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古早味的好味道

古早味的好味道
張雅雯陳奕安/文字
蕭靜怡鄭友琪/攝影

  正在苦惱下一個主題的我們,聞到同學手上香味四溢的三角餅,大家都有了共識,就決定採訪做出這個好味道的阿嬤。他的小攤位於全家便利商店埔里金車分店對面的小巷子裡,巷口飄散著芝麻和花生陣陣的香味,我們抵達的時候,賣三角餅的阿嬤正把剛煎好的餅切成四份,裝成袋。她一看到我們四個女孩子便用道地的台語和我們打招呼:「妳袂買三角餅喔?歸欸?」他的面容不禁讓我想起家中的阿嬤,是親切沒有距離的。

        我們簡單說明我們要採訪的目的,阿嬤的臉上立刻出現了靦腆的笑容並答應了我們接受訪問。阿嬤說到,她從事這份工作有三十年的經驗了,看他熟練地翻餅、把時間算的剛好,好讓餅吃起來剛好的酥脆,就知道這需要一番功夫。聽到是三十年的時光,我們便好奇的問:「難道不會覺得無趣嗎?」阿嬤笑笑地說:「哪ㄟ!我每天都很歡喜阿!」多令人羨慕的工作心態!這是現在很多人都求之不得的!一邊訪問的同時,煎好的酥脆金黃餅皮發出了卡滋卡滋的聲音,參雜著煎熟的芝麻和花生天然香味,我們不禁垂涎三尺。阿嬤的三角餅有三種口味,分別是芝麻花生、紅豆以及綜合口味。這個做餅的技術是阿嬤的姑姑傳下來的,材料是麵糊、紅豆、花生、芝麻等,最具特色的是阿嬤親手熬煮的紅豆。而阿嬤每日下午一兩點開始準備材料,做到五六點才收攤。

        品嘗過三角餅的美味後,便開始擔心後面有沒有人可以延續這個好味道,一問才知阿嬤後面有媳婦可以繼承,所以阿嬤並不擔心會做不下去,我們也為此鬆了一口氣。這家的生意很好,我們在採訪時,客人源源不絕上門,在埔里一定是很受歡迎的當地小吃。特別的是,阿嬤會記得熟客的需求,例如:紅豆多一點、不要太甜、不要煎太焦之類的……這些貼心小動作都令人感到很溫馨。當問到阿嬤滿不滿意這份工作時,他充滿精神笑著說:「當然滿意囉!」如此有朝氣的回答逗得我們和客人們哈哈大笑,也為這個愉快的採訪畫下完美的句點。


網址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dWssVHIA





葉大嫂與文化牆的交織

葉大嫂與文化牆的交織
董又嘉/採訪、石津寧/文字
賴昱如/動態攝影、廖心瑜/靜態攝影

        仙楂腳裡有兩道文化牆,皆由陶片創作而成,在這裡的人們用時間的先後將之區別為「一期」和「二期」,而一期文化牆是一個關於社區生活的故事,是人們親身經歷921大地震後,齊心協力製作,比起二期文化牆的事先規畫設計,更有著一份刻苦銘心的記憶。
921大地震之後,因為人心惶惶,想要給人們有穩定的心情,所以葉大嫂有了在社區設立一道文化牆的想法。對於社區的人們來說,一期文化牆更代表著親身經歷災後重建的心情寫照,比起精心設計過的二期文化牆來的更有意義。在設立文化牆的過程中,葉大嫂遇到了一些阻礙與誤解,像是別人刻意捐贈的某些物資遭到葉大嫂的拒絕,因為她心中掛念著的是要建立一道可以安撫人心的文化牆。為了布置牆面,她四處撿拾認為具有反映當時人們內心溫暖的平凡物品,例如:碗、湯匙等等,用來代表當時的心情寫照,有些人因為不懂葉大嫂的用意,而私下跟葉大哥詢問葉大嫂的精神狀況,懷疑她是否必須就醫觀察治療。

