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R立方系列講座專刊│從考古研究談土地認同

【R立方系列講座專刊│從考古研究談土地認同】
文:鄭皓勻;攝影:陳松泰

「台灣的歷史,應該包括全部的歷史。」;「不要因為文字的有無就對一個地方的歷史產生偏見。」,講座當天,講者劉益昌老師以考古學家張光直老師的兩段話作為引言,一語道破這天演講軸心。台灣是塊多元民族聚集的土地,然而關於台灣歷史的書寫,卻時常忽略了那些在此扎根已久的族群,就如同老師說的:「台灣的歷史,不應只是被殖民的歷史。」在外來族群所引發的歷史事件之外,我們是否也應該去思考原住民族的由來、去認識真正的台灣歷史。

|台灣人群的組成|
台灣是個由二大文化體系構成的國家,多元複雜的原住民族遇上人數與文化都較為強勢的漢民族,在十七世紀最初的紀錄裡,原住民族是相當多元的,但經過四百多年的碰撞之後,許多原住民族遭遇到了漢民族的同化,喪失自我的文化體系,使得台灣的文化多樣性正在逐漸消逝。

在文字歷史出現以前的史前時代與原史時代中,台灣不只在南島民族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是起源之地,從現代人大遷徙至台灣開始,各族群選擇了不同的居住地,開始擴散並發展出各有特色的文化,若去探討史前文化的發展,就可以觀察到台灣民族複雜的原因。

而進入原史時代後,東亞體系構成也對台灣造成了不少影響,台灣人開始向外進行交流與貿易,無論是越南的象牙、唐朝的碗或宋朝的瓷器等等,都在這個階段中出土,講到這老師開玩笑的說,現代台灣人到東南亞等地經商的行為,根本是一種早就存在於血液中的動機,雖說過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還是做著和祖先們一樣的行為。

無論是時間、空間或是交通體系的種種變化,都成為了原住民社會多元的重要因素,這些多元的社會文化,正是台灣人群組成的基本。

|國家勢力介入與影響|
然而到了16世紀末至17世紀末的百年之間,台灣進入世界貿易體系,同時受到了外來文化強力介入,那些史前文化後裔(也就是原住民族),在文字紀錄下開始浮現出族群的面貌,卻也逐漸失去自我、淪為被統治者。直到今日,各個時期的政權都對傳統文化造成了不少影響,甚至可以說是破壞,在內部發展與外來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政府加給原住民族的官方框架與族群的自我認同之間發生了不少衝突,這裡老師以阿美族為例,提到曾有族人說:「政府說我們是阿美族」,在這句話背後所代表的是,那到底「我們」是誰,如果所謂的「認同」是政府給的,那人們自己的認同呢?

|沒有歷史哪來認同?|
「土地認同與文化國土」是老師當天用做結語的標題,也是他在講座一開始就說的「最重要的一頁」,他要人們去思考文化國土與歷史書寫之間的關係,不要去討論土地是誰的,是要討論歷史是誰的。只有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與這塊土地的文化,再加上蘊育文化的時間組成的歷史,才有可能建立文化的主體性,而考古學正可以告訴我們這塊土地長遠的人類活動史以及互動過程,建構自己的歷史、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專訪時間:2019年十一月
專訪地點:永樂園青年旅店(R立方學堂)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R立方電子報
#永樂園青年旅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