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重生的黃望古厝(口述歷史)
王唯懿/文字 陳貞妤/採訪
顏婉如、許雅晴/攝影
黃望古厝的名稱由來:
黃望古厝,是當年清光緒年間埔里地區的番秀才(即原住民考上秀才)望麒麟,也就是我曾祖母的父親的住宅,有黃跟望兩個姓,顧名思義就是黃姓和望姓的結合。
我的曾祖父姓黃,當年跟著愛蘭教會的傳教士從台南一起進來台灣,他是一位漢人老師,來這邊教原住民漢語,而我的曾曾祖父無子,於是由他的獨生女,也就是我的曾祖母望阿參招贅漢人為夫,那時為了傳遞香火,因此決定讓生育的八子中,長子姓望,其餘七子皆姓黃,而黃姓和望姓的聯姻,不僅象徵了台灣原住民與漢人通婚的典型例子,更造就了今日的黃望古厝,而現在的人都習慣稱我們為黃家古厝。
黃望古厝是埔里道地的三級古蹟,建築典雅,歷史悠久,但是卻硬生生經歷了921等三次地震的重創,我們兩側的土埆厝全部坍塌,主廳的支柱也嚴重傾斜,不過我們視這次的危機為轉機,趁機整建,不僅維持了古厝原有的風貌,還重新粉刷,加入新的元素,讓黃望古厝有了古意,更有了新意。
黃望古厝的特殊性:
當年我的曾曾祖父望麒麟敦請興建大埔城的鎮臺總兵吳光亮代為勘查地理設計格局,故黃望古厝有清代建築風格,像正廳兩側的彩繪作品,它與牛眠山潘宅及笳苳腳(樹王公旁)之毓蘭堂同均出自台中市石岡鄉萬安村的客家匠師 劉沛手筆。
我們黃望古厝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彩繪和浮雕,我們的彩繪比較典雅,不像其他建築的彩繪趨向於豔麗繽紛。例如經過921地震之後,我們的古厝用了淺藍色彩繪支柱,素材依舊以木材和紅磚為主,正廳的兩側還恢復了原本的水墨畫,這樣更是保留了我們黃望古厝特有的簡約和優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