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品德教育的實踐者

品德教育的實踐者
許俐雯、王唯懿/採訪

當走在埔里鎮英二街的街口時,能隱約聽見朗朗的讀書聲,再往前走幾步,便可看見於眾多透天住家中,有一戶住處燈火光明,前進往住家屋內一見,弘儒書院四個子的匾額高掛在一樓的牆壁上,面對著站外面的我們。我們拜訪弘儒書院的戴震主任,戴主任是此書院的創辦人,書院內大大小小的事物都由他來張羅。

一開始,戴主任為我們介紹弘儒書院讀經班的上課方式和讀經的教材,戴主任堅持家長得陪著小朋友一起來讀經,如此一來,透過家長的身教榜樣,能讓小朋友更專注的讀經,讀經班所讀的教材不乏四書、三字經和弟子規的儒家經典,戴主任表示,弘儒書院的成立以”實踐”二字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為奉行準則,而”實踐”也確實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之一,然而上課的教材一律免費,大都由戴主任自掏腰,少部分由有些家長熟客的熱心贊助,弘儒書院目前著手策畫小班英語教學課程,讓在地的學子有更多元的學習空間。

  我們訪問戴主任,為何在教育方面會有偌大的熱忱,戴主任表示,他看不慣當今社會上的道德風氣與學習氛圍,違背倫理綱要的大有人在,新一代莘莘學子也越來越忽略古人語錄的智慧,他毅然決然想改變這樣的情況,戴主任強調,改良之行為得由自身做起,推己及人,才是最好的方法,在訪談過程中,戴主任敘述了許許多多自身的教學理念,戴主任提及,兒童讀經背經的過程類似唸唱,眼睛看經典文字為透過視覺作用刺激右腦,進而培養抽象思考,跳脫中國式教育八股的框架,未來,戴主任將會在書院成立英語教學課程,戴主任認為小班制的互動英語教學才能達成有效的口說會話能力。

  戴主任除了外聘老師來教導這些小朋友,也有一些大學生來這裡當志工,帶小朋友讀經,戴主任表示,弘儒書院是個非營利的機構,平時小朋友放學後,也會來自修溫習功課。看著書院牆上的照片,盡是些小朋友笑容滿溢和家長一起互動的傳遞,戴主任說,他常和家長溝通一些觀念和教育的價值觀,讓家長了解現代教育的走向,於是和家長達成雙向的溝通與共識,感情就建立在不錯的基礎上,常常在假日一起舉辦親子活動,聯絡大家的感情。

埔里鎮的一隅,弘儒書院的座落,帶給這社會不一樣的氣息。

基督教畫家:程蘭鈺

基督教畫家:程蘭鈺
張雅雯、蕭靜怡/採訪

我們因為國文課和蘭鈺女士產生了這次採訪的因緣,在和她的對話中,聽到的不只是她對畫畫的想法,還有對宗教的堅持,與對生命的豁達。本來只是要應付報告的我們,卻意外有了滿滿的收穫!

她畫畫的起頭來自於宗教,靈感也來自宗教,內容也由宗教為題材,說明了宗教在她生命的重要性。要了解她也必須由宗教切入所有關於她的一切。在十幾年前因為蘭鈺女士沉迷氣功修行,而走火入魔。她跑遍了各大醫院,看了中醫、西醫卻仍然不起色,病情越加嚴重的她漸漸無法在兒女面前隱藏,在某次吃飯被兒子撞見,主攻神學的他,努力幫他媽媽禱告,其後蘭鈺女士奇蹟似的好轉,因此她開始踏進教會成為基督徒。

她生命中有很多傷痛,婚姻不美滿,她憤世嫉俗,不知道為何她會遭遇到外遇又對她施家暴的丈夫!她對兒女管教甚嚴,希望他們不要步上爸爸的後塵,卻導致兒女對她的不諒解甚至是攻擊!父親長年臥病,必須照顧!這些種種的打擊最後被她自己擊垮了-她被醫院診斷出胰臟有腫瘤。這個打擊對她來說卻是另外一種釋放,因為她期待自己能回基督教裡所說的天家,沒有痛苦,沒有煩惱,對她來說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卻也扭轉一切!她放棄治療,放棄一切的房子,車子、拋下一切,拿起了畫筆,為她所堅持的信仰做工!

蘭鈺女士的筆名為以樂,意思是要以耶和華為樂。她每一個作品,都來自於聖經故事,每個故事背後都有她想要傳達給看畫人的一些提醒、一些勸告、一些安慰。以中古畫風為主要路線,用油畫的形式很真實呈現每個故事的人物性格,甚至動作都能表達維妙維肖。有一幅是在描述創世紀的亞當夏娃,他們的臉部表情,對照聖經下,完全活生生把他們活出來。她已經畫了四年的時間在畫圖,累積了49幅畫,現在持續在累積中。沒有繪畫底子的蘭鈺女士,卻畫出如此專業的畫作,不禁讓我們好奇的問,她說:「當她在心中譜出一個畫面的時候,上帝會幫助她在小細節的細膩。例如稻草該如何下筆?衣服捲袖該如何表達?」她常常在當中遇到瓶頸,藉由信仰和球施,也讓她漸漸找到每種形式適合的畫畫方式。現在的她不再對生命感到疑惑,不再抱怨她所遭遇的一切,因為她的信仰,也因為這些挫折讓她找到屬於她自己的天地,盡情揮灑,她用畫提醒人,用生命感動人。

「埔里人文發展記事」:與埔里鎮立圖書館

「埔里人文發展記事」:與埔里鎮立圖書館
李宜憲、張祐銘/採訪

埔里,臺灣的中心點。最初這座島嶼由南到北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地方特色,一直到了近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北部取代了南部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地區,南部則挾其工業優勢,成為臺灣另一重要的都市生活圈。而埔里位居臺灣中心,近年來隨著產業的發展,埔里觀光逐漸打開其知名度,山城的美麗才因此為外人所知悉,然而多數人對這座小鎮其實不甚瞭解,不論在歷史、文化以及經濟產業等,埔里在各方面都需要一個完整詳細的介紹,才足以吸引民眾去瞭解此地,進而去探索這裏的歷史文化與風土民情。

民國七十多年為配合省政府「一鄉鎮一圖書館」的計畫,今「埔里鎮立圖書館」順勢於現址成立。後經九二一大地震,圖書館整體館舍全倒,館內文物被迫搬遷至他處,待圖書館修建完成,始將原展覽物品移回館內。根據圖書館四樓職員陳義方先生的講述,我們得知,自從圖書館成立以來,已故在地文學家巫永福先生捐贈了大量的文學史料及書籍,圖書館便在震災後舉辦了新館的巫永福先生展覽,以及接下來的影像達人李百祿、小鎮醫生李長與小鎮儒者王梓聖,以及兩年前展出的埔里第一任民選鎮長余瑞淵,到近期的第二、三任鎮長巫重興的展覽,透過影像的方式讓居住在埔里的居民們更加認識這塊土地,也讓大家能夠瞭解此地的歷史與文化之價值,對自己生活的土地有更進一步的人文關懷。

陳先生表示,自從在館內舉辦展覽活動之後,參觀過的民眾紛紛將身邊具歷史價值的物品,包括老照片與舊文物,捐贈給館方當作展覽主題。隨著時間推移,從一開始的局部策展,直到現在整個樓層的展覽空間,收藏文物也隨著民眾的捐贈逐漸增加,這點讓圖書館的職員們相當感動,但同時也擔心未來無法再擴充收藏空間,屆時恐將無法容納過多的文物。因此,陳先生一方面鼓勵大家踴躍提供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給館方當作展覽用途,一方面希望儘量以「數位」的形式呈現,如此一來,既可保存歷史文物,也不必擔心館內收藏空間過小的問題。

埔里發展至今已儼然成為臺灣觀光業的重鎮之一,這些年來遊客人數的穩定成長,表現出埔里觀光產業的生命力,以及地方文化發展的前景。我們若能對身處的小鎮有更多瞭解與再進一步的關懷,透過人文與觀光的共同發展,著重於在地文化的重建與宣傳,那麼相較之下,過去九二一的震災地區便有可能恢復,透過「埔里模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地方文化資產。

