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走過歷史的柑仔店

走過歷史的柑仔店
簡婉鈞、鄭友琪/採訪

一走進菜市場,聽見充滿人情味的喊價聲以及街訪鄰居噓寒問暖的聲音,頓時間心都暖起來了!但我們想要尋求更貼近我們的一份溫暖─柑仔店,一個陪伴童年的柑仔店。我們走近一間狹窄空間,還有一台縫紉機的店家,裡頭一位老奶奶正準備幫客人縫褲子。經我們打擾後,老奶奶客氣地回答我們一些問題。

老奶奶說,他小時候的柑仔店只有賣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品,醬油、米酒、麵等等,並沒有像目前的柑仔店那麼多樣化,屬於小孩的糖果只有賣簡單的「金含」〈台語〉糖果,也沒有任何的玩具可言。但,對他們小孩的心中,就好像現在的百貨公司了,賣的東西好多好特別。

自己一段時間所存的零用錢,便滿心期待地衝去柑仔店買一顆糖,便能好好地享用半天時間,「糖果」永遠是小孩眼中的寶貝。

老奶奶也感嘆地說到,東西賣不掉的食品也只能自己默默地吸收成本,而賣出去所賺的利益最多也是十幾塊而已。這種微薄的賺法,老奶奶不僅靠開店還有幫人縫補,所賺的錢僅能維持生活,他笑笑地說,生活過得去就好。但,在我們採訪過程中,有客人陸續地前來採買,奶奶說,其實他不太擔心量販店和便利商店的存在,因為量販店離市區有點距離,小孩子大多無法自行前往;便利商店經比較之下,還是便宜的許多,所以奶奶並不擔心客源會減少。

老奶奶開的店有六十幾年的歷史了,他的婆婆一開始先以賣麵為生,經奶奶接手後她轉為賣雜貨和縫紉維生,店內有販賣菸酒、家庭主婦的廚房用品、乾泡麵、衛生紙、金紙、鞭炮和小孩最愛的糖果和玩具,我們還看到貼紙和有魔術方塊呢!和我們的小時候賣的玩具又更多樣化了。奶奶說道,各店家都是依自己心情和喜好,想賣甚麼就賣甚麼,沒有限制。奶奶是依據哪種貨品賣的最暢銷就多叫點貨;而賣較差的,可能就得觀察一陣子,或甚至就不再賣此商品了。

柑仔店,是我們孩提時期的一種特別記憶,也是每個人心中一到不可抹滅的回憶,訪問埔里第三市場中的小柑仔店,雖然小,賣的東西卻樣樣不可少,也讓我們對埔里更認識一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