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乘載新未來(三)│專訪: 暨南大學 山立坊

 2022年1月21日

  · 

【乘載新未來(三)│專訪: 暨南大學 山立坊】

文 / 黃惠琳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

|成立背景|

山立坊教育團隊於 2018 年成立,團隊核心成員為許芳瑜、莊凱婷、洪皓銘、侯羽真,團

隊講師助教由山立坊招募暨南大學各院系學生所組成,於南投地區進行程式教育推廣,以營隊、社團、單元課程方式進行 Scratch、Micro:bit、LEGO 教育機器人的程式教學。

在教育學院 USR 的啟發,大地計畫之支援,以及暨大高教深耕的計畫補助之下,才有資源舉辦程式教育營隊,讓在地的小學生也了解什麼是程式。

山立坊教育團隊除了帶領暨大學生將程式通識課程所學,於教育現場實踐,亦培育對程式及教育富有熱情的學生,定期舉行備課交流會議,彼此分享所設計的教案與教學的狀況。此外也擔任顧問的角色,協助國小的老師於程式上的學習和培訓。

|活動趣事|

這次採訪洪皓銘通識兼任講師,他認為舉辦那麼多場活動以來,最深刻的是辦營隊能發現很多小朋友的特性會隨著校風不一樣而有所影響。像是桃源國小學生因為頻繁與社區接觸,課堂上很遵守規則,於藝術美感部分有很好的表現;太平國小因主力發展足球競賽活動,運動也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學生上課很活潑,學生反應力很快;而埔里國小的學生因為學校組織相較之下比較大,給予學生許多的學習資源以及刺激,學生學習速度較快,也因為榮譽心而積極表現。做出來的機器人也會反應學生的特色,可以觀察不同學生的特色從而改善教學方向。

除此之外,洪老師也發現國小學生不會因為學不會而放棄,而是非常好奇,進而驅使他們

繼續研究。反觀大學生很容易學了幾個禮拜的python 就覺得不適合而退修。大人時常會有「我不是這個領域的,我就學不會」的一種學習心理障礙。舉個例子,在樂高程式課程教學上老師也分享到,當大學生和國小生都對於樂高沒有基礎下,雖然課程的教學方式與難度有所差異,但第一次做出來的成效是差不多的。過程中發現國小生反而會更有興趣去繼續研究,在國小教師知能培訓時,也會發現類似的狀況。這應該是普遍成人在認為學習非自己領域新知,一開始過度謙遜的心理或抱持「這個很難,我一定不會」的心態,反而會影響學習上的表現,需要給自己更多的信心,放開去探索。

|連結暨大|

山立坊提供暨大生的培訓流程:

志工→助教→講師

參加培訓會從志工開始,主要是讓學生與團隊建立關係,認同團隊理念。並學習一系列的程式課程,有一定的教學程式知能及協助教學能力後擔任助教。再經過教學現場實際跟課、協助學生學習,累積一定的經驗經過團隊評估能力之後就可以成為講師。

在國小程式社團營運的部分,洪晧銘老師說:「團隊講師、助教一定要對樂高程式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辦法去教授或協助小學生。畢竟課堂上會出很多練習題,助教會知道講師的教學大綱,但是實作練習題可能當下才會知道,這很靠他們的臨場反應。」暨大除了有提供樂高機器的程式課之外,有意願想要投入服務學習的各院系學生,還可以在學校參加每週二晚上 7-9 點山立坊的定期備課會議,志工、助教、講師都會相聚在一起。備課會議中,講師助教會分享彼此的教案,每兩個禮拜就會試教一次,彼此經驗分享,老師根據學生們的狀況調整他們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除了備課教學,洪老師還會教運算思維、計算機概論及分享資工相關的資訊。

大學生參與這類型的程式教育推廣的服務學習,不僅令他們的程式能力提升,又能獲得教學技能。洪老師還分享:「現役山立坊的國小講師和助教群,就跑去考教程,未來致力要當老師。」

|發展與願景|

山立坊未來還是會著重在於人才培訓和持續在鄉鎮推廣程式教育。

南投所擁有的程式教育的機構單位比較少,服務學習還是以埔里鎮為主。洪老師也提到未來規劃把服務拓展至鄰近鄉鎮,信義、魚池、名間等,推廣更多程式教育給國小學生。未來也會需要積極招募更多暨大的學生來協助與投入。