        身為鄰長的葉大嫂,其實精神壓力比起其他的居民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她知道必須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別人,在當下物資缺乏的時候,為了不擴大居民的恐慌,她決定在樹上吊起香蕉,以便與人分享喜悅。而在文化牆上還有很多的故事,像是古代的相親是以女性的「三寸金蓮」代表著她們的優勢,還有在採茶的過程當中,男女對唱山歌的情景象徵著當時純樸平凡的生活。而葉大哥則在沒有種植花卉的仙楂腳裡,於文化牆上貼著象徵「傳播快樂」的花仙子圖案,這一個舉動更是大大的鼓舞人心,另外,在牆中還有著一位戴紅帽、拿鋤頭的人,藉由這幅圖來回味921大地震前的生活情景,真是令人十分感念。

        除了安定人心的文化牆外,葉大嫂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狀況,發起建立茶廠的行動,她花錢請來居民一同採茶,促使居民有了經濟的收入來源,使他們的心情大好而動力十足。建立茶廠的過程中,遇到重重阻礙,但葉大嫂都秉持著穩定、開朗,樂觀的心情來面對所有的事物,她認為日子要實實在在、簡簡單單地度過,才是上策。


影片連結網址:http://youtu.be/AujmkyCQAGs








「馬蹄輕響新年音樂會,迎接2014 --與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

「馬蹄輕響新年音樂會,迎接2014 --與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
蕭逢慶/拍照錄影
李宜憲/採訪、影片編輯、照片挑選
張祐銘/負責事前工作協調、文字內容編輯

       「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是一支小型的交響樂團,去年八月,由二位音樂老師領導成立。樂團名稱源於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廖嘉展先生,他在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地震後來到埔里,從事各項災後建設工作以及桃米生態村的建立,致力於恢復埔里的蝴蝶生態,並鼓勵當地學校定期舉辦有關蝴蝶主題的話劇展演。去年八月,他透過募款成立Butterfly交響樂團,希望藉由音樂,更進一步推廣蝴蝶生態保育概念。今年元旦,樂團在埔里仁愛公園舉辦一場新年音樂會,從未參與過音樂活動的我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決定前往採訪。

        來到現場,是一片熱鬧的景象,小小的公園裏擠滿了各式各樣的人。由於這場音樂會是在社區公園舉辦,觀眾以社區居民為主,不同於以往一般大眾對音樂會的印象,臺下觀眾三兩成群,分散在公園各角落。有些人聚在一旁譏譏喳喳討論,而有些人獨自坐在觀眾椅上,眼睛直愣愣望著樂團指揮;另有些人穿著休閒服裝,站在一旁闔眼聆聽,形成一幅奇妙有趣的畫面。

        演出過後,我們有幸採訪到本次音樂會的總監:謝東昇老師。他表示當年九二一地震後,原本住在臺北的他,在與妻子劉妙紋老師商量下,二人決定前往埔里以音樂傳承的方式協助當地發展,教導年輕人並且積極培育音樂人才。去年八月,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資助下,創建了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而樂團至今已在臺灣各地舉辦多場音樂會。且本次舉辦的新年音樂會,以最純粹的方式展現樂團的生命力,沒有任何政治意圖,也不牽涉到任何私人利益,呈現給埔里鎮民一場全新的音樂饗宴。其中指導單位為埔里鎮公所,共同主辦單位則有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台北市心聲文教基金會、 18度C 文化基金會、暨大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整場表演以民間音樂會的形式演出,沒有門票、不收費,只要想來,隨時都歡迎。

        採訪當天,謝老師提到樂團規模不大,只能算是一支業餘的團體,在任何方面都需要再加強。也認為今天的演出只有一半成功,原因在於這是樂團第一次舉辦新年音樂會且各項活動的安排與規劃仍不盡完善。而謝老師最後也總結出各項原因:一來考量到冬季太陽下山的時間較早,進而選擇在較溫暖的午後三點左右開始。不料當日天氣過於晴朗、陽光刺眼、且溫度居高不下,周遭環境高溫難耐,造成臺下觀眾流失,是這次活動最大的疏忽;明年若再舉辦,會考慮當天的天氣情形,再作適當的調整。

