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一)│埔里鎮藝術發展的輪廓

 2021年3月26日

  ·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一)│埔里鎮藝術發展的輪廓】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埔里的地理位置是在中部的一個內陸盆地,清道光年間(1823年起)居住的是原住民族。從歷史資料記載中可以發現,這裡交通不方便,文化活動少,只有廟會的一些戲曲表演和民間樂團演奏、王梓聖老先生的「櫻詩社」等。相對於其他鄉鎮、這裡缺乏刺激,因此文化的開發比較緩遲。可見這裡過往並沒有先天的藝術傳統,因此現今擁有「藝術小鎮」之稱的埔里全靠後天經營改造成功。

從日治時代開始,埔里才開始有真正的美術活動開始,例如由鹿港名家師傅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具有特色的裝飾藝術,以及日本人帶來的西畫創作影響了很多台灣的畫家。後來也出現了很多推動埔里藝文發展的靈魂人物。 

其中一位是蕭木桂老師。他也是因為日本老師的藝術教學,而喜愛上了油畫。畢業之後也進行美術教育的工作,不斷的推廣藝術文化。  

另一位是劉平衡先生,他帶來藝術新觀念的技術,打破舊思想,很多人受老師啟蒙之下走向藝術的道路。  

民國75年代,也因著名景觀雕塑大師──楊英風大師在埔里建立工作室,推動埔里藝文的本土性,走向國際性。老師不斷推廣埔里成為藝術村的理念,也慢慢吸引了很多藝術家對埔里良好創作環境的嚮往,加上埔里的天然因素、對這裡情有獨鍾,也都遷居埔里,繼續宣揚、長期不斷展覽亦間接啟導並吸引新的美術創作者進來。像是梁坤明老師、吳智愚老師、陳明訓老師、黃義永老師等等,蕭木桂老師培植的學生長大後,也逐漸回來故鄉繼續推廣藝術文化,為埔里藝文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早期,藝術家互相觀賞和交換作品、只源於內心的的喜樂與興致來創作,而且都會安排很多密集式的展覽,當中所有的聯絡、場地租借流程等等都是親力親為,沒有經費,都是自己掏錢包來完成,目的只為了鼓勵民眾去欣賞,慢慢養成一種習慣。  

像是曾在民國60年代,就出現一次高峰,多達17人的聯合展覽,其中在純樸封閉的社會出現謝棟樑先生作品——裸體女人的雕塑,亦在當時引起很大的騷動。  

在民國75至78年,埔里美術活動展覽達到高峰期,甚至在77年和78年皆有7至8檔展覽,均為埔里居民自主提供活動資源。  

而埔里也是因為有這一群人堅持不懈的去推動、不求回報,只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藝術文化資源自主、又具有本土化代表性的地方。  

921大地震之後,埔里藝文雖然受到很大影響,但是也有很多藝術家、團體和鎮公所不斷地持續推動藝文,推動城市美學,讓埔里藝文再現風光。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