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內埔收割】農事體驗(103-1地方場域與藝文再現)


伍家賢(內埔/割稻)

十一月二十三日,早上,迎來了我們農事體驗組的第二項體驗活動協助「穀笠合作社」完成一田的稻米收割與搬運。最初聽到這項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感到十分好奇,畢竟這是我在香港未有體驗過的農事作業。

  早上八時,我乘坐校車到山下,坐上學弟的機車便往籃城社區趕去,看到我們的指導員蕭世昌早已在「苦候」我深感抱歉,原因是校車班次的問題讓我們整組都遲到了。
  沒想到一見到籃城社區便聽到一個壞消息,割稻機器壞掉了,這意味著我們都要親手下田收割,但是從另一個方面想這應該是一種不錯的體驗,所以我們都沒有抱著太大的抱怨,只是大家寒暄了幾句,便依舊帶著興奮的心情往農田出發了!

  這次的體驗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是挖生態魚池,利用這個生態池促進水循環,用以灌溉農田之用;另一部份則是收割禾稻,由於我沒有水鞋的關係,加上穿了一 雙不太合適的鞋子,指導員世昌大哥便叫我們把鞋子脫掉了,然而大家都似乎對腳下的泥土產生了一股厭惡之感,世昌大哥再說道,泥土本來就沒有很骯髒,骯髒的 是人,之後,沒想到我們的組員陳岳龍率先脫下鞋子再大喊一句:「涼冰冰的,好舒服丫!」聽到學弟這樣的大喊,我也沒有多加思索,立馬把鞋子脫掉,用身體去 感受這最真實的大自然,也付出我的第一次,第一次如此跟泥土貼近,這應該是最真實的感覺吧!

  接下來便開展的今天的工作,第一項工作我首先去收割禾稻,我穿上了手套拿著鐮刀就開始了,一開始聽著籃城的工作人員教導,輕輕一刀下去,一扯,便成功 收割,然而辛苦的感覺隨即殺來,由於割稻是要一直彎著腰,大概半小時後,腰部就傳來酸痛的感覺,這對於我們生活在大城市的「小花」而言,真的是一個痛苦的 體驗,幸好的是指導員們都有叫我們放鬆,不要一直工作,好讓我們得以休息。第二項的工作我沒有進行了很久,由於挖生態池要拿著沉重的鋤頭用力地挖到泥土 去,同樣也要彎腰,真讓我受不了。

  通過這次的體驗,對於在城市長大的我而言,是全新的體驗,也增加了我對大自然的一份接觸,在割稻的途中我一直想到一句「粒粒皆辛苦」,這句話誰都知道,但真正體會到的又有多少人?在香港應該不到10%的人,沒有親自下田收割,我想是沒法真正體會這種辛苦的。






胡銘育(內埔/割稻)
日期:11月23日
活動:協助「穀笠合作社」完成一田的稻米收割與搬運。

在這天,太陽剛升起,我們就騎著機車由世昌帶領我們來到了藍城,帶著愉快的心情,準備在稻田裏幹活去。但是當我們抵達集合地點,「穀笠合作社」告訴我們今天因爲收割機臨時發生了故障,所以今天的收割活動也許可能就沒辦法了。我們一夥人就有點點失望的,難得遇到有割稻的機會。

不過「穀笠合作社」說可以安排我們到比較小的農田區,雖然比較小,但是也補償了剛才我們失望的小小心靈。我們就跟著大隊來到小小的農田,每人都陸續戴上斗笠,穿上手套,拿著工具走到農田裏面。他們給我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挖“生態池”,什麽是“生態池”呢?我們的腦子都出現了很多個問號,從小就沒有完全從事農業的我們怎麽可能知道呢。經過工作人員細心的解説,原來所謂的“生態池”是一個為動植物生態環境復舊工程,以水涵養功能,最後形成改善水質。聽起來很想很霸氣,很像很厲害,但是挖一個“生態池”是一件不簡單的任務,在農地旁一直挖土,更需要很大力量揮動鏟除,搬動泥土。就這樣,我們剛開始開動不久,在陽光的殘酷照射之下,我們一夥人就開始滿頭大汗,衣服都濕透。之後大家做一個分組,有些人就繼續挖那一個生態池,另外一些人呢就去幫忙割稻。割到這個部分呢,就必須要穿手套,而且我們采取割稻的方式是以純手工,利用彎彎的鐮刀,一小把一小把的慢慢收割,一次割太多也許會把稻米弄掉在泥土中,再來就是學習如何整整齊齊把稻草收割。所以都很考驗大家的耐心與用心。而且收割完之後還要經過挑選,有些是沒稻米的就要淘汰了。當我們收割完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來開始體驗什麽是在農田中挖溝,也可以說是翻土,在要栽種的農物旁挖一條淺淺的溝,以幫助水可以流通,然後希望以後可以引水到農田中。在翻土的過程中,把土弄整齊,太大的泥土就打散,有石頭就要把它拿出來以免影響農作物生長。就這樣翻啊翻啊就即將到了中午時段,我們也完成了交給我們的任務之後,就收拾工具,到農田的旁邊農田水溝清洗,這溝渠的水是從山上一直串流下的,可見的非常乾净。最後我們今天的行程就結束了,這一次不但有體驗,有長知識,而且還可以鍛煉身體,希望以後除了課程以外還可以參與這些農事活動。






