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R立方系列講座-啃著麵包作夢‧紙農書院—黃世豐

【R立方系列講座-啃著麵包作夢‧紙農書院—黃世豐】
主講者:黃世豐/紙農書院營運長
文:鄭皓勻;攝影:鄭皓勻

從民歌餐廳歌手、廣告公司部門、協辦歌手簽唱會到香草花園、天然染色園區,再到成立手創聚落,這天主講者黃世豐的工作經歷,像極了一本涵蓋各面向的百科全書,從這些經驗中,我們看到了如何在現實中生存卻又不忘理想,並且用他的人生哲學,勇於挑戰、突破自己,一次一次的開發出新的道路、活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移動中的童年|

童年時期的黃世豐,隨著家人在北部至中南部之間移動居,光是國小就念了六所,這樣的生活似乎和穩定安逸沾不上邊,但他卻感謝童年的這段經歷,造就了喜歡改變的性格。對他來說,每一次的改變都代表著可以認識新的人、事、物,帶著這樣的心情,上了高中以後,憑著一股認為「我也可以不一樣」的熱情,他和好友一起到餐廳駐唱,在那裡他用學習而來的技能賺取零用錢,見識到許多業界的規定,但卻也開始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認為唱歌是要為心情而唱、為開心而唱,因此高中畢業後,他沒有選擇繼續音樂這行,而是勇敢地走向了改變的道路。

|不設限的累積|

19歲以後,黃世豐陸陸續續做了十個工作,他認為工作應該要從最喜歡的開始,從在旅行社的第一份、活動企劃、廣告部門再到自行成立的工作室,在這些豐富工作經驗當中,他學習到如何收集資訊、結合各方資源的方法,也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人脈。他熱情的和我們分享著他是怎麼在工作之餘,向百貨公司借用場地舉辦歌手的簽唱會,嫁接百貨公司、電視台、唱片公司、地方店家等各單位的需求,也幫自己賺取外快;在可口可樂公關部門工作時,他將原本只是贈品的公關物資定價、出租,並以可樂作為誘因,創造出結合各方所需的共同利益。這一長串不設限的累積,在學習與試煉之中認識自己的經歷,都成為黃世豐往後人生中的養分。

|從興趣看未來|

32歲以後,離開了大都市人來人往的生活,黃世豐投入了在鄉間的香草花園工作,他說這份工作讓他累積不少經驗,也從此開始對天然染色產生興趣,無論是後來的天染花園染色園區;還是能夠實現民宿經營概念的卓也小屋,都看得見染色工藝的影子。從這些經歷中,他開始思考到公司對自己的價值,以及自己能夠對公司提供的價值和所扮演的角色,在每一份工作當中,他不只是把眼光放在公司自身的利益上,而是朝向更遠的地方看去,思考著如何結合在地特色、發展在地資源,並與其產生共同利益。

後來,他來到了埔里造紙龍,看著埔里深遠的造紙工藝歷史,以及「紙」這個材質可能產生的國際辨識度,將品牌、體驗、展覽等元素結合,讓紙張從平面物件躍升成一隻隻的立體玩偶,並且幫它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彩浪紙」,作為和同行的區隔,希望讓每一個拿到這些可愛玩偶的人們,都能聯想起它們在埔里的故鄉。

|回歸初心|

經歷了十幾二十年的工作生活之後,黃世豐開始發現到家人在生活中的缺席,在逐年的累積當中,他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他心裡想著:也許,是時候將過去所累積的養分做一個收斂了。於是毅然決然地辭去了造紙龍的工作,帶著家人以及對山林生活的嚮往,成立了「紙農書院」,努力的在能夠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情況下,扮演起「串聯」與「平台」的角色,讓更多人認識到埔里的紙,並且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將地方既有特色資源,創造出嶄新價值。

