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一)│顛覆你對文創產業的想像:手手企業社 姜文中

 2021年3月31日

  ·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一)│顛覆你對文創產業的想像:手手企業社 姜文中】

文/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設計的價值是什麼│

姜文中先生,手手企業社創辦人,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畢業。從學生時期到出社會工作,他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設計的價值是什麼?」在學校時,學習的是概念性理論,而在工作時,老闆只要真正能賺錢的想法。他不斷地思索,最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設計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創造價值」、「洞見未來」,這也是促使他創業的一個契機。

│什麼是文創│  

文創的起源在英國,二戰過後,有許多軍需工廠急需轉型,於是英國政府邀請藝術家及設計師,進入工廠,重新設計日常用品。而在台灣,文化產業的先驅者,是被譽為「臺灣工藝之父」的顏水龍先生。在盛產竹子的南投,領導臺灣竹工藝蓬勃發展,帶動南投經濟。從上述兩段故事,姜文中先生告訴我們,真正的「文創」,不只是設計,而是要能真正帶動當地產業的連結。

│文化從陌生到消逝:傳統技藝的危機│

隨著時代進步,歷經工業革命,許多日常用品被工廠大量製造。在台灣,便宜的生活用品隨手可得,而古早我們曾使用的物品,像是竹籃、窗花等等,則漸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傳統物品仍具有它的藝術性,卻因為失去與現代生活的鏈結,面臨消失的危機。姜文中先生意識到這個問題,決定發揮設計的價值,嘗試解決。因此手手企業社誕生了。

│從設計思維到商業思維│

在2009年時,台灣文創十分盛行,但是品牌出現的速度,遠不及倒閉的速度。姜文中先生表示「文化執意創意必亡,文化創造才是長久之道。」手手企業社希望「透過設計的轉譯,把在地性文化帶回現代生活,讓人們使用他」。雖有堅定的理念,但俗話說:「成功是一步一步累積出來的。」手手企業社的第一個系列「吉祥花鼓家具」,以中國結為發想,應用到各類家具中,銷量卻不如預期。姜文中先生將問題歸納為「只有設計思維,沒有考慮到商業實用性」,吉祥花鼓系列雖入圍工藝設計創新獎項,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既笨重且無法收納,在設計時也沒有考慮到產品價格。  

在經歷失敗以後,姜文中先生從失敗中學習,找出商業模式的問題點,並將最後的資金孤注一擲。手手企業社轉變原本經營模式,以市場導向為首要考量,確保有一定市場需求,接著加入成本考量,確保商品利潤。

│與傳統溝通│

在經歷第一個系列後,姜文中先生開始藉由評估形狀、歷史、機能、材質、量產等項目,篩選出適合轉換的傳統工藝。隨後,姜文中先生前去拜訪陳忠露先生──手作雞毛撢子多年的老師傅。開始認真學習雞毛撢子的製作過程,還有雞毛的種類,並思考如何將雞毛撢子的功能轉化。開啟了一次成功的合作。

姜文中先生分享,與傳統產業溝通時,所發現的問題與心得。首先,傳產落寞的問題,不只在於生活習慣的改變,同時也是因為二、三代沒人接手。沒人接手的原因除了傳統產業太過勞累以外,有些老師傅在傳統的觀念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是較為低賤的,於是不希望孩子接手。就算有人願意接手,卻因沒有將思維轉型,而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在心得方面,姜文中先生表示在溝通時,要放下設計師的身分,與師傅對等對話,建立信任感,讓師傅相信做這件事會成功,且是可以讓彼此賺錢的。

│保持初心,堅持下去│

除了製作商品,手手企業社開始手作體驗課程,希望藉由手作讓民眾體驗傳統工藝的價值。開始與新銳設計師合作,拓展國外業務。在國內,則跨界與知名角色奧勒雞合作,希望能藉由奧勒雞的群眾,將品牌推廣給不同客群知道。姜文中先生在最後分享文創經營的四大要點:「與在地產業鏈結、可以量化生產、生活產生共鳴、體驗價值凝聚受眾」,並在結尾說道:「回歸在地是未來產業趨勢,品牌經營是一場哲學的思辨。」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邁向藝文小鎮專刊(三)│人物專訪:Butterfly交響樂團團長廖嘉展

 2021年3月30日

  · 

【邁向藝文小鎮專刊(三)│人物專訪:Butterfly交響樂團團長廖嘉展】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賴又嘉

│廖嘉展老師簡介│

廖嘉展團長31年前來到這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埔里鎮,想要在這裡創作寫作,後來開始投入了社區營造的工作,因為曾經擁有媒體的經驗,更期許能透過社會底層的改變促進社會的美好。現在擔任樂團團長,主要是整合資源,在訓練、演出和生活上協助孩子們,並負責樂團整體運作。

│鄉鎮樂團成立、厚植埔里音樂│

921地震發生之後,埔里基督教醫院的陳建信醫師邀請他的好朋友,在台北開音樂教室的謝東升和劉妙紋夫婦夫婦來到埔里,用音樂安頓地震之後的孩子們,亦給予他們心靈上的陪伴,進而打開了埔里的孩子學習樂器的風氣。  廖團長說:「如果埔里以後有一個這樣的交響樂團,除了提供很多孩子學習樂器的機會,也想讓孩子們有一個家的感覺。」因此在2013年號召埔里老師、校長、在地的企業,共同協助扶持這樣一個樂團,後來也就成立了「Butterfly交響樂團」。

│對埔里藝文發展的重要性│

 30多年前,很多藝術家來這裡居住和創作,埔里就有藝術村的口號和行動。廖團長認為整個藝術小鎮的發展,並非只有藝術家,而是要回到鎮民的生活。藝術應該要跟人的生活密切結合的,如果想要打造埔里生態城鎮的一環,就要學會如何提升文化藝術和埔里居民關係,了解連結的價值。

│樂團未來發展、持續深耕埔里音樂│ 

Butterfly交響樂團是「華人世界唯一在鄉鎮地區開展的樂團」,這是一個常態性發展的團體,在埔里鎮裡是非常重要的資產,很值得去珍惜。雖然鄉鎮的資源比較匱乏,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的補助,但廖團長依然努力尋找更多贊助的機會,也會利用紙教堂的盈餘來補貼樂團。在蛹之聲計畫中,有17所學校合作,每年也都200多人參加,讓有興趣學習音樂的學生能一起合作交流,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廖團長提到,雖然這次疫情對樂團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但仍是要維持下去,還要考慮轉型的模式為何。擴大不同的體系、讓不同社群的參與、與各個系統對話展開不同合作的模式,不僅可以降低營運的成本,亦可以提高品質,走出新營運方式的同時,又為埔里塑造一個獨特的交響樂團。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二)│人物專訪:埔里鎮圖書館活動策畫陳義方

 2021年3月28日

  ·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二)│人物專訪:埔里鎮圖書館活動策畫陳義方】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陳義方老師簡介│