埔里的造紙業發展與廣興紙寮

埔里的造紙業發展與廣興紙寮
古佳文、洪慶宇/採訪

廣興紙寮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歷史悠久,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搭建。西元1935年,日人橫溝大藏發現埔里的水質遠比台灣很多地區要清淨許多,於是決定在烏牛欄(今埔里愛蘭橋)搭建工寮試驗造紙,不幸的是,這個紙工廠還沒正式生產,就被溪水沖毀了。後來橫溝仍然在原地建廠,廠名為「埔里製紙所」。自此,改自中國造紙術的日式紙工業正式傳入了埔里。

日人奠定了埔里手工造紙的基礎,這是不容置喙的。從民國24年到民國34年台灣光復日人搬走的這段時間,可謂埔里造紙的奠基期,先後有岩岸、橫溝大藏、大津山等日人來台開拓經營,為埔里的造紙業打下基礎。不過日人在台灣生產紙張,其實是有些歷史因素的。由於當時是物質極度缺乏的戰爭年代,而日本又是一個寧可沒飯吃,也要也不能不享受物質文化的國家,所以當日本對紙張最大產地的國家--中國發動戰爭之時,便造成許多與紙相關的物品斷了貨源,而日本國內也因人力匱乏而無力升產,只好向外尋找產地。具備優良水質的埔里,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走入造紙歷史。

台灣光復之後,雖然經濟蕭條,但是一些和民生相關的各種物資,卻明顯有供不應求的情形發生。戰敗的日本,這樣的情況尤其嚴重,於是和日常息息相關的紙張,便有極需大量生產的必要,因而在那段期間,埔里的造紙業開始蓬勃發展。

首先是日人經營的「埔里製紙所」,後來由國民政府的台灣製紙公司接收,改名為「埔里手工紙工廠」,經過三、四年後,便標售給民間經營,由當時埔里安東醫院張進乾醫師的兒子張明星買下,並改名且改組為「台灣棉紙廠」。在同一時期,埔里也出現了許多造紙廠,像是林來屋在茄苳腳設立的「能高製紙所」、陳文字設立的「中國製紙廠」、林秋泉設立的「森泉紙廠」……等。

直到民國60年代左右,由於日本經濟復甦,文化活動也跟著活躍起來,埔里的紙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大量設立。據資料顯示,當時的埔里造紙廠有50多間,為埔里歷史上造紙工業最興盛的時期。

不過這樣的情形並沒有持續,經歷了二次石油危機的台灣,使得埔里許多造紙廠因而關閉。直到現在,埔里的造紙廠只剩12間。

黃耀東先生,廣興紙寮的創辦人,於1965年創立「廣興製紙加工所」,投入埔里手工造紙的行業。一開始只是個小小的造紙加工所,以代工為主,但是黃先生仍不懈地研發手工紙並改良以提高品質,使得工廠漸入佳境。民國62年,開以以手工宣紙作內銷的加工所,正式易名為「廣興造紙所」。到了1991年,成功研發出高品質的手工宣紙,更以「廣鴻興有限公司」開始外銷日本、韓國市場,這段時間是廣興造紙廠的巔峰時期。但是1991年後,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埔里手工造紙業受到重大打擊,紛紛外移或關廠,迅速沒落。至今,廣興紙寮是台灣僅存的少數手工紙業者之一,仍保存著相當傳統的手工造紙工藝產業與文化。

經過我們實地訪查,發現製紙實在是不易。造紙的過程為「取材」→「浸泡」→「打攪」→「曬紙」,整個過程需要的時間至少一個禮拜。其實在生活上有許多植物皆可用來造紙,像是雁樹、桑樹、構樹。造紙又分為「手工造紙」與「機械造紙」,而廣興紙寮的所有紙張皆為「手工造紙」,不論是質感、時間都遠遠大於機械做的紙。

車程一日遊

車程一日遊
江裕翔、王湘銘/採訪

在一個帶有些許涼意的陰天下午,我們騎著機車前往一座與木頭、水、鐵路有者緊密牽連的歷史小山城—車埕。車埕那兒的建築多屬於木造,保存著濃濃的日據時代風格,伴隨著的淡淡木頭香,更讓人有一種回到過去的錯覺。

車埕火車站—集集線的終點站。早期林業的木頭都是靠這條鐵路運輸,如今這條鐵路成為了每逢假日必載滿遊客的觀光鐵路。鐵道上停放著各時期的運輸工具,從最早期需要以人力來做為動力的台車到運輸木材的載貨列車可以讓你有更多的了解。我們走進車站,想詢問站長關於車埕的發展,但卻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這兒沒有站長!站長室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紀念品,儼然已成為一間精品店!販賣紀念品的阿姨們告訴我們車站上方的木業展示館會有我們想要的資訊。

走進木業展示館,裡面展示著林業切割、加工、搬運的過程。除了早期伐木技術展示外,也介紹木材樹種的差別及用途,同時也擺放著木雕藝術品供遊客欣賞。當天幸運的我們剛好遇到一群小朋友們的戶外教學,於是就跟著他們一起聆聽導遊講述展示館的特色及車程的發展。走出展示館後,我們來到一個能見證車程林業興衰的地點—儲木池。當初擺放著無數木材的池子現在早已沒有木頭漂浮於上,而是變成一座可以讓人寧靜漫步的美麗水池。

走完許多車埕的景點之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車埕老街!當天並非假日,所以老街上的遊客並不多,也只有少許店家有營業,整條老街散發著一股悠閒自在的氣息。老街雖然不是什麼巴洛克式的建築,也不是極其古樸的建築風格,只是平凡的木造或是磚造平房而已,但置身其間卻感受到自然而親切。而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老街裡面的一面黑板,讓來這兒參觀的遊客都能留下一道完美的足跡!

車埕雖已不再繁榮,不過這座小山城仍然保有著原本的模樣。試著調整自己的呼吸及步伐,漫步於這座小山城中,你將會感受到時間在這裡似乎比現在繁華的都市慢了許多。不管是走在鐵軌上,亦或是置身於在巷弄間,這座充滿歷史氣息的小城將能讓你體驗到不一樣的鐵路與木頭交織而成的文化。

歷史遺跡:埔里瀛海城隍廟

歷史遺跡:埔里瀛海城隍廟
吳旻勳、張娪蜜/採訪

埔里,群山環繞的盆地小鎮,具有一份靈秀之氣。走入某一埔里巷弄間,可看見正在大興土木的龐大建築,此地便是歷史悠久的瀛海城隍廟的地祉。廟內(暫時設置地)的氣氛非常莊嚴,廟的正中央便是放著當年鄭成功率領部眾渡海來台時據所隨船移請而來的數十尊神座之一,廟公洪清表示:「城隍爺原本供俸於台南,後來由奉命開發埔里的先民,將祂帶進埔里」。為凸顯這尊城隍爺的來歷,故特別加冠「瀛海」(即台灣海峽),表示這尊城隍爺是渡海而來的。

城隍爺入住埔里後,廟宇曾經毀於甲午之役,神像被信徒救出寄放在懷善堂。」而目前的廟址則是由醫生劉萬通所買,為了讓城隍爺有個安定的居所。廟宇氣派宏偉,飛簷三層裝飾龍飛鳳舞,可惜毀於九二一大地震,只剩後殿倖存。經過廟內委員們長期研議,現今正在進行重建工程,因此城隍爺暫供俸於旁邊空地加蓋的鐵皮屋下。歷經了甲午戰爭、九二一大地震,兩次的災難,都讓城隍廟重創,但當地居民仍是一心修複著廟祉,可見城隍廟在當地居民的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所謂「海邊興媽祖,山城肖城隍」,每逢農曆六月中旬,南投各地的城隍神尊皆會出巡繞境,埔里鎮瀛海城隍也不例外。廟公洪清表示城隍爺是守護神,專管人間善惡,也會驅趕逗留在人間的遊魂。因此繞境沿路多有信眾朝拜,以祈求平安順利。據信徒表示雖然他們都沒看過城隍爺的神靈,然而,由於將近三十年前的一件事件,讓居民更加相信生活中,城隍爺總是在生活周遭庇護著自己,免除了原本該遭受的災厄。

此事件發生於民國77年,主角為榮民楊玉珍,根據當年的敘述紀載:「……小鬼把我押到城隍老爺跟前,老爺黑臉白眼,向我翻了兩翻,由判官手中接過簿冊對照問我姓名。我答是楊玉珍,他再對一下簿冊,立即怒容滿面、聲如洪鐘的向小鬼吼道:『楊玉珍還有三年陽壽,你怎麼把他抓來?』當他的巨掌朝向我身旁的小鬼揮來時,小鬼機警一閃,巨掌甩向我的左臉,我栽了個觔斗,立即活了過來,竟是身在醫院的太平間。」(故事節錄)果然,三年之後,他悄然去世。真是生平奇聞,城隍爺的神蹟,讓當地居民都對祂感到相當的尊從、虔誠。也讓城隍爺的信徒愈來愈多,香火愈來愈鼎盛。

大賣場vs傳統市場大對決!

