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看創新教學

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看創新教學
李妍頻 / 文、圖

如果將人類的大腦比喻為機器中的引擎,那創新教學就是機油,潤滑艱澀難懂的學科知識,防止學習動力的鏽蝕,強化教學相長的性能。


創新教學的方法-點燃思考的火花

宋碧娟老師的「東南亞企業勞資關係」是我大學生涯中令人難忘的一門課。這門通識課的學生來自各個科系,分散在各個年級,對勞資關係沒有基礎認識,對東南亞也不一定熟悉,老師卻能運用教學設計,在短短兩小時內注入這門專業的精華,讓我見識到創新教學的效果。課程首先以文獻導讀的方式,訓練我們的口語表達和重點整理。每一組都是由不同科系的同學組成,思考的邏輯豐富化,討論的過程也更有火花。以講台為分界,台上的同學學會合作的精神、簡報的技巧,以及整理資料的能力,台下的同學則藉由觀摩報告學習到專業知識,創造出相互學習與交流的空間。之後又安排職業傷害的訪談,讓我們從自身的親友開始關心職業災害的風險。雖然「勞資關係」有其專業的理論,但更重要的是實際面的操作,如果以親友的工作經驗為橋梁,更能連接起理論與實務之間的斷層,使學、用合而為一。課程最後以探索的教育體驗,讓我們在遊戲的過程中,領悟勞資關係的運作模式,為課程做了完整的歸納整理。


創新教學的價值-誘發學習的動力

屏住氣息,我準備向前衝刺,因為我是「機台大檢修」的 1 號作業員,檢修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碰觸到地板上標有數字的字卡即可。「啪!」我的手掌用力拍在地板上,隨即 2、3、4、5 等 21 個字卡也被一一擊破,使盡吃奶的力氣奔回終點時,老師的碼表一按:「平手。」遊戲結束了,思考才正要開始。如果不是「機台大檢修」的探索教育,我不會明白看似各盡其職的「專業化」下,隱藏著橫向溝通的障礙。也不會知道在你想要爭取時間做研發的同時,其實已經把機會讓給對手,因為搶得先機是企業之間的首要目標。甚至會把道德操守都拋到腦後,只為了取得勝利……這些心得或許是把勞資關係的理論背得再熟都無法體會的,但是透過探索教育,勞資關係中平衡「公平」與「效率」的重要性已經紮紮實實的進入我的生命裡。在「東南亞企業勞資關係」的課堂上,我認知到:「創新教學」不僅止於方法上的變化,更在於這樣的改變能否刺激學生的思考能力。倘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能夠反思所學與自身的關聯,讓學習內容進入自我的生命歷程中,學習的效果可能事半功倍。很幸運的,有另一個教學場域能夠實現我對於創新教學的想像。


創新教學的實踐-參與數位學伴計畫

我面對著電腦上的視訊鏡頭,鏡頭另一端的賽德克男孩正搔著頭思考著「大街小巷、內有惡犬、綠衣天使」這三個提示背後的職業是什麼。這是教育部的數位學伴計畫,針對偏鄉學童進行課後的一對一輔導。在這個課堂上,我的身分由學生轉變成「老師」。看著手上的國語課本,我告訴自己:「既然學校裡的老師會負責課本上的教學,我的任務除了陪伴,就是讓不到一千字的課文發揮最大的效用。」我也想要讓我的「學生」像我一樣在創新教學的環境下愛上學習,這個教學目的,光靠國語課本裡的課文無法達到,於是我向宋碧娟老師取經,透過遊戲設計傳遞快樂學習的價值。前面三個提示的答案,對我們來說再簡單不過,但是我想藉由這個「郵差」傳遞的,不只是聯想能力的刺激、描寫職業的訓練,還有對未來的規劃。我們一起閱讀繪本,也互相分享生活經驗,連連看、圈圈叉叉、聯想題都是我們曾經玩過的語文遊戲。三個學期下來,我觀察到學生的成長。他會認真思考我所拋出的問題,順暢的表達想法。回答的內容能舉一反三,覺得困惑的時候,甚至會主動提問。學生在最後一堂課告訴我:「謝謝老師的陪伴和教導,這輩子能遇到妳,是一件美好的事。」隔著螢幕,我不知道自己能夠帶給這個孩子多少,但是我希望能夠讓他看到山以外的世界,鼓勵他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這項遠大的目標,正是透過創新教學一步步實踐。


創新教學的意義-共創教學場域的正向循環

宋碧娟老師給我的養分,在咀嚼過後,生成輔導教材;很高興有大學伴培訓的機會,讓我們學習到其他大學伴的教學方式,和製作教材的方法。這個空間提供大學伴互相交流,也提供與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對話的機會。更珍貴的是:邀請到小學伴的學校老師,針對小學伴的個別狀況,與大學伴進行溝通。藉由這套制度,我的教案很榮幸的被老師挖掘出來作為範例,誘發其他大學伴以創新教學為核心設計教材。我是一個學生,也曾經是小學伴眼中的「老師」,這份角色轉換的經驗,影響我對創新教學的想像。以公共行政的角度出發,我認為創新教學可以套用在系統論之上,教學者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是一種投入,學習者的反身思考,則是一種產出,彼此在教學的場域中互相對話。最終,學習者向教學者提出反饋,創造出正向的循環。這套系統不僅是學生個體的反身性思考,甚至能擴大到教學者之間。創新教學固然成為教學者的重要課題,但是我認為方法百百種,重要的是誘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重燃教師的教學熱誠,共同營造出快樂的學習環境,這才是創新教學的目的所在。

轉引自[R立方電子報]。執行編輯:鄭中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