陳義方老師結束兵役後於1989年回到埔里,當時也順利考進了當時的菸酒公賣局的埔里酒廠服務,也加入了地方藝文團體,也跟著王灝老師組成了以鄉鎮美術運動為中心的大埔城藝文工作室。1993年,埔里產業面臨倒閉危機,埔里各界藝文團體也參與了整個產業振興運動。後來埔里酒廠得以被保存下來,陳義方老師才於1998年離開酒廠,來到埔里鎮圖書館服務,為地方的書香文化做基礎發展計畫。早期以協助鎮公所地方的文化活動、地方的計畫補助策畫為主。921地震之後則以重建圖書館為重。

埔里產業與藝術成功結合  

近期主要推動藝文發展的藝術家是王灝老師,也為埔里的產業做創新改革。在1993年左右,埔里傳統產業面臨夕陽化,台灣制度的改變,實施基本工資、勞健保,導致傳統產業的營運成本增加,臨頻關閉的現象。以埔里酒廠為例,老師利用藝術的能量,使得產業與觀光結合,亦協助產業再造振興。又如金都餐廳,用地方特色材料結合藝術去製作,最後變成國宴,深受大家喜歡。

│地方藝文發展的成功因素│

地方美術環境發展是否成功,要看兩大因素。 

一是人力資源的整合、讓藝術家們能對地方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加上在民國80年代,文建會(現文化部)幫助鎮公所設立埔里藝文活動中心,這時埔里藝文發展就有兩個力量結合起來推廣。二是美術展覽的密集推動,讓創作者可以傳達理念、與其他創作者一起分享成果,可以刺激創造慾望。像是向陽文化博物館、牛耳石雕公園等等都能讓居民直接接觸到生活化的藝術。

│藝術家為埔里音樂努力發展│

 但在921地震之後,藝文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台灣頂尖藝術家們合資蓋一個藝術公園,20幾年卻無法解決土地問題。這兩大原因也導致他們離開了埔里。而王灝老師過世之後,民間的力量雖然又減弱,但是仍然有藝術家努力推廣藝文發展,像是曾有一對夫妻,組了一個讀書會、而且也以學習音樂為主,教媽媽們吹樂器,推動她們閱讀和旅行,有時候也會讓她們參與快閃表演,帶她們四處欣賞音樂。經過幾十年的藝文薰陶,也會自主提供資源來欣賞。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一)│埔里鎮藝術發展的輪廓

 2021年3月26日

  ·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一)│埔里鎮藝術發展的輪廓】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埔里的地理位置是在中部的一個內陸盆地,清道光年間(1823年起)居住的是原住民族。從歷史資料記載中可以發現,這裡交通不方便,文化活動少,只有廟會的一些戲曲表演和民間樂團演奏、王梓聖老先生的「櫻詩社」等。相對於其他鄉鎮、這裡缺乏刺激,因此文化的開發比較緩遲。可見這裡過往並沒有先天的藝術傳統,因此現今擁有「藝術小鎮」之稱的埔里全靠後天經營改造成功。

從日治時代開始,埔里才開始有真正的美術活動開始,例如由鹿港名家師傅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具有特色的裝飾藝術,以及日本人帶來的西畫創作影響了很多台灣的畫家。後來也出現了很多推動埔里藝文發展的靈魂人物。 

其中一位是蕭木桂老師。他也是因為日本老師的藝術教學,而喜愛上了油畫。畢業之後也進行美術教育的工作,不斷的推廣藝術文化。  

另一位是劉平衡先生,他帶來藝術新觀念的技術,打破舊思想,很多人受老師啟蒙之下走向藝術的道路。  

民國75年代,也因著名景觀雕塑大師──楊英風大師在埔里建立工作室,推動埔里藝文的本土性,走向國際性。老師不斷推廣埔里成為藝術村的理念,也慢慢吸引了很多藝術家對埔里良好創作環境的嚮往,加上埔里的天然因素、對這裡情有獨鍾,也都遷居埔里,繼續宣揚、長期不斷展覽亦間接啟導並吸引新的美術創作者進來。像是梁坤明老師、吳智愚老師、陳明訓老師、黃義永老師等等,蕭木桂老師培植的學生長大後,也逐漸回來故鄉繼續推廣藝術文化,為埔里藝文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早期,藝術家互相觀賞和交換作品、只源於內心的的喜樂與興致來創作,而且都會安排很多密集式的展覽,當中所有的聯絡、場地租借流程等等都是親力親為,沒有經費,都是自己掏錢包來完成,目的只為了鼓勵民眾去欣賞,慢慢養成一種習慣。  

像是曾在民國60年代,就出現一次高峰,多達17人的聯合展覽,其中在純樸封閉的社會出現謝棟樑先生作品——裸體女人的雕塑,亦在當時引起很大的騷動。  

在民國75至78年,埔里美術活動展覽達到高峰期,甚至在77年和78年皆有7至8檔展覽,均為埔里居民自主提供活動資源。  

而埔里也是因為有這一群人堅持不懈的去推動、不求回報,只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藝術文化資源自主、又具有本土化代表性的地方。  

921大地震之後,埔里藝文雖然受到很大影響,但是也有很多藝術家、團體和鎮公所不斷地持續推動藝文,推動城市美學,讓埔里藝文再現風光。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書香滿城專刊(三)│中興新村的文藝擴音器:獨立雜誌《LOCALWORD》

 2021年3月24日

  · 

【書香滿城專刊(三)│中興新村的文藝擴音器:獨立雜誌《LOCALWORD》】

文/葉智毅(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圖/葉智毅(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疫情下的轉折與溫暖│

「攻的意思是精進,我們希望自我要求,我們希望不斷的努力,然後精進我們的廚藝還有菜色。」來自加拿大的老闆DavidWood與從小就在中興新村成長的老闆娘林欣蕾,細心處理我們每個問題,就像他們料理餐點,及對於餐廳與小誌《LOCALWORD》的每個規劃,都盡心盡力的做到最好。

「衛蕾原味攻坊」,我們對於店名的疑問,與林欣蕾遇過的客人及製作招牌的老闆一樣,納悶為何是用「攻」一字。林欣蕾解釋,其原意是希望精進自己的廚藝,能夠給客人不同深度的菜色及菜單,以保持他們對於餐廳的喜愛。然而求進步的他們並不希望因此過於貪心。

「今天想要做的是,今天來了十個客人,我把這十個都顧好,而不是說我把菜單寫得很大,來了三十個人,但我沒辦法把每個人都顧好,這樣對我來說沒有意義。」開店至今七年的時間,他們謹慎的性格,讓餐廳穩定成長。動盪的疫情,雖然曾使餐廳停止營業兩個月,卻也創造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好讓他們重新審視餐廳的未來。拼裝桌椅、重新規畫空間、親手打造頂樓的煙燻爐,不曾有時間思考並實踐的事情,藉著意外獲得的沉澱期,使得它們逐一在餐廳內實現。