大賣場vs傳統市場大對決!
許渲宜、徐玉燕/採訪

這次採訪主要目的是探討家樂福與傳統市場之間的關係,想藉此了解埔里居民分別在這兩個地方購物的原因,以及大賣場和市場對彼此有著什麼影響。經過訪問後發現,民眾的看法大多都類似,但還是有少部分不一樣的意見,例如有的消費者認為:市場的蔬果、肉類比較新鮮,蔬果選擇較多,價格也較便宜;而家樂福所販賣的東西種類較多,要一次購齊所有物品比較方便,而且不需要一次買太多的份量,所以對於小家庭比較有好處。影響消費者到大賣場購物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家樂福樓上開設的精緻餐廳以及附近的麥當勞會吸引民眾前往用餐,在用餐的前後就會順便購物,這是家樂福與傳統市場間比較不同的地方。

另外,在衛生安全及擺設方面,市場的食品大多沒有生產履歷,有效日期和製作過程皆不為人知,消費者的飲食安全不受保障,且商品的擺設凌亂,環境衛生不佳,家樂福的商品都有有效期限,商品的擺設清楚明瞭。乾淨整潔的環境與服務台的設置也是吸引人們前往購物的因素之一。

有些民眾秉持著不同的意見,認為家樂福空間不夠大,有些商品的價格比較高,如果要購物寧願到市場或其他店家。而大多民眾對於家樂福的新開幕,認為不會影響到傳統市場的生意,因為會各取所需,性質也有些許差別,但也有人認為,家樂福多少會對傳統市場有所牽制,不是完全沒有影響。

由於家樂福開設的地點距離住宅區較遠,民眾會因距離問題而影響到大賣場的購物意願。整體來說,居民不會過於偏好哪一方,兩處各有優缺點。大多消費者在蔬果肉類方面會到傳統市場購買;生活用品部分則會到大賣場採購。對民眾來說,家樂福的成立多少影響了市場的生意,但影響不大,多數人的購物習慣依然和以前一樣。

大賣場和傳統市場的大對決,結果是不分上下,平分秋色。在埔里,家樂福與市場能維持各自的經營,不會因為對方而面臨倒閉的危機,有時還可能有互利的情形出現,像是民眾在家樂福買了火鍋料後,想到需要新鮮的蔬菜,因此便會到市場採購;在市場買肉的家庭主婦也可能因為需要其他肉類而前往家樂福。總而言之,大賣場的出現使民眾有更多的消費選擇,而市場也能持續生存下去。

面臨衝擊的零售業

面臨衝擊的零售業
黃明英、李郁緣/採訪

埔里鎮上第三市場附近有許多零售業攤販,我們採訪了三間店家,三間販賣的商品都不太一樣,分別是糖果餅乾、餐具五金、和傳統食材。

首先訪問零食零售行,這間店開了十年,面臨量販店的衝擊是最大的,逢年過節時,才會有比較多生意,老闆也沒有什麼新的銷售策略,唯一的經營理念就是「品質顧好」,若食品快過期,也只能丟掉餵豬,自行吸收成本。

來到第二間店家-餐具五金行,老闆娓娓說道「零售業稱全聯和家樂福為大鯨魚,也算是一隻大怪獸,它們的出現對傳統五金造成很大的衝擊,例如清潔劑,由於這種產品價格拚不過全聯,有的中盤商幾乎不做了,導致一些產業的變化,包括有些柑仔店也做不下去,很多都收掉了,未來財富會越來越集中,也會相對懸殊,大家都在夾縫中求生存。」然而在巨大的衝擊下,老闆的銷售策略採取產品多樣化,分散風險以及專業化,可以販售家樂福或全聯沒有賣的商品,像是餐廳專用的鍋碗餐盤,主要客源鎖定餐飲業,與量販店的客源不一樣,可以減少面臨的衝擊。另外老闆也提到傳統產業在管理上必須升級,如果沒有電腦系統待命的話,像是盤點、進出貨,都會非常費時,這也是傳統產業要轉型所面臨的考驗之一。

第三間受訪店家-傳統食材行,開店已四十年,販售的商品像是紅豆、糯米、罐頭、香菇等等傳統食材,客群主要是阿公阿嬤輩分的長者,有些就算住在清境、魚池等較偏遠地方的長者,都會特地來到埔里鎮上跟他們買,因為開店四十年,累積的老主顧讓他們免於被淘汰的命運,除了消費習慣,老闆更有信心的是「人情味」,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機下,現在物價都很高,量販店也只有在促銷的時候,價格比較優惠,但也只便宜幾塊錢,「人情味」是他們很大的優勢,老闆認為與顧客維持良好關係是重要的,能帶給顧客溫暖也能帶給他們動力繼續經營。

採訪三個不同類型的零售業,我們能夠看出零售業能生存的重要關鍵是走向專業化,擁有大量固定客群,以及管理升級。現實是殘酷的,若沒有跟上時代改變的腳步,很容易就會被現實淘汰。



賣場進駐的衝擊與影響

賣場進駐的衝擊與影響
蕭逢慶、何韋宏/採訪報導

本次採訪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埔里居民在家樂福進駐後的消費習慣是否有改變以及對傳統市場的影響。於是我們決定藉由訪問當地居民以及家樂福員工了解傳統市場和大賣場分別有什麼優點吸引人潮前往購物。

在我們的實地訪查之下,我們得知傳統市場有著價錢較為彈性、生鮮食品相對新鮮等優點,但傳統市場在衛生環境上並不讓人感到十分舒適,地板髒亂且常有污漬,而吵雜聲也令人對傳統市場大大扣分。而在熟食方面,熟食的製造過程以及保存期限並沒有詳加標示,也會產生購買上的疑慮。

而大賣場的商品種類多樣且齊全,可以一次補足日常用品所需,想要的商品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到,環境方面也有人員定時負責打掃,所以並沒有蚊蟲滋生之類的衛生問題。部分的民眾表示:位於二樓的餐廳也是吸引人群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這裡有許多人是為了美食而來,用餐完順便看看商品。

我們以大賣場和傳統市場相同類型的商品做比較發現,相同商品大賣場的價格明顯高出傳統市場一截,而且家樂福的購物空間因為商品太多占地有限,因此並不比傳統市場寬敞。藉由實地場勘及中地理論為輔,我們認為傳統市場有著一個很重要的優勢,通常消費者購物的習慣會傾向以最近的地方購物,不太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和金錢。

回歸我們的主題,在消費習慣方面,有些民眾因為想購買的商品太繁雜,於是傾向商品種類繁多且集中的家樂福,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大家還是習慣在原本的地方購物,頂多為了生活用品而選擇家樂福,所以我們認為埔里居民的消費習慣並沒有什麼改變,但還是會多少影響到傳統市場的生意。

時間方面,兩者的差別不會太大,以營業時間區分,傳統市場分為早市、黃昏市場、夜市三種,而大賣場則是以二十四小時營業居多,但以購物時間來看,大賣場並沒有擁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很少人會在凌晨的時候去購物。

儘管現在大賣場已成為時代的趨勢,但傳統市場因為有濃濃的人情味和可議價的特色,依然在大家的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大賣場的出現雖然會使傳統市場的生意不如以往興盛,但不會有經營上的困難。

探討第三市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探討第三市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陳貞妤、游家棋/採訪
   
第三市場提供埔里地區大量生鮮蔬果及肉魚雞鴨等料理食材,是許多職業婦女、家庭主婦/夫、埔里當地老年人常光顧的所在,很多時候它已不只是提供食衣住行的地點,更是維繫埔里當地居民感情的中介站。即使現今市場的人潮已不比過去,但我們仍想一窺它曾經的車水馬龍,以及面對新興的生鮮超市如雨後春筍般開張,老舊攤販又如何與之競爭?出發總有個方向,走,讓我們到第三市場一探究竟!

