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良顯堂專刊│平凡中見偉大: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良顯堂專刊(一)│平凡中見偉大: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文:林昀萱、沈羿君、蘇琬婷;攝影:蘇琬婷

│願你能擁抱世界的溫柔│

從 1977年在南投縣埔里崎下建廟──玉清宮良顯堂,接著在 1999年陳綢阿嬤更是自行捐地建屋成立了「陳綢青少年教育園地」,而該園地於 2000年初亦正式捐贈給南投家扶中心,同年成立了全國性「財團法人玉清宮良顯堂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開始做社會服務,2010年更名為「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秉持著服務社會的精神,散播希望的種子,且以愛灌溉,長出希望的果實,並以回饋社會為目的,使良善的精神得以彰顯於社會上,其服務理念即是以兒童少年及其家庭系統為核心,從預防到復原之全人發展的關懷服務,以「愛、關懷、陪伴」引導兒童少年及其家庭潛能發展,減少兒童少年及社會問題,進而對社會發揮正向的影響力,良顯堂的願景是希望「用愛牽引陪伴,從心自信成長」來扣合組織的目標以實現其理念,而良顯堂除了濟貧助學,還擴大舉辦義診、救助、輔導青少年等社會福利項目,在 2007年和 2012年分別成立了「陳綢兒少中心」和「陳綢兒少家園」,這兩個機構則是針對「兒少」給予幫助、關心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對孩子們不遺餘力的付出,期望孩子們成為更好的大人。這一路上基金會對社會扶弱濟貧的貢獻、不間斷的幫助有需求的孩子和青少年重新展開生活、引領兒少、牽著他們的手一同面對難關和人生的低潮,其組織人員更肩負著對社會的責任及為兒少用心付出的心,從組織的宗旨和基金會裡頭恪守於自己職位的小人物,他們所舉辦的點點滴滴的活動或計劃裡看見。近期,「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更是提出了一項關於偏鄉青少年就業準備的計畫──「我的未來不是夢──偏鄉青少年就業準備計畫」,透過基金會的力量幫助孩子們去進行職業探索,從就業準備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實現他們的理想──陪伴孩子走過徬徨莽撞的成長階段,期許他們成為更好的大人。

張天捷作家所著的《鄉狼金桃》書籍裡有這麼一段話「世界上最幸福的是,一直有一個地方讓你想要回去。所以,你永遠不會失去自己的方位,不論你在哪裡,都不是漂流。」這些來到基金會或是陳綢阿嬤的兒少機構有部分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或是因為犯了錯被安置在兒少家園的飛行少年,也有部分是為了扶助孩子們能在一個友善的環境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機構裡舉辦了多元的活動,像是陳綢夏令營、親子互動課程等,透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們能夠在童年擁有美好的記憶,或是讓這些受了傷、被貼上標籤的孩子能擁有一次重新來過、再被社會接納的機會。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挫折、傷害、被世界敵意的對待,但每個人都有「選擇權」,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自己是誰,而「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就是給了這些孩子們一個「選擇」,讓孩子們知道受過傷也沒關係、走過偏差路或被貼了標籤都沒關係,因為陳綢阿嬤會牽著你的手一起前行,因為機構裡的人員會為了孩子們爭取應有的權利與對待,因為社會上有人願意為孩子們伸出援手,社會上也仍有許多人願意幫助他們抵擋世界的惡意、許他們平安的成長。我想,對於家庭失依、生活迷茫或是弱勢的家庭背景等原因而至「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孩子和少年來說,「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本身就是孩子們的避風港吧!

現今,社會上的人們所看到的一個成功又有價值的「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建立之時並不是如此光鮮亮麗,是經歷了一些挫敗、一些因緣巧合之下才逐漸有一個雛形,而落實它、將一個想法轉化為行動的人便是我們的訪談主角──陳綢阿嬤,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基金會,它背後的故事應該從「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創辦人──陳綢阿嬤說起,是什麼樣的情形讓陳綢阿嬤創立了基金會?又是什麼原因讓陳綢阿嬤對兒少傾盡自己的力量,只為了看見這些孩子能平安、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也許,你聽了她的生命故事,也會如我的心ㄧ般淚如雨下,因為你會看到一個人的無私竟可以如此純粹,從創立「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直至今日他們到底做了什麼、為台灣的兒少付出了什麼?