  結束後,我們幫忙收拾現場桌椅。在搬運的過程中,有機會與活動的工作人員有短暫的交談機會,藉此我們也了解到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對在地的貢獻與令人欽佩的團結精神。經由本次的訪談,在深入瞭解樂團經營實況後,我們深信  Butterfly 交響樂團將來會有更好的發展。往後也有機會一步一步成為足以代表臺灣的交響樂團,揚名國際。


影片連結網址:http://youtu.be/MKktdCnaiEU






博幼基金會

博幼基金會
陳妍伶、黃郁如/文字
張佑楨、陳家羚/攝影

        博幼基金會的成立是因為九二一地震將南投地區嚴重傷害,許多資源被切斷、許多建築物損壞,重建之路更是遙遙無期,而那時暨南大學的校長–李家同先生發現這樣的問題後,想投入偏遠鄉區幫助弱勢孩童獲得教育資源,因次號召了有志之士一同圓了建立基金會的目標,加上一些企業的捐助、地方募款,終於成功的成立「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李家同校長更擔任基金會之董事長,提出對窮困孩子的四大願景目標及六大宗旨,希望藉由大家的力量能改善其處境。

        一開始的博幼只是擁有著滿滿的理念,沒有周全的計畫、沒有完善的規劃等等…,面對到了太多的困境及棘手的事情之後,循序漸進的改進教學做法,進一步的檢討、解決,然後漸漸進入軌道中,並形成一套屬於博幼自己的教學步調,規模更擴大及台灣幾個縣市的偏遠地區。而其之所以成立的目的就是幫助弱勢家庭的孩子,每一週給予五天的課輔,每一天的輔導皆為三小時,主要科目是英文及數學。博幼的老師們絕對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因此皆為小班制才能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因為有教無類的作法使得學生們並不排斥學習,反而樂在其中。

        博幼基金會埔里中心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合作,讓大一的學生利用公益服務課來到這個機構服務,一方面接觸埔里當地的學童,幫助他們作課業上的加強輔導,另一方面,能更快融入埔里當地生活,而基金會也能從中取得人力資源,製造一個雙贏的局面,但是,基金會只是一個外界的力量,所以目前他們想培訓埔里當地人民具有教師資格,讓社區人民也能成為人力資源,讓其自成一環,不再仰賴基金會與鄰近大學的力量,自立自強,得以生生不息,延續這個理念。

        我們組員中有兩位正好因為學校公益服務的課程,而擔任博幼英語志工老師,從我們的角度去看待博幼基金會為埔里當地所作的貢獻,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不僅能讓這個社會資源重新再分配,偏鄉地區的孩童亦能透過知識獲得改善經濟的能力,也能凝聚埔里當地居民的共識與信心。

        而我們教導的孩童,有時候雖感覺他們並不是那麼認真,對學習並不熱衷,一遇動力來源,卻又一股腦兒栽進書堆中,看在眼裡,雖然我們只是志工,但心裡卻很踏實、感動,本性善良、純真,且充滿活力的他們,相信只要能夠堅持自己的夢想,勇敢踏出那一步,離開自己的象牙塔,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

        雖然博幼基金會成立至今只有短短十年,但在他們心中,盼望每個孩子能獨立自主的出社會以及最後或許回流於博幼的那種心情,可以好比時間洪流,遠遠流傳於埔里人心中。


影片連結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0nHU5rZCnkk&feature=youtu.be







暨大生態農場專訪

暨大生態農場專訪
簡婉鈞、吳婉慈/文字、(葛又慈/紀錄)
葛又慈、黃明英/影片製作與照片拍攝

        國立暨南大學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是一所森林大學。顧名思義,充滿了許多美麗又高大的植物充斥在校園當中。而一棵棵植物卻和一位老師有著強烈的關係,他讓每棵植物在校園中能夠自由自在地伸展筋骨,成為暨大師生都能夠在閒暇之餘有個乘涼休憩的好地方。這位幕後推手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務處課外活動組組長劉洸甫老師。