我們訪問了兩間肉舖、一間菜攤及老牌丸子店,據菜攤高齡八十幾歲的阿婆陳述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過往,第三市場在日據時期原是「埔里國民學校」,後改名為育英國小,而在民國42年,埔里首任民選鎮長余瑞淵先生為改善埔里學童教育環境,遂新建今育英街上,之後第三市場這塊地域又再短暫被改建為鎮公所,最後鎮公所遷址,這塊地區才開始蓋現今第三市場,那第三市場又從何而來?其實原本最初是從埔里老舊的第一市場遷址而來,在第三市場的老攤販大多數是由第一市場發跡,而第三市場承接了過去的風風火火,賣菜人手甚至不足,熱鬧之時竟有一百餘攤位,人聲鼎沸;另外明章肉舖的老闆述說第三市場過去環境較髒亂、較無規劃、也沒有像現在如此眾多外圍攤販,過去主體就只有建築物本身裡的市場;而老牌丸子店德良魚丸行老闆娘陳述,這家丸子行是從爸爸那代開始經營,至今已有六十餘年,由於過去外圍攤販稀少,市場內的生意如日中天、門庭若市。

上述攤販皆表示今非昔比,過去種種繁盛總敵不過時代的更迭漸漸衰弱,加上因為埔里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使人口外流嚴重,而造成流動人口較少,導致生意大不如前,而最初一百多餘第三市場內部攤位,目前也寥寥無幾,更因為外圍攤販的進駐,內部攤位逐漸衰落。另外,我們問到關於生鮮超市、家樂福的興起,該如何因應,上述攤販無奈的表示,這是時代社會因環境產生改變,老舊一代終究會面臨到如此局面,第二代子女也不打算接手傳承下去,若要轉行年歲甚大也無心力在轉換跑道,何況對早已習慣的營生方式已有情感,因此都決定繼續守候著原本的攤位。就因為他們如此的堅持,第三市場目前才僅存少數的往日風情。

雖然有眾多無奈,但丸子行的老闆娘表示:「傳統市場還是有許多的優勢,有新鮮無加工的食材、濃厚的人情味、熟人還可議價,這些都是生鮮超市無法取代的好處。」這次在第三市場,我們知道並了解許多關於它的歷史軌跡,有歡笑、有淚水、有無奈、有釋懷,這些都是平常無法得知關於市場的另外風貌。透過這次的採訪,使我們真正對埔里居民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讓我們更熟悉腳下所踏這塊土地的故事。我們期待著下一次對埔里更深入的旅行,能看到更多更豐富不為人知的埔里。

埔里著名飲料店:炎術

埔里著名飲料店:炎術
吳婉慈、葛又慈/採訪

炎術飲料店位於埔里鎮上,是一間看似不起眼的小型飲料店,我們想要探討這間小型飲料店是如何在市場上立足的,因此我們深入訪問老闆,沒想到一間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店,是老闆與冬瓜茶之間最緊密的連結,且「炎術」背後的歷史與經營的歷程蘊含著對於冬瓜茶的熱情與對於健康的堅持。

老闆說冬瓜茶在日據時代早已開始流傳,在台灣的飲用歷史也已經超過百年,老闆的叔公年經時就開始經營冬瓜茶的販售,而老闆從小也就在叔公耳濡目染之下,對冬瓜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與熱沈。

然而老闆是如何在眾多連鎖飲料店中脫穎而出的呢?儘管對於冬瓜茶有著強烈的熱情,但老闆知道只有這樣是不夠的,要靈活運用冬瓜茶的各個特性與各種不同的產品做結合,才能夠創造出另外的商機。但除了口味之外,老闆對於健康方面也是相當講究的,因此注重養生的「炎術」堅持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化學色素和人工香料,他們強調的是天然的飲品,例如招牌的冬瓜茶並不是用茶磚,是用真正的冬瓜切片下去烹煮,因此在店內就可以清楚看到有許多工讀生用人工的方式處理蔬果。「炎術」背後的理念其實很簡單,老闆認為不該使用那些人工香精或是濃縮果汁,所以親自熬煮這些食材,為的就是要提供消費者更健康的選擇。

但是,在經營的歷程中並非完全順遂,其中最大的挑戰便是資金不足,因為強調天然,因此所使用的食材都是新鮮蔬果,但食材的產量與價格年年不同,也無法預料,當老闆每每為了要開發新的產品,總要付上一筆龐大的資金,因而常常為了新產品而虧本。另外,老闆也曾經想把「炎術」擴大,到各地開分店,但是老闆總是找不到適合的領導人選,他說當一個領導者,不只要有控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夠讓底下的人信服於你,而不是到最後大家不願意聽信於你,老闆說這樣的理念是現在「炎術」能成功相當重要的關鍵。

在這樣一個飲料店趨於飽和,且市場競爭激烈的時代,儘管未來還有更多、更難的挑戰接踵而來,但老闆說只要還傻傻地保持著這股熱沈,再困難的問題都將能夠迎刃而解,並且也會把這樣的堅持繼續傳承下去。

日月老茶廠:紅茶的新生

日月老茶廠:紅茶的新生
洪偉智、蔡有誠、張鈞傑/採訪

南投埔里,有個茶香蔓延的鄉鎮,那就是紅茶的故鄉-「魚池」。這裡,有一個你非造訪不可的老景點-「日月老茶廠」,而現在就讓我們用悠閒的腳步來照訪這個歷史悠久的茶廠。

日月老茶廠,原是「台灣農林公司魚池茶場」,建立於民國48年,陪伴整個魚池紅茶走過半個世紀了,也見證了紅茶產業在魚池的興盛與衰落。日月老茶廠,曾有過幾百人在此工作、生產紅茶的盛況,而在茶業漸沒落後,這裡一度只剩幾名員工在此默默守候著。就在不願見到茶廠沒落的員工的離不棄下,在2004年開始著手動工改造日月老茶廠,他們將原本傳統茶業的工廠,轉型成為觀光與教學兼具的茶廠。這樣的順著時代的轉變,也讓日月老茶廠開始有了新的生機。

我們訪問茶場員工,是如何利用觀光與教學的結合來讓老茶廠復甦,而茶廠的員工說道:日月老茶廠建築共分為二層樓,一樓為商品區及部份展示區,其中一樓展示區中的舊機器現在已經沒有運作了,但它們卻也默默地述說出紅茶的歷史。二樓全面都是展示區及一處餐飲空間。其中二樓廠區一分為二,一邊是茶菁萎凋區,讓茶葉靜靜地釋放出成長過程中所吸收的自然精華,而另一邊是身心靈的體驗區,在無壓力禪風的開放空間,學習著如何沖泡細心照料、無添加農藥的紅茶葉讓人卸除城市中的煩擾庸碌,滿足對大自然的原始渴望。農場的員工強調,日月老茶廠的茶葉都是有機天然的,完全無添加農藥。所以在日月老茶廠中,絕對能品嘗的到紅茶的原味,同時也證明了原味就是經典。

日月老茶廠除了利用阿薩姆有機栽種法,採用老祖先解決土壤貧瘠的耕種智慧 : 休耕、間作、梯田、堆肥、種植綠肥作物、人工除草等等,實行疼惜大地、保護生命的理想,也透過專業的人員解說,讓過去的情景更鮮明了起來。讓參訪的旅客了解到自然保育對茶葉的重要性,也讓過去茶廠的歷史重新的鮮明起來。

舊觀的側牆,是最原始的魚池茶廠的回憶,一扇扇排列整齊的藍框窗戶,是日月老茶廠獨有的面貌。「小事著手,大事細心」是日月老茶廠能夠在經歷衰退後重新屹立起來的重要原因。

素造埔里的飲食文化

素造埔里的飲食文化
顏婉如、許雅晴/採訪

提到埔里的素食文化,每十二年舉行一次的戊子年祈安清醮,以及在三年後舉辦以示圓滿的祭典「三獻祭」,總是能讓埔里鎮鎮民們不只享受慶典的歡樂,祭典期間更是響應全鎮居民一同吃素,全鎮各市場肉攤、魚販及葷食餐廳全部暫停營業,店家也都紛紛配合或是改賣素食產品,值得一提的是,連鎖經營的超市大賣場、便利商店、甚至是提供「速食」的麥當勞也改賣「素食」餐點。藉由慶典活動搭配祈福吃素的方式,不僅讓在地居民親自體驗素食,也能乘機向外地遊客宣揚活動特色。

每隔幾年舉辦的全鎮茹素活動,僅僅是埔里鎮上有許多素食店的原因之一,在埔里的外環道上,一間一間的蔬食餐廳比比皆是,並且各有特色,另外,埔里鎮上也有一條專賣素食的「素食街」,雖然有些店家不是老字號,但這也顯示出埔里的素食商機潛力無窮。埔里的廟宇眾多,相對的修行人口也多,尤其佛教信仰更是提倡吃素,還有在921地震及SARS等大災難接踵而至,許多人就想透由吃素消災,祈求國泰民安,種種原因促成了埔里眾多素食店的發跡。

