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靈寺,一段生與死的邂逅
謝睿瑜、葉威志/文字
蔡有誠、何偉宏/攝影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梅村路1號的醒靈寺,祭祀三主(關公、呂洞賓、灶王爺),是埔里歷史相當悠久的寺廟之一,也是「二二八事件」最後戰役─「烏牛欄之役」的古戰場,所以醒靈寺對埔里的歷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醒靈寺建於愛蘭橋的山丘上,一進入埔里往左上方看,就可以看到醒靈寺,建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舊稱醒化堂後因地震毀壞,於民國38年重建現址正式 稱為醒靈寺。醒靈寺地勢較高,因此可以俯瞰埔里鎮風光,盆地諸山盡收眼底,寺院後方有呈「之」字 型的階梯步道通往河岸,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有種置身事外的淡然。寺內尚有石碑,敘述埔里開發的情形,本寺保留南方寺廟的燕尾屋頂,寺廟內外的剪黏彩繪藝術教化忠孝節義,出現在屋簷的「卍」字透露佛教文化融入寺廟,加上日本神社的石燈,顯示醒靈寺融合了儒、道、釋、日本神道教的文化元素。寺前一對石獅子是清朝總兵吳光亮建大埔城時,放置在衙門口的聖物,輾轉移至醒靈寺來,已有130年歷史,在斜坡旁的石燈,是日據時期日本人在虎頭山下建能高神社時所建,神社在光復後遭破壞,倖存的石燈展轉移至醒靈寺,寺廟融合閩南及日本風格,是大埔城的重要古蹟,相當特殊。
另外,民國三十六年,謝雪紅率領她的學生守在當年還是一條吊橋的愛蘭橋頭,與國民黨的軍警對峙,所以醒靈寺也是當時的古戰場,因此醒靈寺在後殿設有「文獻堂」,收藏埔里文獻、老照片,包括當年二二八事件的珍貴資料。
根據本寺負責人所言,有一天他們收到一封信是關於天災的啟示。然後他們也半信半疑的遵守信里的指示,提前準備存糧和飲用水,以及做好外部的防災措施,而這場讓人怨聲載道的災難就是八七水災。在二戰時期,當時台灣為日本殖民地。在美軍空襲時,恰巧在埔里上方盤旋找可轟炸之建築物,但只看到醒靈寺,就直接折返為投擲任何一枚砲彈。居民們相信是因為三恩主的庇護才與一場劫難擦身而過。
儘管醒靈寺經過許多次的整修,仍然矗立在高處守護著埔里地區的居民。就好像它的名子一樣,萬物的靈皆在此甦醒庇佑現存的生命和大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