講座時間:5月12日
講座地點:R立方學堂

#R立方電子報
#R立方學堂
#紙農書院

服務學習專刊

服務學習專刊(一)打破學習邊界:以互惠與反思為基礎的服務學習
文:張晏慈;圖:張晏慈

自 105年起,暨大通識教育中心將原本的 「公益服務」,修改課名為「服務學習」。這 堂課也是暨大學生的共同必修,課程設計上主 要結合在地化、國際化、綠概念等校務發展目 標,讓學生們在服務中有所學習與反思。 而本次邀請了四位在服務學習課程中有實 務經驗的老師進行訪問,分別是通識中心社會 科學組的組長陳文學老師、中文系黃金文老師、 王子華老師以及吳宗澤老師。

|雙軌制的服務學習|
目前暨大服務學習課程的開課分為兩種類 別,一類是通識中心開設,由通識中心的教師 設計課程;另一類則是延續以往公益服務的作 法,由系上的特定老師或由導師開設課程。在 兩種類別中,課程內容皆由帶領的老師所決定, 而通識中心也提供了講座及部分服務單位等資 源,做為老師們帶領服務學習時的輔助,老師 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採用,並以最大的彈性來 漸進轉化從公益服務到服務學習的課程內容。 而為什麼會採用雙軌制呢?通識中心社會 科學組的組長陳文學表示:推動服務學習課程 面臨兩個問題,分別是通識開課承載力與系上 原先安排。在通識承載力部分,若將服務學習 都採以方案實作時,通識本身的師資數尚不足 以因應各系的開課需求;而在系上原先安排的 部分,則是考量到有一些科系在更改制度以前 已有與既定的機構合作了,若要更改課程進行 方式,可能會造成機構的困擾。在種種考量後,決定在制度上採用雙軌制,讓各系的服務學習 課程能夠在體制內發展各自的特色。

|打破時數的框架|
對於服務學習課程,陳文學形容這類課程 的操作,類似社會參與式課程的實作部分,但 和社會參與式課程的差異是,服務學習的專業 知識承載度不如社會參與式豐富。因此在設計 服務學習課程時,要更為謹慎,避免讓服務學 習成為志願服務,畢竟這是一門課程。「打破 時數的框架是第一步」陳文學說,在進行課程 設計時,彈性地讓老師們規劃原先所訂定的 36 小時,「透過有意義的實作安排與結構化的反 思,會比以往累積時數的公益服務來得重要。」 唯有打破時數框架,才能夠讓課程有更多的可 能性。 而在課程設計上,陳文學分享自身經驗: 在動態中實作與反思,他鼓勵同學在課程中嘗 試「錯誤」,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同學們體驗到 以往所沒有做過的事,才是學習的根本。但陳文學也坦言,要帶好服務學習這門課程並不容易,它是一門以實作為主體的課程,在服務學 習前需要規劃與判斷「實作的意義性」與「可反思性」,才能讓同學有實作與深度反思的可 能。在實作時,老師們需要在動態的過程中, 及時觀察和反映學生們的狀況,相較於講授式 課程,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

|場域老師的選擇|
在師資的選擇上,陳文學認為「具備場域 經驗」對帶領服務學習的老師而言是重要的, 因為在實務場域中,有場域經驗的老師可以透 過親身的經驗帶領學生反思社會議題或價值態 度。不過,具備場域經驗的老師在開課初期也 會面臨一些問題,像是班級經營與教務系統的 學習等等。為了協助場域教師盡快掌握服務學 習的理念,並適應學校的教學環境,通識中心 每學期定期召開服務學習教師社群,提供教學 案例、反思技術與相關教學資源,減少老師們 在帶領課程時所遇到的困難。

|一堂教「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
「在高等教育中,我們很少有課程讓同學 反思『態度或價值觀』,但這很重要。」陳文 學說道,服務學習希望培養學生適應動態、問 題解決、團隊合作等素養能力,服務學習課程 的重點在於服務後的反思,要讓同學們知道服務的意義並不只是單純的勞動,無論是連結自 身經驗使服務更加深刻,或是在服務的過程中 讓自己的付出被看見並予以感謝等等,都是學 習的一部分。
「知識除了來自書籍外,我們可以見到的 是:場域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陳文學說道, 透過服務學習課程不僅讓同學實際認識場域的 議題,也讓同學理解到,所謂的知識或是任何 學習不單只是透過書籍,而是透過實際的行動。 在行動中,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的行動,只要 在有效的時間內,盡力去完成,改變將一點一 滴地在自己心中萌芽。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專刊(二)在互動中學習「服務」:吳宗澤]
文 : 鐘翊婷;圖:張晏慈