在搭乘校車的過程中,總是會看到素食店零星分布於街道上,其中就屬忠孝路上佈點最多。因此,我們實地走訪了一趟埔里鎮,訪問這條素食街上的一些店家,詢問有關「醮祭」這個活動、為何素食店在埔里似乎分布廣泛以及會在埔里開店的原因……等問題。得知原來這條街是在大約這三年間左右,才開始有比較多的素食店家聚集而來,也詢問了學校餐廳中一間販賣全素食物的老闆,老闆說埔里很多素食店的原因,在早期,寺廟多,修行者眾,與宗教信仰的因素有關;到後來,漸漸地轉變成是為了身體健康的目的而茹素,老闆本身也推廣素食。

吃素的人,不分男女老少,若茹素的對象是懷孕的婦女,肚子中的胎兒,可說是還未出生就開始吃素了,被稱作「胎裡素」。另一方面,素食的種類豐富、選擇多樣,想的到的都有,不輸葷食,而且口味溫和,使一般民眾較能接受。茹素大多的原因,對於宗教虔誠者而言,吃素可以提倡不造孽不殺生的思想,也有普羅大眾認為,吃素能夠節能減碳愛地球,但也可以是個人的喜好。無論是為了甚麼理由,只要是對身體、環境帶來益處的,就能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力。

剎有其食。好亭拉麵

剎有其食。好亭拉麵
陳奕安、陳妍伶/採訪

愛蘭橋附近的外環道路中,是許多人為節省時間,帶著全家出遊的一條車輛熙來攘往的馬路,在通往著名景點的路上,卻有著一家看似平凡,其實不凡的建築物,如果你因好奇而停下腳步,會聽到裡頭傳出碰碰碰的聲響,請別見怪,那是師傅做拉麵的其中一個過程。

一走進拉麵店,就看到師傅正為客人桿麵糰並拉出麵條,原來老師傅的手工拉麵真的是名符其實,他說:「想讓大家心服口服,就必須在現場做給人看,讓他們知道我們不做騙人生意,麵條都是我親自一拉一甩而成」。幾人圍成一桌在談話時,還能不時聽到他在做麵條的聲音,聲聲有些振耳的砰砰聲不斷傳來,只見原先一整坨的麵糰,慢慢地變成了一條條的麵條,每一個步驟都是那麼的技巧純熟,完全不NG,似乎在他身上就上演著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想吃到新鮮又充滿麵糰味的拉麵,就得耐心等候。

因為家境沒有很好,在因緣際會之下,師傅被介紹到日本去工作,而工作的地方即是一家手工拉麵店,因本身就會一點拉麵功夫的他,雖然一天下來,他不停地做拉麵,說不會累是騙人的,也因此讓他的技術更加精進,所以做起來會比一般人輕鬆許多。但因為是寄人籬下,總得看老闆臉色,而且工作時間固定,不能比老闆早下班,看客人數量,就得不停的拉麵糰,這樣讓愛好自由的師傅實在滿頭痛,於是,在一年後,他自己當了個東家,同樣在日本開闢了屬於他自己的一間小天地。

在訪問過程中,從未聽到師傅提到一句自己創業的艱辛,相反地,在他臉上寫著的是滿滿的喜悅,他享受他的工作,也不怕面對同業的競爭,他照著自己想走的方式營業,今天比較不累,就晚一點關店;若今天想休息,就不開店,如此有個性的師傅,卻不讓顧客失望過,生意還是依然不間斷。從師傅口中得知,原來在日本,一碗麵要價約台幣300塊呢!晚年的他,也決定回到台灣,回到他所熟悉、覺得溫暖的埔里,想要更休閒的生活著。

雖然回到台灣,賺的錢當然無法與日本相比較,但至少師傅過得很自在,在悠閒的午後,他總會與他的兒子一同騎車去兜風,這樣的生活,有誰不想過,師傅能這麼樣的過是因他苦了三十幾年,才有了今天,讓全家有溫飽的生活。很多人都曾想向老師傅學習拉麵的功夫,但卻被他拒絕,這是一項必須刻苦耐勞,而且一學就得持續的專長技術,忍耐不了就成不了大事,所以他堅持把技術傳給他的兒子,好讓這家「好亭拉麵」能傳承他的精神,繼續經營下去,或許後人可能不會記得這家拉麵店的種種,但師傅的後代卻能讓他的家族永遠記得練就這項工夫的初衷。

早安!埔里

早安!埔里
蔡文裕、郭柏甫/採訪

咻~的一下,我們已經在埔里生活了半年左右的時間,上學期一眨眼已悄悄溜走,隨之而來的是…下學期的課業壓力宛如巨石般重重壓在我身上,曾幾何時,我們已經忘了稍微喘口氣了呢?

我們決定忙裡偷閒,於禮拜六的早晨,精神抖擻的等著第一班校車的到來,開始尋找我們的小確幸,目的地:「愛蘭早點達人」。

這間早餐的鎮店招牌「鹹油條」的美味,令人難以用三言兩語形容,它不同於一般油條那硬硬脆脆、難以入口的口感,而是類似於甜甜圈的微軟有嚼勁,每一根油條都由老闆親自手工揉麵團而成,在其中加入了蔥花和少許鹽巴做調味,油條在嘴裡多層次的衝擊我們的味蕾,它雖說是油條卻油而不膩,無論口感或是味道都是我們至今為止吃過最為特別的一種早餐。他們的油條還有一項與眾不同的特色使他們遠近馳名,這種作法可能會衝擊許多人的認知,但卻可能是很多埔里人心目中的理想早餐,那就是「油條夾蛋」,這項特色讓我在咬下油條的那一剎那,嘴裡溢出來的是「蛋蛋的」香味,或許這就是讓油條不油膩的原因之一吧!

這間店的另一項鎮店之寶「餡餅」,餡料有一般常見的高麗菜跟韭菜,而這兩種味道大家不外乎都品嘗過了,因此我們要介紹的是最為特別的「紅豆餡餅」,餡餅這種食物傳統做法都是包進各類蔬菜,而以紅豆為內餡的餡餅肯定有其特別之處,在鹹鹹的餅皮之中加入甜甜的紅豆,有這截然不同的融和,使得味蕾不會因為甜而感到不順口,反而有種爽朗的感覺。

吃完了兩大招牌,不免俗的會想要來點飲料,這間店的飲料可以很隨興的混搭,如果想要喝豆漿但又想要喝米漿時,可以直接跟老闆說要米漿加豆漿,不僅美味更附帶了兩種飲料的營養,也一次滿足了兩種需求,時至今日餘味猶存,令我難以忘懷這間早點達人其特別之處。

吃完了美食,心中難免會有種荷包要大失血了的恐懼感,但是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鹹油條跟餡餅均一價都是十五塊,飲料就算混和了豆漿跟米漿仍然也只收十塊,老闆娘很有把握的說他們可是這一帶最便宜的早餐店,讓我們感受到了老闆娘的爽朗,也放下心中的大擔子。

這次的忙裡偷閒讓我們找到了在埔里早餐生活的新選擇,為我們平凡的生活染上新奇的顏料、為乏味的靈魂灌溉了新鮮的氣息,感受到了埔里在地早餐文化的傳統,我們的腳步隨著一位位走進這間店的埔里人,彷彿就帶著我們走進「埔里」這座城市,「早安,埔里」。

先愛地球,再愛自己:黑豆園餐廳店長黃秋田

先愛地球,再愛自己:黑豆園餐廳店長黃秋田
謝睿瑜、葉威志/採訪

桃米村,位於暨大旁的村落,是個環境清幽,綠意盎然的觀光景點。村內有許多外觀樸素的小店面與精心設計過的民宿,沿著兩旁稻田間的小路前進,將會看見在燈火闌珊處有個紅色的小招牌─黑豆園。一踏入店門口的庭院,即可看見一旁養著魚的池子,池內養殖有價格昂貴的筍殼魚和鱘龍魚;而另一側的籬笆內,則是種植各式各樣的蔬菜以透光的網子細心呵護著,可以看出本店對於食材品質的講究。

