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四)│人物專訪:薪傳舞蹈團團長 林幸弘

 2021年5月1日

  ·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四)│人物專訪:薪傳舞蹈團團長 林幸弘】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林幸弘團長簡介│ 

林幸弘團長於埔里出生,從小就在埔里長大。大學畢業後離開了家鄉,在魚池鄉芭蕾舞蹈團裡工作,後來在一間國小擔任統整活動和演出安排的舞蹈代課老師。因為921大地震,讓她決定離開魚池鄉,把新時代的舞蹈風格和訓練方式帶回了埔里。現在主要工作為舞蹈教學者、活動企劃。

│921後重返家鄉,困難重重│  

她的課程引進幼兒肢體開發並將其設計到遊戲裡面。在當時是一種新穎的訓練方式,但是對於居民來說是一種不認真的訓練。一路走來面對不同的聲音,讓她非常受打擊。林團長深知:「如果不這麼做,孩子是無法與外界接軌;如果繼續按照一般居民的期待去訓練,孩子是不會進步的。」她選擇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畏懼任何挑戰。

│多年的耕耘,讓更多人看見埔里│  

一次難得機會,舞蹈團可以去祕魯阿雷基帕市國際舞蹈節文化交流,但經費不足的問題,一度讓林團長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跨出國際,助他們圓夢,登上世界的舞台。團長便一肩扛下所有壓力,要完成這件事情;她帶著團裡的孩子和家長出去表演、募款。讓林團長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到了祕魯,當地市政府成立的舞蹈團親自來機場接送,最後一次在城堡裡售票的演出,當地大使也出席觀看,和孩子們聚餐分享。這次的文化交流得到很大的迴響,也登上全南美洲最大的電子報。慢慢地國外邀約不斷,每一次帶孩子們跨國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給予了他們很多成長的養分。

│為埔里藝術表演帶來創新│    

今年十月在埔里舉辦了一場《STARRYNIGHTS》的演出。作品以梵谷為一生,內心的交錯、社會不認同、市俗的衝擊導致他慢慢發生了改變為背景,舞者通過肢體展示來表達梵谷的內心自白。這次演出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鄉鎮展現了藝術性高的現代舞,以及「售票演出」。林團長表示一開始害怕居民覺得花錢看表演是浪費,但最後的售票狀況顯示了鎮民對於藝術的概念敏感度是很高的,居民也願意花錢去欣賞演出,表演結束也得到了很多的迴響。  

林團長希望這一次的經驗,可以成為埔里的助力,讓未來出現更多這樣的演出。繼續不斷地努力提升舞團的品質和能力,吸引更多青年返鄉,也可以繼續壯大埔里的藝術氣息。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四)│一個半路出家的賣冰郎:郭人豪

 2021年4月8日

  ·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四)│一個半路出家的賣冰郎:郭人豪】

文/邵渝恬(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講者郭人豪,一個崇尚自由熱愛拍攝的高雄人,因為一場雨被迫回了家鄉;88風災大雨,楠梓仙溪暴漲,淹沒了整個旗山,不情願地回了老家幫忙,這決定改變了他一生的規劃,最終成為了「小露吃冰淇淋的創辦者」。

│初期回到家鄉,心靈上的拉扯│  

計畫趕不上變化,一場大雨無情摧毀了家傳三代的常美冰店,當時在無電無水的情況下,儲存在冰櫃裡的冰棒只能全部作廢,幾十年下來的心血付之流水;迫於無奈,在父親手把手的教導下,郭人豪從修繕冰店、學習製冰,再到行銷販售,幫助冰店恢復往日的熱絡場景,但他不斷反問著自己:「這樣的生活是他要的嗎?長期和家人經營理念的不同與摩擦,卻又無法一走了之,身心不斷拉扯。」這問題像個無底洞,沒有個正確的解答,讓他不知何去何從。

