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湄洲恒吉宮媽祖廟
文字採訪/張佑楨、黃郁如
影像拍攝/陳家羚、陳妍伶
2013/1025
身為暨大新鮮人的我們來自台灣各地,對於埔里當地的歷史文化相當好奇,在得知國文作業有關於「口述歷史」的部分,立刻想起在地的信仰中心─恒吉宮媽祖廟。在第一次陌生的探路後,我們初步的瞭解了媽祖廟的沿革與歷史;第二次則做了萬全準備前往拍攝且進行深入訪談,終於讓身為外地人的我們了解恒吉宮對當地人的影響,也協助我們完成了這項作業。
清道光四年,廈門總理陳瑞芬率人渡臺定居,乃向湄州天后宮恭請大媽神像一尊與之渡海來臺,將之放在自己位於埔里經營的商行(恆吉行)正廳。神像背後刻有「舊祖宮分爐恆吉宮天上聖母」十二個字樣,並攜有特殊神器如意。之後,陳總理移居鹿港留下神像並且捐出商行當作廟址。清光緒二十年,因香火鼎盛、信眾過多,使原廟不敷使用,在地方士紳謝仕開、施百川、李嘉謀等募款下將媽祖廟遷至現址重建。
由於神靈顯赫,在重建廟宇後,廟方想為恒吉宮掛立匾額,前兩次定名的兩個宮的名稱皆在隔日清晨掉下,之後才在神像背後發現刻有「恒吉宮天上聖母」,於是廟方決定用恒吉宮當為廟名,試試是否為「真命匾額」,而「恒吉宮」的匾額也依然屹立至如今;還有於今年六月地震前夕顯靈警示眾人,油錢箱裡的十元硬幣無人為因素的站立起來。日後信徒倍增,蔚成地方信仰中心,吸引外地香客前來進香。
而恒吉宮會在每十二年皆會舉行「醮」,而在三年後舉辦祭典以示圓滿,此三年後的祭典,就是每年九月的「三獻祭」。埔里鎮鎮民全部茹素,當地葷食餐廳暫停營業,除當地寺廟免費提供餐點外,餐飲店也多會配合推出素食餐點。據當地居民所述,埔里做醮的歷史,始於西元1900年,已逾百年歷史,而所謂的「醮」或「做醮」一詞,其本義是祭神的禮節,後來因為醮的定義略有改變,凡是搭壇祭祀,幾乎都可稱為「醮」,醮禮盛行於台灣農村,鄉間有「立冬之後打大醮」的俗諺,表示秋收之後到農曆春節前,是最盛行做醮的時節,目的除敬神,對神表達謝意以外,也有祈求地方平安的意思。
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鹿耳門聖母廟、鹿耳門天后宮,五、六十年來爭論不休哪一方才是台灣最早的媽祖廟,例如埔里恒吉宮認為該宮供奉的媽祖是清道光四年由廈門人向湄洲天后宮恭請大媽神像,背面由天后宮主持賜刻「舊祖宮分爐恒吉宮天上聖母」十二字,各地的媽祖廟均是湄洲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分靈,只有他們是沿自湄洲大媽;朝天宮提出歷代僧侶系統與史蹟文物佐證;奉天宮則提出笨港、天妃廟皆已毀,一切文物悉遷奉天宮,且廟堂高掛著「開台媽祖」四字,強調是來台第一尊媽祖,各有各的論點。
媽祖是台灣最普遍的信仰,但是一樣的「媽祖」,卻有著多樣的神格,衍生彼此間輩分的關係。媽祖廟間相互爭正統性,反映了人事與地域間複雜的起落、互動的糾結,而深入民心的「分靈觀念」在中間也扮演著微妙的作用。
人都需要一個心靈上的寄託,而位在埔里鎮中心的媽祖廟更是在地的信仰中心,透過這次的訪談,讓我們了解廟宇與在地人民的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關係。
恒吉宮會在每十二年皆會舉行「醮」,而在三年後舉辦祭典以示圓滿,此三年後的祭典,就是每年九月的「三獻祭」
回覆刪除--------------
以上這段必須修正如下:
恒吉宮會在每十二年(逢鼠年)皆會舉行「祈安清醮」,而在三年後(逢兔年)舉辦「三獻清醮」以示圓滿,此外的重要祭典,就是每年農曆九月的「媽祖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