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體驗校準再深度學習,微型課程提供學生學習入口——訪問通識中心陳彥錚主任
洪健鈞、陳畇萑/採訪 洪健鈞/攝影
「幾年前,我有一位學生想讀社工系,跟我說『老師,我想考轉系考。』,我說可以;後來這位學生轉系考沒成功,跑來跟我哭訴,我跟他說『第一次沒上,沒關係,還可以考第二次阿!』……,那時候我的印象很深刻,想不懂為什麼學生已經進入『大學』這個場域,在面臨『轉系』抉擇時,還會有這麼多的阻礙?」
陳彥錚教授,於暨大資管系服務十五年的資深教師,並同時擔任通識教育中心的主任職務。就在進入十一月的季節變換下,傍晚五點已逼近餘暉狀態,訪談直至六點,外頭已經佈滿星夜下的暗色,白熾燈打下會反光的會議桌,同時清楚映照著陳主任那滿布疑惑的面容。
「因為這件事情,我一度跑去找教務長請教『轉系』的問題,他說轉系考一定要通過成績檢定;但我認為,『轉系』不需要成績證明。只要進入同一間大學,學生有想要讀其他科系的意願,學校就應該幫助他『轉系』!」
台灣各大學的「轉系考試」習俗普遍,是因應著學生面對現有就讀系所不感興趣的情況下,唯一能夠尋求「解脫」的重要出路;只要是該考試中達到應取數額,一般都可以如願以償地進入理想科系的懷抱。除了「轉系」的抉擇外,大學體制規則還設置出「輔系」、「雙主修」等策略,讓有意向本科系之外的專業修習的學生,有更多能達成自我目標的機會。
「如果要比喻台灣的大學教育,就像人進去餐廳裡,不准你點菜、桌上的餐點通通要吃完――那些,是你的必修課。」陳主任巧妙地以「餐點」,比喻著大學教育的「專業學分」制度。學科畢業的必修學分限制,再再囚禁了學生想要「自主學習」的意願可能;叫人「全盤接受」而無從選擇的必修制度,能不能有其他的「點餐」模式?而不是一昧地逼迫學生苦吞「必修套餐」,導致最終有人忍無可忍地選擇「轉系」,造成無可挽回的學習悲劇。
「可不可以,教育課程先以「試吃」的方式,給學生體驗,讓他們感覺有無合乎自己的興趣,然後再送出後面一連串的套餐菜單,供給他們做選擇。」跳脫原有學科「必修制」的窠臼,嘗試以名為「試吃」的短期課程作導向,漸進式引導學生探索自我的發展方向;陳主任臉上現出一抹微笑,他正努力推行著一項重要的教學實驗,內容可能將會突破現有的任何學科侷限、真正達成大學「跨科系」的理想實踐。這項名叫「微型課程」的教學計劃,已經於本學期正式開出,分別由設計師孫崇傑的「永續生活設計」和青年實業家陳巨凱的「民宿經營實務」二課程領銜;下學期更會加入另外四個領域的特色課程。陳主任更相信,將來甚至會有更多專業課程加入,不管是外聘的達人講師、還是體制內的系上學科,都會一同步上「微型課程」的影響潮流,促進大學整體邁入「自由化」的教學選擇。
史丹佛 2025 開創學習新紀元
美國史丹佛大學於 2014 年設計出的「史丹佛 2025」計畫,內容是將過去的「年級制」學習規則給打破,改以「校準階段(calibrate)」、「提升階段(elevate)」和「活化階段(activate)」等三大學習階段作取代,更加重視學生自身的彈性學習,也突破了過去「年級進度設定」所帶來的教學窠臼。譬如說,某一科系的規定為一年級要必修 A 科目、二年級要必修 B 科目、三年級要……,以此類推。此一「年級進度設定」的承襲傳統,猶如工廠生產線的流程般固定且迂舊,無法完整應對至每一位大學學生的實際學習進度與自我興趣,造成了大學體制中的長久缺陷。
而若透過「史丹佛 2025」的三大學習階段,一開始的「校準階段」供給大量的專業入門課程,以一週或者一天的短期教學,讓學生快速於其中接觸到知識技術,摸索出自我興趣的發展方向後,接著再朝著「提升階段」的專業領域作深入學習,最終進入「活用階段」的實際操作,嘗試讓學科知識與社會產業作連結,達到最完整的「知行合一」目標。
因應著「史丹佛 2025」所帶來的變革風潮,讓現今台灣的諸多大學紛紛效仿,暨大也從而推出「R 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的計畫,意圖透過史丹佛大學的計劃藍圖,開闢出屬於「大學城」理念的教學希望;在這其中,「微型課程」就是此一學程的重要入口。先以大量且具短期性質的「微型課程」作為學習入門,學生才能理解自己的興趣發展所在,進而步入下一階段的深入學習;而論此一「微型課程」的模式引進,同屬中部的逢甲大學走得最為「前端」,現今已有超過九十門以上的「微型課程」,內容從專業學科到青年創業,可謂應有盡有,再再凸顯出今日「跨領域學習」的倡導理念。
推廣「微型課程」的主軸,在於提倡「短期」的專業課程修習。在暨大推出的「永續生活設計」和「民宿經營實務」二課程中,學生只要修滿十八小時的課程時數,便可得到一學分的回饋,並在其中理解到知識技術的可用性,從中培養自我對於學習方向的延展目標。陳主任表示,暨大在這學年的上下學期共將推出六門「微型課程」,內容跨及設計、族群、保育、民宿經營、生態學和咖啡產業等教學領域,讓校內學生從中接觸學院之外的專業知識;將來更希望能促進更多「微型課程」的產出,並鼓勵各學系開設此類課程,增進學科之間的交流激盪,朝著「通才」的教育目標前行。
「當然,我還是希望這種『微型課程』能推廣到各學系,讓整體的運行不是只有通識中心、教學發展中心來負責,而是全校各系一致的來推動。這樣才是最理想的目標!」陳主任眼中閃著期盼的光芒,未來準備要擴大「微型課程」的通行規模;不論推行的時間要多久、多麼漫長,陳主任相信只要有信心,都將會帶給校內體制前所未有的變革希望。
轉引自[R立方電子報]。執行編輯:鄭中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