「事情沒那麼快,就想說一切都會沒事的。繼續堅持,而無所事事的那段期間像是一個禮物,但你需要撐過它。」就像老闆DavidWood所說,他們需要撐過那段空閒的時間,才能使它轉化成禮物。面對毫無收入的兩個月,他們當然會害怕顧客的流失,即便已經開店七年,不大肆宣傳、不買廣告觸及、希望藉由口耳相傳建立好口碑的理念,形成了固定的客群,而休息的告示,可能使得餐廳流失常客。不料,客人的溫暖反倒成為他們撐過這段時間的另一大動力。「也有客人很可愛,雖然說他沒有來吃飯,但他會傳訊息來跟我說,我那天經過還看到你們的燈亮著,我覺得很安心你們還在。」

│隨著小孩出生的《LOCALWORLD》│

「當你成為父母,想法改變了,你會開始思考,想要給小孩什麼樣的世界。」

2015年林欣蕾與DavidWood的小孩出生,經營餐廳的同時他們需要耗費更大的力氣照顧小孩,生命的誕生,改變了他們看待世界的方法。社區不再只是一個他們經營生意與生活的地方,而是他們小孩所成長的環境,在這土地上的人事物,都會對於他們的小孩產生影響。這使得林欣蕾與DavidWood想要創造一個認同的環境,藉著《LOCALWORD》與「intheroom」,他們試圖與社區建立更多連結,雖然無法觸及到每個角落,但透過小誌、農夫市集、音樂會,將能量與信念傳遞出來,使得這些事情與社區交織成一個網路,進而讓林欣蕾與DavidWood能夠更加融入這個地方,也讓他們為社區帶進更多影響。

曾為老師的兩人,十分熱愛教育,也享受教書的過程。但接受西方教育長大的DavidWood並不能認同臺灣現有的教育制度,他認為在這裡的學校像是工廠,目的在於鞭策小孩進到一個框架,以便生產出符合社會期待的學生。而從小家庭教育就相較一般人開放且不同的林欣蕾,對於現有教育制度的看法也與DavidWood相近。等到他們遇上對的時機點,他們藉由離開代替對於學制的謾罵與批評,毅然決然地脫離了這個體制。雖然他們對於教育制度有所意見,但並不在當中評論優缺,僅是因為「理念不同」而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來實踐教學。《LOCALWORD》這本小誌,便隱藏了他們的教育觀,他們認為不該告訴其他人應該怎麼做,而是將自己所認為的樣子展現出來讓其他人看見,留下決定權給人們選擇該如何感受,或事情應該呈現甚麼樣子。隨著我們生長的經驗,求學路上充滿各式各樣的標準答案,從空白的考卷到身上的衣著樣貌都是,許多人不假思索的跟從這樣的標準,努力成就大眾認定的成功,這樣的模式下,卻往往只產出愈來愈多的複製人。然而《LOCALWORD》的理念,希望將思考的工作再度拉回人們身上,有別於我們熟悉的教育模式,新的想法隨著小誌與計畫而帶入社區,逐漸對中興新村產生不同的影響。

│文學擴音器的堅持與理念│

《LOCALWORD》是份季刊,一年四期,不收取任何費用,是由林欣蕾與DavidWood所組成的小團隊所自費發刊。2018年隨著「intheroom」計畫的開展所創辦,內容除了收納老闆DavidWood所作的創作,隨著幕後團隊的擴張,小誌的篇幅也逐漸增加。他們邀請自身偏好的文字創作者,及在各領域充滿熱情的人來撰寫文章。而在未來的規劃上,也想將更多元的聲音融入其中,並期望它能發展成為一本真正的雜誌。

「《LOCALWORD》這件事情,就是以身作則,主要是給我們的孩子,或是其它人一個榜樣,我就是種一個種子進去,會不會發芽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就努力的幫他灌溉、澆水。」擺脫升學主義的限制,林欣蕾與DavidWood希望鼓勵孩子勇敢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需要讓接收到的一切教育以及花費的心力,僅是為了升學。而在推廣的過程中,他們也非一帆風順。他們曾想舉辦詩文比賽來鼓勵學生創作,當時不論獎品、海報、評審,他們都已籌備就緒,更一一寄信給國高中小學,希望校方能鼓勵學生來參與。最後因為校方大多冷漠回應這件活動,以僅有兩人投稿告終。

在未來,他們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實現,但他們選擇以成穩緩慢的速度發展,因為這能使得它的基礎更為紮實。就如同遇上疫情而緩下腳步的餐廳,他們能藉此將下一步的方向看得更清楚,以至於《LOCALWORD》能夠保持初衷的繼續發展。保持獨立是他們對於這本小誌未來發展的重要堅持,面對愈加擴大的規模,觸及商業的機會逐漸增加,他們並不希望《LOCALWORD》因此被左右它應有的樣貌,而緩慢的腳步,能幫助團隊對於這件事情的發生能有所警覺,不被商業綑綁,也讓它能朝著團隊所理想的樣子前進。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書香滿城專刊(四)│重新爬起的耕耘者:埔里鎮立圖書館

 2021年3月24日

  · 

【書香滿城專刊(四)│重新爬起的耕耘者:埔里鎮立圖書館】

文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圖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從跌落到站起│

任期加總有二十年之久的館長蘇麗雯,在九二一地震前一年,民國八十七年到任。經歷災後重建的她,跟我們訴說了當時的狀況:「就只有一層,當時地震後,整棟樓3樓變成2樓,1樓都不見了。但在九二一之前,其實圖書館在六合路已經準備要蓋一個新的圖書館,它只是一個外殼好的建築物,在之前就已經蓋好的,也就是說如果那幾年完成,圖書館就會搬到那邊。剛好遇到九二一,當時把所有的東西都救出來,沒有毀損的包括書,還有一些家具,當時的狀態是還可以的,我們都盡量整理出來。」圖書館原本位於一個與民眾服務站共構的建築物三樓,空間以圖書館來說,十分狹小。這空間放置了期刊、一般書庫、雜誌等各類書籍刊物。而當時的閱讀風氣並不興盛,會使用圖書館的居民,大多是年長者來翻閱報紙,或者母親帶著小孩來借書。

「長輩只愛看報紙看雜誌,書也不愛看,當時的閱讀氛圍是這樣。」館長蘇麗雯試圖改變這樣的閱讀風氣,不僅不斷尋找大家有興趣的活動,藉此推動閱讀。活動的形式多元,搭配宣傳促使大家了解圖書館有這些資源可以使用,從以往的紙本到現今的臉書與社群軟體,宣傳方式不停的更新,期望吸引到更多人進到圖書館,而當人們進到圖書館開始使用圖書館的資源,閱讀風氣也能逐漸因此而改變。除此之外,在整體空間的設計上,也不遺餘力地多方思考。蘇麗雯利用重建區公共圖書館計畫申請到圖書館重建的經費,他們開始思考圖書館可以有怎麼樣的樣貌。然而在有限的經費內,對於這棟五樓的建築,加上文建會(文化部前身)給予他們的許多建議與想法,他們選擇先將重點放於一、二樓的期刊與兒童閱讀區,可見館長與圖書館團隊對於兒童閱讀的重視,以及試圖吸引更多人使用圖書館的目標。

