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海的對話──黑潮漂流 】
文:鄭勻婷 ; 攝影:鄭勻婷(原文刊載於《R立方電子報》)
說到廖鴻基先生,大家普遍的認知都是他是一位作家,不過,其實他原本的職業是一位捕魚人,而且廖先生有個很少人知道卻很厲害的計畫,那就是「黑潮101漂流計畫」,這次的講座他不但跟我們分享了行船的經驗,也講了很多關於這個計畫的大小事,從我們跟海洋的關係,談論到他的捕魚生涯,再帶到黑潮計畫,最後還看了今年會上映的紀錄片。
│ 海洋與日常生活 │
講座的一開始,廖先生便以「我們與海的關係有哪些」當作開頭,廖先生說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吃海鮮或釣魚,甚至單純去海邊玩水,這些都算是我們跟海洋的關聯,而為什麼廖鴻基先生會這麼強調海洋呢?除了他曾經是一位討海人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臺灣四面環海,因此上天給我們十分珍貴的海洋資源,讓這擁擠的海島可以有更好的競爭力。廖鴻基先生提到之前在海上的生活不僅單調、無聊還很不方便,那時候時間多到不得不看書,我想也是因為這時期的大量閱讀,替他的寫作打下扎實的根基,讓現在的他可以在文壇大放異彩。
│ 黑潮101漂流計畫的起源 │
「搭乘黑潮,閱讀黑潮」是這個計畫的宗旨,而為什麼廖先生想漂流呢?老師從以前到現在搭乘了無數的船隻,從小艘的漁船到大型的貨櫃船都有搭過,這些都稱之為動力航行,而他想嘗試一槳一槳划過家鄉的沿海也就是花蓮的海岸線,透過參與大學生獨木舟環島,廖先生完成了夢想清單中的這一項,接著他想用漂的方式,一寸寸漂過臺灣東部沿海,於是,這個計畫誕生了。
│ 黑潮101漂流計畫 │
「黑潮是改變個人也是翻轉島國的重要關鍵。」這句話令我印象超深刻,黑潮為台灣帶來了豐富的漁業資源,也因此每年在屏東的東港都會舉辦的鮪魚季,讓鮪魚來個大比拚,由此可見黑潮對台灣的重要性。這個計畫歷經了接近一年的籌備,終於在2016年8月22日啟程,原本是要從蘭嶼出發,後來發現臺東就可以了,所以最後決定從臺東啟航,啟航地點是從臺東富岡漁港往外拉六十公里的大武外海,因為他們是衝到海邊要把方筏放到海面上,而且還是大半夜,也因此有收到海巡署人員的「關切」,而他們趁著海巡人員請示高層的空檔,迅速完成方筏的組裝,因為方筏是由36個浮動碼頭組成的,所以組裝過程才能夠如此快速,隔天白天他們前往方筏,將精密儀器,像是AIS、GPS甚至是信號燈安裝上去,接著方筏就開始漂流了!而最重要的戒護船則是跟在方筏的後面,隨時注意狀況。在這次計畫中,因著臺灣特殊的規定寫道,人員只要離開甲板,就是違法的行為,也因此大家就用測試的名義來規避法律問題,例如跳水、咖啡測試,抑或是放風箏,甚至是在方筏上寫作,他們都有經過測試,而會有這些測試產生是因為如果將一群人關在船上,不用三天就已經快要發霉了,也因此這些測試於焉而生,讓平淡的漂流之旅增添了幾分趣味。
在這次的漂流計畫中,有一個女研究生要做一個科學實驗,她將24隻球背象鼻蟲的幼蟲裝入棋盤腳裡面,想測試看看沒有翅膀的幼蟲是否能夠隨著黑潮漂流到其他地方,雖然有四隻幼蟲在漂流的過程中隨海流漂走了,但是最後有兩隻幼蟲順利存活下來,這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也讓這次的旅行有了更多的意義。再加上由於這個計畫是由許多贊助者累積起來的結果,因此他們有個特別的禮物送給贊助者,那是一對的玻璃球,一顆放在贊助者那裡保存,另一顆會跟著方筏一起漂流,漂流結束之後再還給贊助者,這個計畫需要100萬,所以有99對玻璃球再加上作者自己,而101的來源則是99個玻璃球加一艘方筏和一艘戒護船所組成的,我覺得這兩組真是特別的組合。
│ 結論 │
廖鴻基先生從一位默默無名的討海人,躍身成為一位家喻戶曉的作家,也規劃了「黑潮101漂流計畫」,這是一個偉大的計畫,如果沒有廖鴻基先生當年的衝動,這個計畫也不會誕生;以前總覺得海離日常生活好遠,更遑論是與海的連結,殊不知即使是簡單的吃海鮮都可以算是我們與海的連結;或許有人認為台灣缺乏許多天然資源,不足以稱作寶島,不過我們擁有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黑潮,若能好好善用這個優勢,台灣的未來發展將會是無限的。
講座時間:5月14日 下午一點
講座地點:暨南大學 人116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