        劉組長來暨南大學任職已經有15年的時間,每兩三天他一定會撥土、種樹,和樹說說話並用心去感覺每一棵樹存在的意義。他說:「假如手不沾泥土,永遠不知道泥土的感覺」。他想讓暨大人都能和他一起享受樹、享受大自然,所以他在暨大會館旁著手進行「生態農場」,讓每個人除了課業、社團活動外,又多了一項能夠親手種菜的休閒活動。

        「生態農場」種青菜是最為主要的事情,組長說外面乾淨漂亮的青菜大部分都撒了很多農藥,自己種的青菜雖然不美觀但是完完全全天然無農藥,靠的就只是學生們每天細心的照顧。他也鼓勵學生前來種菜,一旦熟成後還能帶回家自己煮,感受每一株青菜和自己的關係,因為自己種的會是最清甜、最美味的青菜。而次要事情,組長打算和大家一起享受露天煮大鍋菜和窯烤披薩的活動。暨大雖然沒有農學院,不過有餐旅系、觀光系的學生一同參與及推行,讓這活動能引發更多人關注。

        讓組長有打造「生態農場」的念頭,是因為暨南大學第二任校長李家同想要建設一座花園,但組長覺得只有花園會太過狹隘,他將視野看得更加深遠,這幾年在校園當中不斷地減修、假植、種植樹木,一直到最近的「生態農場」。農場不只是農場,除了可以教導學生對於環境的認知外,還包含了暨大人努力耕種以及留下美好回憶的一塊土地。

        和劉組長採訪的過程當中,一直強烈地感受到組長對於植物的熱忱,還有樂於向大家分享這份喜悅的一位師長。「生態農場」即將陸陸續續推出許多活動,能讓學生們不再沒事便窩在電腦前的休閒活動,讓有興趣的人能夠種種菜、一起吃大鍋菜、窯烤戶外披薩以及享受和大自然融為一塊的鄉村生活。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DHqZNYYnQ





彰現歷史---興賢書院

彰現歷史---興賢書院
張娪蜜、林鈺茹/文字
吳旻勳、游舒涵/攝影

        風和日麗,微風徐徐的午後悠閒時光,我們一行人步行到了位於彰化縣員林鎮鬧區中,一處氣氛顯得格外寧靜的所在,它似乎與周邊的商業區之間存在著極高的藩籬,在繁華熱鬧的員林鎮顯得十分格格不入。它,即是興賢書院。

        興賢書院創建於嘉慶十二年,由當時地方仕紳合力捐建,奉祀五文昌,始為文昌祠,並於民國七十四年核定為三級古蹟。採中國南方宮殿式建築,前、後院為雙連式,前殿與後殿中間有花園庭院,空氣流通且書院氣息舒適宜人,東廂房則為日式木板屋,屋頂蓋水泥瓦則為全台灣書院中特有的建築風格。

        走進興賢書院的後院,發現裏頭還設有自修室,免費提供莘莘學子和準備國家考試的戰士們,一個合宜的讀書環境。一旁還有五文昌與孔子陪伴在身旁,相信更能給予考生心靈上的力量。不禁讓我們回憶起一年前,那段為了準備學測既艱辛又苦悶的日子。想當初,我們也曾經坐在那張硬梆梆的椅子上,想逃離卻使不上力氣和勇氣。然而,也是撐過那些掙扎的瞬間,意志力帶領我們邁進美麗的暨南大學,才有機會展開這趟「彰現歷史---興賢書院」之旅。

        宜人的天氣、認真讀書的考生與來此運動的居民,再加上古色古香的興賢書院,結合成一幕讓人賞心悅目的畫面。我們沉醉在此悠然的氣氛中,漫步於興賢書院外頭的紅磚小路,愉悅的聊著生活小事,實為生活中小確幸,好不快樂!









