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九月瘋媽祖的由來

九月瘋媽祖的由來
許俐雯、朱佩齡/文字
蔡佩昀、郭雯雅/攝影

        不靠海的南投縣埔里鎮,卻擁有供奉媽祖的信仰,常讓外地來的觀光客感到很疑惑,而每年農曆的九月間,皆會舉辦迎馬祖的祈福活動,各村莊獅陣、南管、北管等民俗團體盡出,熱鬧非凡,稱為「大埔城九月戲」,相當的隆重特別,有別於台灣「三月瘋媽祖」的熱潮。透過訪問地方耆老,讓我們了解到原來這個地方上歷史悠久的傳統是一段彌長的故事。

         賴伯伯說:「他們是巴布賽族和道斯卡族,埔里目前有33里,因為交通不發達所以每個族一里,籃城里則是巴布賽族,之後再住進時人口一直增加因為他們是從西螺來的他們和原住民的話語能通,只是腔調不一樣而已,人數增加到一定數目時就住一起形成一里,我們這族和邵族相處和平,但不表示邵族和其他族會好好相處,尤其以前還有獵人頭的習慣,為了保護自己和財產就在籃城的附近種刺竹,刺竹生長快又有刺能防禦還有一點他能當成才夥還能當工具,像是籃子,當時籃城人口還算少所以可以種刺竹,也能形成一個範圍標示自己的土地,後來到1822年人口以增加太多人口,所以要增加農作物但是以前水利不發達,水利不發達就只能靠天吃飯,以前的水源是從霧社的來的,眉溪這裡下來來到我們這邊的水道其實很遠,以前沒水泥所以就一直滲入地下,旱季時雖然山泉水多但是水路太常到達時只剩一點,水不足灌溉產出的產品也少,到後來他們有些人是從彰化縣上來的,彰化那邊有200多年的媽祖廟,當初他們就有拜媽祖的信仰,所以他們想請媽祖上來替他們改善生活,以前叫做(踏水路),以前都沒路所以從彰化到籃城是件難事,有位聲望高的長者向大家表示要請媽祖來改善,大家最後都同意了,那時剛好是中秋過後(農曆八月十六),他們就挑選幾位身強力壯的人再從籃城裡面選幾位壯丁,因為他們怕會遇上有獵人頭習慣的原住民,所以要多點人,他們走到彰化時需要半個月,埔里到日月潭到水里到名間到南投到集集才到彰化,因為當時沒路必須沿著濁水溪線,到時剛好月底了,他們馬上向廟裡和媽祖表示此行的用意,擲茭後媽祖同意,他們就只休息一天又馬上出發,農曆9/13就回埔里了,因為人多又累就暫時休息先派一位腳程快的人回籃城通報,大家準備食品和牲禮來迎接,從籃城走到現在的西蘭國小,再去請媽祖,媽祖通過乩童表示說需要準備紅土要打成粉,大刺竹要有葉子,還有牛要拖刺竹的。從眉溪到西安路再用支線到籃城,媽祖在前,紅土撒入河道牛再拖刺竹掃平而人再從後面踏平,讓紅土把水道的間隙填滿,這樣就能得到充足的水分能灌溉,所以他們想要感恩媽祖,所以每年九月十四他們就要請媽祖來,為了表示敬意他們的桌子是三層高的代表雲台,接近天上把令旗還有書文、供品放上來祭拜。之後埔里都有所聞,也想請媽祖來踏水路(水里里)派長者問可以踏長點也來改善下水里里嗎?擲茭同意所以下一年延長到水里里,生活也改善了,在下一里也踏水路也又改善了。這樣埔里就興旺起來了,這時有一牛明里的區長騎馬到籃城問說是否整個埔里都來迎媽祖,八月底媽祖就請到埔里了,就開始分配哪天是哪個里,但是9/14還是籃城里的,每個里辦宴席一天,每個里都很熱鬧。直到1930年霧社事件,那天剛好安排在台一總苗那一村,但是霧社發生不敢辦宴席,還好事件沒擴大,明年續辦,辦到民國34年,辦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缺乏,日本就禁止,到日本投降後又續辦,之後埔里有些人去霧社工作,也想請媽祖去霧社辦宴席,整整一個月辦完後再請回彰化南瑤宮,直到民國56年,政府提倡可以減少日子,因為一個里一天辦宴席就花費了20萬,一整個月就花了600萬的大數目,所以請鄰近里結合成一天辦理,約剩15天,到民國58年結合完後約剩8天。到民國62年蔣經國推行梅花餐節約不要一桌十幾道菜,四菜一湯就好,並且只剩一天九月一日,他們就請了很多尊媽祖,大媽、二媽、三媽......村長們抽籤抽哪尊神像回去拜,一個里約剩下兩小時能拜,但大村的可以拜久一點。」


影片連結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WfI-IxY9xI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