│開始愛上冰:「小露吃GELATO」│

慢慢的一待就是幾十年,冰店已步入正軌,這期間講者郭人豪結識了許多在地小農和在地組織,熱愛拍攝記錄,認識不同人的他,娶了妻也生了子,從前的不愉快找到宣洩出口、不安煙消雲散,漸漸地在高雄旗山感受到了家的歸屬感。2014年與好朋友一起在旗山老街裡開冰淇淋店——「小露吃GELATO」,當時旗山有許多間在地老字號冰店,一改常態的常美冰店,從販售枝仔冰棒到改賣義式霜淇淋,可真是相當大的挑戰,但郭人豪對於自己家的冰品有著極大的堅持——就是跟台灣在地有機小農合作,堅持使用距離冰店半徑50公里內的小農食材,親跑產地,製作出來的冰淇淋沒有市售的人工香精味,更多的是來自原物料本生的自然香醇,將各地新鮮食材與冰品相結合,迸出不一樣的熱烈火花,創造更多新奇獨特的口味,同時為了把冰淇淋最好的風味傳遞給消費者,郭人豪更是親自遠赴義大利學習,並將寶島台灣推廣至無遠弗屆。

│「小露吃」經營上的改變│ 

有夢最美,但龐大的開銷成本把郭人豪拉回現實,初期創業便遇到了許多難題,像是鄉村物價和市場及遠不及都市、消費人潮又集中在夏天及週末、淡旺季差距極為明顯、再加上為了保持冰品口感和味道的新鮮度,冰淇淋只要三天沒賣完就必須要丟掉,林林總總的耗損開銷,使郭人豪在經營「小露吃」的第五年起,決定改變經營模式,從街邊實體冰店改成冰品工作室,目前主要與餐廳及咖啡廳合作,同時為了擴大市場,也到各大市集擺攤。除此之外,郭人豪也將冰淇淋文化導入飲食教育,與國小、幼兒園合作,使用液態氮教導小朋友製作冰淇淋,利用小朋友生活中常見的當地物產,透過冰淇淋創造出不同風味及變化,教導小孩用最樸實的新視角,重新認識台灣在地的原物料。

│用冰淇淋與國際交流│  

郭人豪透過至不同國家參加冰淇淋大賽,連接台灣與世界軌道,將初期的理念在地方創生,在懵懵懂懂間,一步一腳印打磨學習,串起人與產地,乃至於國際間的交流,在「小露吃GELATO」闖出一片天之際,也將台灣冰品這個網絡慢慢地向外打開。雖說一場雨打亂了講者郭人豪的人生規畫,但現今的他樂在其中,人生處處皆驚喜,不管是好是壞,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三)│金瓜三號:蔡威德

 2021年4月6日

  ·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三)│金瓜三號:蔡威德】

文/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包種茶鄉:坪林│  

坪林四面環山,為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台灣有百分之六十的包種茶,皆來自坪林,也使得坪林獲得「包種茶鄉」的美稱。除了茶之外,坪林位於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流域,全區被劃定為水源特定保護區,保留了豐富的自然生態,20公分以上的苦花魚為全台最多,且具有同海拔最多的蕨類種類。  

坪林位於北宜公路的中繼站,在雪山隧道開通後,少了將近六成的觀光人潮。再加上土地徵收,鄉村年輕人外流,所產生的茶產業接班斷層問題,及位於水源特地保護區所帶來的開發限制,皆為坪林所要面對的挑戰。

│不是看缺少什麼而是要看還有什麼│

講者蔡威德讀設計系畢業,說到當初為什麼來到坪林,並成立金瓜三號。是由於當時在北科大設計系攻讀碩士時,某次因緣際會之下,隨著教授來到坪林做田野調查。當時的他們以一棟老房子作為據點,在田調結束前,老師突然告訴他「這間房子就交給你了,想怎麼發揮都可以。」而這棟房子的門牌,正寫著「金瓜寮三號」,也就是後來「金瓜三號」的名稱由來。  