九月瘋媽祖的由來

九月瘋媽祖的由來
許俐雯、朱佩齡/文字
蔡佩昀、郭雯雅/攝影

        不靠海的南投縣埔里鎮,卻擁有供奉媽祖的信仰,常讓外地來的觀光客感到很疑惑,而每年農曆的九月間,皆會舉辦迎馬祖的祈福活動,各村莊獅陣、南管、北管等民俗團體盡出,熱鬧非凡,稱為「大埔城九月戲」,相當的隆重特別,有別於台灣「三月瘋媽祖」的熱潮。透過訪問地方耆老,讓我們了解到原來這個地方上歷史悠久的傳統是一段彌長的故事。

         賴伯伯說:「他們是巴布賽族和道斯卡族,埔里目前有33里,因為交通不發達所以每個族一里,籃城里則是巴布賽族,之後再住進時人口一直增加因為他們是從西螺來的他們和原住民的話語能通,只是腔調不一樣而已,人數增加到一定數目時就住一起形成一里,我們這族和邵族相處和平,但不表示邵族和其他族會好好相處,尤其以前還有獵人頭的習慣,為了保護自己和財產就在籃城的附近種刺竹,刺竹生長快又有刺能防禦還有一點他能當成才夥還能當工具,像是籃子,當時籃城人口還算少所以可以種刺竹,也能形成一個範圍標示自己的土地,後來到1822年人口以增加太多人口,所以要增加農作物但是以前水利不發達,水利不發達就只能靠天吃飯,以前的水源是從霧社的來的,眉溪這裡下來來到我們這邊的水道其實很遠,以前沒水泥所以就一直滲入地下,旱季時雖然山泉水多但是水路太常到達時只剩一點,水不足灌溉產出的產品也少,到後來他們有些人是從彰化縣上來的,彰化那邊有200多年的媽祖廟,當初他們就有拜媽祖的信仰,所以他們想請媽祖上來替他們改善生活,以前叫做(踏水路),以前都沒路所以從彰化到籃城是件難事,有位聲望高的長者向大家表示要請媽祖來改善,大家最後都同意了,那時剛好是中秋過後(農曆八月十六),他們就挑選幾位身強力壯的人再從籃城裡面選幾位壯丁,因為他們怕會遇上有獵人頭習慣的原住民,所以要多點人,他們走到彰化時需要半個月,埔里到日月潭到水里到名間到南投到集集才到彰化,因為當時沒路必須沿著濁水溪線,到時剛好月底了,他們馬上向廟裡和媽祖表示此行的用意,擲茭後媽祖同意,他們就只休息一天又馬上出發,農曆9/13就回埔里了,因為人多又累就暫時休息先派一位腳程快的人回籃城通報,大家準備食品和牲禮來迎接,從籃城走到現在的西蘭國小,再去請媽祖,媽祖通過乩童表示說需要準備紅土要打成粉,大刺竹要有葉子,還有牛要拖刺竹的。從眉溪到西安路再用支線到籃城,媽祖在前,紅土撒入河道牛再拖刺竹掃平而人再從後面踏平,讓紅土把水道的間隙填滿,這樣就能得到充足的水分能灌溉,所以他們想要感恩媽祖,所以每年九月十四他們就要請媽祖來,為了表示敬意他們的桌子是三層高的代表雲台,接近天上把令旗還有書文、供品放上來祭拜。之後埔里都有所聞,也想請媽祖來踏水路(水里里)派長者問可以踏長點也來改善下水里里嗎?擲茭同意所以下一年延長到水里里,生活也改善了,在下一里也踏水路也又改善了。這樣埔里就興旺起來了,這時有一牛明里的區長騎馬到籃城問說是否整個埔里都來迎媽祖,八月底媽祖就請到埔里了,就開始分配哪天是哪個里,但是9/14還是籃城里的,每個里辦宴席一天,每個里都很熱鬧。直到1930年霧社事件,那天剛好安排在台一總苗那一村,但是霧社發生不敢辦宴席,還好事件沒擴大,明年續辦,辦到民國34年,辦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缺乏,日本就禁止,到日本投降後又續辦,之後埔里有些人去霧社工作,也想請媽祖去霧社辦宴席,整整一個月辦完後再請回彰化南瑤宮,直到民國56年,政府提倡可以減少日子,因為一個里一天辦宴席就花費了20萬,一整個月就花了600萬的大數目,所以請鄰近里結合成一天辦理,約剩15天,到民國58年結合完後約剩8天。到民國62年蔣經國推行梅花餐節約不要一桌十幾道菜,四菜一湯就好,並且只剩一天九月一日,他們就請了很多尊媽祖,大媽、二媽、三媽......村長們抽籤抽哪尊神像回去拜,一個里約剩下兩小時能拜,但大村的可以拜久一點。」