2022年1月18日 星期二

乘載新未來(二)│人物專訪:暨南大學資工系老師 洪皓銘

 2022年1月19日

  · 

【乘載新未來(二)│人物專訪:暨南大學資工系老師 洪皓銘】

文 / 黃惠琳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

|樂高機器人課程介紹|

108 課綱有一項重要的目標是程式教育的普及,期待學生有運算思維的能力及程式語言撰

寫的能力。洪皓銘老師提到 108 課綱執行至今,暨大的執行方向並非想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工程師,而是希望透過不同的形式與方法來訓練大家的邏輯思維或學習程式的基本概念,進階一點則正式進入程式語言的撰寫及應用。

執行過程中發現,並非每一位同學都能接受寫程式碼,像是 Python、C++ 等。畢竟學習一個程式語言就像是在學習第二外語一樣,需要認識單字、句構等,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除了開設程式語言入門學習的課程外,也希望能透過開設圖像式程式課程,像是樂高 EV3 機器人,透過實作機器結構結合積木式堆疊的程式在玩樂中學習。雖然不是真正的程式語言,但也富含程式的思維邏輯及基本概念。

樂高 EV3 機器人的課程非常強調實作的部分,在每週主題設計上也盡量貼近生活。像是自駕車,在課堂上會說明自駕車的技術原理,雖然EV3 感測器的數量及精度無法應用完全一樣的技術,但是透過理解技術原理,進而使用 EV3 模擬或象徵性地模仿,也能達到原本的教學目的,促進學生思考如何設計流程圖及應用程式的基本概念來解決問題。

在課程實作的過程中,畢竟樂高機器人因為感測器在準度及效能上並非商業用的規模,再加上現實環境摩擦力、阻力、燈光等影響,在過程中執行 10 次,可能因為誤差,會有 10 次不同的結果產生,非常考驗同學的耐心和邏輯思考的清晰程度。

|尋找最佳的教學方式|

洪老師表示今年把原本每週 3 小時的樂高課程改成程式工作坊,都集中在三天週末的每天 6小時,是希望短時間內的集訓,讓學生專注在程式學習上,因為長時間的課程往往會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但這也是初步的假設,課程也會在期末調查學生自評的學習狀況。希望透過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教學方式來尋找出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模式。

|鼓勵跨領域合作|

洪老師說:「暨大現在非常大力推廣和支持程式教育,像資工系陳恒佑主任也會積極帶領大家開設課程。」在和老師的訪談中也了解到資工系目前在跟各院系洽談合作開辦跨領域的程式課程。跨域學習在於希望非資訊領域背景出身的學生與資訊領域學生能互相理解彼此的專業領域,現今跨領域的人才需求逐漸增加,在未來溝通需求及產業的推進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跨域學習是比較難推動的一件事,但有些科系的老師還是會積極主動推廣,像是觀餐系的丁冰和老師,也會去洪老師的課堂旁聽,互相討論不同領域上怎麼做結合。現在的學生也開始慢慢注重程式的邏輯能力,相信未來也會有更多其他領域的老師加入跨領域課程合作和討論。

|未來的課程發展|

洪老師提到未來想要拓展不同領域的課程,也在著手準備線上課程的錄製,不斷在精進影片的內容,未來希望能推到磨課師上面。現今市面上對於程式語法教學課程非常多,要做出特色與區別需要在主題上做出變化,像是學習 python 實作一個 Line 和 Facebook 的聊天機器人,也許更能吸引同學去學習。在程式語言課程的前期,練習題目也可以更趨向生活化,像是水電費要怎麼算,門票依據不同的條件應該怎麼判斷計價是多少錢等等。

洪老師也在最後鼓勵每一位同學,學習程式語言就是不要怕錯,勇於嘗試,當你成功的時候會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如果覺得程式語言太難,現今網路上也有很多有系統化的邏輯思考題目可以練習,也有許多 APP 或別人開發的軟體可以下載學習。不管哪一種方式,都需要靠大家持之以恆的練習,那麼邁向成功的道路就會不遠了。