「我是 2018年開始協助怡君老師帶服務學 習的,主軸是和食與農相關的。」他是穀笠合作社的執行長,也是暨大資管系服務學習的業師——吳宗澤;這學期是他第二次帶服務學習,談起課程設計他頗有想法,也在一次次和學生的互動中,設計出更適合地方與學生的活動。

|服務,從認識故鄉開始|
這學期的規劃是將學生分成農事體驗、裝置藝術、「冬至圓」志工共三個組別,各組別除了實際到地方服務之外,也必須上一些室內課,強調和學生互動的吳宗澤老師,更透過課堂問答的方式,讓學生在實際走訪地方之前有更深刻的了解;提及師生間的關係,他說:「如 果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互動,那不如叫學生回 家看 TED」。在堂數不多的室內課裡,老師給了同學們一項任務——介紹自己的故鄉,任務看 似簡單,但大家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都有些茫然, 就像大部分的人一般,總覺得自己的故鄉沒什 麼好玩的,因此這項任務不僅讓同學重新審視 自己的故鄉、看見地方特色間的差異,也讓之 後的課堂服務,能有更多經驗重合的火花。

|態度決定一切|
帶同學到地方服務並不是件簡單事,從事前的合作規劃、時間安排,到活動當天的流程 都要準備周到,合作夥伴更是需要額外提供資源,同學才能服務、參與,為此吳宗澤老師再 三提醒同學「不要以為你是來幫人家」,乍聽 之下有些奇怪,但細細一問才會明白,這是老 師在培養學生們的態度,老師很坦白地說,他 不認為學生能夠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所以他 更重視態度;提及現實面,一堂僅有零點五學分的必修課,在教學上難免會遇到更多阻礙, 因此老師也活用助教的角色,透過助教的視角 去了解學生的困難與需求,而助教同時也能作 為師生間意見交流的緩衝;老師認為一個班級 裡面,同學認真的程度是呈現 M型化的,因此 他也對極端的同學做出了一些應對,在面對服 務時態度較不佳的同學,老師提供了兩個選擇 給學生,一是直接和老師面對面補完時數、二 是依照同學原本的表現打分數,給了選擇權的 同時,也能讓同學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態度。

|體驗學習|
吳宗澤老師認為在帶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一、二個同學有興趣,那麼這件事就值 得了許多;在課程最後報告時,有一個同學分享在參加「冬至圓」時,讓他印象深刻的事,他說當時活動正好到了吃湯圓的橋段,有個小朋友裝了一碗湯圓,但自己都還沒吃,卻先分給了他,同學為此深深感動,但老師聽完同學 的分享後,看到的卻是感動的另一面,老師說: 「正因為同學當下對人的態度是很好的,小朋友才會有如此反應。」由此更能證實老師在課堂開始前要求的態度,是和一切息息相關的。 從吳宗澤老師的角度來看,服務學習更像是體驗學習,透過親身到地方服務,打開同學們各方面的感覺,進而創造意願和主動性,若能在服務地方的過程中,將經驗折射到故鄉, 更是老師的期許;「態度、互動、體驗、參與」 是老師認為這堂課最重要的四點,雖然老師說: 「在服務學習這堂課中體悟出意義,可能要到 很久之後。」但他更希望的是,同學能在服務 的過程中反思、學會問出有意思的問題,然後 一同面對、解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服務學習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了👉https://rcube.tw/blog





