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
·
【東南亞專刊(三)我不要依靠別人:芳芳印尼店專訪】
受訪者:張小芳
文 / 曾雅鈴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
圖 / 曾雅鈴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
「人們愈覺不安,愈需要故鄉的慰藉」,而家鄉的風味就是最好的慰藉,小吃店,就是乘載著無數家鄉味的場所,人們前來消費,不單單只是求得溫飽,更多的是滿足那鄉愁和撫平不安,芳芳印尼店不單單只有小吃,也有許多印尼商品,記憶中的味道,是他們在這裡的歸屬感。
|想賺自己的錢|
五官深邃、打扮時髦的張小芳,二十歲就嫁到台灣,已經來台將近二十年的她,做過許多份工作,直到前年才決定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提到為什麼要開店時,張小芳低沉的說:「我不想靠別人,我只想賺自己的錢。」台灣的婆婆都認為東南亞婦女嫁到這裡,是為了把錢寄回家鄉,但這是不爭的事實,為了賺錢,她們離鄉背井,來到這裡當弱勢的外國人,替迎娶她們的先生們傳宗接代。
「這是我自己開的店。」張小芳堅定地說出這句話,店裡的佈置與擺設都是張小芳一人從零開始做起的,訪談的過程中,她也從未停下手邊的工作,張小芳一邊招呼著客人,一邊處理著繁瑣的店務,像顆轉不停的陀螺忙進忙出。新移民們乘著婚姻來到臺灣,除了疑懼與不安之外,也雜揉幾分期待跟想像,但多數的東南亞姊妹登島後卻受限在家庭無形的困境中,讓她們依然要扛起沉重的經濟重擔。
「開店就是這樣,從早一直忙到晚,事情很多,沒有時間休息。」張小芳好不容易抓緊空閒時間喘口氣,電話鈴聲隨之響起,她卻沒有表現出任何疲憊的神態,立即上緊發條繼續忙碌著。
|是餐廳也是客廳|
印尼人生性熱情、喜愛與親朋好友團聚,在工作之外,也極需人情往來的時間與空間,芳芳印尼店除了是移工、移民在台灣的大餐廳,也是他們情感匯流的大客廳。
訪問進行到尾聲時,芳芳印尼店是這些異鄉人熟悉的家,下班時間到了之後,越來越多人接連進到店裡,每個人都彷彿回到家一般自在,大夥兒一邊吃著飯一邊聊天,此起彼落的聊天聲與笑聲中,整間店熱鬧極了,而在這裡食物不只是填飽肚子,一口吞下去的,也是對遙遠家鄉的眷戀。
一名年輕的印尼女子走進店裡,隨後向前擁抱張小芳,兩人就像親姊妹,感情十分親密。張小芳與移工們的關係超越了買賣關係,店裡彷彿成了移工們在台灣人生地不熟的一處避風港,相較剛來台的看護、工人,嫁來台灣二十年的張小芳,成了他們訴說心裡話、調適心情的對象,有人可以傾聽並加以回應,使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和擁有家的感覺。
不可否認,到異國打拼的移工仍然與故鄉有著無法切割的情感連結。身處在陌生的環境會懷念起熟悉的味道、會去尋找一個可以獲得身分認同並感到舒適的地方。
|知足、充實、獨立的生活|
「遇到困難就要去解決,不管怎樣都還是要認真工作、認真生活。」張小芳也說著:「以前也有遇到對我不好的台灣人,可是我也都不會放在心上,過去的就算了」張小芳一邊說著一邊寫著菜單,從一開始難以適應台灣的氣候,總是心心念念著遠在印尼的家,開始在台灣認識、結交印尼好友,既能夠開店賺錢又能凝聚大家的感情,何樂不為呢?在芳芳印尼店中,可以窺見新移民在異鄉努力的背後有許多不同層面的困擾,同時也看見新移民們漸漸地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R立方電子報
#東南亞專刊
#芳芳印尼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