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埔里巷弄中的陶氣女孩—黃筠筑

埔里巷弄中的陶氣女孩—黃筠筑

劉卉榆/採訪    胡君柔/攝影 (封面相片由黃筠筑提供)

那天陽光明媚,穿透玻璃窗,灑落在埔里巷弄中的一間工作室。在我的面前是一位透露出簡單率性氣質的女性,和身旁的老公並肩,雙手輕輕的扶著獨特的陶杯。她是黃筠筑,同時也是這間剛過十歲生日的「陶來福陶藝工作室」的經營者。

創業的萌芽



黃筠筑說:「我們家以前是居住在山中的,附近沒有其他房子,馬路上也沒有幾輛車會經過。」在如此純樸、寧靜的環境下成長的她,泥土是她的玩物。這一投入,便絲絲入扣,一直伴隨著她到大學、創業和工作室成立十年的現今。然而,自行創業其實並非從小訂定的目標,而是來自計劃之外的萌芽。大學臨近畢業之際,黃筠筑一開始也想過和多數同學一樣考取研究所,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想法也不斷在變化。黃筠筑說:「研究所的道路比較偏向藝術家,所製作出來的成品較多是觀看型,價格相對起來也比較高。」且聽到經驗者的分享後,黃筠筑認為當前創業和自行學習得以滿足現況。若未來工作幾年後,又萌生念書的念頭,再回去考研究所也行。因此,黃筠筑返回故鄉埔里創業。「住家裡省錢,不需要付房租之類,怎麼樣也餓不死」她笑道。除了考量金錢因素,黃筠筑因為曾經居住過台中和台北兩個大都市,與埔里鄉村相比,她了解到真正讓自己舒適的是後者,雖然前者很方便,但每天光是見到車水馬龍,就很受不了。

創業的深根

黃筠筑思索了一下,說道:「當學生時,就比較天馬行空,藝術大學也不太會限制你。但當你真正創業後,要賣的東西還是要比較貼近市場!」學校所學較偏向於基本功,卻無法將創業的情況一一呈現指導。一如面臨創作的堅持,抑或是完全跟隨客人需求。對於這項問題,黃筠筑認為是否客製化製作在於她的心情和客人的要求。客人若是喜歡她的東西,而想要為咖啡廳添加咖啡杯,並僅在功能和容量上說明要求,其餘讓老闆自行創作,那這樣黃筠筑是可以接受的。但過去就曾發生,客人心中已有一張藍圖,只因為不會製作而提出類似代工製作的請求。這種情形可能導致個人主觀因素影響,就像天氣冷與熱的感覺,每個人的體感不同,而產生雙方間的認知落差,因此黃筠筑之後就不再接受這種委託製作。貼近市場的同時,也必須在自我想法中,達成平衡。而這即是學校無法教導的選擇。

創業這條路雖然有很多借鑑,但屬於自己的終究需要靠親自摸索才能逐漸清晰。黃筠筑的「陶來福陶藝工作室」不知不覺間走過了十年。十年不僅反應著顧客對於自己的肯定外,也代表著這一路走來秉持如一的堅持。黃筠筑提到未來仍會嘗試創新,但一樣依循自己,挑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做,不能隨著市場喜好而隨意波動,導致最終的成果無法長遠發展。黃筠筑舉例,節慶商品就不是目前的銷售產品。她說:「像聖誕節或過年節日,一旦期間一過,客人就不會再去購買相關產品。」到了明年的同一個節日時,舊的節慶商品可能就會被新商品超過,而只能走向丟棄一途。因此在經歷過這樣的嘗試後,黃筠筑便明確的表明不想讓商品受到特定期間的限制,不管在贈送或使用方面,產品都得以在生活中的隨時滿足使用者的需要。

創作之於黃筠筑

黃筠筑注重自己的創作主導性。機器大量生產和手工製作的差異在於過程,後者會使成品每一件都獨一無二。產品的大小都不同,不管是在製作或是挑選上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較能從中體會樂趣。這就是為什麼她選擇手作陶的原因。「量產的東西比較像是人去符合產品,手做的東西則是產品去配合人」黃筠筑肯定的說。每一個碗的觸感和重量都不一,女生如果想要減肥,就可以挑輕小型;男生食量大,則可以選擇容量較大的碗。而創作的概念會每隔一段時間做小部分的改變,如波浪形狀是這段時間,下一個階段可能變另外一種。

從黃筠筑的作品中可以發現許多可愛的花草圖案,而這樣的概念源自於以前居住在埔里的半山腰,附近沒有鄰居,皆是花草樹木,加上外公家經營花店,所以她從小到大身邊都圍繞著植物。其實創作就是將眼前所看到的,影像進行轉換成記憶,再成為靈感來源,最後形成作品。黃筠筑說:「所以才會有很多人的創作與他人類似,有些可能並不是故意的,是因為他看過,而在不知不覺間印入腦海。」

十年的苦談

回想起過去,黃筠筑原先爽快的語氣,突然沉了,夾雜些哽咽的語氣說:「自己從一個很菜的人,走了十年,每天都覺得自己可能沒有辦法繼續,到最後還是做了十年。稱不上甘苦談,可能只有苦吧!」創業方面,黃筠筑一開始可以說是寄生在家裡,賺的錢只夠維持工作室的基本開銷,像燒窯、電費等。因為內心的不甘、沉沒成本和害怕未來後悔的發生,黃筠筑最終選擇堅持,也因而成就了今天。「做陶藝這件事就是做久了,別人才會看到、認識你」她說。對於想要投入陶藝或藝術相關的青年,黃筠筑表示如果想要走創作一途,就要不怕窮。如果有金錢上的依靠,那是在好不過,否則最後仍可能因生計,而為五斗米折腰。
返鄉

對於返鄉,黃筠筑認為不管是選擇在大城市闖蕩,抑或是返鄉,沒有優劣之差,主要還是要看自己的想法如何,自己必須最清楚想要的是什麼,喜歡的又是什麼,什麼事情是適合,又或是不適合的。不像在一間公司上班,領穩定的薪水,返鄉自行創業的挑戰在於,盈虧自負,可能鑽很多錢,開許多分店,但也可能連生計都難以維持。黃筠筑說:「我那時候創業再窮,也不敢去怪爸媽支持自己,因為是自己要做的!」另一點在於是否喜歡自己的家鄉。有同學來自非大城市的故鄉,就拼命的想要留在北部都市。若說埔里在黃筠筑心中的地位則是很悠閒,和念書時期所居住的忙碌台北相比,她認為前者更加非常適合自己和工作,因為陶藝的工作需要靜下心,但台北的生活步調卻十分快速。不過返鄉最主要的觀點仍是認同自己的故鄉,能在家鄉中感受到舒適感才是返鄉真正的吸引力。

另外,黃筠筑也提到觀看家鄉的同時,很多時候都可能因為「習慣」,而無法察覺它的特別之處。埔里屬於觀光景點,所以許多來自外地朋友可能會來詢問黃筠筑,埔里有什麼樣好玩的地方,讓她也藉此跳脫平時的習以為常,了解到原來在觀光客的眼中,埔里是什麼模樣。因此有時候也需要換個角度出發,發現未察覺的家鄉價值。

人的特質,常常可以從其生活周遭發現蛛絲馬跡。從黃筠筑手中誕生的陶器,獨一無二,皆殘留著來自她的碎片。十年的「陶來福」,多年的「陶生活」,對於黃筠筑來說,兩者都會繼續走下去。























轉引自[R立方電子報]。執行編輯:鄭中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