專訪時間:2020年一月
專訪地點: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良顯堂專刊(二)│平凡中見偉大: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文:林昀萱、沈羿君、蘇琬婷;攝影:蘇琬婷

│用生命說故事的人│

「你是用生命說故事的人嗎?」

當我們提前抵達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良顯堂基金會後,看見了雖然頭髮已泛白,卻神采奕奕的陳綢阿嬤——「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創辦人,她一臉和藹的先認出我們,接著她向我們打了聲招呼,並表示歉意地說她得先去處理一下其他事情,便邁步離開,而當我轉頭回望陳綢阿嬤走向其他地方的背影,我看到不是一個佝僂、踏著蹣跚的步伐的老人,而是充滿光亮、充滿堅定的背影,我不禁好奇,是什麼可以讓一個女人在經歷病痛與折磨後仍如此勇敢,甚至從原本的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陳綢阿嬤用她自己的生命堆積成她的人生故事。在 38歲時,陳綢阿嬤得了大腸癌,那時候她向上天許了個願:如果我還能夠活下來,我就會將自己奉獻給社會,然而上天好似聽到了陳綢阿嬤的願望,便讓她活著造福社會大眾,然而更令人震驚的是,通常人們會把實現願望當作上天的恩賜時,常會忘記當初願望之後的承諾,但是,陳綢阿嬤並沒有,她並沒有因為上天的恩賜而遺忘當初的諾言,她真的去做了、真的去實踐它──奉獻於社會,這就是她讓人永遠敬佩的地方,因為很多事情往往起步最難,而這也是讓陳綢阿嬤從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的原因。當陳綢阿嬤用一副坦然的神情說她從 38、39歲到現在總共經歷了 241次化療,但這樣反覆的病痛折磨和從未停止過的治療,仍澆熄不了陳綢阿嬤對兒少的關懷、對社會不遺餘力的付出的心意與行動。

在訪談的過程中,可以從陳綢阿嬤講述自己的故事裡,看見她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她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陳綢阿嬤做事情總是盡心盡力,她願意花時間花心力去照看那些被貼上標建廟讓鎮民有信仰寄託籤、被他人不看好未來的孩子,她說:「少年只是犯了一次錯,我們應該要原諒社會棟樑。」就是這樣寬容、接納的心,然後將其付諸行動在幫助這些孩子上,讓社會上的孩子能重返正道上,也讓孩子們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正因為陳綢阿嬤的盡心盡力,所以孩子們還能再次看見和擁抱世界上的良善,每個人心中都有最柔軟最善良的地方,而陳綢阿嬤不過是將這些地方發揮極致──讓孩子們也能夠感受到、觸碰到自己所擁有的地方。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陳綢阿嬤用她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努力終收穫了甜美的果實──讓孩子有可以停靠、安全的地方,即是現今的「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從慈善會到良顯堂,再到兒少相關機構│
陳綢阿嬤早年罹癌時所有子女都為她祈禱,阿嬤的大兒子說若媽媽能夠好轉,便要替她蓋間廟,因此 1977年的建立的寺廟便是良顯堂慈善會的起源,在訪問過程中,阿嬤還告訴我們她是用人工搬運水泥方式蓋廟,當時不募香油錢,全靠阿嬤一個人綁粽的收入來支撐寺廟的水電等開銷。
後來阿嬤希望幫助更多人,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社會,因此率領了 7男 1女信徒,在丈夫林有海的支持下,於 1983年成立了玉清宮良顯堂慈善會,由志工和鸞生(廟堂工作者)在南投地區進行醫療、濟貧、急難救助等社會服務,也開始辦理獎學金計畫,希望幫助大埔里地區的學童。此時的阿嬤是將慈善會交由他人經營,自己深耕在家扶中心,或是到基督教醫院當義工,而說起阿嬤與家扶的淵源,是因阿嬤不希望將需要幫忙的孩子交由感化院來照顧,後來輾轉變成阿嬤去家扶找地方來帶孩子。
一直到慈善會第四任主委時,發現綁粽賣粿的義賣收入,加上過往曾經接受慈善會援助的孩子們,在步入社會後也反過頭來捐贈一些善款給予慈善會,長期下來積累的善款近 3千萬,阿嬤便決定將慈善會交由政府立案管理,希望讓財務透明化的同時,也能將眾人對慈善會的幫忙,轉化為繼續對社會付出的力量。
當時慈善會組織內部有反對交由政府立案管理的異議,阿嬤回憶起那時只有她認的乾兒子沒有反對,但阿嬤並不因眾議而打消交由政府立案、建立基金會的想法,於是她便跟反對的眾人協議若她能在神明面前連續擲出 36個聖筊,大家就不能再有反對聲浪。或許是神明真的感受到了阿嬤長久以來扶貧濟弱的精神,最後真的擲出了 36個聖筊,因此在 2000年 6月成立全國性的財團法人玉清宮良顯堂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後來更在 2010年時更名為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阿嬤在採訪過程中,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 : 「當有信心做一件事情時,就必須做有意義的事,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盡心盡力做事,上天就會肯定,所有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我們也詢問阿嬤後來為何要創辦兒少中心,及兒少家園的原因,她說言教不如身教,孩子做錯事,千萬不要處罰,要用鼓勵的方式,若一直講不聽,可以大聲但不能生氣,阿嬤也說帶人要帶心,所以她不會處罰孩子,而是會先用塑膠水管打自己的手心,不少原本不乖的孩子看到此景,還會跟阿嬤說 :「阿嬤,你的手瘀青,我的屁股沒瘀青。」因此阿嬤告訴我們要讓孩子們走回正途,必須先讓孩子們感動,才有教化的可能性,這些孩子也才能成為未來國家社會的棟樑。而阿嬤也坦言難免有少數孩子不領情的時候,阿嬤的想法是放寬心,不要有壓力,就當作是這個孩子跟基金會無緣就好。
專訪時間:2020年一月
專訪地點: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良顯堂專刊(三)│平凡中見偉大: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文:林昀萱、沈羿君、蘇琬婷;攝影:蘇琬婷

