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 R立方系列講座 │ 我的職業由家鄉來定位 │ 王繼維 】

【 R立方系列講座 │ 我的職業由家鄉來定位(上) 】
文:黃珮瑄; 攝影:黃珮瑄(原文刊載於R立方電子報》)

| 關於旗山青年——王繼維 |
綽號為「老王」的旗山青年王繼維為「台青蕉樂團」團長,同時又是所謂的「斜槓青年(Slash)」(註一),他不僅是一位歌手,同時又是一位蕉農、設計師、講師、社區工作者、店長和還鄉青年,十幾年前也曾被鄰居稱為「文化流氓」,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在講座一開始,王繼維便以輕鬆平實的口吻開始介紹自己豐富又精彩的人生。首先是在他十五歲時,即開始投入了社區營造:「埔里在民國84年做社造,當時新故鄉基金會在埔里發起很多社造的行動,而我們則是尊懷文教基金會,大概在民國86年時開始在做旗山小火車守護的運動。從十五歲開始我就投入了志願服務的行列,那時是我爸爸帶著我上街頭,而我爸爸就是基金會的會長,同時也是活動的發起人,後來也參與了火車站的守護活動,開始從事一連串針對旗山的一些文化資產來做保護運動。」

「其實我有參與過很多社區的工作,到現在旗山不光只是社造,也有一些更多的行動,包括如何讓大家留下來,所以其實在23歲唸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做青年志工的培訓,26歲開始做香蕉產業的工作,然後一直到十年後我把自己留下來。」

| 談旗山香蕉產業的歷史脈絡及其經濟發展 |
在演講的同時,王繼維也為我們獻上一首歌曲——《庄跤好所在》,「伴阮飛過高山頭,流過田岸的水路,庄跤好所在。綠草、花開、身影,看見幸福的未來,感受故鄉的情意,塗墼厝來人客,捧菜辦桌來坐,庄跤的美麗……」他說,唱這首具有農村味道的歌的原因除了是增進與我們的互動,也是想要透過這首歌告訴我們其背後蘊含的意義:「農村很多的行動代表的是不同的消費行為,但這首歌想要傳達的是鄉村之中許多的無形之事物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它能給予我們的東西其實很多。」

除此之外,王繼維亦藉由《庄跤好所在》談起他的故鄉——旗山,也和我們分享其故鄉香蕉產業的興盛與沒落,他在從事社區行動的同時,發現社區的教育資源是缺乏的,於是之後就讀了與教育相關的科系,然後他發現在偏遠地區的學童和身邊的人們不太願意去了解旗山這個地方,他們也覺得沒有什麼好了解的,像是在他唸書的時候,班上的同學不會拿出香蕉相互分享,因為每個人的家裡都有種,而老人家也不願多談香蕉產業,主要的原因卻是因為,香蕉產業在過去的外銷曾經十分亮眼,然而現在卻逐漸沒落,這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因此香蕉產業成了旗山人不願去碰觸的議題。從香蕉產業發展之歷史來看,日據時代香蕉外銷日本時,作為三大產區的旗山即佔了三分之一,當時的旗山共有76個集貨場,一個集貨場有3班制,一班有八個員工,24小時負責收香蕉,而這些員工(勞力)經常至酒家、茶室,由香蕉所帶動的經濟利益使得旗山得以有商業上的發展,因此當時旗山的酒家、茶室密度是全台之冠,但是隨著中日斷交、蔣經國時代的「剝蕉案」,使得整個市場掉下來,香蕉的產業就這樣沒落了,而自從香蕉產業沒落後,旗山老街便不賣香蕉了。

而旗山農民對於香蕉產業亦是不看好的,王繼維就曾提到:「台灣農業最大的瓶頸就是貨出不去,無法賺大錢,目前就是這樣,現在的農民關心的不外乎是兩件事情,第一件是農產品的價格,第二件是政府補貼的有無。」同時王繼維也將有關香蕉價格以圖片方式呈現予我們,讓我們對於香蕉的價格有了概念與瞭解,而當王繼維以圖片與我們探討香蕉價格時,我們才知道:香蕉的成本一根是4元,經過加工後(包含清洗、冷凍、倉儲,及運費人事和其他開銷)加上2元,而因為耗損之故,每根成本從6元加倍為12元,而耗損之所以要花費一半的時間,就在於運送過程中的淘汰,還有7-ELEVEN將顧客不要的香蕉丟棄,簡言之,不符合民眾與盤商需求、期待的香蕉都會遭到淘汰。

在討論之中,我們便發現,事實上,在整個加工、運送、販賣的過程中,扮演最大獲利者的角色,其實是超商的商家,相較之下,農民在交易中是處於弱勢、甚至是被剝削的狀態的,因此,我們也就不難想像,王繼維為何會說:「旗山人對於香蕉的未來是抗拒的。」所以在十年前,王繼維曾找很多煎餅店來做香蕉相關的產品,但這些店家的第一個反映卻是:「香蕉是一個不賺錢的產業。」而台青蕉所要做的,正是要翻轉這樣的局面,使得香蕉產業得以復興,那麼,該如何讓香蕉這個產業復興呢?就需要一些行動和改變,像王繼維所說的:「我們(台青蕉)在做的就是在提升農產的可行性及其推動性。」