走入店內,牆上的匾額與獎章映入眼,各種美食競賽的的獎牌,展現店長對自己手藝的信心。幾分鐘後,店長黃秋田帶著親切的笑容迎接我們,豪爽大方的儀態立即化解了我們拘謹的態度。在一來一往的談話中,店長提到他致力於提倡土地關懷與環境保護,我們的眼神立刻為之一亮,連忙拿起手機錄下他訴說的內容。自從父親身體不堪農事負荷以後,黃秋田先生便回鄉延續父親對於農事的理想─先愛地球,在愛自己,把垃圾變黃金。背負著父親理想的店長,希望透過與民眾一同在他們家後山種植蔬果樹木,透過活動讓更多人能夠踩在新鮮的泥土中,彎下腰一步步緩慢前進,提起鋤頭一次一次翻泥,親手植下樹苗,為我們的土地增添一點綠意。

事實上,最初在經營餐廳與農事時,只有一句話能夠形容:「辛苦,再辛苦!」因為農業,是各行各業中,是十分重要、十分辛苦,但卻是最容易受到年輕人忽視的行業。黃秋田先生在這期間不段思考,如何將父親的理念傳承給下一代並發揚光大,直到某一天,有幾位大學生來拜訪他,並要求能否給他們親手種植茭白筍的機會,讓他有了靈感;將父親的理想徹底傳達的最佳方法,莫過於讓年輕人親自去體驗踩在泥地中的踏實、作物成長茁壯的過程與最後收穫的喜悅。

在舉辦幾次DIY活動以後,黃秋田先生發現,在採收的那一刻,學生們們都體會到一個根本的道理─要有付出,才能有所獲得。所謂「傻人有傻福」,當一個人帶者一份永不放棄的傻勁,朝者夢想與目標緩慢前進,終究會有屬於傻人的福氣來慰勞他們當初的堅持。今天,黃秋田先生仍然為父親的理想一步步努力著,相信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定能讓年輕朋友深深了解,並親身實踐所謂「先愛地球,在愛自己,垃圾將會變成黃金。」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2014春季健走:「點心組」「兌換組」組長專訪

2014春季健走:「點心組」「兌換組」組長專訪
黃明英 李郁緣/採訪

        春季健走是為每年暨南大學的大型活動之一,深受全校師生及社區居民歡迎,主要希望透過健走達成健康、環保、節能的理念,藉由繞行學校後山讓學生走入平常甚少接觸的校園環境,感受大自然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促進學生身心發展、鍛鍊強壯體魄。今年度春季健走也即將於3月26日登場,同時也代表著背後這群陣容強大的春健籌備團隊,在這天服務結束後,將功成身退。關於春健籌備團隊,是由各系系學會聯合組成,經討論派任總召、副召及細分各組,例如:宣傳組、機動組、點心組、兌換組、美宣組......等,各組皆有其應負責的工作,彼此團結分工、溝通討論,再一次次地將任務往前推動,而他們又是如何分配及經營春健的籌備團隊呢?我們邀請了本次春季健走點心組組長財金系黃柏勳學長及兌換組組長國比系何志鈞學長進行訪談。以下為訪談整理:

1.問:為什麼想加入春季健走的籌備組織?
黃柏勳學長(以下簡稱黃):當時是課外活動組詢問各個系學會及各社團有無意願參與春健籌備組織,此組織由各系成員組成,因為系學會會長課內外活動很忙,我是副會長就代表加入了。
何志鈞學長(以下簡稱何):因為系學會過去一直都是春健工作團隊的夥伴,我們每一屆都會過去支援,所以加入籌備組織等於說是一種傳承也是系上的傳統。

2.問:怎麼會想當點心組/兌換組的組長呢?
黃:大家經由開會討論工作分配,後來就到了點心組,當上點心組組長有點驚訝,因為自己沒有想過要接這麼大的活動,後來更投入這個活動的籌備後就真的希望把這個活動辦好。
何:當兌換組組長也是因為流傳下來,心情上其實也有想過會接這個位置,因為以前的參與人都是做這個,過去的資料都有保留下來,就是順其自然接下來。

3.問:籌備組織的成員皆來自不同科系,你們是如何產生共識?
黃:不斷地開會討論開會討論......有時也會透過投票表決的方式。
何:我們透過不斷的協調、開會、包括FB上的溝通......,當然就是由總召、各組再橫向協調。

4.問:點心組/兌換組是春健開辦以來都存在的一個組別嗎?
黃:點心組去年才開始辦理,因兌換組人數多,欲再將工作細分,就成立了點心組,但是這屆才加入更多事前規劃,負責整個春健活動的食物。
何:是的,一直以來都有,因為我們要兌換衣服,所以只要有衣服就有我們。

5.問:各幾位組員?組員來自?
黃:有15位組員,皆為系上同學。
何:大一大二各15人,再加上幾位幹部大概32位,皆為本系學生。

6.問:點心組/兌換組的工作內容(事前準備和當日工作)?工作如何分配?
黃:事前主要是聯繫廠商,當日處理工作人員便當和參加者的點心發放。聯繫廠商是由幾位幹部負責,組員們負責當日發放點心及便當。
何:開會協調、準備及清點衣服和手環數量、準備問卷及告示牌。工作分配上,一部分的人負責發放衣服,另一部分發放手環、問卷。

7.問:工作最繁雜的部分是?
黃:聯繫廠商,有時學校會臨時刪減預算,原本訂購的餅乾金額就得減少,我們必須告知廠商我們的需求量減少,有些廠商會因此態度不佳。還有當天每一組必須整合成一活動,我們各組會協調好合作事宜,接著在會議上報告,例如:交管組必須告訴我當天各路段使用情形,我才能規劃廠商送貨路線,然後也必須告訴活動組當天有什麼需要宣導的事情。
何:清點衣服和手環數量,因為量多這部分比較複雜。

8.問:萬一當天大家飢餓難耐,點心不夠吃怎麼處理?(點心組)
黃:我們盡力去做,另外我們有請外面廠商設置攤販,如果肚子餓可以去買喔!

9.問:如果參與者沒有換到想要的size怎麼處理?(兌換組)
何:基本上衣服就是換完為止,可能會請參與者拿別的size,或是參與者私下和同學換。

10.問:你認為你們最重大的任務是?
黃:讓大家都有東西吃。
何:確定參與者有手環,可以換衣服,也可以換到衣服。

11.問:春健結束後,你會繼續擔任下一屆點心組/兌換組組長嗎?
黃:不會,交給下一屆處理囉!
何:不會,就直接交給下一屆會長了,但下一屆是否想要當工作人員就不一定,依照他自己的意願。

12.問:談談對於加入籌備團隊的心情。
黃:其實很忙,必須兼顧課內和其他課外活動,但在春健籌備團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何:我把它當成一個認識更多人的環境,因為可以和不同的人合作,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是一件可以做的事情,當然還是有它辛苦的地方。

        經由點心組及兌換組組長的分享,我們了解一個活動的籌畫與形成,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神上的付出,各組必須密集的溝通討論與合作,過程複雜繁瑣,希望藉由與他們的訪談,能夠讓大家認識這群認真、辛苦的春健籌備團隊。

2014春季健走:美宣組及宣傳組專訪

2014春季健走:美宣組及宣傳組專訪
黃郁如、蘇雅華/採訪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一年一度的春季健走活動「節能齊走,春暨樂活」即將展開,已邁入第十個年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全校性活動,全程八公里,所有國立暨南大學師生及埔里居民皆可共襄盛舉,其旨在融合環保與季節行概念,健身之餘擁抱綠意,2014的春天就是要活得很健康!

在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前夕,有一群工作團隊默默在背後組織著這個活動的一切大小事項,此次我們採訪了在整個團隊中佔有重要一席地位並與各組關係緊密的美宣組成員。因為美宣組負責所有的道具製作以及宣傳圖設計,所以時常需要聯繫其他組節以提供各組所需,例如:舞台搭設、路線指標、宣傳海報、紀念T-shirt LOGO甄選事宜等等。

首先,他們會利用每週固定的一個時間,讓來自各個系別的團員們齊聚一堂,共同討論、相互督促彼此進度,團隊合作無間。接著,在確定諸多事宜後,全體成員便會進行第一次的試走,讓各組在場勘之餘也初步體驗一下這項活動,檢核缺失並且做好突發狀況的應變措施。活動當天,平時處於幕後的組別,例如:宣傳組、秘書組、美宣組都會移至前線服務台擔任服務人員或支援其他組別。

「自從2013年11月就開始準備這項活動,但是因為是第一次籌備,總有些手忙腳亂,加上工作內容多以電腦繪圖為主,在此前我沒有學習過,所以還鬧了個用Word文書軟體繪製背景的笑話呢!」擔任美宣長的歷史二謝韻慈同學如此說道。除了增進自己的設計美編方面的技巧,也在與廠商接洽合作時得到許多專業經驗,從中成長不少。歷史二的許凱翔同學則說:「經過此次組織全校性大型活動,我發覺自己能夠越挫越勇,挑戰自己的極限。非常推薦各個年級各個系所的學生和師長都能參加,才不枉身為暨大人!」他也很熱情地向我們展示2013年健走活動的紀念T-shirt,表示可以健身又有紀念品和抽獎活動,何樂而不為呢?