2022年1月16日 星期日

乘載新未來(一)│人物專訪:暨南大學資工系教授兼主任 陳恒佑

 2022年1月17日

  · 

【乘載新未來(一)│人物專訪:暨南大學資工系教授兼主任 陳恒佑】

文 / 黃惠琳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

陳恒佑教授在暨大任教多年,專業為音樂科技和數位學習。他所開辦的「互動音樂程式設計

與創作」課程,從生活與程式結合,希望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程式,也能享受學習的過程。

|課程深入了解|

陳老師提到在他的課堂上會選擇用英國非常流行的 Sony Pi 來教學。這一款程式語言偏向聽覺化又是架在非常高階的語言,而國外小學生也是使用它。不必擔心該軟體的操作很難,玩樂之餘又可以聽到音樂產生。然而陳老師在大量收集資料下,不斷學習練習,也發現這款是非常適合用在課程上教學,其上手非常簡單快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先破除了學習程式很難的心理障礙。

台灣全國大專院校的程式設計的研討會上也邀請陳老師上台分享他自身是理工背景的老師,怎麼會去跨領域教授音樂連結程式這樣一個罕見的組合課程。演講的過程讓更多老師能知道其實跨領域也可以從生活開始。

陳老師分享到「卡農,它本身就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程式音樂。」平常聽到一首歌裡面有主歌副歌,可以更容易讓學生去了解音樂是怎麼重複的,以及為什麼這麼做。其實這就跟程式裡面「Loop」的概念很像。

在和老師訪談的過程,不難發現,我們的生活也是充滿著邏輯與程式的影子。

|學生學習狀況|

陳老師表示:「學生學習的效果如何?其實跟老師怎麼應變和激勵有關!如果學生沒有興趣的話、他們就不會想學,老師就要不斷調整策略教學。」

根據修課的數據顯示,其實學生對於音樂集合程式非常感興趣。一開始的時候,陳老師花在教學樂理的比例比較多,聽古典音樂的時候,也看到有同學會想睡覺。他藉此反省,調整了教學內容為學習流行音樂,學生的課堂表現一改以往,變的非常認真,也主動分析裡面的邏輯並學習如何打 code。

|協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

學習程式語言不難,而學生的積極度比學習程式運用更為重要。陳老師也花了很多心思去琢磨授課的形式如何提高學生積極度,能夠讓同學們能自主學習。像是一開始接觸打譜的同學,讀譜的能力有限。老師就會示範且帶領 TA 們手把手教大家怎麼打出,甚至老師也額外花很多時間把上課的內容拍成磨課師影片。學生上課聽不懂,除了詢問課程助教之外,還可以課後回家再自行上網看數位教材作為複習。

陳老師也提到,自己也不斷的學習。未來想把音樂做成輔具,能把聽覺和視覺結合一起。控制自己喜歡的旋律、透過軟體科技去做互動,希望未來能帶給學生更多不同的課程體驗,從而激發他們自身探索且腦力激盪產出創意。

|推廣程式教育重要性|

這幾年來,全球都在教育新世代的學生們要理解什麼是運算思維。陳老師說:「學習運算思維,有很多種方式,而其中一種是寫程式,這當中能讓學習者更能夠了解怎麼從程式語言中學習解決問題。」

而現在很多科系的發展,除了本身的專業課程之外,也開始強調資料運算的能力。現在的技能不只有會 Word 和 PPT,而是要學會如何在跨領域上影響和整合。像是法律系,也開始有 AI 自動看法條和讀取案件,大大減少查資料的時間成本。這樣的實例越來越多,單單只會本科專業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市場需求,而是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學生。陳老師亦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老師一起開辦多元化的課程培養學生們的邏輯運算思維。

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科技 x 人文?│一個校園記者組織的誕生:科技人文報導

 2022年1月14日

  · 

【科技 x 人文?│一個校園記者組織的誕生:科技人文報導】

文 / 林辰翰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

|讓暨南大學被世界看到|

許育瑄(以下稱 Rockie),在由資工系創立的科技人文報導中,擔任總編輯職務。大學時期的他,就讀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抱著從高中開始產生興趣的攝影,一路自學並加入社團,結合自身對於新聞的喜好,畢業後於新聞媒體業擔任過新聞撰寫,這也同時培養了 Rockie 對於新聞的敏銳度,對日後的科技人文報導的報導文章有了很大的助益。