影片連結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WfI-IxY9xIU







漫遊暨南

漫遊暨南
王唯懿、陳貞妤/文字、採訪
顏婉如、許雅晴/攝影

        上課期間,匆匆揹著背包走過綠油油的草皮,對於逐漸習以為常的風景,我們總是不經意地與藍天白雲擦肩而過。

        春櫻,夏螢,秋楓,冬雪,和夜晚偶爾飛逝而過的流星,這些都是身為暨大生獨特的權利。春初,僅僅走個幾分鐘,就能觀賞落英輕巧地墜入凡塵;冬季,抬頭遠望,合歡山的蒼蒼白雪就在群山中鶴立雞群,我們不須車馬勞頓,不必跋涉千里,只需你一個留神,天上地下無一處不入雙眼。

        第一站,暨大營火場。這裡最美的是晚上,也是大家培養感情的好地方,晚上烤肉,天上若萬里無雲,星星便會扯開嘴角,露出牙齒燦燦發亮。

        再一路從圖書館走到行政大樓,經過勵學坡上三座象徵人生會越走越順遂的雕像生之初、生之歷練、和生之成,然後遠遠地,就能看見行政大樓前的噴水池噴出雪白色的水花,好像正替你開心的手舞足蹈,慶祝著你完成夢想。

        接著走進幽靜深遠,較無人煙的香楠步道,他安靜,讓我們忍不住屏息,草地上的蜘蛛網甚至還結著清晨的露,剔剔透透;乾枯的樹落盡了葉,葉卻已枯白,遠觀,散落在樹旁就像梅花落盡了雪。卻也有葉,用已泛黃的面容死死叼著枝幹,不願成為那春泥,護著花共同迎接春天。

        在這裡,遇見新人是我們的幸運,瞧見那雪白婚紗配上黑色西裝,他們堅定地牽住彼此的手,在相機面前露出他們最真的笑容,在一旁的我們,都在心裡默默為他們祝福:新婚快樂!

        最後,屬於我們年輕的本錢,就是瘋狂的做蠢事,暈乎乎地滾草皮!為了拍出好效果的影片,我們足足滾了三次,不是有人滾到相機外面,就是有人滾到頭暈目眩,站起來天南地北都分不清,足足暈了一陣才弄清楚自己位在何處。

        撥出幾個小時的時間,我們走了平常不會走的路,看平常不會注意到的景,美麗的事物往往因為習慣而忽略,需要時間和心神才能再度捕捉,暨大很美,一花一草都是世界,哪怕雲霧繚繞,都像是被山嵐籠罩的仙境。稍微撥個空吧?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發現。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Fugpz7cfE










炭雕館

炭雕館
江裕翔/採訪、洪偉智/攝影
郭柏甫、張鈞傑/文字

        這次在尋找題材時,一直討論不出一個結果採訪,因為這次是新聞文章而抓不準一個方向去執行,但在老師的一些建議讓我們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在老師提供的總站咖啡廳與暨大春季健走LOGO設計中,我們討論之後就確定去一探究竟總站咖啡廳的模樣,對於一個埔里回流青年我們也是相當的好奇,進進出出總站那麼多次,對於咖啡廳的印象其實是幾乎沒有的,可能是急忙著上車而匆匆一瞥,正好利用此次機會,好好的去探訪總站咖啡廳。