[服務學習專刊(三)動態學習的課程:王子華老師]
文 :張晏慈;圖 :張晏慈

「服務學習對於大學生來說是一種生活上的學習,提早了解人與社會的『共存』關係。」 王子華說道,王子華擔任服務學習課程的開課 教師已逾三年,主要帶領的場域是菩提長青村 與籃城社區,在帶領服務學習的過程中,也接觸了不同科系的學生。他認為在大環境之下, 社會是不斷變動的,而服務學習這門課程所進行的是,在進入社會前的生活教育與最根本的思維教育,以長期來看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 王子華提到,菩提長青村是個很好的教學地點, 因為有著公益性的背景,可以讓學生更容易了解到服務及其背後所需要學習的態度與反思。

|作為一個「服務學習」課程的帶領者|
王子華說:「帶領服務學習課程的老師所需要的能力不亞於專業課程,甚至比專業課程困難。」要帶好一堂服務學習,「老師」是非常關鍵的角色。在老師的角色中,他會先對帶領對象的專業有初步了解,再來規劃後續的課程,「讓學生們在課程中可以連結自己的專業」 也是王子華在帶領服務學習課程中很重視的。 他也說,身為一位服務學習的帶領者,人生的歷練也要足夠,在服務學習課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再侷限於專業知識,而更多的是關於社會議題、哲學思辯等等的疑惑,面對學生們多樣態的問題,王子華透過涉略許多不同領域的書籍來充實自己,且增強自己生命的厚度,對於「帶領者」這個角色有著使命感。

|因為帶著學習,所以服務不一樣|
王子華認為服務學習中的「服務」與「學習」兩者在課程中的重要程度是相同的,在課 程中是相輔相成的。也因為課程中要有所學習, 所以在規劃課程時,「反思」就是個很重要的 環節,他也針對這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實驗。 在一次的課程中,他將兩天的服務學習課 程規劃為:第一天進行場域服務、第二天進行服務學習意義與長青村現況的講解與論述,而 第二天早上有學生對於他的安排提出疑問,並 建議應該要將兩天的課程對調,「如果這在第一天就了解這些緣由的話,我就不會以敷衍的態度來面對了。」學生對他坦言,但王子華也給予了學生機會教育,他說:若不是透過這個方式來進行,學生或許不會有那麼深的反思。 透過這次的安排,王子華也傳達了他想帶給學生們的概念,讓學生以自身反思的強度來影響 他往後面對事情的態度,對他來說,服務學習中的「服務」是有限的,但學生所學習到的卻是他帶得走的態度。

|角色交叉的概念與動態的學習關係|
「服務學習其實是一門很活潑的課程,它可以讓授課者與被授課者的學習角色反轉,不如專業課程中的單向。」王子華說,在行動與執行過程中最可以看出來。在土木系服務學習 課程中,有次是要協助拆卸花棚,「即使是專業的人來拆卸都有些難度」王子華說道,但也因為剛好有位土木系學生有從事相關工作的經驗,便著手規劃拆卸花棚的行動,而在這次的行動中,由該學生帶領、老師協助組織人力, 一組人馬完成了這次的任務,也透過了這次的經驗,讓同學有實作的機會,帶領者與被帶領者的角色,也產生了一些反轉與互動,「這就是帶領服務學習課程有趣的地方啊!」他笑著說。

王子華老師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導入「服務」與「學習」於課程中,對他而言,兩者是相輔相成且同樣重要的。他期許著學生們可以在這門課中培養面對未來社會的能力,並提早與社會有所連結,也期許自己,能在這動態的學習過程中,能與學生們並進。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服務學習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了!!!
快點進來看👉https://rcube.tw/blog/





[服務學習專刊(四)「意外」帶起服務學習:黃金文老師]
文 :鐘翊婷;圖:張晏慈、鐘翊婷

畢業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的黃金文老師,目前在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任教。談起為 什麼會踏入暨大,她說:「當時九二一發生的時候,我正在寫博士論文,那時候就動了心念 要到暨大,我想替這個地方做些什麼。」她放棄了其他知名學校任教機會,一心要來暨大教書,也就此開啟了和服務學習的淵源。