在這之後,Rockie 成立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也曾接過學校系所的宣傳片拍攝、國際生談暨大的企劃影片,以及二十年企劃影片等等。在接案的過程中也讓他深切感受到,要經營一所大學的形象,不是單用一次宣傳片的拍攝就可以達到如此目的。因此他也藉著接案工作的機會,廣泛吸收國內外大學的社群經營經驗,如:瀏覽百大名校網站,實地走訪歐美的一所大學,觀察台灣各個大學的近況與趨勢,透過知悉不同大學的經營案例,對暨大這個校園有了一些憧憬,也對大學的社群經營具有十足的興趣與熱忱。希望在大學接案的過程中,能讓學校的曝光度,因著自己的努力而有所增長。

2020 年初,Rockie 協助暨大第一個拍攝磨課師線上課程的案子,課名叫做「互動音樂程式設計與創作」是由資訊工程學系陳恒佑教授所開設的。合作的過程很愉快,在 2020 上半年上線,成為暨大首個認定學分數的磨課師。與此同時,2020 年 9 月陳恒佑教授擔任上系主任,就在線上課程製作告一個段落的時候,Rockie 向陳恒佑老師提出了校園記者的概念,希望在校園中培訓一群記者,透過主動紀錄、深入挖掘,留下校園中那些值得被收藏與分享的故事。

Rockie 說:「要把大學的內容作更好的分享,只拍一支宣傳片是不夠的。」Rockie 細心地看見學校在宣傳上可以精進的地方,希冀運用自己報導與攝影的能力,以及他所看過的案例經驗,為學校的宣傳方式開一個先例。像 Rockie 這樣一個拋磚人,運氣很好地遇到一樣勇於開創的陳恒佑主任,兩個人湊合在一起,從資訊工程學系的故事開始著手,帶起新一股「讓暨南大學被世界看見」的潛在力量,未來還有十分漫長的一段路要走,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在 Rockie 心中,已經描繪出一張藍圖,提及成立組織的期許,他分成學校、成員們與自己的期許來做分享。學校形象的經營,Rockie 指出國外學校的種種案例,如:哈佛、MIT、杜克、康乃爾,又如其他規模相似於暨大的大學。英國瑪格莉特大學,校園報導均內容豐富多元,一天可大約產出十篇新聞,除校園報導外,個別系所的報導內容,一個月有數篇,FB 社群觸擊率高。除了量化數據外,Rockie 深有感觸的部分是,校園新聞的內容都深具啟發性,且歷年的新聞報導都有系統性的整理。Rockie 從眾多案例中看見累積的重要性,他認為學校應該如同經營一個品牌一樣經營自己的大學,而一個品牌需要的正是從古至今不斷累積下來的校園故事,長遠經營才是根本。因此科技人文報導著手從資工系本身出發,挖掘校友、學生與課堂的故事,創造蘊含深度與廣度的採訪報導,除了協助近年來程式教育推廣的擴散,讓更多學生們與校外大眾能親近資工系。對於成員們的期許,在 Rockie 最初構想與開創科技人文報導組織時,想以產業界的角色帶領在暨大裡頭對於攝影與報導有興趣的成員們,共同組成這個組織。開出職缺,從實習培養逐漸到正式工作,讓學生可以從工作中學習,除攝影與報導等硬實力的精進外,養成一個良好且負責的工作

態度,是 Rockie 對成員們最大的期許。另外,也希望讓成員們可以第一手的接觸受訪者,在採訪對方的人生故事過程中,反思並回饋給自己的人生一點未來的視野與方向。

Rockie 對於自己的期許,他很含蓄也很踏實的表示,希望自己能把自己的角色充分發揮到位,綜覽國外大學品牌經營的例子,Rockie 自覺還有很多基本面的事情要做,他希望自己在這所大學推動校園記者的這段期間,能讓這股力量不斷的延續並擴大,從系所到整個校園總動員。對Rockie 而言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的走,才是長遠之道。