講座時間:4月25日
講座地點:R立方學堂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註一:斜槓青年
指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年輕人會在自我介紹中使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



















【 R立方系列講座 │ 我的職業由家鄉來定位(下) 】
文:黃珮瑄; 攝影:黃珮瑄

| 尋找香蕉產業改變、發展的可能性——從「嘗試」開始 |
就王繼維的觀點而言,其將所謂的「改變」分為兩個步驟來執行,第一步是飲食,第二步則是身分上的轉換。首先是第一步:飲食。飲食的一部分就是行動的開始,即是透過故鄉的食物來介紹蕉農的日常,像是王繼維在經由調查後,發現旗山蕉農普遍常吃的食物——川燙香蕉蘸蒜頭醬油,和一般的吃法很不一樣,其口感特殊,吃下去是菱角的口感,又具有馬鈴薯的咬勁。這個對於旗山在地蕉農來說平常不過的餐桌食物在外地遊客的眼中卻是相當特別的,並且對於其有著好評,因此若想讓大家認識旗山在地文化,可以從食物做起。

決定以食物為產銷的目標後,王繼維開始嘗試在故鄉做香蕉的甜點,而由於在當時還未出現「地方創生」(註二),這個概念,再加上沒有政府政策的協助,沒有食品加工上的問題,因此,王繼維首先嘗試的,便是擺攤販賣香蕉蛋糕,他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創業」:「要怎麼做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桌子,一個人做三盒,試吃一盒,客人買了,這就是創業,而想要成功打入市場就必須是長期而非短期的做,短期的無法測出飲食文化,因為香蕉是沒有在台灣進貨的食品,所以要怎麼推廣就是一大重點,那時候我們都在推廣旗山香蕉的特色,嘗試讓顧客買一盒來品嚐,而他們在試吃後都覺得還不錯。」

對於創業這件事情的想法,王繼維認為:「創業其實不難,創業就是一張桌子放一塊布就可以開始賣,這就是減少投資增加獲益,而不是說要開店那麼簡單,最近年輕人回來故鄉開店一定要二十萬,用在裝潢或其他事物上,但其實那些都要省起來,因為台灣最好賺創業的就是擺攤,台灣和世界其他國家不一樣,擺攤位是不用開收據的,因此我六日都一定會擺攤,那時我在當兵,自暨大畢業已經三、四年了......」從簡單的擺攤,到後來販賣的商品愈加多樣化,像是香蕉果醬、香蕉餅和香蕉麵包,之後又發揮了獨特的創意性設計了香蕉車,這些行動皆告訴我們,我們對於農產品推銷的理念其實不再只限於作為單一水果來販賣,而是需要運用巧思、創意來思考如何將家鄉產業推廣至全國,甚至是全世界,於是王繼維透過演唱的方式,使香蕉這個產業可以將地方與世界結合,也因此鄉下與世界的關係就可以相互連結,在這個理念之上,王繼維在去年為了宣傳,就去了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中國大陸。他認為:「唯有把香蕉帶去演唱,因為他們的香蕉和我們的不一樣,但也正是因為不一樣,才可以凸顯出台灣香蕉文化的特殊性,讓香蕉變成一種潮流。」

而香蕉產業改變的第二個步驟就是身分上的轉換,從幫助蕉農賣香蕉到自己成為蕉農,讓自己成為產業的一部分。王繼維形容這個過程就像是「種下青春」一般,經營香蕉的產業是需要心血和時間的,這個過程是緩慢的,需要消耗你的青春來種下這個理念,為了可以讓這個理念開花結果,王繼維開始學習如何種香蕉,其次是邀請蕉農來拍電影MV,再來便是以土地為教室,由蕉農來教導在地的青年與孩子們如何種香蕉,從而了解旗山,並且接納自己的家鄉,唯有如此才可以翻轉旗山,創造在地價值。

| 反思在地文化的價值 |
從王繼維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很多事情的成功與否其實就在於投入與決心,而王繼維本身是一個很有主見與想法的人,他選擇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集結眾多有著共同理想的人們,全面性的改變台灣農業所面臨到的危機,從而翻轉了農業社會的價值:
1.生產工具→生產自主體
2.生產價錢→生產價值
3.掠奪搜刮→平衡尊重
4.專業迷思→專業自主

| 結論 |
香蕉不再只是單一層面上的農業商品,而是成為了國際間的對話媒介,是一種從地方到世界的文化交流,以及作為一種生活的美學,而這樣的生活需要一群熱忱的人們一同投入;需要農村的軟性內容的支持,而這並沒有所謂絕對的失敗與成功,而是我們個人內在一種文化精神的累積,激發出我們創意性的思考與重新對於在地文化價值的反省與學習,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去注意到的。

講座時間:4月25日
講座地點:R立方學堂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註二:地方創生
此詞發源於日本,其中心思想是「產、地、人」三位一體,也就是希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讓各地能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