│基金會裡的兒少機構│

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有 2個主要部門,其一是「陳綢兒童及青少年服務中心」,其二是「陳綢兒少家園」。以下皆以「中心」、「家園」來簡稱。中心與家園的不同在於中心的服務標的族群主要是集中在社區(南投縣埔里鎮,而南投縣政府亦委託魚池鄉、國姓鄉或仁愛鄉的法定業務安排於中心執行)。

比較簡單地來說,社區的孩子是「每天會回家的」、而對家園的少年來說「回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中心不只服務社區的兒少,社區的家庭也是一大重點,因為中心期待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成為一個健康、自信、友善、具有正向價值觀、對未來有目標的人,所以會透過在中心的服務,提供大埔里地區的孩子們,種種在課業以外的刺激與學習,因此比較著重在預防及發展性的服務。

而家園的少年主要是由社政(社會局處)或司法(法院觀護人)進行安置委託。因為照顧孩子是充滿愛的一件事,而照顧安置的孩子需要給予的愛還要再更多,所以家園的主訴服務內容會在於生活上的照顧安排(包含就學),以及過往行為議題的處遇安排(了解孩子的議題,社會工作者在了解案主問題及診斷預估之後, 所採取解決的措施,一種執行的動作。)而安置期間則會依照委託內容進行安排,最長為 2年,若需展延就會再與委託的社工或觀護人討論,所以在家園進行的服務與工作就是著重在「保護」,以及過往行為議題的輔導與修復,讓他們有機會在安置期間可以透過正向環境的建構有不一樣的經驗,並且開始為以後的升學或就業、回家做安排。

所以兩部門的相關性在於他們都是社區的兒少,因為不同的家庭議題、行為議題而有不同的服務導向,而在中心層面可以做比較「普及式」的服務方向,讓更多「需要這項服務的人」都可以參與到,不再侷限於弱勢家庭。而家園的孩子們,因為過去受心理與身體上的傷,讓家園在照顧孩子們時,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療癒那些傷痛,因此家園就會再針對「高需求」的少年們做個別的處遇服務,也會透過在職訓練,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能,共同協助這些受傷的孩子,並且跟他們一起準備好面對返家、回到社區的那一天。

│從愛出發,共同成長│

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課程規劃相當多元,像是「親子互動課程」、「陳綢夏令營」、「職涯成長團體」等,這一系列的課程及活動主要交由「陳綢兒童及青少年服務中心」來規劃與執行。親子互動課程主要目標便是期待能促進親子們的互動關係,以及授予適切的親職教育,所以活動安排大多會聚焦於親子關係的層面上;而陳綢夏令營與職涯成長團體,則是聚焦在兒少本身上的成長。

特別的是,陳綢夏令營是基金會長年延續下來的活動,服務對象為國小二年級至國小五年級之在學孩童,自 2004年起開辦,至今已服務超過 3600人次的孩童。服務內容主要分為營隊活動與戶外活動,營隊活動內容包括生活自理、團隊分工、人際互動、溝通表達,而戶外活動則依每年主題設定略有不同。陳綢夏令營以「自我成長、人際合群、凡事感恩」為服務核心,每年規劃不同的主題設計,像是環境保護、地方生態等,希望所有的孩子在擁有快樂的童年回憶之餘,也能讓孩子們試著獨立、學習溝通,對凡事抱持著一顆感謝與珍惜的心。另外,陳綢阿嬤也希望藉由活動,能夠讓孩子多認識、結交新朋友,為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精神,因此在活動設計上就會著重於團體互動或小隊合作。碰巧近日與 3C成癮相關議題,受到大眾的關心與重視,也是一個機會可以讓孩子們放下手機,與人進行真實的互動,從成功經驗累積成就感與自信。