        於是在十二月二十五號的下午,我們趁著下午四個人都沒有課,然後很高興的衝到了埔里總站,要採訪一間咖啡廳,但我們衝到了總站之後,才看到了公告每週三公休,讓我們四個大男孩都很沮喪的感覺,然後我們就討論了一下,因為晚上系上剛好又有活動,讓我們打消了今天要採訪的念頭,過個幾天在下山採訪。在要回學校的路上,被我們誤打誤撞發現了一間很有趣的竹碳博物館,然後我們就停下了腳步,在外面看了一下,然後導覽員就出來問我們有什麼問題,可以進來參觀看看,於是我們就決定採訪這間博物館。

        一進入博物館,印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黑炭,接著,導覽員開始幫我們一一做說明,我們原本對碳的定義就只是烤肉用的木炭,聽完說明之後,才知道原來炭可以分為那麼多種,也有不同的功能,像是其中有一種炭竟然是燒不起來的!真的事讓我們十分驚訝!之後導覽員又做了許多實驗給我們看!各個都讓我們驚奇不已!

        在聽完解說員精闢的解說之後,我才第一次知道原來木炭也可以有這麼多樣化的型態,每一種型態都有的共通點就是非常堅硬但是卻都很容易碎裂,而炭的組合方式取決於溫度的高低,由於這些差異,密度也不太一樣,產生的聲音所做出來的樂器更是讓我們深深地留下印象。

        經過前兩次報告的洗禮,我們也越來越了解到該怎麼採訪,也從中學到了許多,例如攝影技巧,比起以前我們更加知道採訪人物時該用什麼角度攝影之類的,還有問答技巧,要讓受訪者卸下心防就是要以聊天的方式來進行,這樣聊起來比較輕鬆,受訪者也比較能侃侃而談,對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回答出來。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jJ_gUvxGI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專訪「菩菓子養生點心專賣店」店長:菩菓子---榴梨酥

專訪「菩菓子養生點心專賣店」店長:菩菓子---榴梨酥
蘇雅華、徐玉燕/文字
許渲宜/攝影

        「善念烘焙幸福,以美味與您結緣」菩菓子用這樣健康、養生的理念用心烘焙每一樣西點,其中最獨特的「榴梨酥」便是他們的招牌寶。

        無論是美麗的名字,還是極具巧思的製作過程,擁有整套專利的榴梨酥,是老闆居住在馬來西亞期間,因愛上當地的熱帶水果而煉製出的結晶。由於鳳梨酥在台灣非常普遍,所以菩菓子嘗試用多種熱帶水果及其他原料做組合,發現榴槤和鳳梨的組合是最契合的,榴槤是香、甜、Q,而鳳梨是酸,它們兩者經過混合熬煮之後製成的內餡,不僅榴槤新鮮的嗆味會被鳳梨收斂起來,而且它的香Q和甜味融入鳳梨的纖維裡,讓許多不敢吃榴槤的顧客讚不絕口,這讓榴梨酥除了有本土的味道之外,更添加了一層與眾不同的風味,兼具獨創性與台灣的精神。榴梨酥除了有精緻的內餡外,它的胚芽餅皮更是獨特。根據研究,正常的雞蛋裡,五顆就有一顆含有沙門桿菌,再加上前陣子的禽流感風暴,老闆認為,雞蛋其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健康,所以以營養的胚芽代替雞蛋,經烘焙之後,其香氣更加濃郁,口感也更為香酥。為了給顧客最好的,菩菓子在食材和技術方面也極為講究:高等級的日本麵粉、法國百分之百天然奶油,以及新鮮的進口榴槤,以純手工的方式交織成絕對天然、無人工添加、低糖、低脂、低膽固醇的養生甜點,讓素食者也能享受到這樣的美味。

