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柚人生-農業世代的再臨
文 / 陳志康 攝影 / 洪健鈞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99 級)有兩位畢業生務農,我們很驕傲他們的抉擇。他們都是農二代,黃京國在宜蘭種稻,他所經營的「有田有米」目前已小有名氣,李羚卉是回麻豆接續祖父的文旦及白柚,並且與父親發展洋桔梗的栽種。2017 年 4 月 14 日她在母校的人文咖啡介紹她的花柚人生。在演講中她特別提出了農業用藥、農業需要新人才的貢獻投入、政府廢耕地補貼政策,啟人深思。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造訪其網站——蒲公英農場。
重新建構知識 避免慣性思考
李羚卉的演講啓發我很多方面的思考,如有機農業的迷思、打破了不讀書才耕田的傳統觀念、台灣農業政策的失敗和農業如何加入創意元素等等,都帶來了衝擊。正反映着現在的人們常常陷入慣性思考,被媒體和網路各種渠道去灌輸錯誤的訊息,當我們去分析問題時,就已經不自覺地陷入局限的思考,我也是其中一個人,所以對我來說,這次講座對自己的思考有重新建構。
有機農業的迷思 不同作物的耕種方式
首先,先談有機農業的迷思。李羚卉談到種柚子天生的病蟲害就很多,很難不使用農藥種植,只要適量的使用,就能達到食用安全標準。現在的各大報章媒體都大力宣傳有機農業的好處,把有機農業說到好棒棒,而使用農藥就是好壞壞的觀念。而我們渾然不知,我們吃的很多農產品都使用農藥,不然產量怎麼會足夠全島食用呢?當我們說農夫都使用農藥,為了便利達到最快的收成。但我們有沒有站在農夫的角度去想,一個農夫照顧的作物量很多,而時間有限,為了達到最佳效益,而不得不使用農藥管理病蟲害,「農藥是必要之惡」。農藥只要用得適量,我們在進食前清洗或烹調時,農藥幾乎都不會殘留在食物了,可以放心食用。其實,現在的農藥都很先進了,使用很少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加上農藥的毒性已降低許多,劇毒農藥已被政府禁止販賣和使用。當我們要求整個農業都要有機時,需要的成本是有多高,不能一味的推崇,而是面對現實,其後逐漸的改變。
我們對農業的刻板印象
接著,我們來談打破不讀書才耕田的傳統觀念。老一輩的農夫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職業是務農,期待他們受高等教育,然後出來當老師、律師和醫生等等,不想他們那麼的辛苦和做這種勞動的工作。不過,現在務農需要很多技術,如農藥使用、耕作方法和土地成份分析等,還有行銷策略也是重要一環,如何有效透過各種渠道銷售作物,也是難題之一。並不是我們刻板印象的農夫,只會簡單的耕田就好,務農是需要很多技術的,並不簡單,年輕人返鄉務農不是說返就返的,需要累積不同的農業知識,才能成為一個農夫。而農夫這項工作,在現在青年返鄉熱潮中,漸漸的變得更為重要,農夫也是可以賺幾百萬,有前途的,不同於傳統的觀念了。
政府錯誤的農業政策 陷入惡性循環
再者,我們來談台灣農業政策的失敗。李羚卉說到農業補貼時,直接痛擊了台灣農業政策的問題,指出了有很多人選擇粗放式的管理作物,不在乎作物的品質,一旦天災發生就可以以此賺取農損補助費用–農業損害基金,以此作為謀生的方法,導致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台灣的農業原地踏步。台灣曾作為農業大國,在國際擁有極高的知名度,為什麼現在卻淪落到如此般的情況。台灣若果還不調整錯誤的政策,台灣農業勢必趕不上世界的步伐。可行的方法,如提供境內支持與出口補貼,保護農業,以免在自由化貿易衝擊下被破壞,繼而進一步打入國際市場,再度在國際亮相。
農業也可創新 多元化經營不易
還有,我們來談農業如何創新。文旦的銷售途徑主要是賣給大、中盤商,其他的則是透過客人向他直接購買。大、中盤商通常都會壓低價格,農夫賺到的錢不多,需要開發更多客源,但事實是,若果被盤商發現你在外有販賣給他人,會破壞市場,特別在花卉拍賣就有這個問題,在水果方面比較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由此可見,想改變並不是想變就變,有很多現實的問題存在,李羚卉也說過,雖然有合作社經營-麻豆柚果合作社,成立的主要目標是領取政府的肥料或農機補助,但沒有實際的共產共銷的作為,而台南麻豆在地有一群青農想成立一個新的合作社,但還在討論籌備的階段。可見,銷售有很多實際的困難,所以做農夫也要學會如銷售,才能不被剝削。李羚卉也透過繪畫文旦變成藝術品,製作 DIY 袖木鑰匙圈,讓大家願意更認識文旦產業,也讓大家了解農業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而當我們提出不少創新的點子,其實李羚卉都有嘗試了解過,如地柚子加工成柚子餅,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很少人選擇投資,看到要多元發展也是不容易。
全職農夫的汗水
另外,我也了解到農夫有多辛苦。每天都要四五點就要起來工作,避免炎熱的早上曬昏了頭;在溫室工作也好不了那裡去,當太陽升高時,溫室𥚃的溫度也會隨之上升,可以高達五十度,完全不敢想像;噴農藥為了保護自己,全身穿戴着厚重的防護裝備,當噴完農藥後,全身就像下完雨似的,真的很辛苦。而我的家鄉也是種水稻為生,知道農夫有多辛苦,很敬佩每一位農夫。農夫也要每天盼著有好天氣,不希望作物受損,正如李羚卉所說「我們家的錢掛在樹上,長在土裡」,天氣的好壞決定了他們的收成,每天都要憂心。
返鄉的可能性 農業只需換句話來說
總括而言,李羚卉的演講讓我獲益良多,也了解到青年返鄉的可能性,當我們畢業時也可以考慮選擇返鄉創業,特別希望農業會因這個熱潮得改善,得到政府的正視。我很喜歡返鄉青年王繼為的一句話,「農業沒有過時,只需要換句話說。」農業只要重新包裝過,加入更多新元素,加入新的勞動力,也可以成為國家重要的產業,台灣也可以像日本一樣,把農業重新發展得有聲有色。
轉引自[R立方電子報]。執行編輯:鄭中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