|「意外」的轉捩點|
在暨大教了幾年書,一切對老師來說都頗為上手,直到民國九十三年的某一天腦血管瘤破裂,好在當時的校長、全校各級主管和老師很是體恤,前後給了二三年的假。後來老師回 學校教課後,也承當時系主任美意,帶起「公益服務」的課程(現今課名已改為「服務學習」),此時老師到埔里的心願才真正落實。 幾年後女兒就讀國小,她也才發現小學教育的實際問題。和友人的某次聊天中,談到埔里愛蘭國小的一些五、六年級生,在考試時居然需要志工媽媽讀題目給他們聽。這讓身為老師的黃金文很是驚訝與不捨,於是她決定服務學習的對象要從這裡著手。 當時是先從中年級的補救教學入手,黃金文老師說:「我規定他們每個人,一個禮拜至少要到愛蘭國小兩次,為的是早自習或午休的那半個小時。但我也怕對同學挑戰性太高,可能會失落,所以不斷地提醒同學把角色定位在陪伴。」後來和外文系的學生一同合作,再加 上本系的學生,大約有百餘人一同進入愛蘭國小,那一年兩系的學生撐起了全校的補救教學。 就這樣在愛蘭國小的補救教學,前後維持三四年,不僅如此,在課程結束後還是有同學繼續無償地為小學生們上課。這讓老師既欣慰又感動,因為這群學生的行動是真的體現了服務的精神。

|不同時期的難題|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埔里的各中小學乃至暨大附中、蒙愛教會、阿朴咖啡、博幼或陳綢 基金會、護理之家、埔里鎮公所,鎮上許多地方都有中文系服務學習的足跡。服務學習的課程一路帶到現在,也經歷了十幾個年頭,為了課程能順利進行,學期末時老師就會和助教們討論下個學期要服務的對象、機構。但一開始找合作對象並不是那麼順風順水的,要找到合適且有意願的單位,老師坦言這是經過無數次的溝通、磨合的,最初有些機構是不太歡迎這群大學生的。是被我們的熱情與執行力感動, 才漸漸地建立起中文系服務學習的好口碑。 而在這總總活動中,舉辦營隊是維持最久的活動之一:談起長期舉辦營隊,老師說這有很多方面的考量。起初辦營隊是希望能幫助相對偏遠、需要協助的學校,同時也讓同學有實踐的感覺,所以選定的地點都是在合作、互助、 春陽等山區。之所以用營隊的方式,主要是因交通不易與雙方的時間限制,再者是籌備營隊時間緊湊,更易凝聚同學的向心力。營隊開銷雖大,但還是持續地舉辦下去,因為這些是有意義的事。把自己的鐘點費拿出來贊助活動、 補助餐費等,對於老師來說都是小事,因為這些都是為了讓大家,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去籌備營隊。 直到一年的營隊出了點意外;當時舉行營隊的地點是信義國小,營隊很順利地結束。但為了機動性騎機車的同學,在回程途中摔車, 幸好沒事,這次的事件讓老師很猶豫是否要繼續辦營隊。訪談過程中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受 傷並不是意外險就能解決的。」但老師後來想了個折衷的辦法,選擇校車路線上能步行走到的學校或機構合作,不僅能讓營隊在交通、經費的需求與風險都降到最低,也能維持初衷—— 幫助需要幫助的學校與機構。

|服務至今|
兩個助教、兩個服務機構,這樣的安排在中文系的服務學習已經行之有年,而今年的服 務項目是愛蘭國小的營隊和懷恩養護中心的陪伴,會這樣安排是思考到臺灣面臨的人口結構 問題——人口老化、生育率降低。老師說:「每學年都會重新思考服務的對象,而且一定要跟人有互動;今年讓我注意到的是,有些選擇懷 恩(養護機構)的同學,是因為家中也有長輩遇到類似的困難,所以想要藉此了解如何照顧 年長者。」透過課程讓同學了解如何付出、服務他人,同時也能用不同角度去面對生命的課題,這就是「服務學習」的初衷。在服務的過程,增進思辯能力、擴充自己的見聞,更是服務帶給我們的成長。

#國際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服務學習

R立方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R立方系列講座-重新編輯地方:見域工作室的新竹經驗