        在銷售方面,因假日遊客較多,所以利用幾個大招牌來吸引遊客目光,而在平日遊客較少時,則是利用網路上數個銷售平台來進行交易,但店長笑著說:「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我們最主要的客群是來自我們的老主顧,幫我們一傳十,十傳百地介紹。」

        現在的菩菓子雖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已有在未來成立分店的打算,甚至想把菩菓子發散到國外與大家分享。由於東南亞一帶有許多人喜歡台灣的鳳梨,而台灣也有很多人喜歡東南亞的熱帶水果,加上東南亞的人工相較便宜,所以國外的分店會從東南亞作為開端。

        菩菓子,小小的店面,濃濃的溫暖,秉持著以美味與人結緣的他們,在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內,製作著能帶給人們幸福與健康的甜點,他們享受製作甜點的過程,也把這份享受轉化為驚奇帶給大家。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ur9WBSbHM









闖蕩第三市場

闖蕩第三市場
李郁緣/文字
趙悅如、王怡媜/攝影

        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我們決定效法婆媽精神,來去闖盪第三市場,沒錯!就是第三市場,為何不是第一市場、第二市場、卻是第三市場呢?其實我們也不太了解,因為埔里只有第三市場;那又是為什麼不將第三市場直接取名為第一市場呢?答案可能只有埔里鎮公所知道了。但以上問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今天是來學習不論是在必修、選修、還是通識課......都學不到的--婆媽精神,在此先簡述何謂「婆媽精神」,婆媽精神顧名思義就是婆婆媽媽最經典最精華最值得效法的精氣神。這精神主要動力奠定於勤儉持家之理念--量多、便宜、實在,避免自己被坑錢為主要宗旨。它或許也是每個女孩的必修科目,因為未來你可能會是天天到市場買菜的菜市場女王,也可能會成為婆婆阿姨們敬仰的那位「殺手」。

        今天我們決定為各位實地勘景,第三市場位於埔里市區,由南昌街、東華路、南盛街、東榮路包圍之區域,涵蓋範圍廣大,走起路來頗為耗時,卻是一最能享受買東西的樂趣的方法。進入市場,人潮即為市場的代表,媽媽揹著環保袋帶著小孩、阿嬤推著購物籃、阿伯騎著機車展現其腳不落地之平衡技術穿梭於人群中......而人愈多老闆們愈是開心,嘶吼功力運用的愈是徹底,目光很難不被吸引。

        市場內除了當季蔬菜、新鮮魚肉外、小吃攤、飲料店、生活用品、男女老幼的衣服從裡到外都有販售......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就看您的腳力是否強大。

        闖蕩途中,我們看見一位奶奶,帶著傳統花帽、袖套,穿著一雙深色雨鞋,雨鞋上還黏了一些土塊,她坐在一間賣輕熟女服飾店家的階梯上賣起了自己種的山藥、菜頭、百香果......等,阿嬤僅簡單的用塑膠布袋鋪在地面,相隔出自己的販賣區域,從對面角度一看,阿嬤和背後的服飾店有了極大對比,我們向前走去問了阿嬤幾個生意上的問題,回答過程中聽得出阿嬤今天心情不錯,原來是今天有個老頭子買了阿嬤三十幾斤的山藥,令我們驚訝的是,店家便宜的出租店面外的這塊小地,凌晨四點到下午一點僅需一百塊,阿嬤收攤時還可以將未賣出的東西放在店外,讓阿嬤不必費時費力,是一善良的店家。

        繞了市場一圈,我們買了看了也吃了,市場的熱鬧場景總讓人回味無窮。它分布在台灣各個聚落中,是台灣最具「味道」的地方,不只是菜味肉味,還有那股濃濃的人情味、鄉土味,它不需要華麗的裝潢和前衛的設計,也沒有站上時代潮流,但它卻充滿了每一位母親對家庭的愛,更真實反映出人最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

影片連結:http://youtu.be/UD7V7jG21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