春季健走是暨大的大型傳統活動,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得以展開全校師生環繞校園的健走活動,讓人們走入山林,切身體會大自然之美,身體力行環保概念,讓友善自然不再只是口號。此盛事已擴大到社區,埔里居民的熱情參與使得暨大和桃米社區建立連結,除了主線以外還有另外以桃米社區為主的支線,使得這不再只是校內的活動,而是與鎮上居民直接互動,將此活動的效應延伸,有助於在地文化之推廣。另一方面,學生也可從此活動中,感覺到生命的難得,讓生命動起來,與好友們一起邁開步伐,攜手走向成功之路,揮灑青春的汗水與熱情。

2014春季健走:機動組專訪

2014春季健走:機動組專訪
郭雯雅、蔡佩昀/採訪

這次我們採訪的對象為大二生,教政系曾玉美學姊,春季健走即將到來,在他們緊鑼密鼓的籌備中特地抽空讓我們採訪,令我們格外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寶貴時光。

在採訪前我們已事先擬好四個問題,1.是什麼機緣擔任春季健走的幹部?2.該組主要負責的內容是什麼?3.在準備過程中有遇到什麼難題?4.在準備過程中有什麼心得或學習到什麼?對於春季健走我們雖然不甚了解,但相關的資訊可自行蒐集資料得知,因此我們準備這四個問題,把我們的重點擺在籌備人員的心路歷程,唯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出其中的酸甜苦辣。

首先要來談談玉美學姊的回答,她真的非常忙碌,要採訪她需要提前一個禮拜預約,所以真的非常感謝她撥空回答我們的問題。她會擔任春季健走的幹部是由於課外組建議去年有參與工作的系學會或社團繼續承接活動籌辦,教政系去年是負責交管事務,而今年因重新選組,因緣際會便承接了機動組工作,工作簡單來說是負責活動當下緊急狀況的危機處理,但工作份量不僅如此,附加的工作內容是──成果製作,包括健走主線的親身訪問紀錄及大草原主場的開跑鳴槍至社團表演活動紀錄等。而最重要的工作是維護參與者的安全,必須與交管組相互協調分配活動巡邏路線,在活動期間來回穿梭巡邏,以避免意外發生。「學習到許多以前不曾遇過的危機處理方式,也能夠反思自己做事的圓融程度與態度,透過活動認識了更多不同系別的同學增廣見聞,拓展人脈,是我這次最大的收穫」這是學姊的心得,她非常用心參與其中,將會克服所有挑戰與困難來迎接圓滿的活動。

大型活動的籌備費神又費時,但最後的收穫是任何東西無可比擬的,藉由一次又一次的磨練來增添自己的經歷,更培養出屬於可貴的軟實力,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4春季健走:洸甫組長

2014春季健走:洸甫組長
鄭友琪、簡婉鈞/採訪

春季健走已經成為暨大的一種傳統,顧名思義它就是辦在春天,好讓學生除了上課這種枯燥乏味的課程之餘,可以和大自然多一份親近之感。原本的路線只有定在學校後山附近,但近幾年來除了本校師生可以春健外,埔里當地的居民也可以和暨大師生一同享受這份健走樂趣。特別的是,健走人都穿上相同的上衣,據課外活動組劉洸甫組長說,上衣往年下來都是由暨大學生投稿,再由全校一同票選做為每年的春季健走上衣。組長喜歡辦和大自然有相關的活動,所以他十分提倡春季健走這個活動,他認為人的一生一定要和大自然有所接觸,因為在和大自然靜靜的相處過程中,會身心放鬆,自己會和自己對話,慢慢的也會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並且去追求什麼,也會漸漸地使自己全身充滿能量迎接挑戰的每一天。

近兩年來,越來越多人一同參與,而每年的春季健走主題也不同,今年則是節能齊走、春暨樂活為主題,提倡節能減碳、活寶樂活,路線為本校圖資大樓前大草原至外大坪至金剛山道院至草湳溼地至中路坑至本校大草原,總路線長達為8公里,這是主線的部分,而支線部分也不再只是繞學校後山的健行,而是實地走入埔里桃米社區,和居民多一點互動,也能建立埔里居民和暨大生的一份親切感。組長也提到,春季健走動員到許多學生,他們也常常在課外組的辦公室裡開會,就只是為了能把春健辦得更好的這份心,這份心讓組長感動不已。今年,組長也特地請了許多「胖卡車團」在大草皮供應食物。組長說:「因為年輕人精力旺盛容易餓肚子」,所以請胖卡車團來能煮些熱食,例如:披薩、蔥抓餅、熱飲等等。今年最特別的是,會有一架直升機空拍春季健走的盛況,並由土木系王國隆老師協助空拍,到時候就能明顯看到春季健走的路線及龐大的人群,希望所有參加的人都能夠以最迷人的笑容入鏡。

劉組長說今年將會退休,所以他沒有想到有關未來期許的計畫,但他只說:「希望參加春季健走的每個人,能使自己的心靈有所成長,並留下一個無窮無盡的美好回憶」。我想組長自己本身也一定留下了不少的感動在其中,未來的每一年暨大盛事─「春季健走」希望也能夠看見劉洸甫組長前來參加。

我們透過這次的訪談瞭解到辦一個如此大的活動,是需要耗費非常多的人力還有金費,或許這些人力的傳承是劉組長最想看到的畫面,他的退休並不影響整個活動的延續,所以需要更多的人來接手並傳承,舉辦春季健走這活動是非常好的一個學習經驗,未來希望能夠看到更多賢者一同參與舉辦,使春季健走得以永續發展。





桃暨娃春季健走支線(第三屆)

桃暨娃春季健走支線              
林鈺茹、游舒涵/採訪                      

在植物盛開的春天三月裡,國立國際暨南大學一年一度盛會之一的春季健走也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在看似悠閒的校園裡,有一群人正默默籌備這場盛會,想給這次參加盛會的同學與埔里鎮上的居民們有不一樣的感官與體驗,希望不管是對於學校後山的景色還是埔里桃米社區的生態景觀,參與者都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不虛此行的感受。

國立國際暨南大學學生會除了往常健走後山的活動之外,也安排了支線活動,主要參與者為暨南大學裡的學生,限額三百名,以十人為一組為單位去參與闖關等活動,支線活動主旨在於讓參與活動的學生們能夠了解桃米社區,由於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是坐落於桃米社區裡,因此學生會希望能讓參與的學生深入走入桃米社區,體會平常不會走入的地方,讓參與者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什麼樣的風情特色。

總召吳羽婕與陳嘉浤表示主線與支線的不同在於路線,主線主要路線是學校後山的部分,讓參與者們瞭解學校後山的特色,而支線就是讓參與者們認識桃米社區的風情,並且兩位總召也透露除了健走之外還會設計一些小關卡讓參與者們邊玩邊認識桃米社區,促進村民與學生們的感情,桃米社區除了擁有美麗的環境與溫暖的人情之外也提供了許多方便的生活機能給暨南大學的學生,因此總召希望能夠藉由支線的活動回饋給桃米社區的村民。

支線部分的活動目前正在積極準備中,桃米社區裡擁有許多美麗的環境與生態,而兩位總召表示主打的五個地點放在桃米社區的紙教堂、桃原國小、福同宮、樹蛙亭與親水公園,這五個地點的遊戲與介紹都是以讓參與者能夠更加了解這些地方的特色為主要設計,並且能夠連結桃米社區的生態為主軸,希望藉由這些遊戲與介紹能夠讓參與者們與桃米社區有更多不一樣的連結與結合。

