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喜歡並認同自己的文化,青年才會願意返鄉——訪問噶哈巫青年・潘正浩
「當你真正回來,才會認識這片土地的美好。」
——噶哈巫青年・潘正浩 2016/10/29
屈瑋傑/採訪 李淑勻/攝影
有關於返鄉的契機
有關於返鄉的因由,或許一切都要從十二年前說起。
「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原因。」潘正浩談起那一年,他才大三,單純的因為通識課程的需要,又剛好是身為噶哈巫一員的身分,甚至在此之前,他對於自己部落也沒有太多的了解,便遠從高雄中山大學返回埔里做研究,那時交通沒有現在這麼方便,搭夜車回到台中,還要騎機車經由山路好幾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真的是現在的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
其實潘正浩現今也並非定居在埔里,而是住在鄰近的台中,對他而言,「返鄉」並非是回到家人居住的地方,而是回到部落,或許那才是意義上實質的家。現今他居住在台中,經營自家的戶外用品店,並選在假日或是空閒時間回到部落經營,算是很特別的「返鄉」例子。
回到部落的衝擊與遇見問題
也正因為當時潘正浩回到部落,他發現族人敘述的內容與學術論述上有很大的落差,體會到一種震撼感。原來過去學者、學校教科書記載有關於自己部落的一切,並不全然都是事實,那一刻他才有彷彿面臨衝擊的感觸,想要更進一步瞭解自己的文化,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在他心中有一絲返鄉經營的念頭萌芽。
起初,與大部分的族人都不熟識,這是當時的他遇到最大的難題。所以回到部落的剛開始,他先畫出自己家族的族譜,然後在邀約訪談之前,介紹自己是誰的兒子或是與誰有親緣關係,讓彼此之間先有一定的認識。慢慢地大家才會接受他的訪問,並且在事後委託受訪人幫忙介紹後續的訪談。在這樣子的過程中,潘正浩才了解到關於自己部落的一些問題,原來族人對於自己文化的定義上有些差異,像是對噶哈巫族老一輩族人而言,會將台灣原住民分為兩種族群,一種族群是住在高山上的 zahu,另一種族群是居住在平地的 pazéh,而 pazéh( 即巴宰)是熟番的意思——所以族人會說自己是巴宰,也說自己是噶哈巫,指的是我是屬於「熟番裡的噶哈巫」。儘管在文獻上,噶哈巫族常被早期學者歸為巴宰的亞族,但是部落耆老們很堅持自己是噶哈巫跟愛蘭的巴宰是不一樣的,甚至有耆老根本沒聽過甚麼是巴宰。正因為部落的強烈認同的緣故,潘正浩才開始去質疑部落的問題,去質疑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或是教科書記載的真實性,然後投身部落尋回自己部落真正的文化傳統。
返鄉與家人的衝突 & 結合自身專業
然而家人支不支持他返鄉?潘正浩告訴我們他大學畢業以後,理所當然面臨就業與再攻讀碩士的選擇難題,從小唸資優班又是當時家族中第一個大學生,他其實背負很多父親這一輩人的期許。當初大學畢業時想改讀人類學研究所,剛好當時家裡又需要人手幫忙,所以選擇先出社會工作,後來才回到部落經營。現在回想起來,潘正浩並沒有後悔——他說:
可以不必先念書,學校在那裏又不會跑掉!但是文化若不現在紀錄與保存,以後可能就沒有了!
關於後來的「返鄉」,家人反而沒有任何意見,還十分支持。
由於大學時期就讀化學系,潘正浩也運用自己本身的大學專業知識在部落活動上,像今年度開辦的傳統美食課程,他也藉由料理和化學知識,解說傳統食物的食譜步驟為什麼是這個順序的原因,激起大家的興趣,再融入簡單的母語教學,也間接讓參與的族人了解並傳承祖先的智慧。
與部落旅外中年的意見衝突
返鄉所遭遇的問題,反倒是潘正浩與部落的旅外中年有些意見上的磨合。中年人多半喜歡熱鬧,尤其慶典活動上總有不同於傳統的規劃,像是額外聘請團體表演,反倒不是很樂衷於遵循噶哈巫傳統的儀式;相對的潘正浩還是以尋回部落傳統為目標努力,仍然希望能依循傳統,這便是兩方期望的不同之處。
面臨這樣的問題一般人多半選擇妥協,但負責活動事宜的潘正浩仍會在自己被分配到的工作增加屬於傳統文化的元素,例如:過年時負責走鏢的活動,他會為此去砍了三根大竹子,在上面掛上屬於榮耀的錦旗,並讓取得當年度走鏢前三名的青年舉旗繞場一周,更增添屬於噶哈巫的傳統風味。他認為只要把活動辦好、做好,讓大家慢慢接受,並且體會到傳統的有趣之處──直到好像少了這一個傳統環節,大家就會有缺少什麼的感覺,甚至還會主動要求希望能按照傳統舉辦這個活動,即是潘正浩說的:
先把東西做好,再去說服別人,再慢慢的讓大家願意去改變!
關於這一部分,潘正浩做到了。
對於返鄉的想法 & 先人創業
有關於「返鄉」或許也可以說是留在家鄉,其實還是有很多經濟考量,潘正浩談起他父親那一輩人的事情,大多是外出找工作和留在家鄉務農兩個選項,潘正浩父親與三個兄弟,在當時也分別到不同的地方討生活,對於當時離開故鄉討生活的人來說,真的是很辛苦!後來有人提議回來開個帆布工廠,於是民國六十幾年的時候,才召集所有的兄弟在台中創業,從帆布代工起家,到後來轉型為戶外用品店,銷售帳篷、睡袋…等戶外相關運動用品,並結合整個家族經營,回到大湳開設工廠,提供在地部落青年、婦女工作機會,讓他們願意留在故鄉。除了原先接訂單幫人代工之外,也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像是有三十幾年歷史的「嘉隆」,便是他們的家族企業品牌,有了自己的品牌之後,也投入關於噶哈巫圖騰的品牌設計,希望能藉由品牌故事讓更多人認識噶哈巫。
對於返鄉青年的想法 & 如何吸引青年返鄉
金錢反倒是其次,首先要先喜歡自己的文化!
潘正浩現今在部落從事的研究、計畫很多都是自己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隊在執行,至於其他青年去哪裡了?他說:「青年人不願留在故鄉,最大的問題還是生活實際考量,這是無法避免的。」
其實,其他青年也並非不願多花時間投入部落經營,而是真正願意留下來做事情的人還是少數,部落並不缺乏研究的人,學術界已經有許多人投入,相反的是缺少記錄的人,需要青年人才回到部落!採訪小組也繼續提問:「那又該如何吸引青年返鄉?」潘正浩說:「其實還是要青年自己去發掘,或許可以藉由參與活動激起熱情,然後發掘對自己文化的興趣,進而了解文化並從中找到對自己民族的驕傲、自信心。」
如今潘正浩希望未來能培養年輕族人在鄰近學校開課,教導部落小孩、在地的小孩相關課程,讓大家能夠更了解自己居住地的文化,更了解屬於噶哈巫的文化。
給返鄉青年的建議
年輕人為什麼會想要返鄉?經濟因素當然是很實際的問題,然而青年人「返鄉」考量的不是未來有沒有發展的願景,家鄉的未來發展,是因為青年人願意留在家鄉,投入家鄉的經營,家鄉才會有好的發展,也只有當青年真正回到故鄉,才會認識、發掘出這片土地的美好。
轉貼自[R立方電子報]。執行編輯:鄭中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