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做個夢 】
主講人:Suming 舒米恩(Suming Rupi)
文:鄭勻婷 ; 攝影:鄭勻婷(原文刊載於《R立方電子報》)
很多人都認為原住民有好歌喉或是很會跑步,不過舒米恩小時候跟這兩個特點卻完全沾不上邊,曾打過棒球、參加合唱團,但結果都是被釋出,本來他還很氣餒,覺得自己不是原住民,不過,在十七歲那年應同學之邀寫情歌之後,音樂創作之路意外被開啟,加上模仿力強,之後便成為各大比賽的常勝軍,沒有一次例外,不管是水利署愛護河川,或是國稅局誠實納稅的寫歌比賽,都是舒米恩展現的舞台,也因為在寫詞比賽中頻頻獲獎,讓他一步步建立信心。
│ 成長歷程 │
小時候的舒米恩很不喜歡Suming 這個名字,因為意思是木炭,他很羨慕女生,因為許多女生的名字都很漂亮,例如Panay(巴奈)的意思是稻穗,男生的名字之所以很多是工具,是因為部落父母希望兒子以後有所貢獻,所以才會在小時候就先賦予功能。好景不常,在高中畢業那年遇到家裡被查封,因此得出去找工作幫忙家裡的經濟,曾經做過輕鋼架的工人。不久後,爸爸要他去當兵,他就去服義務役,後來他自己形容下部隊那段時光很像出國留學,接受許多刺激,也意外成長了許多,但他覺得自己的才能不該因此埋沒,因此有了上大學的念頭,所幸有一個阿姨很支持他,後來也考上了臺藝大印刷系,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大學生。但爸爸卻很生氣,覺得為何兒子不願意聽自己的話去讀軍校,但舒米恩太想上大學了,就騙爸爸說印刷系以後是印鈔票的,接著拿著向阿姨借來的錢,隻身到台北讀書。大學的時候,也許是因為「來自臺東」和「原住民」這兩個背景,讓大家對他有滿滿的好奇,直到大三那年,因為家裡因素必須休學,但是在台北的這兩年,卻讓他的視野拓展了許多。
│ 海邊的孩子和 Pakalungay 訓練營 │
《海邊的孩子》一開始單純只是要為《 Pakalungay訓練營》募款,後來成功轉型成原住民音樂的表演舞臺,舒米恩不但為這個音樂會付出了很多心力與時間,同時也要謝謝這些音樂人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將自己的才能或是才華展現在大家面前,讓大家在欣賞美妙音樂的同時,也可以增加這些音樂人自己本身的曝光率。Pakalungay 在阿美語的意思是「青少年」,也就是說這個營隊主要是辦給青少年的,目的是希望離開部落前往都市讀書或是就業的孩子能夠回到部落學習傳統文化,像是豐年祭的舞蹈或是祭典的禁忌,也希望大家參加完這個訓練營之後,可以在暑假的時候回到部落參加豐年祭,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在祭典中。
│ 阿米斯音樂節 │
這是一個由舒米恩策劃的音樂節,主辦地點在他的家鄉──台東的都蘭部落,從一開始在家門前的廣場舉辦,只有兩個節目,一直到現在這麼大的規模,參與演出的團體來自世界各地,不論是傳統歌謠、舞蹈甚至是戲劇都有,表演的形式包羅萬象。此外,這個音樂節有幾項特色:一、表演地點在「都蘭小巨蛋」:或許大家會有疑問的是「咦?都蘭怎麼可能有小巨蛋?」其實都蘭的小巨蛋是都蘭國中的體育館,不過當把體育館講成小巨蛋的時候,我想一定會增加大家前往欣賞的動力;二、不會有節目單:這場音樂會是一場驚喜,你不會知道有誰來,更不會知道要演出哪些節目,大大增加了驚喜感;三、在每年的11月舉辦,連續辦兩年會休息一年: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從第一屆阿米斯音樂節開始,音樂節就遵循著老人家的智慧,所以連續舉辦兩年會休息一年;在11月舉辦是因為剛好第二期稻子收成,大家比較有空,所以舉辦音樂節。
│ 結論 │
從一個對於音樂沒有掌握力的小孩,到阿米斯音樂節的主辦人;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男孩,到一位家喻戶曉的音樂製作人;從不喜歡自己的文化到認識並且接受,甚至後來還努力推廣自己部落的文化。舒米恩應該從來也沒想過,未來會有那麼一天能夠自己辦音樂節,將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吸引到都蘭這個小部落,不但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更多人知道阿美族的音樂、文化,在這些歷程中舒米恩找到了自我的價值,也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講座時間:2019年5月22日 下午一點
講座地點:暨南大學 科一234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