加倍努力沒有其他辦法。接下來的日子,手再痛也要咬牙撐著,就是希望能讓學校驕傲,成為學校的代表!這樣的堅持總算換得一點回報,再一次的縣市聯賽中得到了冠軍,也在一場和中正大學比賽中讓裁判讚嘆著他們的成長,雖敗猶榮,「大家都看的到我們的努力和進步,我們都很感動。」洪小姐帶著淡淡的笑容說。而創隊的老師邱東貴教練,秉著一股對排球的愛與回饋學校對校隊的愛護,付出心力和時間努力栽培他們,她覺得很感激,要不是他的熱誠與耕耘,校女排也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優秀,為大眾所知曉。

排球,在許多人眼裡也許微不足道,但是在他們眼中卻是一個團隊合作前進的夢想,在夢想達成之前是不會放棄的。這種堅持與毅力,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