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佳文、洪慶宇/採訪
廣興紙寮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歷史悠久,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搭建。西元1935年,日人橫溝大藏發現埔里的水質遠比台灣很多地區要清淨許多,於是決定在烏牛欄(今埔里愛蘭橋)搭建工寮試驗造紙,不幸的是,這個紙工廠還沒正式生產,就被溪水沖毀了。後來橫溝仍然在原地建廠,廠名為「埔里製紙所」。自此,改自中國造紙術的日式紙工業正式傳入了埔里。
日人奠定了埔里手工造紙的基礎,這是不容置喙的。從民國24年到民國34年台灣光復日人搬走的這段時間,可謂埔里造紙的奠基期,先後有岩岸、橫溝大藏、大津山等日人來台開拓經營,為埔里的造紙業打下基礎。不過日人在台灣生產紙張,其實是有些歷史因素的。由於當時是物質極度缺乏的戰爭年代,而日本又是一個寧可沒飯吃,也要也不能不享受物質文化的國家,所以當日本對紙張最大產地的國家--中國發動戰爭之時,便造成許多與紙相關的物品斷了貨源,而日本國內也因人力匱乏而無力升產,只好向外尋找產地。具備優良水質的埔里,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走入造紙歷史。
台灣光復之後,雖然經濟蕭條,但是一些和民生相關的各種物資,卻明顯有供不應求的情形發生。戰敗的日本,這樣的情況尤其嚴重,於是和日常息息相關的紙張,便有極需大量生產的必要,因而在那段期間,埔里的造紙業開始蓬勃發展。
首先是日人經營的「埔里製紙所」,後來由國民政府的台灣製紙公司接收,改名為「埔里手工紙工廠」,經過三、四年後,便標售給民間經營,由當時埔里安東醫院張進乾醫師的兒子張明星買下,並改名且改組為「台灣棉紙廠」。在同一時期,埔里也出現了許多造紙廠,像是林來屋在茄苳腳設立的「能高製紙所」、陳文字設立的「中國製紙廠」、林秋泉設立的「森泉紙廠」……等。
直到民國60年代左右,由於日本經濟復甦,文化活動也跟著活躍起來,埔里的紙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大量設立。據資料顯示,當時的埔里造紙廠有50多間,為埔里歷史上造紙工業最興盛的時期。
不過這樣的情形並沒有持續,經歷了二次石油危機的台灣,使得埔里許多造紙廠因而關閉。直到現在,埔里的造紙廠只剩12間。
黃耀東先生,廣興紙寮的創辦人,於1965年創立「廣興製紙加工所」,投入埔里手工造紙的行業。一開始只是個小小的造紙加工所,以代工為主,但是黃先生仍不懈地研發手工紙並改良以提高品質,使得工廠漸入佳境。民國62年,開以以手工宣紙作內銷的加工所,正式易名為「廣興造紙所」。到了1991年,成功研發出高品質的手工宣紙,更以「廣鴻興有限公司」開始外銷日本、韓國市場,這段時間是廣興造紙廠的巔峰時期。但是1991年後,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埔里手工造紙業受到重大打擊,紛紛外移或關廠,迅速沒落。至今,廣興紙寮是台灣僅存的少數手工紙業者之一,仍保存著相當傳統的手工造紙工藝產業與文化。
經過我們實地訪查,發現製紙實在是不易。造紙的過程為「取材」→「浸泡」→「打攪」→「曬紙」,整個過程需要的時間至少一個禮拜。其實在生活上有許多植物皆可用來造紙,像是雁樹、桑樹、構樹。造紙又分為「手工造紙」與「機械造紙」,而廣興紙寮的所有紙張皆為「手工造紙」,不論是質感、時間都遠遠大於機械做的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