在設計活動內容中,兩位總召表示最困難的部分有兩點,第一點在於盡量不想承襲上一屆的遊戲與內容,基本上要從零開始重新構想以及設計出這一次想要的活動內容,希望設計活動內容者能夠有所創新,讓來參與的同學們能有不一樣的驚喜與體驗,第二點在於參與設計活動的成員們,由於參與活動設計的成員們來自各個不同的系所,每個人想法意見和思維都不盡相同,彼此間需要互相磨合與培養默契,人際關係上也是一大考驗,能夠融合大家意見才能創造出最好的活動。活動日期為三月二十六禮拜三下午一點開始,期待這次的支線活動能夠圓滿。

春季健走之發現新桃米(第一屆)

春季健走之發現新桃米
董又嘉、賴昱如/採訪

張硯筑學長是春季健走第一屆支線的副召,在和他面談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他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傳統活動「春季健走」的熱愛。平常學生們只在教學區內活動,其實學校腹地廣大,還有鮮少人知的後山,自然景觀更為豐富,因此在每年的三月底,暨大會舉辦春季健走活動,歡迎全校師生、教職員工及其眷屬和社區民眾共襄盛舉,而整個活動是不需要報名費的。健走簡單來說分為主線和支線,主線主要是繞行學校後山;支線則是繞進了桃米社區,以分組的方式進行闖關活動,而不論主線或支線,參賽者要抵達終點才能領取活動紀念T-shirt,由於T-shirt的數量有限,使得參賽者更加奮力地向前衝。

九二一地震留給桃米社區不可言喻的傷痛,卻也因此將居民的心一一牽了起來,大家一同努力找回桃米過去的美好,其中許許多多的故事,我們卻不曾關心過,儘管暨大和桃米之間的距離很近,暨大學生和桃米社區間的關係,似乎只建立在「消費」上,然而有一群人發現了這個情形,並從2012年起,開始著手規劃春季健走的支線,將桃米社區的生態、觀光、人文、歷史融入於闖關活動中,讓參賽者在健走中、在闖關中,更認識了桃米這個社區。

這群懷抱夢想的學生包辦了所有活動的工作,策畫、宣傳、成果展等等,在其中有時和校方立場不同,或活動當天參賽者有T-shirt兌換的紛爭等問題,也許過程很艱辛,但意義卻是非凡的,成員們一同為活動付出,使得感情更加緊密。支線不同於主線,名額上有三百個限制,從第一屆在五到十分鐘內滿額,到第二屆在短短一分鐘內一掃而空,這樣的踴躍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肯定。健走支線至今已經邁入第三年,很多的成果都帶給他們鼓勵和感動,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將被更多的人看見。

經過這次的訪談,好似讓我們領悟了許多事情,原來健走不單單只是一種走路的活動,其中融入清淨家園、服務學習的理念,呼籲大家好好愛惜大自然,而最重要的是給人一種「出走」的概念,放下所有的煩惱、怨恨、不滿足,將最純粹的心獻給大自然,2014 .03. 26給自己一次,尋找自我的機會。





春季健走支線第一屆(第一屆)

春季健走支線第一屆
王怡媜、趙悅如/採訪

春季健走是暨南大學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參加對象為全校師生,主要的路線是繞過學校後山回到大草原。春季健走已經持續舉辦好幾年了,路線始終沒有改變過,而就在前兩年有一位憑著一股衝勁與義氣的學生,帶領一群志同道合、有興趣、有意願的同學們,一起闖出屬於支線的活動,他們不想再局限於主線,只是單純地走過學校的後山。經過第一屆團隊的努力籌備及成果的完美呈現下,支線的活動也邁入第三年了。

第一屆支線的總召是由現為社工系四年級的楊中岳同學擔任,她談及了舉辦支線的動機最主要是希望可以走入社區,創造另一種活動風格,健走不只是走過、路過,更要留過,大家應該要和社區及居民彼此有連結、有互動,進一步關心和了解當地的歷史、人文等等。因此,總召和團隊經過一番討論,把支線的主題設定為「桃暨蛙」,桃代表桃米社區,暨代表暨南大學,蛙代表桃米生態村中最多數的生物,藉此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期許能夠讓參加的同學們踏入社區時,感受有別於主線的感覺。支線想要呈現的是不同於主線的活動,除了健走之外,又增加了闖關活動,而闖關活動的設計也是別出心裁,把當地的歷史、人文及觀光的元素,像是紙教堂、親水公園等有關於桃米社區的特色融入活動中,藉由健走深入了解和體驗桃米社區它的美,因為它曾經是被九二一地震破壞很嚴重的社區之一。

整個支線活動的規劃大概為一個月,歷經過無數次的場地勘查、無數次的試玩,就是希望可以讓學生們玩得開心也玩得有意義,而在過程中,負責支線的團隊也一樣是「玩」得很盡興,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完全投入於活動中,使健走成為一件有價值的事。在活動當天,支線比主線提前大約半小時開始,前半段一樣是健走,後半段需要從四個關卡中達成其中三個關卡,並且獲得蛙圖案的貼紙才可繼續前進,沿路也都有桃暨蛙的標誌為大家指引方向,以行動表現出與社區的連結,完成後即可領取衣服及明信片作為紀念品。經過第一年的參與,似乎發揮了成效,第二年報名參加的同學非常踴躍,才兩秒就已經一千五百人,但幸運的參加者只有三百人,而且需要組隊才有資格參加活動,可見支線的創新風格是有被大家注意到的。

支線第一屆的團隊願意跨出第一步,把走入社區的理念實際運用於健走的活動中,就是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支線和主線的差異其中之一是舉辦單位的不同,主線為學校課外活動組和系學會,而支線是由水沙連行動辦公室和一群有相同理念的學生們所舉辦,對於總召而言,支線能夠撐到第三年令她感到意外,當初的想法是要辦就辦,試試看也好,沒想到可以持續到現在,非常不容易,因為曾有和學校的意見有所衝突,第二屆支線健走差點停辦,幸好沒有就此結束。歷經了兩年的支線健走,期許能夠憑藉著學生們的熱情,使活動繼續延燒下去,一年接著一年,把大學生的活力注入社區中,達成走入社區的理念,增加彼此間接觸交流的機會。






支線傳承-相約春健(第二屆)

支線傳承-相約春健
石津寧、朱姵齡、廖心瑜/採訪

春季健走,為暨大一年一度的大型傳統活動。以健康為本,讓全校的師生們和附近的社區居民都可以共同參與,之後的幾年間,逐漸與埔里鎮有著緊密的連結。而近年來,暨大的春季健走又開創出一個新路線,名為「春季健走支線」,與暨大的好鄰居──桃米社區做結合,不僅僅是健走練身,還能對當地的生態景觀和人文歷史有更深入的體會。

我們透過暨大第二屆春季健走支線總召武繼筠的分享,回味去年健走支線的過程以及背後辛苦的事前準備。當時只有大二的武繼筠是誤打誤撞的被選為總召這個重要職務,許多壓力和問題頓時接踵而來。在一個月內,她必須克服團員想法各異、時間不夠、資料不足...等問題。最驚險的就是課外組準備要讓主線和支線的時間分開,成為不一樣的活動,可是團隊認為如果分開,支線就失去意義了,為此,武繼筠不斷在課外組、水沙連辦公室和自己的團隊來回奔波,不斷的做溝通協調。面對學校的各級長官,她穩住自己的緊張,一而再的表明團隊的希望與堅持,只為了讓支線這個傳統能夠持續傳承下去。也因為這場意外,壓縮到後面的準備時間,直到要開始的前一個禮拜,美宣組才在眾人的互相幫忙下順利做出成果。他們的努力不懈,也讓名額有限的支線報名盛況空前。

雖然籌備時間的緊迫與活動經驗的不足造成當時的武繼筠以及工作團隊在部分工作方面完成的時間相當匆促,但這份忙碌感在活動之後也讓他們得到很棒的收穫──回憶以及成長,看著參賽者在過程中努力的闖關,即使設計活動的過程再累,也讓他們覺得有所價值。甚至因為籌辦這個活動,讓他們對桃米社區的冷門景點都聊若指掌。活動結束後也不代表整個團隊的解散,而是更加熟識彼此,還常約出去吃飯或遊玩。雖然他們也曾有過爭執,但是在經過不斷的溝通協調後,卻成為感情和睦的夥伴,當我們問到武繼筠對於這個活動最大的收穫時,他立刻說了很高興能因此認識這些好朋友們,精彩了他的生活。

從第一屆的開創到第二屆的維持再到今年尚未舉行的第三屆,即使暨大春季健走支線沒有主線來的那麼歷練豐富,卻也透過一次一次的經歷累積,使支線的活動變得更加完善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