張禧彤Tung Hei(內埔/割稻)

這一次的活動是協助「穀笠合作社」完成一田的稻米收割與搬運。在一個風和日麗百里無雲的好天氣,前往了在南城的稻米田,在到達了以後在當地的負責人告訴我們一行人,本來是用農業機器收割稻米,可是剛好機器壞了不能使用,所以只能人手收割,我覚得有些可惜,不是因為要用人而手覚得有些可惜,是因為不能看農民專業地使用農業機器。而我們用人手收割,一開始我用刀子不停地來回拉割,在一旁有豐富經驗的學姐馬上停止我的行為。因為正確的行為是要蹲下,一手把稻米向內拉,一手把鎌刀向外割,才可以得到一把割口整齊的稻米,而我之前的行為只會做成腰酸背痛,而且收割出來的稻米參差不齊,所以不要少看這些行為當中是有很大的學問。而一把把的稻米收割下我才發現其實只有少量的稻米原粒,而且稻米原粒不像我們在市場上所賣的漂亮,有些裏面是空的,有些裏面是斷成兩段的,所以有一部份是會被淘汰,真的是粒粒皆辛苦,每一粒也得來不易,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粒的米,不要浪費農民的一大片的心血。

而我們今次的另一個任務是挖生態魚池,這一個生態魚池的功能是把在水質比較差的時候,利用生態魚池的小魚小蝦可幫忙把水質過濾,可以令農作可以茁壯成長,不受污水影响,想不到這一個小小的生態魚池有如此大的功能。在這一次的活動中因為是要下田,而田裏的泥土不像我們平日所看到的泥黃色,而是比較肥沃的黑土,黑土的黏性比較高,而正因為這些黑土的黏性所以不一會兒鞋子上黏上了大量的泥巴。而在這時岳龍學長一馬當先立即脫下鞋子,然後大聲喊一句話:「很涼快,好舒服呀!」我本着不要再把鞋子弄髒的心,把鞋襪都脫下,果然十分的涼快,這些的觸感非水泥地能比。
 



陳岳龍(內埔/割稻)

對於地方場域與藝文再現這門課,自第一次集集之旅後,我一直都很期待可以趕快有第二次的出外活動,11月23日,我們農事體驗的僑生組收到了第二次戶外活動的通知―協助「穀笠合作社」完成一田的稻米收割與搬運。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項活動的時候,我感到無比的興奮,由於我以前的職業是廚師,這次我終於可以看到米的最初形態,這讓我的求知慾瞬間膨漲到不行,至少我長這麼大還沒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禾稻,這次居然讓我下田去收割,根本是興奮到極點。

11月23日,我帶著興奮的心情,一夜無眠,來到了籃城社區,沒想到,一到步就聽到一個「壞消息」,割稻機壞掉了,我們要人手收割,說實話,我從來的時候根本就沒想過有割稻機的東西,打從一開始我就是想要親手去收割,準備好一切,我們便往農田出發。
雲天白雲,彷彿向我們預告今天的活動必定會順利完成,一踏入農田便聽到在場的指導員告訴我們踏入農田要不脫掉鞋子,要不穿個水鞋,既然我們沒穿水鞋到場,唯一個的選擇只有脫掉鞋子,但是看到在場的組員們都不願脫鞋,讓我亦產生一股怯意,因為我也感覺泥土有點髒兮兮的,很怕有蟲子突然鑽上來咬我的腳,故此大家都停下來腳步,這時候我們的指導員蕭世昌向我們說了一句話,就讓我立馬脫下鞋子展開工作「泥土不骯髒,骯髒的是人。」聽完我立馬就脫鞋剝襪,下田工作。