【R立方系列講座-重新編輯地方:見域工作室的新竹經驗】
主講者:吳君薇/新竹見域工作室
文:鄭皓勻;攝影:鄭皓勻

提到新竹,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還是科技園區,這個同時擁有五所大學的城市,為台灣帶來了不少經濟貢獻、培育出許多後來在社會上發光發熱的人才,但是對於新竹本地來說,這裡的外來人口比例接近一半,加上鄰近首都,許多新竹人反而更嚮往到台北生活,似乎沒有太多人願意好好關心新竹的議題、新竹的特色以及新竹的歷史。一群在新竹念書的大學生,不願意看到這個擁有豐富內涵的地區,變成只能工作和購物的城市,他們選擇留下,以「讓認識城市變得更有趣」為宗旨,透過發行雜誌、導覽活動、空間經營、策展、商品設計等方法,重新挖掘在地價值、也讓更多人看到新竹的美。

|「貢丸湯」雜誌|

「見域工作室」於2014年底創立,帶著想要讓認識城市變得有趣的熱情,從最一開始透過發行刊物,製造出工作室最具代表性的「貢丸湯」雜誌,以一期一個主題的方式,和在地居民共同創作,收集和記錄新竹各方面的在地故事,同時也為工作室團隊建構起資料庫。雜誌以清晰的邏輯,去梳理與整理內容,而每一期主題的來源,也許是當地的某一種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產業等等都有,例如由某一年工作室實習生所做的「高中生活」主題,正是以實習生們個人的經驗,加上訪問、調查後的結果,連結起新竹高中生們的集體記憶,同時也讓外界認識到另一種角度的新竹日常。
這天的演講中,主講人吳君薇也向大家分享了許多執行雜誌製作時,須考慮到的層面,從版面的布局、排版、議題選擇、銷售通路、傳播方式等等,讓聽眾們認識到一本雜誌的產生有多不容易。同時君薇也提到,新世代的地方誌於近幾年間,可以說是在全台各地大爆發,這些地方誌可以解決地方媒體的侷限性、補足一般媒體無法說出的話,同時相較於官方地方誌,比較不會帶有太多目的性與立場性,能夠更加貼切的紀錄地方、為地方留下一份真實的紀錄,這也是他們為什麼始終堅持要做雜誌的原因之一。

|重新設計新竹的城市體驗|

除了雜誌以外,工作室推出過各類型不同主題的導覽活動,把刊物無法帶給人的「感受」,用實地導覽來呈現。這些導覽的主題多元,有迎合許多新竹工程師嗜好所辦的攝影主題,也有能夠帶著全家人一起體驗傳統文化的中藥小旅行等等,提供擁有不同背景的人們另一種逛新竹的方式,同時也讓參與者和在地居民、店家交流互動。以認識土地脈絡作為基礎,開發出新竹的不同面貌。

|用空間創造連結|

同時見域工作室也以他們在新舊城區的據點為中心,成立了「見域亭仔角」以複合式空間經營,提供場地給居民舉辦小型討論會、討論會、電影放映等活動,因著君薇等人大學時的經驗,他們相信一個好的空間可以讓好的事情自然發生,以「用空間創造連結」的方式,希望能夠讓屬於不同領域與群體的人能夠在此互動、交流,可以更深入得去認識新竹、並且將新竹介紹給其他人。
這樣的空間的確也創造出了不少正面效應,像是君薇就提到,亭仔角成立之後,開始會有人主動來提供與分享故事、發現;甚至是家裡的收藏,這當中有很多人都是「貢丸湯」雜誌的讀者,他們開始轉換角色,從「讀者」變成「訊息提供者」,發現與挖掘出更多在地故事。
近年來,見域工作室的夥伴們還持續的探索著不同的合作與經營方式,期望能夠將新竹的美好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以及長期累積下來的經驗,更是相當值得外界參考,鼓勵大家繼續在台灣各地挖掘故事,像是這天演講最後君薇所說的:「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喜歡的地方,而且持續為地方付出、為地方做事。」

講座時間:4月9日
講座地點:R立方學堂

#R立方電子報
#R立方學堂
#新竹見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