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服務願景中,提到「用愛牽引陪伴,從心自信成長」的信念,陪伴孩子走過徬徨莽撞的成長階段,期許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這不僅僅只是對於孩童的期待,對工作團隊的期待也是用「愛、關懷、陪伴」,來引導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潛能的發展,提升正向成長能量,以預防未來社會問題的發生,進而對我們生活的環境發揮正向的影響力。期望基金會服務的孩童或家庭,當蓄積足夠能量的時候,他們亦可以回饋社會。同時,就現階段服務的當下,基金會開始引導他們做出回饋的舉動,例如擔任志工、將學習成果分享。社區中心服務過的小孩,也會回來擔任志工引導小小孩,或是共同參與夏令營擔任小隊輔;兒少家園的青少年們,也運用木工課程所學,將親手製作的櫃子致贈給其他需要的當地家庭。

基金會期待孩子們未來能夠回饋於社會,至於現在也會開始邀請他們跟著基金會的腳步,一同開始動手做起。

專訪時間:2020年一月
專訪地點: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良顯堂專刊(四)│平凡中見偉大: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文:林昀萱、沈羿君、蘇琬婷;攝影:蘇琬婷

│關懷弱勢青少年,發展偏鄉青少年就業準備計畫│

「陳綢兒童及青少年服務中心」曾智翊主任說:「在實務工作上,我們發現埔里地區的弱勢青少年,常常遇到一些像是就業困擾,或是認知態度不足的問題,使得他們在職場上較難以穩定,反而落入一個循環的負向狀態,而社區的店家即使有心,也往往都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因此,從今年開始進行連續三年「我的未來不是夢──偏鄉青少年就業準備計畫」。

過往的服務經驗,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多半運用個別化處遇,用個案工作的模式來與青少年們互動。不過今年開始,計畫嘗試更深入的去實行個別處遇,想要以「整個環境結構」層面發展,包含前面所提到不知道該如何協助的社區店家。

「我的未來不是夢──偏鄉青少年就業準備計畫」中,將孩子的成長過程分為六個區域,並且針對不同階段所需,設計林林總總的活動。8~10歲國小兒童的職涯種子區,打出「預防勝於治療,沒有行動就沒有成效」的口號,辦理「質」來「職」往營隊、我是誰──巡迴列車,協助兒童覺察個人特質,增進職業及職場認識,培養尊重多元職業態度。10~12歲國小兒童的職涯幼苗區,以「我的未來不是夢,生活不再只有 LOL」的宣傳口號,舉辦職人育樂營、我是誰──巡迴列車,協助兒童了解多元職業角色功能,尊重多元職業態度。12~15歲青少年的職涯草原區,用「醒醒吧孩子,這工作沒那麼容易」提醒他們,籌備尋「Me」未來──職涯探索團體、職業達人巡迴列車與校園嘉年華,協助青少年探索職業興趣,培養就業軟實力。15~19歲青少年的職涯叢林區,叮嚀他們「人在江湖,不能迷途」,籌辦有「職」者事竟成──職涯成長團體、職業達人巡迴列車、職業實習與輔導,以及就業能力訓練場域──自創店家。社區中有創業、就業意願之 15~19歲待業青少年的職涯叢林區,向他們訴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的精神,籌畫創業百態的活動,提供創業知能,實踐創意理念。還有在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關鍵角色,由社區民眾、各行業別店家,與社群網站使用者組成的職涯土壤區,「用一個村莊的力量養大孩子」來號召,操辦創業達人講座、影片宣導活動、社區倡導宣傳計畫、友善店家招募計畫,再加上內容豐富的職業博覽會,建立社區支持網絡及友善店家機制,建立社會大眾對於兒少職涯的認知及正向認同。

由生涯、職涯或職業見習從小扎根,開始聚焦在軟實力的建構,從認知發展的層面著手,才有機會促成後續學習技術的穩定。所以他們在 2019年開始發展未曾嘗試過的服務模式,並且將焦點凝聚於職業上。從講座、見習,還有近期舉辦的就業博覽會,緊接著自創店家「靠山咖哩店」預計將於明年成立,其主要目標是服務在就業軟實力上比較需要陪伴成長的孩子。「靠山咖哩店」背後所代表的意涵,是希冀可以透過陪伴與探索,成為孩子們的靠山,更期望孩子未來可以成為社會的靠山。

放眼未來,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轉變,現階段也很難掌握。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秉持著基金會服務願景、精神,再加上陳綢阿嬤的身教言行,基金會在埔里這個地區上,是有期待的社會責任要進行的。

專訪時間:2020年一月
專訪地點: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