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環境保育的實踐——野外調查技術工作坊】

【環境保育的實踐——野外調查技術工作坊】
文:鐘翊婷、圖:鐘翊婷(原文刊載於R立方電子報》)

五月十八號一早,埔里鎮下起了滂沱大雨。暨大劉明浩老師開設的「社區環境與自然保育」通識課程,也在這一天開始了兩天一夜的工作坊,儘管當天大雨不停,修課的同學們仍不畏風雨,準時到達工作坊的地點——成功里。

成功里位於埔里的淺山地帶,當地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在這裡舉辦工作坊再適合不過了。這次的工作坊請來了許多專業的老師,帶領同學學習許多技能,像是基本繩結的習作、如何透過器材安全的攀樹、製作和放置簡易魚蝦籠、進行困難條件的生火測驗、感應相機的操作,又透過模擬環境開發公聽會的劇場,讓同學們知道在環境公聽會時,各方代表可能面臨的問題,老師也即興的增添一些劇情,考驗同學的反應、思辨能力,大家都充分展現創意,維護自己代表角色的立場。

晚上雨勢稍停後,老師們帶著大家進行夜間觀察,一行人換上雨鞋、拿起手電筒,一路上我們觀察到許多生物,有數種蛙類、蛇、昆蟲、蜘蛛、鳥和蝙蝠,透過實地觀察及老師的解說,讓同學們更了解這些野生動物。隔天一早,大夥一起去查看魚蝦籠放置了一晚的成果,過程中老師還介紹了固床工的工法、魚蝦的統計和測量方法、台灣河流的情況,也傳達了許多保育觀念,透過實地參與讓保育這個詞不再那麼遙遠。動手做保育不是件難事,但也不像政客喊喊口號一般,我們有很多方式能夠實踐,可以從最容易做到的減少垃圾量開始、再者自備餐具,或是運用身為暨大生的優勢,選修有意義的通識課程。

「我們不要想說要改變世界,改變從自己開始就好。」胡景程老師在工作坊結束前跟我們說了這段話,他又接著說,如果你能夠改變身邊的一個人,甚至是你的家人,那就是成功了。工作坊不僅讓我們實際接觸,過往只透過課本所學的環境與保育,也讓我們了解台灣保育面臨的困境,然而面對困境,或許有人會選擇視若無睹,但長此以往問題依舊存在、不會因為忽視而消失,但也有人像這群老師們一樣,運用自己所長,友善對待我們依存而生的環境。

活動時間:2019/05/18(六)-2019/05/19(日)
活動地點:埔里鎮成功里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