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跟隨內心的返鄉青年:邱星崴

跟隨內心的返鄉青年:邱星崴

  劉卉榆/採訪、 陳奕良/攝影



「我十分重視事情對自己的意義感」目前作為苗栗南庄農村在地產業的發起人邱星崴,帶著自信與堅毅的如此說道,而這也是造就出南庄之後一連串蛻變的起因。

追尋意義,以行動作後盾

骨子裡天生有冒險因子的邱星崴,從小就時常與安穩的父母唱反調。高中時期曾經在家教和便利商店打工上做選擇。父母認為應以實薪高低作為考量點,然而,邱星崴注重於興趣所在,因為佩服於其縝密的物流系統,最後選擇到便利商店打工。邱星崴認為,以興趣謀生的想法,若沒有訴諸實際行動,就不具有說服力。因此,邱星崴遵循自己的意志,貫徹理念,以行動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除去表象,回到事情的本質

當邱星崴決定回到童年故鄉南庄,以復甦農村文化做為志向,他發現農村沒有經濟產業,是所有地方問題的核心所在。他回溯歷史長河,嘗試承接日治時期奠定的產業根基,將南庄產業發展,重新與農業接軌,以農業作為復興地方的首要焦點。一旦農業得以復興,農村擁有就業機會,讓青年可以回鄉生活,後續的許多表象問題,諸如隔代教養、老人照護、經濟弱勢等等現象,便可以獲得解決,而逐漸消失。而所謂的地方產業,也應當以文化觀點看待,並不能單純著重在表面物質。邱星崴說:「年輕後輩只看見生活的表象,把桐花季時戴斗笠跳舞當成文化,卻不懂裡頭的精隨,沒有看見前人與山林相處智慧。」過去提到南庄的農村文化,一般都只焦距在客家人的山歌和花布上。在地人的生活方式,反而較少談到,諸如河邊洗衣服、上山砍柴、提煉樟腦等等日常活動,這些才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如果這些深植於生活的文化,可以獲得重視,農村就擁有更多發展的潛力。

接受南庄的不同,走出南庄的特色

由於與苗栗人想要開發的理念相互背馳,邱星崴的社區營造需要多一份轉換的過程。同樣是台灣各地的青年返鄉,大部分的青年可以進行地方調查和地方公共議題,並且得到政府的補助與在地的支持。但是,南庄特殊的環境背景,不能比照一般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方法,以承接政府的案子進行營運。其一是過去致力於社會運動,讓他變成政府的黑名單,其二是理念訴求挑戰固有生態,居民不支持,其三則是居民認為他們身為社區的一員,所以不能向村民募款拿錢。因此,邱星崴只能透過轉換的程序,以自主經營的方式維持運作,例如發展地方小旅行、舉辦工作坊,藉以得到經營的資金。此外,為了不受到農業惡劣的條件限制,邱星崴以體驗的方式起步,以他所稱的四級產業克服困境,藉由經營青年旅舍,讓年輕人透過農村體驗,來進一步認識農村。

經濟自由是一切的基本原則

對於當前地方社造的觀察,邱星崴認為很多地方都太早發生。因為,地方經濟如果沒有足夠的基礎,社區營造就無法自主、永續,終究是早產兒,後續還要投注更多的精力。邱星崴說:「平常可能會參與地方報刊和活動的農民,到了關鍵時刻,卻是依舊選擇地方派系,而不是支持你。因為,諸如維持農務的水圳維護,經費預算的編列與使用,全部都被地方派系所把持,讓農民的意願被綑綁,只能偏向有力量的一方。」邱星崴從經驗中領悟,沒有經濟自由,也就沒有思想自由和行動自由。社區營造的概念並不是不好,只是基本的經濟條件不足,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發揮。

拓展地方:「生產」、「銷售」兩路線

目前邱星崴以提供平台的方式行動,第一個平台是「老寮Hostel」,這個既是「紀念著過去的風華」又是「暫時居所」的青年旅舍,是青年和農村之間的媒合者,主要在推動農耕換宿,藉以達到農村文化的傳承。第二個平台是「Valai農創店」,這個詞彙語義為「真的(泰雅語)」、「很厲害(客家話)」的農產商店,是市場和農民間的橋樑,主要在推動地方產業,好讓農民專注於農作物的「生產」,由邱星崴及其團隊負責判斷趨勢,成為農夫們的軍師,引領產品創新,逐步擴大產銷體系。此外,為了可以因應農村需求,持續培養人才,因此成立「山林學寮」。學寮的設計方向,分為「生產」與「銷售」兩大路線。生產的部分,在培養農產學徒,以課程講授,搭配實作的方式,延續生產人才。而銷售的部份,則是以「工作坊」的方式,藉由歷史背景、地方知識,讓參與者重新認識農村,進一步思考如何讓農村有更好的發展。   隨著「老寮」的知名度不斷擴增,邱星崴再次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理念,也讓我們更加期待這位跟隨內心的青年,在不久的未來,能與地方擦撞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


轉引自[R立方電子報]。執行編輯:鄭中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