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打造開創視野的埔里紙鎮:專訪黃世豐

打造開創視野的埔里紙鎮:專訪黃世豐

駱筱尹/採訪攝影


一位異鄉人,對於原本陌生的土地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心力,他背後的發想是什麼?對於一個城鎮,他想傳達出什麼?他致力於讓更多人看到的,是怎樣的東西?


埔里意象

造紙龍的黃世豐經理,一位新竹的客家人,但卻選擇留在埔里、留在造紙龍八年。在來到埔里以前,他曾經在可口可樂公司待了十年,在那時接觸了社區營造,他看到了臺中理想國藝術街坊,也就是現在東海藝術街的改造,雖然是商業,但卻採用藝術的形式操作,在其中展現了生命力和想法,同時也影響了他對於埔里的期待。

而他在埔里所做的嘗試,其實就是「辨識」,讓埔里特殊的部份能夠突顯出來,讓別人透過某些特定意象,就能清楚的辨認出「你是誰」,像是櫻花是日本的象徵,番薯是臺灣島嶼的形狀特徵。但在臺灣的鄉鎮中,卻是普遍缺乏這種辨識的。有些時候,改造傳統象徵,被視為「捷徑」的一種,但很重要的是「改」而不是「變」。「改」並非打破傳統的原則,與拆解後再重建的概念並不同,「改」僅是將本質不變的事物,以不同的方式演譯,在本質中找尋新的詮釋方式。黃世豐曾以摺紙方式設計出在地意象的Logo,使其成為埔里辨識的一種符號,在深厚設計背後意義的同時,讓Logo在未來能更加廣泛的運用、讓更多人看到埔里。他默默的為推廣在地而努力,他的想法在一次一次與朋友的聊天、討論中累積起來,且更加完整厚實。


願景的藍圖

黃世豐所建構出的埔里辨識,是以紙張的意象,築起一連串逐步落實的規劃,從紙市集、紙藝巷、紙聚落,一路到紙遊城、紙節慶、紙學院等一層層的願景。

埔里過去是造紙的重鎮,而紙張的材料門檻較低,他期望一步一步打造出埔里「紙鎮」。關於埔里紙的意象──黃世豐預計從紙市集開始,插下旗子、灑下種子,讓外面的人看到埔里、稱讚埔里,從而喚起埔里內部人的信心。他還笑著說:「這樣也就不用一直提什麼返鄉青年,他們自然就會留在故鄉了!」埔里雖然造紙,但許多以紙材創作的藝術家都往外流了,他希望透過市集,讓返鄉青年看到埔里不一樣的可能性,讓這裡不再只是紙材外銷的地方。黃世豐認為返鄉,並不是逃離都市,而是燃起在心底流轉的對故鄉的關懷、對故鄉的期待。

規劃紙藝巷,是為了活絡巷弄裡的氛圍,透過設計過的藝術裝置、小型展覽,無關乎營利,就只是想擾動起社區的藝術氣氛,儘管作品在室外展示,可能風吹日曬雨淋,但透過這樣的方式,在巷弄裡添加一些不同的色彩。而紙聚落的發想,是由巷弄的空間,進而拓展至聚落的整體面,恆吉村是埔里手作紙的代表村落,恆吉村的延伸和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紙遊城則是將聚落範圍擴大,以較商業化的操作概念,吸引人來到埔里。

紙節慶是文化層面的深化,文化祭的發想,是建立在紙市集之上的。對於紙市集的舉辦,黃世豐抱著一啟動就要一直做下去的決心,甚至期待在三四年後,可以邀請到國際的職人、藝術家,因此,期望市集可以拓展成為慶典、成為埔里特色,讓未來的任何地區只要提到「紙」,都可以直接聯想到「埔里」。根植文化意象,灑下最初的種子是不可以忽略的。而紙學院藍圖的發想,是認為紙張的傳承和開創,必須要有學校的系統,以紙做為核心概念。事物能夠被有系統的學習,才能夠永續,也才能認識到真正的價值。

一個外地人卻留在埔里的理由很簡單,黃世豐說:「會留在埔里,其實跟使命感無關,就只是想做!」沒有什麼是必要、一定要做,有的只是他想做、他喜歡做,就像他鼓勵了許多在地青年在造紙龍創作一樣,有些事情只是機緣巧合、就是那麼湊巧,但有時候重要的卻是開創、是視野,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意義,有時可以就這麼單純只是「想要」。


轉引自[R立方電子報]。執行編輯:鄭中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