│積極推廣的耕耘者│

館長蘇麗雯認為要改善風氣,首當其衝就先需要讓人們願意進到圖書館。青幼年與老年是圖書館主要的目標群眾,兒童閱讀的行動不單只有等著他們進到圖書館,他們出動了書車,搭載著與學校協調好主題的相關書籍,在排定的時間到各中小學推廣閱讀。為了增加書車的吸引力,更曾與18度C巧克力工廠合作,提供前來書車閱讀的同學巧克力與冰淇淋。除了校園內的推廣,圖書館內部的閱讀設計亦十分的謹慎周全。蘇麗雯表示每個年齡層的閱讀習慣不同,例如青少年會希望與朋友一同討論功課,但不喜歡有他人的目光,而想要獨立的空間,因此在館內他們偏好有專屬空間的區域。然而兒童就比較需要寬敞的開放式空間,可以有比較大的移動或能與其他小孩互動,因此圖書館內的兒童閱讀區整體空間開放,桌椅相較矮一些,其排列的方式也是併成大桌,可見小孩之間的距離比起青少年的閱讀空間來的靠近不少。除此之外,書籍的擺放也會依照時節而有所不同,例如賞花的季節,圖書館就會把植物花朵相關的書籍擺放出來,讓人們在這個時間點,不僅透過賞花,也藉由書籍獲得新知識。這些空間上的設計與書籍擺放的考慮,都能看出館長蘇麗雯與團隊在於群眾的閱讀習慣上的縝密思考。

「像去年我們就有一個媽媽她很棒,她把彩色的長筒襪做成一隻很大的毛毛蟲。我們發現那個媽媽手很巧,所以之後我們就請問那位媽媽是否可以來圖書館教大家做毛毛蟲,那個媽媽覺得很有趣,大家就一起來。」

推廣的步伐不止於兒童,更擴展到親子的層次。圖書館策劃很多親子課程,從烹飪到手作皆有。館長表示他們不希望父母只是把小孩帶到圖書館後,就等著活動結束或下班來接送,也期望閱讀的推廣不縮限於文字及書本上,這些實作課程,亦是帶領閱讀的方法之一。

│埔里文化的連接點│

在地文化的推廣,當然也在圖書館努力推動的範圍內。鼓勵各年齡層讀者的同時,讓他們與在地文化接軌正是最佳時機。

「比如說建醮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從暑假就開始推行,讓孩子畫繪本、聽民間故事。」

繪本與故事成為孩子接觸在地文化的管道,替代對於他們相較沉悶的講座與書本,小孩子的畫筆與雙耳直接觸及了文化,並以他們的方式理解與存放。十二年一度的埔里建醮活動是最為寶貴的例子,全鎮性的文化活動,涉及了各個領域與層級。圖書館策劃「看桌藝術」,並邀請外地講者,讓孩童能貼近了解何謂看桌,何謂捏麵。在四個醮壇的老照片展覽以及館內外一系列的講座,亦希望除了小孩,各年齡層都能對於在地文化有更多的關注與了解。

│無微不至的閱讀安排│

樂齡閱讀的推廣,圖書館投入許多心力與資源。老年人翻閱報刊雜誌的身影在館內十分常見,推廣老年閱讀是圖書館設定的目標之一,館長蘇麗雯希望他們進到圖書館,不僅翻閱報紙,也能拿起架上的書籍來閱讀,因此在空間與設備上,蘇麗雯希望打造一個樂齡閱讀的友善環境,而老吾寶學堂,是他們實踐想法的成果。

圖書館購入了許多放大鏡供老年人使用,更備有多副公用老花眼鏡,以防忘記帶眼鏡的讀者無法閱讀。可伸縮的桌子、閱讀輔助器,這些都是期望樂齡區的環境能夠更為完整,而圖書館經多方評估後所買入的設備。

圖書館在於在地文化的推廣,不單就讀者的方面。更將學者、在地文史家、藝術家納入推廣的規劃中。如簡史朗教授、鄧相揚老師、潘樵老師、林承緯教授。他們研究在地文化並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圖書館則擔任推廣的角色,提供工作者們一個分享的空間,並吸引更多人來參與文化。

「我們常常在笑說,圖書館就是零到九十九歲都要顧及到。」館長蘇麗雯在訪談中笑著說。圖書館積極的作為,各方面的設想與推廣。這段玩笑話,似乎漸漸不再是玩笑。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書香滿城│新起的文學孤島販賣商:貿易風書旅

 2021年3月20日

  · 

【書香滿城│新起的文學孤島販賣商:貿易風書旅】

文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圖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差不多快一年,我覺得那工作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我就跟本多店長說我要來開書店,問他要不要過來。」   

書店的誕生和店內的布置一樣浪漫,單人的 沙發座上都有一顆枕頭,有些椅背還披上小毯子, 加上只屬於座位主人的檯燈。各種搭配彷彿一座座與世隔絕的小島立於各處,書店則把這些孤島賣給了前來想要獨享閱讀大海的顧客們。

│孤島販售商的出現│

貿易風書旅的老闆林欣穎家居臺北,十多年前父親在國姓鄉買了一塊土地,供自己在兒女成年的歲月裡有個地方可以靜養。多年後,父親過世,那塊地被繼承下來。事業生活大致已定的子女們無暇顧及父親留下的土地,剩下當時是家庭主婦身分的林欣穎偶而會抽空到國姓去照顧它。 不過南北的路途實在太過奔波,她跑到國姓鄉的北山村租了一年房子以便照顧,但缺乏文化刺激的小村落有些環境並不理想,此時她正好碰上可以去日本工作的機會,便離開國姓,工作了兩年 才回臺。

林欣穎在日本工作期間結識了本多繁之(Shigeyuki Honda),也就是貿易風書旅的店長。 本多繁之出生鎌倉縣 ,是老闆林欣穎工作上的得力副手,傑出得能力與才藝文筆,使得林欣穎認同了本多繁之。因為共同在不動產公司負責的案子,使得他們產生書店結合旅館的想法。   

「我就問他我們這間要用甚麼風格,因為他很愛看書,他就說不然我們在裡面放書,就此就漸漸的成形了。一開始是民宿重於書店,書只是裝飾用。」  

隨著林欣穎的家庭熱愛閱讀,家中藏書甚多。 這樣的背景,讓她萌生了開一間小書店的念頭。加上意識到自己當時的職業並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工作,她毅然決然的決定回臺灣開展獨立書店的事業。不喜歡跟人互動的老闆林欣穎與店長本多繁之,選擇追隨自己熟悉的樣子,把這樣的理念延續到了書店的經營上。一個人獨享空間的想法,便成為這家店從外觀設計到內部擺設裝潢的主要 考量。