Rockie 談到自己在發想「科技人文報導」這個校園記者組織的名字時,靦腆的笑著,娓娓道出:「當初也沒想多,就總覺得不管甚麼領域背後,都跟人文有關,都應該結合人文的底蘊在裡頭,此組織從科技領域,因此想出了『科技人文報導』這個名字。」十分純粹又深刻的名字,同時也呼應組織在做的事,以科技學院資工系的角度切入,運用人文觀察與描述記錄下資工系的種種故事。在科技帶領人類走向先進未來的時代裡,人文扮演著同等重要的角色。

|說一段故事,成一份大事|

談到科技人文報導理想中運作的氛圍。Rockie 十足興奮的分享,在採訪受訪者時,受訪

者身上散發出來的特質,以及面對事物的心態,給 Rockie 產生心理上的共鳴。舉個例子,他們曾經採訪過一篇有關暨大 ACM 分會的報導,這個組織有一群熱愛學習、積極互動的學生們,如同一個主要探討資訊工程領域學科的自主討論會,於每個禮拜固定一個時段聚集起來,交流近期的科技新聞與他們現在讀到的書本,彼此分享知識、切磋想法。在採訪過程中,Rockie 感受到 ACM報導受訪者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印象極為深刻,如此的光景正是 Rockie創立「科技人文報導組織」想營造的氛圍,招募一群熱愛攝影與採訪的學生,大家聚集起來一起討論切磋對於採訪的想法。每週訂下一個交流時間,瀏覽某個新聞案例或採訪影片,看完後個別分享心得與看法,藉由同一個議題的討論,提升成員們對於專案報導的素養,開拓對於新聞採訪的眼界。目前的現況是,根據後續要採訪的主題與人物,由 Rockie 總編輯整理一些參考案例的 PDF 檔,讓成員們過目,藉工作需求討論案例。Rockie 期望再培育一段時間,等成員們對採訪更為游刃有餘後,每個人都可以分享近期網上瀏覽的資訊,更積極的主動做學習交流的互動。

再談到科技人文報導選擇的採訪主題是怎麼訂的? Rockie 談到,科技人文報導自創立以來,一直有兩大目標,第一個目標,分享學校程式跨領域學習的故事,協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高教深耕計畫 - 普及程式語言能力」之推廣,因此他想出了課堂上的風景,藉由介紹課堂內容與趣味所在,讓更多沒接觸過課程的人,也能對其中的教學略知一二 ( 後面會做更詳盡的介紹 );第二個目標,透過科技人文報導運作,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新聞報導的工作與執行。有這兩個組織的大方向,Rockie 在初期採訪內容的訂定也順暢許多,同時,擁有這些報導後,對於程式設計與跨領域學習有興趣的學生,增加大量可參考的訊息。宣傳系所,應當讓學生先從認識開始。

說到主題的選擇,一定要提的是主題的內容有哪些,就如同上面提到的有同學故事、校友故事、課堂上的風景以及其他小專欄 ( 統稱一般報導 )。這些報導主要有兩個發布的管道,一個是資訊工程學系的臉書粉專,另一個是資訊工程學系的官網,位於人文報導的分欄下頭。同學故事曾經採訪過一位是就讀暨南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的楊宗軒同學,以及同樣就讀暨南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的曾彥榕同學,楊宗軒於暨南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畢業,在職後,發現自己知識底子不足,而來到資工研究所深入學習,繼續求學之路,特別的是楊宗軒結合音樂的興趣與陳恒佑老師共同投入音樂科技的研究領域。

校友故事,曾經採訪過一位曾在聯發科技公司工作的學長,負責 AI 人工智慧領域的關鍵技術的工作。談及求學經歷,他對資工有強烈的熱忱與信心,一路上參與許多活動、專題與競賽,也讓學弟妹們看見,暨大畢業的發展潛力是未來可期。課堂上風景這類主題更是有趣,以前我們要認識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只能從課名與課程大綱中略知皮毛,現在有了科技人文報導記者們的實際探訪課程,記錄過程中的畫面與學生們的上課情形,圖文交疊形成一幅幅對於課堂的清楚樣貌,有了這樣一個認識課程的管道,學弟妹們就可減少上網到處爬文,詢問學長姐的時間成本,亦同時促使更多對資工有興趣的別院學生有一個媒介

深入認識程式設計在各領域當中有甚麼幫助。

其他小專欄統稱一般報導,主要的分享平台是在臉書粉專,捕捉校園片段、零碎的生活記憶,好比如偶爾會有「暨大花訊」,分享暨大最近的月份正盛開甚麼花,展現暨大自然之美;「資工印象」,不定期分享資工系的同學目前在忙些甚麼;「資訊分享」,分享目前校園的新聞資訊,包含講座資訊、競賽資訊與活動報名等;其他還有程式推廣的近況分享,以及山立坊教育團隊的小學程式教育的動態分享。除了程式教育的推廣外,有眾多的內容聚集在資訊工程學系的粉絲專頁,豐富外界對於資工系的印象,許多人藉此重新認識資訊工程的真實樣貌。

