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從音樂開始-採訪謝東昇老師

從音樂開始-採訪謝東昇老師
採訪/張晏慈、陳畇萑、吳玫樺   圖片/張晏慈、謝東昇老師

採訪當天,一踏進指揮家音樂教室,便聽到許多學生演奏樂器的聲音,音樂老師謝東昇一句親切的「你們來啦!」便帶著我們走進琴房讓我們開始進行訪談,過程中還不時傳來不同樂器所演奏的曲目,使我們在訪談中更增添了一些趣味。

「921 後我們可以為偏鄉做些什麼?」
埔里 Butterfly 樂團成立於 2013 年 8 月,是台灣目前唯一的鄉鎮級交響樂團,其幕後推手便是謝東昇。回憶到與埔里的連結,謝東昇說道,當時因為接受埔里基督教醫院的朋友邀請,便來到了埔里,起初抱持著來看一看的心態,每周前來埔里兩天,而三育神學院又因緣際會的邀請他前往任教,經過思考後,毅然決然舉家搬進埔里,「我覺得這比較像是心靈的返鄉,對大自然,對原始的東西,是想歸回山林的感覺,希望到比較不是都市叢林的地方,去真正地體會生活。」他笑著說。然後又補充說道,當時決定來埔里時,也有一部份原因,是為了讓孩子在較天然的環境下成長。

來埔里後,因為看見偏鄉的音樂教育,資源相較於台北大都會區是嚴重不足的,「在台北接觸學生的程度都是中上經濟階層的,而來到埔里我調整了許多自己的心態及想法,受環境結構影響,我意識到不要想著得到回饋,先從付出開始。」對謝東昇而言,古典音樂不該只是精緻化的產物,音樂的學習與展演也不應該只在輝煌的殿堂,如何把古典音樂帶到更多人身邊,讓更多人欣賞,那才是重要的。於是在 921 後,多次受邀至許多學校,協助成立學生樂團,憑著想培養孩子音樂素質的心,延續著埔里當地的管弦樂教學的深耕。

「以社會企業的理念去經營樂團」
在 2012 年時,與紙教堂合作推出兒童音樂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力邀大埔里地區管弦樂師生組成弦樂團擔任伴奏,獲得熱烈回響。在演出結束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便提出:「有沒有可能再延續下去?」,於是隔年「埔里 Butterfly 樂團」開始籌畫,「我們一方面培養學生,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相關義演來培養他們的實力。」謝東昇秉持的以社會企業的理念經營樂團,讓樂團以此模式營運至今。

讓音樂與觀眾的距離拉近一直都是他的目標,但起初也因樂器配置不如預想齊全,開始找槍手、找外地的老師加入,「後來漸漸地遇到了一些困境,一來是樂團的支援樂手交通不便,使經營上較不容易,二來是宣傳的特色逐漸下降。」這些困境使他開始思考樂團的方向,「那時候我剛好接觸到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El Sistema),創辦人曾說過:『只要你將一把小提琴放在孩子手上,這個孩子便永遠不會去碰槍枝。』於是我便想著將音樂教育與暨南大學扶植在地的計畫結合,於是『蛹之聲音樂培力計畫』便產生」。自此,蛹之聲音樂培力計畫,逐步與水沙連地區 15 所國中小合作,讓音樂教育從小開始。除此之外,還去找了許多資源,使學生得以學習,「音樂教育總是需要付出,於是讓老師去教年紀較長的學生,再讓年紀較長的學生去帶年紀較小的學生。」如此一來,在多向的學習中,不僅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使年紀較長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容易與年紀小的學生接近,這樣一來雙方都可以學習到更多。

「我相信音樂可以改變這個社會」
「我覺得再返鄉的這條路上,信念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音樂很簡單,它不像信仰那樣的複雜,但最重要的是,要去堅信、相信自己做的一切」謝東昇說,從返鄉、創立Butterfly 樂團以及推行蛹之聲音樂培力計畫等等這些過程,一直堅信著音樂可以改變這個社會。因為從音樂的練習開始,練習的不只有技巧還有傾聽、合作、協調甚至是與人相處等等,讓音樂不再只是音樂,它包含了許多面向使人可以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當我們問到他關於返鄉發展的關鍵,謝東昇第一個提到的便是「合作」。在大學就要開始培養幫助他人、付出關懷的能力,若能及早踏出那一步,可能性便越多,「你若不知道要合作,那你的夥伴就很有可能把你當豬一般的隊友呢!」。

對於樂團的學生,他則希望在學生的心中也能耕耘返鄉的種子,「蛹之聲現階段大約兩百多人,希望能以三百為單位,當這些種子在學生身上萌芽時,便可以在各地成長茁壯,到時候可以放大十倍到三千人,我覺得這樣對於音樂教育的推動便有意義了」謝東昇期望著。

轉引自[R立方電子報]。執行編輯:鄭中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