│向各地吹起的「貿易風」│

「天地大逆旅,我們是偶然相遇在台灣島嶼中心的貿易風書旅」書店臉書上的介紹,簡述了書店的理想。書店名字來自老闆林欣穎。貿易風,即是信風,位處於亞熱帶高壓到赤道一區,對於古代南亞住民或要歷經南亞的船隻有著相當大的 影響。「風其實就是文化、觀念、思想,貿易就是流動,結合起來就是一個文化思想的交流。」 林欣穎在中文裡創造了店名的意義,希望書店能如貿易風,將不同的文化吹入埔里當地,產生交 流。然而在本多繁之的想像,有另一種浪漫:「人 們會像旅行一樣的去很多地方,書也會在世界各 地旅行,就像人。」書與人在旅行中相遇,沒有計畫,只有偶然,就像書店介紹。不同的詮釋可以看出林欣穎與本多繁之對於書店的想像有著些 微差別,相異的浪漫或許有些磨合,但並不影響 一起拼搏的初衷,他們在分工上取得平衡。

「因為我覺得要有具體規劃,但店長是很依照感覺走的人。所以我們兩個的分工會屬於,我比較會有具體的東西,像是中文讀者的部分可以如何接觸,有哪些資源能與我們互助合作。店長的話,他專研於他的喜好之中,他將這個分享出去,就會有人回應,支持我們的社群就會因此慢慢擴大。」位在起步階段的貿易風書旅,培養支 持書店的社群,是林欣穎與本多繁之目前的目標。 他們了解光靠書店的收入無法支撐書店經營,店名中的「旅」字,是書店應對的方法。林欣穎規 劃了一個空間提供住宿,希望除了當地的居民,也能吸引外地的遊客住下,享受獨佔書店的氛圍。   

除此之外,書店也積極的舉辦活動,例如每月在店內舉辦英文電影之夜。本多繁之是電影熱 愛者,喜愛多部經典電影。因此他決定要舉辦這樣的活動把自己的喜好分享出來,期望吸引其他電影愛好者到書店交流。林欣穎與本多繁之也積極參與同業的活動,開著黃色小書車,東奔西跑的載著書店的書籍,將他們選書理念像自我介紹般向外宣傳,希望藉此認識更多同業,也讓書店 的存在觸及到更多讀者。書店內有一區的書是本多繁之的推薦書籍,架上擺滿喜愛的日文作品, 從愛情到黑色幽默的主體都有。這樣的書籍,是書店意外的特色,加上本多繁之收到同業的邀稿 與自己在外的投稿與分享,日本創作者的身分成 為了書店的鮮明獨特的活招牌。

│文學孤島上的浪漫│

「有這麼打算中,但邀請的人是否有名並不重要,邀請的人選是依照直覺。當我與人交流, 直覺對我而言很重要。有人在聊天的過程中讓我感受到什麼,我就會邀請他過來分享。」講座分享是書店常見的活動,邀請名人到店分享不僅能帶入交流,也可以擴展書店的名氣。然而店長本多繁之的想法並不想讓文化交流僅限於此,直覺 是店長與人相處的重要依據,只要在談話中觸及直覺的人,分享交流的活動就能因此在書店展開。 無關乎宣傳,單純的交流是本多繁之藉由貿易風書旅所展現的浪漫,是書店在未來的規劃之一, 也是他們獨立的特點。

「我們的力量與風格本來就不是主動積極的類型,所以就慢慢地來,因為那也不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依照自己的節奏在慢慢經營書 店。」在紙本書與書店因為科技發達的緣故而越來越難以生存的年代,經營的方法需要更多變化。 貿易風書旅仍處於起步的階段,很多事情無法照著理想計畫的發展,但他們依循自己的個性尋求擴展的方法,即便沒有大肆宣傳,也以專屬的性格,在這個年代尋找符合他們的浪漫。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書香滿城│隱身社區的獨角獸:籃城書房

 2021年3月18日

  · 

【書香滿城│隱身社區的獨角獸:籃城書房】

文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圖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獨立書店一詞,現今對大多數人而言已不陌生。獨立書店時常給人鮮明獨特的印象,從店內布置到書架上的書目選擇,顯著每間獨立書店的特色。坐落於埔里籃城社區的籃城書房,藏於社區的巷弄之中,還記得第一次拜訪時,左彎右拐的路途中遲遲找不到書房的位置,直到經過某個近乎要迴轉的岔路,再接上一個右轉,書房的面容才在連續兩棟透天厝之後的空地展露出來。  

在書房門口左側的小木桌上,接受採訪的是大學和博士班都曾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就讀的余鎮綸學長,目前在書房擔任教育產品開發總監。

│搭建與土地故事的連結│

《籃城很有事》、《船山巡航》以及《蜈蚣有靠山》是書房現在已出版的三本地方刊物,其內容分別以埔里的籃城社區、船山與蜈蚣崙為主體。船山包含愛蘭、梅村與鐵山社區,蜈蚣崙則是現今的蜈蚣里社區。書中介紹當地的歷史演變、在地文化樣貌,並講述地區認同、社區與生態關係等。書房以推廣埔里各社區的在地文化為理念,希望到訪埔里的遊客,目的地不再只是周遭較為著名的景點,取而代之的是希望藉由刊物的介紹與輔助的地圖,能夠帶領他們進入到另一層面,開啟一場深度文化之旅。而除了外地遊客之外,埔里當地的居民與學生亦是書房出版刊物的目標群眾。雖然居住當地,對於在地保存的文化與故事,卻鮮少人了解與關注。如同籃城社區過往因水資源爭奪,而衍生出的武術文化、愛蘭社區的湧泉洗衣池,如今變成了「婦女集會所」等與在地密切關聯的故事與演變,都缺少了大家的關注。籃城書房為推廣這些文化故事讓更多人看到,仔細踏訪各社區,深入當地,希望將日漸消失的文化與故事,再次透過刊物的力量,重現大家眼前。也有學校想與書房一同推廣在地文化,採用了書房出版的刊物,希望透過當中的內容,讓學生更貼近土地,擺脫被科技與資訊掩埋的日子。在這萬事講求效率與速度的社會,了解並關心自己生活的土地與文化,或許沒辦法提升客觀的利益收穫,但增加幾分的了解,能讓自己更為清楚自身的定位。而在這易於因為誘惑及利益迷失的年代裡,這或許是最為強健的定心劑。

│鳥與人建構的籃城生態圈│

現在依然以農業為主的籃城社區,過往主要種植稻米與甘蔗。經過轉型後,以茭白筍為最大宗。許多以有機耕種為主的農民,優良的水質以及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為鳥類打造了絕佳的棲息地,如白鷺鷥、黃鶺鴒、八哥,都是在籃城社區常見的鳥類,當地各類的耕作農田,成為了牠們覓食與生活的場所。如此多元的生態圈,也促使籃城書房想藉此增加大家對於鳥類出沒的興趣,因此在每個月第二個禮拜六早上,邀請南投野鳥學會的老師帶著大家,尋找隱藏於社區中,各種鳥類的身影。然而由於社會農業需求的改變,及外國商品的進口,農夫的生存其實越來越困難;其中甘蔗田是籃城許多鳥類的棲息地,但有些蔗農面對收入減少,生活不易的情形,也被迫放棄耕種。對此擔心生態圈失去平衡的籃城書房,開始尋求與蔗農間的合作,例如一同發想製作甘蔗口味的餅乾,讓蔗農販賣的選項能增加,也希望能藉這些創新的形式與商品,提升蔗農們的收入,好維持他們的生活以及社區得來不易的生態體系。