|學技術前先正確培養態度|

Rockie 之於科技人文報導,是一個創造者,開創暨大新氣象,也是一個統合者,統合成員間的能力,妥善分配、善加引導。然而,Rockie 本人更是將支援者的角色發揮到位,在組織中,成員有甚麼不足之處或難言之隱,Rockie 都會義不容辭一肩扛下重責大任。擔任科技人文報導總編輯的角色,Rockie 一人扛下創造者、統合者以及支援者這三個角色,身為創造者,他結合自身的攝影與採訪專長,著手打造科技人文報導這個校園記者組織,經由影像與文字報導暨南大學資工系的點滴,期許未來校園當中,有更多相似的組織形式,記錄下校園中轉瞬即逝的美麗瞬間、印象深刻的動人故事。

另外,Rockie 還有一個統合者的角色,統合校方資源與學生的能力,在資源相對有限下,達到充分的發揮。一學期下來成員人數些許增減,在目前以少數成員運作的當下,踩著適當的步調,持續在校園記者這條路上茁壯。最後,Rockie 以身為支援者的角色,持續扶持著成員以及這個組織努力走下去,真的很不容易。常常 Rockie 發想出一個新企畫,需要自己先行測試與執行,再帶領成員進行,如前段提到的「暨大花訊」、「資工印象」與「資訊分享」等,爾後引導成員們熟悉新的項目,慢慢地才能將工作轉交給他們,還有可能出現各種突發狀況,需要 Rockie 親自出手執行攝影或撰稿等工作。擔任領導,尤其是新創團隊的領導更是不輕鬆,Rockie 這一學年帶領組織,不斷更新成長,令人佩服。

組織最初的成員是怎麼選出來的? Rockie 說道,主要的兩種類別是影音記者以及文字記者。以投遞履歷的方式先做初步篩選,瀏覽應徵者的作品,評估相應能力足不足夠。第二階段進行面試,藉著面對面交談,了解這個人個性如何,好不好相處、是否善於溝通等。起初第一學期,薪資是採取業績制的,做多少活,拿多少酬。有些成員因為其他事項的安排,而較少參與工作,也因此大大折損組織輸出內容的效率。

科技人文報導為了改善如此缺失,新一學期,薪資調整為固定月薪制,招收人數精緻化為四人,兩個影音記者,兩個文字記者,並且事先契約規定好每個月的工作量,人數的精緻化使得 Rockie能加倍照顧每個成員的工作情況,交辦好工作量預期能讓效率提升不少。然而,學生終將畢業,如果科技人文報導持續經營茁壯,勢必要能夠尋找到一批有能力、樂於學習的新血,重新訓練、磨合、共事。組織文化與規章的傳承成了校園組織最重要的一環,不論是學生會、系學會、各大社團,每年都在經歷交接這項難題,這難題也將血淋淋的出現在 Rockie 面前。

問到 Rockie 對於成員們最滿意的能力是甚麼?以及待改進的地方有哪些? Rockie 斬釘截鐵的說:「工作態度是最最最重要的!」在學校裡招募攝影與寫作人才, Rockie 認為學生階段的實習或是工作,培養的是一份敬業的工作態度,能力與技術只要有主動學習的態度,是可以從做中學的。出社會前,Rockie 希望成員們能在這個組織裡頭磨練出以下的工作態度,「主動學習」、「有責任心」、「追求進步」,帶著這三個心態執行工作,到哪間公司工作,都終將能成為一位公司的得力夥伴。然而,提到待改進的事,

Rockie 惋惜地表示,與夥伴的相處時間太少,一開始沒有一個固定時間聚會,與夥伴只有工作時才進行聯繫,彼此沒有深入的連結與交流,後來加入固定的開會時間,以及每個成員與 Rockie 一對一的個別討論,慢慢改善相處上的困境。

