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 「當代馬戲」表演的議題介入與創作──〈如果你還在〉與〈噶哈巫!斷語?〉的演出分享 】

【 「當代馬戲」表演的議題介入與創作──〈如果你還在〉與〈噶哈巫!斷語?〉的演出分享 】
主講者:林正宗
文 : 蘇瑾珮 ; 攝影: 郭芳慈(原文刊載於R立方電子報》)

|表演的語彙| 
傳統的馬戲以一切能吸引大眾的事物為主要組成的因子,舉凡奇珍異獸、扛石吞火等等,主要目的是傳播歡樂,但隨著1970年代裡的學運、新媒體娛樂發展等新時代產物出現,在法國開始了新馬戲運動,不同往常那般為只為取悅觀眾,多了些追求自由的請願與訴求,而直至今日,動保觀念拒絕了動物表演,馬戲開始正視了藝術與社會的磨合,漸漸轉變為「傳達一定主題」的詩意性表演,也是這樣的改變,讓馬戲有了新的名字──「當代馬戲」。
 
創立當代馬戲團性質的圓劇團以後,林正宗也不斷嘗試去解釋「當代馬戲」的定義,但他最終所追求的目標,便是用身體表演的藝術,傳遞社會種種值得人思考的議題。

|關於創作|
2016年演出的《如果你還在》,劇名中的「你」指得便是蔣渭水。蔣渭水曾為台灣寫下〈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一文,裡頭指出台灣的各種社會疾病,但這些病態的現象即使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似乎也沒有改善太多。
 
「這個時代不可能因為誰多偉大就可以改變社會,我覺得是永遠不太可能,只是我們不會意識到這件事情。」
 
如果那個曾經熱烈生活在我們心裡的偉人再次親身感受這個世界,是不是除了科技的進步和學識的累積之外,就再無其他改變了呢?
 
深刻體會到生活遇到的種種衝突,成為林正宗創作的養分,在2017年的《噶哈巫!斷語》中,便是因為他有一日想到「語言流失」的問題,回歸到自己身上,是關於母語的歸屬感。
 
「如果我們一直不在意,它就會覆滅。」
 
於是林正宗嘗試去尋找問題的解答,而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便找到了噶哈巫。緣分如此巧妙,讓一個揣著疑問的人來到這一方天地,噶哈巫雖然至今沒有被政府認同為原住民族,卻仍堅持著傳統文字與文化,被這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動到的林正宗,決定以噶哈巫為主題,呼籲社會母語的消逝的危機感與分享噶哈巫的文化熱情。
 
馬戲看似舞蹈,卻不是舞蹈;看似戲劇,又非戲劇。馬戲的美學在於反日常的身體動作,但在這些扭曲的畫面裡,卻又演出了生活,林正宗認為馬戲演員需要回歸到身體某種自然的表現,隨著內在有機的聲音,探索自己。

講座時間:2018年12月18日 13:00
講座地點:暨南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