│帶入文學的農村│

「農村不該只有過去既定印象的樣貌,農村就是種很多植物、農夫、斗笠,比較多老人跟小孩。這些面向不是不好,只是還有很多東西在裡面,他是很豐富的。」  

余鎮綸學長提及,籃城書房想一改過去大家對於農村的既定印象。希望為它展現出更多的形象,使人們不再被過去的印象所綑綁。推廣農村這件事,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方式與案例出現,例如宜蘭以農村為主題的廣播電台──米米之音。即是希望透過廣播將農村更多元的樣貌向外展現,而書房所做選擇,是將文學融入農村,讓農村的事物,以文學的姿態向外擴展。  

在社區的巷弄裡,有不少文學的身影。他們不刻意掠奪你的視野,在淡灰的水泥牆上,卻能使你為此停下腳步。籃城書房將文學帶入巷弄之中,許多角落都能不經意地看見隱身的文學,這些創作來自於當地的一些藝術家、青年農夫與年輕人,書房邀請他們將創作放入這些不同於紙張的材料上,從紅磚牆到鐵絲都有,這些作品範圍亦十分的寬廣,如臺語詩詞、牆壁彩繪、木頭彩繪藝術鳥等,都如同一股新的泉水被注入了社區之中。而居住當地的居民,也是最以實際的行動,回饋這些新事物的加入,他們在每日步行之餘,留下腳步欣賞這些創作,或者為一旁點綴佈置的花朵澆些水,就彷彿在為這些美麗的保存,盡自身的一份心力。

│逆風環境下的經營│

籃城書房策畫過許多活動,每年固定時間會舉辦的秋季音樂節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會邀請各式的表演者前來店內表演,且歡迎所有人來參與。書房希望透過這樣的方法帶更多人看見書房這個地方,也願意將場地開放給當地的居民或外地的表演者們前來使用。友善的空間開放,也涵蓋社區當地嬉鬧的小孩們,時常可以看到小孩的身影在書房內外穿梭,甚至有許多小孩遊玩到一半就將腳踏車放於書房門口,等待下一次的嬉鬧再來騎走。半開放的空間受到小孩的歡迎,也有許多父母因為小孩的喜愛,而將他們帶入書房,至此成為他們親子相伴的美好時光。 

身處書店並不容易生存的年代,籃城書房積極參與社區,並極力推廣在地文化的身影實為可貴。然而面對這樣的處境,複合式的經營是他們因應這個時代的做法,除了書店的經營外,籃城書房亦開放住宿與用餐供顧客使用。他們明白單依靠書店的收入無法支撐他們的經營與發展目標,書房加入了更多的元素與書店做結合,這樣的方式成為書房的特色之一,使得在這書店經營愈加困難的時代裡,他們能更有力氣推廣書房所重視的閱讀與文化,全年無休的型態,更彰顯他們對於書房理念的堅持。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四)│建醮醮壇介紹

 2021年3月16日

  ·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四)│建醮醮壇介紹】

文 / 蔡禮安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金旺北柱│

北壇在信義路與和平東路口,鄰近地理中心 碑及花卉產地——大湳、蜈蚣、福興、合成里等 地,埔里有上百多頃的花卉種植,堪為花城,而 北邊即屬於農業區,因此北壇運用埔里花香花藝、 在地的農特產品來裝飾設施、布置壇場,北壇柱主魏志忠於北壇場內劃分數個園藝擺設區,展示松柏類樹石雅品或海棠花、彩葉菊、萬壽菊、金露花及蘭花等花藝造景,如在正對大門的 Q 版媽 祖造景身著百花衣裳,非常搶眼,代替豬公的百花豬也十分討喜,用水性染料變色的蘭花叢更似幻似夢,還有呼應埔里生態的花蝴蝶翅膀極為繽 紛亮麗,可供留影。 

此外,北壇亦有展設鎮公所策辦的「埔里街政百年歷史特展」,讓到訪者吟詠埔里在地記憶。 而北壇的代表靈獸玄武,踏龜又踏蛇,象徵福壽雙全,因此北壇便有祝福祈求金旺平安之意。

│龍騰東壇│

 東壇位於宏仁國中前方的街道,東壇柱主洪文明著重呈現藝術、文化、學術、涵養融為一體的精神。如醮壇中段擺設一條約 120 尺的食物東方巨龍,龍是東方文化象徵,格具祈安禳災的象徵意義,這些巨型藝術供品或者其他藝術呈現的供品,讓無形的眾生有吃有喝,在拜拜結束後也 會捐給弱勢團體,照顧百姓們。   

除了供品外,建醮的一大重點是誦經——「讓 有形的無形的得道」,東壇的區域內,有許多廟, 如地母廟、靈巖山寺等,神明更超過百尊以上, 每天 40 多位地母廟的師兄姐都會來東壇贊經。 另外,東壇街道狹長,因此場地規劃配合改變,例如步道上設計的祈福隧道燈海,讓人走在紅平安燈的長隧道中能感受到安定喜悅,而在柱壇亦擺設鋼骨車和「歷史埔里鄉土老照片展」,使東壇的宗教與人文藝術氣息相得益彰。

│華現南壇│

 南壇位於恒吉宮媽祖廟、孔子廟旁邊, 因此 南壇邀請孔子廟辦書畫展,孔子廟昭平宮育化堂 油畫、水墨畫及各形體書法大型藝文展覽,更有 國際級老師參與,及兩百多件作品展覽。主推藝文風的南壇以「華現」為名,同時寓含「花現」 之意,希望能將埔里的農業推展出去,因此在展 示台中花卉展覽規劃的大師安排的花草園區中,包含松柏類的藝術性園藝,如三百年黑檀或玉山圓柏,並以大理花、繡球花鋪設小橋流水,結合繡球花圓滿愛情的寓意,增添浪漫情懷。除了南壇柱主詹文仁嘗試推廣繡球花為埔里特色,此區亦有許多筊白筍、香菇、百香果、咖啡、甘蔗等 埔里在地農產元素,也包含各種趣味造景,如「埔里人騎車撐雨傘」的擺設反映埔里的特色幽默。  

南壇還用心籌備埔里花火節,準備可施放 20 分鐘的煙火,而現場展示規劃還有代表神獸朱雀的大展示品、「埔里醮好:百年建醮歷史文化特展」、「鹿港媽祖玻璃船」,以及祈福卡拱橋,期許人們在寫下祈福願望、繫上紅線時,能夠在未來有更多力量。

