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愚人之友基金會」寶琇姐
文字/徐玉燕、蘇雅華
攝影/許渲宜
2013/1028
2013/1028
愚人之友基金會成立的背景是1999年921大地震,埔里在經歷那場地震後損傷嚴重,埔里基督教醫院也在這做整個醫療救護的動作,很多的年輕人也在那時投入了災後的重建當中,導致很多的老人和小孩都沒人照顧,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現了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在921大地震後第二年就成立愚人之友基金會,由這樣的基金會走入社區型的社會服務。
第一任的院長謝緯,他希望可以跟隨上帝所說的做一個「憨人」,這愚人的意思並非覺得服務的對象是愚人,而是要像一個傻瓜一樣默默的付出,為所有的人盡己所能去幫助他們。
一開始,基金會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老人跟小孩,當時先有兒童安親班和社區型老人日托照顧,當時因為基金會覺得白天的時候很多老人家缺乏照顧與關心,容易困在自己的悲傷當中,因此那時候給老人家的活動是以讓他們活化身心機能的運動為主;兒童方面就是一些安親班的作業指導和一些心靈輔導,透過聖經的教義來帶領他們。之後發現也有許多婦女,尤其是原住民婦女,對於當時處於弱勢的他們來說找到一個工作機會是很困難的,所以基金會也開始有職業訓練的課程,培養他們的工作能力,讓他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現在兒童服務的部分基金會目前仍繼續服務,只是改以走入學校裡面來做服務,例如學校裡面可能需要一些課後輔導方面的服務,基金會就會有教會的志工進校協助,以至於兒童的服務就變成比較不屬於基金會內部的主要服務,而原住民婦女職業訓練目前是屬於職訓局跟衛生署的服務範圍,因此基金會也透過標衛生署案子的方式來盡一份心力,衛生署案子的主要內容是要培訓一些偏遠地區的人,而在這分為兩部份,分別是照顧服務員在職訓練和離島及偏鄉地區的職業培訓,在這塊基金會主要針對的是原住民,他們認為如果要服務一些偏遠地區,就要走入他們的居住地,也就需要原住民身分的服務員,這樣比較能夠貼近被照顧者的需求,這樣的服務也才能比較持久。
一直到現在,政府的十年長照計畫出來之後,加上兒童服務與職業訓練服務的分散使基金會漸漸轉型以老人為主,此外還有對身心障礙者的服務,例如失智及失能的老人家。他們希望以社區的方式讓服務對象把園內當成自己的家,因此將園內分為三個村,分別是福氣村、樂活村、安康村,所以目前是以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為主要對象。
●Youtube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PpA0eMzxw
●「拾芭樂」人文地圖:https://mapsengine.google.com/map/edit?mid=zmfsI3tdfghE.k94yn-CDIEHA&hl=zh-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