大家努力工作,完成一篇採訪報導後,如何給作品標示作者的名字,科技人文報導的做法是,把有參與製作的成員都列舉出來。第一,參與製作的成員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起一定責任,盡自己的用心,將好作品呈現給讀者。第二,讓大家知道作者有誰,作品是由那些辛苦的成員合力完成的,未來在申請工作展現作品時,能夠十分明確地呈現。文章內容,分成採訪、撰稿與編輯,三種職稱。照片拍攝來說,作者是誰?圖說內容會清楚標定。影片部分,分工有採訪、攝影與剪輯,三種工作分配。明確細緻的寫出每位曾經付出心力在作品上的成員們。

|The Show Must On!|

科技人文報導組織的長期經營,未來勢必會面臨數不勝數的挑戰,千千萬萬無法預測的狀況都有可能發生,2021 年 5 月 19 日起,因應新冠疫情感染人數加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全國疫情警戒升級至第三級,禁止室內 5 人以上,室外 10 人以上聚會,暨南大學公告全校實施全面線上教學直到學期末。科技人文報導面臨到突如其來的大挑戰,沒了固定見面開會的場域,當面採訪的排程被迫更改,大量的事項必須重新訂定與安排,成員們共體時艱,合力面對疫情的轉變,配合調整,期盼疫情能盡早趨緩,亦重新調配工

作步調,不致工作間斷。

為了配合三級警戒,並維持工作步調,Rockie 盤點出兩項勢必要避免的狀況,避免見面採訪與避免夥伴們見面討論,最合適的解決辦法是使用線上視訊軟體,採訪改由線上與受訪者進行視訊訪談,透過錄音軟體留下錄音檔,方便後續撰寫逐字稿。夥伴們之間,也是使用視訊軟體開會討論,另外,藉由通訊軟體分配與追蹤工作進度,一如往常的有的成員繼續撰稿、有的負責剪輯。科技產品愈來愈方便我們的生活,科技人文報導,一個經營線上新聞報導的組織,在疫情的轉變下,依然能夠妥善運用線上資源,保持原有的工作步調,步履安詳地挺過疫情嚴峻時期帶來的種種困境與挑戰。

提到未來的中長期目標,Rockie 依舊保持他打從一開始創立組織時的願景與目標,希望藉由科技人文報導的歷程,成為每個系所的借鑑,逐漸開始紀錄並報導自身系所的學生故事、系所故事,甚至能夠共同經營一個以校為單位的校園媒體,產出豐富且多元校園報導。 科技人文報導組織經過這一年的經營,逐漸步上軌道,體認到組織的價值所在,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地往目標邁進。

從開創科技人文報導組織迄今,組織經營到第一個年頭,Rockie 在經營組織的過程,常常會面對許多之前不曾想過的問題,很多階段都會有讓他氣餒的事,當時,他總會想:「交派出去的事情,最後都會回到我這邊,那乾脆我自己做就好了!」雖然偶有沮喪,但 Rockie 都很享受這些酸甜苦辣的過程,每一次的低谷,他都嘗試著去突破,Rockie 說:「這段時間其實還蠻好玩的」。最後,Rockie 很真誠地道出他的心裡話:「畢竟我是科技人文報導的發起人,當然不會輕易放棄。 」既使過程艱辛難熬,看見自己的孩子逐漸茁壯,心裡依舊增添幾分欣慰。

Rockie:「首先最想感謝資訊工程學系的陳恒佑主任,讓我一手創立這個組織,也感謝所有曾經參與過科技人文報導,一起工作打拼的夥伴們,最後,感謝資工系行政的支援。」有這麼一群好夥伴,結合學校、學生與業師,才能創造現在的「科技人文報導」。未來,也將會面臨許多未知的困難與挑戰,在這段旅途中,不論是曾經參與過的成員,或現在仍一起合作的成員們,科技人文報導都是由你們一點一滴的努力,因此能夠堅持下去,這株火苗將持續延燒下去,燃起眾人心中對於校園記者的熱情。The show must go on !

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走訪山城咖啡館(三)│土 地 與 信 念:JULU Cafe 鉅 鹿 咖 啡

 2022年1月13日

  · 

【走訪山城咖啡館(三)│土 地 與 信 念:JULU Cafe 鉅 鹿 咖 啡】

文 / 詹格豪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應用材料及光電工程學系 ) 

圖 / 張 真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所 )

位在埔里市中心巷子裡的鉅鹿咖啡,入口處擺放許多植物以及鹿的畫像。走進店內,一股咖啡香迎面而來,店內悠閒的音樂緩緩地播放著。吧檯上有著許多的小公仔,牆上鹿的飾品錯落有致的點綴著這裡的空間。