│虎嘯西壇│

西壇位於台糖園區,鄰近埔里酒廠,是四壇中場地最寬廣、規模最大的柱壇,訪客尚未進入 西壇壇場,便可以看見街道上方色彩繽紛的掛燈,在夜晚觀看時更加奪目,這便是西壇所強調的科技元素之一,以 LED 燈打造的燈海,呼應司掌兵戈、護佑萬民的戰神白虎。而西壇精心構築酷炫 氣勢的科技壇場,包含電音音效場景和燈光秀,在區內也有三尊由埔里藝術家梁乃元老師製作的變形金剛機器人,以機車汽車的廢材料所組合,展現現代感十足的元素,而現場亦有宣導環保及茹素的慈濟環保教育車、茶道演示區,以及「大埔城鄉情老照片展」,展現西壇的民俗風情和人 文科學關照。  

西壇柱主江秉林亦是埔里鎮農會理事長,在柱壇裡也展示出筊白筍、百香果、甘蔗、香菇等 保麗龍公仔,他認為建醮既傳承文化也結合觀光, 能推廣在地食材給台灣各城市或國外,而不僅於西壇,區域範圍大且有相當歷史的埔里建醮大典, 於各壇各有特色、獨樹一幟,不僅能讓遊客藉此機會能認識埔里的在地特色,更是埔里民眾共襄 盛舉、凝聚團結的時刻。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三)│兼容並蓄:庚子年建醮的蛻變

 2021年3月14日

  ·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三)│兼容並蓄:庚子年建醮的蛻變】

文 / 翁忻茹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

2020 年 11 月下旬,埔里舊圓環的四方道路 搭起了城門。埔里街道上掛滿了「祈安清醮」的 燈籠,沿著燈籠行進,可以前往本次庚子年清醮 的東、南、西、北壇。許多戶的家門口也紛紛掛 上八仙彩和燈籠,為的就是十二月初的 : 庚子年 大埔城祈安清醮。

│尊重多元、因應時代潮流│

 過去建醮儀式進行時,各壇會擺出一隻羊及 豬公,並在最後一天普渡完畢後,進行神豬獻 祭。南壇柱主詹文仁先生說 :「本來早期殺豬是 比賽的方式,比如說 : 東壇是 1000 斤,而北壇 是 800 斤;大家互相比賽誰的豬公比較重。」殺豬公的用意是用來宴請孤魂野鬼們,宴請祂們吃 完豐盛的一餐後好上路。然而這樣的慣例,到了 今年庚子年建醮,有了不一樣的形式。   

近年茹素人口增加,除了提倡環保、減少碳排放的原因,有些人認為吃素較為養身,也有些 人是因為宗教因素茹素 ......。埔里財團法人良顯堂 社會福利基金會創辦人──陳綢阿嬤──就曾在 會議中提出建議,希望四大壇的豬公和大羊獻祭 可以用素食的取代。此外,動物保護相關團體也 提出 :「飼養豬隻過程以及最後殺豬過程,都不 人道。」這些意見在本次建醮被四壇柱主們採納, 改以素食的豬公和大羊取代。南壇柱主說 :「南 壇的神豬公會用沙其馬、紅龜粿以及麵線拼裝成素豬公。選用麵線和紅龜粿,是因為兩者都有長 壽的意思。」本身茹素的東壇柱主洪文明也提到 : 「此次東壇的豬公和羊也會用素食的,供品也盡 量會用素食的。」「西壇也是用素食的豬公和大 羊,除了採納陳綢阿嬤的意見,現今要殺豬比較 麻煩,殺完還要請人分解,再來就是殺豬的人比 較少了。所以現在有些民眾會準備香腸豬,香腸 越曬越香,不怕曬。」西柱柱主說道。除此之外, 在各壇看到擺放冷凍的豬公,是民眾們自行準備 的。「柱主決定不殺豬公,但不能禁止其他居民 也不殺豬。因為有些民眾殺豬公,是他們自己準 備,可能是三、五年前就發願,說之後建醮要殺 豬還願。」北壇柱主說道。

埔里祈安清醮本純屬道教宗教儀式活動,但隨時代推移,漸漸地融合了一些佛教教義和時代 潮流,在形式上有所改變,卻也同時保留了傳統 祭祀的習俗,體現了今年清醮和以往的不同。

│大甲媽祖遶境在埔里│

埔里祈安清醮 120 年來,首次邀請到大甲鎮 瀾宮的媽祖娘娘來埔里繞境並且鑑醮。此次繞境 在 2020 年 11 月 21 日舉行,於東壇起駕,行經南 壇、西壇、北壇,最後於總壇──恆吉宮安座。 

原本只是東壇柱主洪文明先生 ( 曾為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服務 20 餘年 ) 在醮務會議中的一個提議,大家得知後,非常贊成。然而也有些顧慮 和擔憂,因大甲媽祖繞境勢必會吸引大批人潮, 主辦單位須規劃好動線以及動用大批警力維持交 通秩序。本次遶境主辦單位東壇柱主坦言 :「…… 比如說 : 行政院院長到你家去拜訪,你當然很歡迎,但是不知道有沒有招待好禮數。所以大家是很歡迎 ( 指大甲媽祖來埔里繞境 ),而且會很熱鬧;但是警察怕會熱鬧過度會有摩擦,會緊張。為此我們開了很多會 !」好在最後在庚子年清醮所有工 作人員、警力人員、義工和遶境工作人員的共同 努力下圓滿結束。

│埔里建醮嘟嘟車,貼心接駁服務│

埔里鎮庚子年祈安清醮法會,醮期於 12 月 2 日到 12 月 6 日,為期五天。主辦方考量如民眾要一次欣賞完四大醮壇,得花上不少的交通時間, 因此提供了免費的接駁車服務。此外,鹿港玻璃媽祖廟「台灣護聖宮」則贊助了接駁服務。

│專屬埔里建醮的紀念品:神獸口罩│

本次建醮四大醮壇 ( 東、西、南、北壇 ) 在Facebook 官方粉絲專頁上的大頭貼,都有一具代 表各壇吉祥物的 logo。由埔里鎮公所請人設計的一系列圖案,此概念源自於中國四象 ( 代表東、 西、南、北方的天之靈獸 ),分別為 : 左 ( 東 ) 青 龍、右 ( 西 ) 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建醮活動適 逢 120 周年,埔里鎮公所也限量發送「神獸文創 口罩」,讓民眾作紀念。   

祈安清醮目的為祈求地方平安,並普渡地方 的孤魂野鬼。如今埔里鎮的建醮已邁入 120 年, 隨時代潮流影響,相較於過去的建醮,本次庚子年的建醮納入了不同的意見、元素,也增加了許多觀光性質的活動。例如 : 大柱的豬公、大羊獻 祭改用素食、提供接駁車服務等。而建醮法會期 間,在總壇媽祖廟所舉行的科儀,並沒有太大的 改變,科儀進行時,一般民眾仍不得隨意進入。 逛四大醮壇則成為居民在醮期的休閒活動之一, 也為埔里鎮居民共同的回憶。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二)│信念:屬於埔里人的地方盛事