待在坪林,蔡威德看見了這個地方的美麗與哀愁。他表示不是看地方缺少什麼,而是要看地方還擁有什麼,雖然因為諸多限制,使坪林的遊客變少了,但在此同時,汙染也變少了。要將危機變為轉機,最重要的關鍵是人。只有改變人的思維,使其做出行動,才能一個改變一個,將這股改變的力量,像是馬拉松一樣延續下去。當然,要先有起點,才會有終點,而蔡威德決定,要成為這個改變的起點。

│你喝的茶從哪來?台灣茶的價值│

 蔡威德表示,在路上隨機找一間手搖飲店,消費者大多不知道自己喝的茶來自哪裡。台灣年均茶葉需求量大約為五萬噸,而台灣一年只生產兩萬噸。台灣進口茶葉的比例很高,因為進口的茶葉較為便宜。會不會有一天,在台灣我們都喝不到台灣茶了?於是蔡威德認為,要改善這個情況,應從昇華茶葉的文化價值開始,透過轉譯,讓消費者知道他們所喝的茶葉是從哪裡來的。

│青村洄游│  

蔡威德表示,在田野調查過程中,他發現坪林最缺的是人力。思考著怎麼把年輕人帶進坪林時,他們突然有了想法,結合當時潮流,推出時下最熱門的「打工換宿」。蔡威德的打工換宿,與我們想像的房務、接待客人不同。「金瓜三號」會負責去在地,盤點居民有哪些需要幫忙的地方,工作內容包括幫忙顧小孩,或是與茶農們一起工作等等。  蔡威德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為在地帶來擾動,使在地的長輩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方式,可以與年輕人接觸。這些年輕人的到來,除了幫忙,更是一種陪伴。也因為工作內容全看居民們當天的需要,使得來換宿的青年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坪林,體驗在地生活。

│活化老街,找回自我價值│  

在進行計畫一段時間後,金瓜三號需要更穩定的商業模式。於是從原本的打工換宿發想,進化成「工作假期」,針對30~35歲的都市上班族,將地方產業結合旅行。在導覽的過程中,會帶遊客前往坪林老街。在老街裡,有個阿姨在販賣茶油,很希望能把商品推銷給客人,努力的向遊客們訴說茶油的好處,可是成效卻不如預期,於是「金瓜三號」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問阿姨,坪林的在地歌謠怎麼唱?有哪些故事?等等,遊客被故事吸引的同時,也瞭解了在地、拉近了和阿姨之間的距離。這使得阿姨的生意也好起來了!阿姨也在這過程中獲得了自信。  

蔡威德說:「透過不同的方式轉譯,我們的產品不需要是第一,而是唯一。」

│新茶世代│  

坪林面臨人口老化、茶產業接班斷層危機。但近年來,開始有青年回鄉接手家業。在此同時,蔡威德也發揮自己設計專長,協助青農們翻新與包裝外在形象,共創「新茶世代」,為茶產業帶來不一樣的年輕氣息。

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二)│市場改變我們的人生:叁捌工作室 羅文昕

 2021年4月2日

  ·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二)│市場改變我們的人生:叁捌工作室 羅文昕】

文/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鹽埕區的繁華與沒落│  

叁捌地方工作室地方工作室位於鹽埕區。羅文昕首先向我們介紹鹽埕的歷史。在1930到1980年代的鹽埕,有句俗語叫:「美金淹腳目」。許多美國軍人來到鹽埕消費,當時的鹽埕是高雄最小的行政區,卻被號稱為高雄市人口最多的地方。在當時,七賢路被稱為酒吧街,長約1公里,卻有多達33間酒吧及1000多名吧女(指陪美軍或是有錢人喝酒的職業)。當時鹽埕非常繁華,直至1979中美斷交,美軍撤退加上政府的重心轉移,鹽埕區就此沒落。