 「希望可以帶給大家一種家感覺,那種感情與熱情的投入,就如同家人一樣。誠意、熱情的去對待每一位進來店裡的客人,一起分享。」老闆莫宜軒這樣說道。今天咖啡已經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飲品,而身為一個消費者,除了單純獲取咖啡因之外,更多的是獲得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因此將這裡打造出一個溫馨、溫暖的環境。

|偶然的契機|

「鉅鹿莊園」位在台灣的中心──埔里,為了維持這裡的好山好水,莊園採用有機栽種。每當果實成熟,經過處理之後便會送到鉅鹿咖啡館裡保存、烘豆,保證客人拿到手裡是最新鮮的咖啡豆。「這塊土地是爺爺奶奶留下來的土地,而當時剛好爸爸媽媽的朋友有送咖啡苗,也因此讓我開始接觸到種植咖啡。」在這個偶然的契機下,萌生了咖啡莊園的想法。然而剛開始的時候,為了幫莊園想名字想破了頭腦,好不容易想到用自己的姓氏作為名稱取名叫莫氏莊園,卻馬上被有智慧的母親問說為什麼要用「漠視」這兩個字 ?

最後還是媽媽給了一條明路,不如就用堂號吧 ! ( 堂號為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 ) 莫宜軒解釋,剛開始的時候會想要用姓氏為莊園取名也是為了要感謝祖先留下來的土地。堂號身為家族的一部分,「鉅鹿」好像也有這樣的概念。仔細去想想,這兩字在冥冥之中就這麼剛好地融入到我的理念中。鉅──金加一個巨大的巨,錢要多。鹿──飲水而居,飲水思源,感謝祖先。梅花鹿也讓人感覺到很親近。

一定有不少在地的埔里人好奇,這個空間原本是一家冰店。為什麼最後卻變成一家咖啡館呢 ?老闆解釋,原來這裡的房東也就是冰店的老闆,因為有些工作必須去執行,因此這個空間被閒置下來,後來便把這個空間讓給一位烘豆師,再後來才變成現在看到的鉅鹿咖啡。老闆還提到,這是一個契機,在一開始我是成為那位烘豆師的現場販售人員,在這之中有累積到一定的咖啡知識,也算是老闆的指導老師吧!但之後另有打算,店面也要收掉,房東也覺得很可惜,就問說 :「要不要你來做做看。」跟家人討論過後,也都支持老闆,就想說既然有一個這麼好的機會放在眼前,自然也要把握住。那就接下挑戰吧 !

|既不能成為助力,也不能成為阻力|

「今天有十分,最好一開始先做三分,之後再慢慢加上去。不要一開始就做到九分十分,後路所剩不多。也不要做到超支,盡量不要把自己逼到走投無路。」

一開始老闆從房東那裡接下這間店的時候,唯一的目標就是能在半年內達到收支平衡。當時家裡的兩個小朋友都還小,正是需要用錢的時候。當時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間店,必定不能再給家裡太多的負擔。老闆提到,既然家人們在這種情況下都支持著自己,那勢必要做點成績出來。但生活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半年,最多半年,如果半年都無法收支平衡,進而影響到生活時,趕快收掉。至少馬上回去工作崗位,公司還願意收留。也正是因為如此,老闆在開業之初便傾聽顧客的意見,去優化完善。直至今日也依舊如此。

|疫情之下的咖啡館|

在我們進行採訪的當天,看到老闆正在包裝著濾掛式咖啡。當我們好奇為什麼要包裝這麼多咖啡時,老闆笑著跟我們說,因為他的老婆在醫院工作,而這次的疫情這麼的嚴重,他想要做一些事情回饋給社會。我們不禁好奇,難道這次疫情沒有對這個行業造成什麼影響嗎 ? 老闆笑著說 :「影響非常的大,可是我們的規模不算大,再加上行業別的關係,我們算是非常幸運的。畢竟我們都生在台灣,也不能有著僥倖的心態。如果今天客人沒錢,我也賺不到錢不是嗎 ? 所以這不是影響大小而已,而是用甚麼樣的心態去解決、去看待這些事情。」

近年來,精品咖啡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個高檔消費的代名詞而已。隨著咖啡文化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此項行業之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就如老闆所說的「雖然機器設備會老舊,但不能變的舊舊髒髒的。如同咖啡館的精神一樣,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消費者的信心,你的熱情自然不會消失」。

JULU CAFE (鉅鹿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