這次的體驗有二,其一是挖生態池,其二是協助收割禾稻,我想既然都來了,當然兩項工作都要體驗一番吧,生態池的挖掘與農田的灌溉是脫不了關係的,解說員說,挖這個生態池是利用水循環的形式對農田進行灌溉,一來可以節省用水,二來又可以循環再用,對環保起了一定的作用。解說員一馬當先在我們面前示範了如何正確使用鋤頭,眼看的確十分簡單,就把鋤頭舉頭,挖,一下一下的,沒想到到我實際操作的時候,卻不是很輕鬆,由於我沒穿鞋子,腳很容易就打滑,而且這工作要一直彎腰,挖不了幾下,腰部就會傳來酸痛的疲累的感覺。大概挖了一個小時,我便徹換到第二項工作―收割禾稻,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工作,眼看一粒粒金黃色的稻穗,格外誘人,真想把他們全部偷割回家,現在收割禾稻大多使用收割機,一來收割比較整齊,二來又比較輕鬆。然而我要體驗的就是用人手收割,指導員說:對準位置,下刀一割一拉就可以了,如同挖生態池一樣,剛開始的確十分輕鬆,我也感覺很愉快,一直割丫割,然而大概過了快一小時的時候,疲憊之感再一次襲來,幸好組員們都很用心用力去協助,最後我們的體驗也得以順利完成。

對於生長在澳門這個五光十色的我而言,稻田基本上是不可能看到的,對於大自然的認知自然就十分缺乏,也對生態環境充滿了很多錯誤的幻想。在面對這一大片的禾稻的時候,作為中文系的我,就自然就會想到「粒粒皆辛苦」這句詩了,當天的體驗我們還要頂著大太陽,用「鋤禾日當午」形容我們也一點不為過,要是沒有在農田工作過,我真的不知道米的生產是如此艱辛,我也真真正正體會到「粒粒皆辛苦」中的辛苦是有多辛苦了。




蕭志立(內埔/割稻)
關於一場豐收的秘密/文 Tomi Sio

     關於一場豐收的秘密正式展開,十一月底籃城外稻花悠揚。冬日的早晨,微暖。田野裡,農夫正在收割著稻穀。我們現在身處金黃的稻穀與蔚藍的天空輝映下的大地,四面群山峻嶺完完全全把我們包圍,且清風吹過臉頰傳來稻米香滿天,體會到收割稻米的艱辛和豐收的喜悅,是我記憶中僅有的一次。

這一次,我們依舊追隨者南投社區達人世昌大哥的腳步,來到距離埔里市區不遠的籃城郊外。今次工作項目是把一大片的稻米田收割和挖一個生態魚池。起初,看似收割就不只過是手起刀落把稻穗狠狠割下來就行而已,其實當中講究的細節也很多。由於現在的收割大部分是採用機械化,取而代之純人手收割越來越少。聽住,人手收割是講求姿勢的正確和落刀的位置,不然長期下來腰背位置酸痛而且收割出來的稻米參差不齊。初下田時,我內心其實一直打著心眼佩服那些可以不穿鞋而滿山滿地跑的農夫,因爲覺得黑巴巴的泥土總是骯髒、嘔心,還有總是覺得有莫名的小昆蟲會爬上腳來咬你,所以我遲遲沒有想脫下鞋的衝動,堅持穿著自己球鞋收割。但是,世昌哥的一番話後立馬打破自己的迷思。他說:「泥土本來就不骯髒,骯髒的是人。」想了一想,確實如此又是。於是我決定把鞋脫下,襪子剝掉,用腳去感受一直被自己誤以爲骯髒的大地,用肌膚零距離接觸這片純潔的樂土。至於,挖生態魚池的目的是爲了營造出一個天然的循環。魚糞可以當作肥料供給泥土所需的養分,稻米可以作爲魚糧,兩者可謂有著共生的關係,增添不少田園風光呢。

最後,對於城市長大的我,確實少了一份對自然的認知,多了一些對生態的誤解。誰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但可是又有多少個像我一類知飯香,而沒有見證過稻米的成長、沒有體驗過「粒粒皆辛苦」的「辛苦」從何而來? 從現在開始,我真心敬佩天下間所有的農夫,他們生活裡對於某種事物有一種熱衷的、執著的不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改變耐心和細心,即使狂風四起、滂沱大雨不改下田工作,見證且參與一場關於生命的典禮。對此,深深打動了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