│叁捌地方工作室│

叁捌地方工作室創辦人─—邱承漢先生,政治大學企研所畢業,而後在銀行業工作成為經理。卻在某天,毅然決然返回高雄,承接外婆所留下的老房子。邱承漢想要用這棟建築物,讓大家了解鹽埕的故事。  

改建後將其命名為「叁捌地方工作室旅居」,原是想要作為民宿,卻因建築法規無法取得牌照。便在2018年改名為「叁捌地方工作室」。至於為什麼叫做「叁捌地方工作室」,是邱承漢先生分別取外婆與自己出生的年代,30與80,象徵世代傳承,也象徵鹽埕曾經繁華的那段時光。

│叁捌地方工作室做什麼│

叁捌地方工作室所做的,像是在持續策一個老城的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不論是出版、導覽,或是活動,讓大家看到鹽埕,去珍惜一個地方的美好。  

在出版品的部分,叁捌地方工作室每一到兩年會出一系列地方誌。其中有一本叫「鹽埕水上人家」。內容講述,從前在鹽埕,有一條支流叫「大溝頂」。那時所有人都想來鹽埕做生意,於是決定在大溝頂之上加蓋。全長850公尺,蓋了六個商場,鹽埕第一公有市場就在其中。此地方誌描述大溝頂的故事,及現存於大溝頂的店家,看著此處從繁華到落寞的心得。

│進入市場│

羅文昕談到,他在叁捌地方工作室時,有時會有種自我衝突的感覺。那種感覺來自於,認為自己每次進入社區,都是帶有目的性的。不論是導覽也好、田調也罷。他怕那些長輩會覺得「一旦導覽結束了,或是採訪結束了,我們就沒有其他聯絡的可能性。」他想,能不能有一個方法,和居民實際一起生活。於是,他突發奇想:「要不我們就在市場承租一個攤位吧!」  

羅文昕接著向我們分享,他想要介入市場的動機。第一公有市場於1948年建立,它在72年間,見證了整個鹽埕的風光歲月。當羅文昕問在地長輩,以前的大溝頂有多繁華?長輩回答:「妳去過假日時的瑞豐夜市嗎?前胸貼後背的,以前的大溝頂二十四小時都是這個樣子。以前的繁華,妳們現代人是不會懂的。」對於這些長輩們來說,鹽埕曾經是很風光的,他們也為此感到光榮。但隨著鹽埕的落寞,光榮感也就消失了。甚至帶上了一點自卑。所以叁捌地方工作室想要做的,是幫助鹽埕,找回市場的價值。

│青銀共市│

 「這樣市場真的活絡了嗎?」在努力一段時間後,雖然在市場藉由舉辦活動,吸引了很多人潮,但人潮終究會退散,就像煙火一般稍縱即逝。那可不可以有一個新的計畫,不用辦活動,也能自然而然吸引人潮進來?於是叁捌地方工作室開始思考市場的本質,公有市場原是政府為了提供低收入戶,一個能夠以低成本養家活口的地方。叁捌地方工作室的人們心想「那能不能夠提供給年輕人創業呢?」,於是「青村計畫-城市再生2.0青銀共市」,誕生了。  

叁捌地方工作室先藉由舉辦主題企畫「尋味夜間部」,向青年示範如何在市場創業,及證明只要有吸引人的產品,在市場也能有可觀的收入。除此之外叁捌地方工作室舉辦「囧玩市集」,名稱取自狀元諧音,旨在希望市場青年,能行行出狀元。市集融合不同議題,希望能以溫柔的方式,帶動雙方的對話。  

先有這些活動開頭,及透過攤位的改造,讓青年們相信、並願意進來市場創業。其中有些成功的案例,也為青銀共市帶來更多的關注。甚至於吸引到其他青年,自主在市場附近舉辦集會。羅文昕認為,他們漸漸達成了,一開始進行青銀共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