 2021年3月12日

  ·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二)│信念:屬於埔里人的地方盛事】

文 / 翁忻茹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

 「一生當中有幾次可以遇到這個建醮?這是 埔里的地方大事,很榮幸能擲筊擔任到這次建醮 柱主。」北壇柱主魏志忠先生微笑著說。 

四大壇的柱主們和工作團隊盡心盡力把這件 事情做好,畢竟這是屬於埔里的地方大事。

|或為信仰樂捐,或為地方事盡心力|

人的一生,有多少個 12 年?我們都是這個世 界的過客,離開時帶不走任何有形的形體,但信 仰和信念卻留下來了。埔里這次建醮,是第 120 年,對埔里人來說具有深厚的意義。埔里鎮民們 和籌辦建醮的媽祖廟恆吉宮總理團的工作人員們、四大柱的柱主們,大家都期盼這 12 年一次的 地方大事能夠熱鬧圓滿。

為籌措建醮的經費,埔里鎮恆吉宮媽祖廟總 理團委託各里長代收丁口錢。每次建醮所需繳納 的丁口錢,由媽祖廟總理團經討論過後決定。本 次庚子年建醮的丁口錢為每人 400 元,有高達七 成五的鎮民添丁口錢,參與其中,信仰十分虔誠。 例如 : 埔里鎮向善里 ( 隸屬於建醮西壇範圍內 ) 丁 口錢的募款率 101%。多出來的 1%,是鎮民們替 家中還在母親肚子裡、尚未出生的胎兒,以及毛 小孩們 ( 寵物 ) 添丁口錢。此外,北壇柱主提及 : 「我們知道一些家庭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一般我們就不會主動去收取丁口錢。但是他們有些 人會主動到里長家裡納丁口錢,因為這是地方盛事,他們也想要參與。」  

納丁口錢只是一個行為,然而這行為背後的 動機或為信仰樂捐、或為地方事盡心力,不管是 否信仰同一宗教,但從納丁口錢這件事來看,可 以感受到埔里鎮民們對於建醮的重視。

|傳承:親身經歷後萌起參與的念頭|

 傳承,傳接繼承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釋 義 )。但是對於埔里鎮祈安清醮這件事情來說,並 非有嚴謹的經驗傳承,而是自然而然,推使而成。 通常是親身體驗過,在心中烙下深刻記憶,自然 就會想參與下一次,為地方盡心力。 

每次建醮不會延續上一次的成員,而是重新 組織一個總理團,待擲筊確定各壇柱主人選後, 柱主們將自行組織團隊。西壇柱主表示 :「我們 團隊有很多人是上一次建醮有幫忙過的。像我們 的總幹事、執行長,都是有參與過 12年前的建醮。 另外,我們團隊有自己人,也有地方耆老。」而 南壇柱主也提及,自己是擔任上次 ( 建醮 ) 南壇的 副柱主。另外,在訪談四壇柱主時,問及家人、 小孩是否有幫忙本次建醮活動、以及本次參與的工作人員,年輕人 (大約 20歲 -30歲 )的比例? 北壇柱主表示 :「年輕人跟以往比較少。年輕 人要念書,或是在外地,通常是假日來幫忙。 以前農業社會外出的年輕人比較少,現在外出 的年輕人比較多。另外,以前家長參與會帶著 小孩,但現在年輕人比較有自己的想法。」然 而,對此問題,西壇柱主回覆 :「有許多年輕 人參與,但是以比例來說,30 歲以上比較多, 其他年輕人也有家長。30 歲以上的人,在 12 年前已經參與過了。而 30 歲以下的,他可能 是第一次參與,所以還不懂。像是 8 歲時參與 過的那時候還不懂事。所以 30 歲以上的年輕 參與者比較多。」

埔里建醮活動 ( 指四大醮壇 ) 的「傳承」 並沒有儀式交接,而是依賴參加過、有經驗的 地方耆老,在每次準備建醮之時,主動幫忙, 年輕一輩則是從做中學。「因為我第一次辦 ( 建 醮西壇 ),所以很多事情不知道該怎麼做…… 但當我煩惱時,過幾天就會有貴人出現幫忙, 過沒多久事情就完成了。」西壇柱主說道。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一)│熱鬧過冬:埔里祈安清醮

 2021年3月10日

  ·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一)│熱鬧過冬:埔里祈安清醮】

文 / 王亮云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有一句俗諺這麼形容建醮:「立冬之後打大 醮」,指建醮多在秋冬、作物收成後的農暇時期 舉行。十二年一度的埔里建醮在臺灣是少見的地 方盛事,今年面臨疫情挑戰,在低靡氣氛中,為 期五天的祈安清醮為整個大埔城帶來安定和期待 已久的熱鬧盛況。

 |一百二十年前的祈安清醮 |

據傳埔里第一次建醮於民國前十二年(西元 1900 年)。跨海來臺定居於大肚城(現在的大城 里)的廈門人陳瑞芬,將隨行的媽祖神像供奉於 恆吉行雜貨店,隨著信眾漸多,店面改建成「恆吉宮」,後因年久失修,於光緒 26 年(庚子年) 重建廟宇並舉行「慶成醮」,演變為逢子年舉行 的祈安清醮。 

建醮的用意在於地方共同向神明祈求平安, 傳統文化中,人們相信是否遵守齋戒,與醮域的 聖潔將影響成敗,因此會實施封山禁水,不可打 獵、伐木、捕魚等屠殺生靈的行為,信眾須保持 虔誠的心,遵守齋戒和注意言行。   

看見路邊串起紅燈籠,家家戶戶張燈結綵, 全鎮瀰漫慶典氛圍。每逢建醮年首先要做的是成 立總理團、選出四大柱的柱主,人選決定方式採 自願制,人數多時擲筊產生最終人選。擔任執事幹部需要出錢出力,卻也被相信能得到更多保佑, 因此徵求自願時總是相當踴躍。幹部選定後,各 鄰里長會向各戶收取「丁口錢」,接著會公告各 壇地址,進行動土典禮後,便開工繼續各項作業。

|建醮主角:神明和醮壇 |

為祭拜及請神而設置的醮壇,多用竹竿和木 材搭建,以大量燈泡點綴、結合電動人偶來呈現 神話和歷史故事,多委託專門搭建醮壇的廠商來 進行。是最為居民熟悉的部分,同時具有觀光性 質吸引外地人前來參觀,成為展現在地特色的主 舞台。   四壇有各自的主祭神,通常是東壇觀音菩薩、 西壇福德正神、南壇城隍爺、北壇玄天上帝,醮 壇落成後會有請神入壇的儀式。為確保祭典順利 且正確進行,會邀請其它宮、廟、祠、壇……等 神明「鑑」醮,也可以繳交費用主動參與。前來 鑑醮的神明作為居民的見證,同時監督道士,還 能分享因建醮而來的福份。

|透過科儀傳達祈願 |

斗燈是祭典中不可或缺的器物,象徵祈福禳 災,包含俗稱「斗燈十二寶」的十二項物品。斗 燈入座前會先行遶境,回到總壇才將斗燈放入安 排好的位置,斗燈代表著個人與地方,若是熄滅 不但無法達到目的,甚至會有厄運降臨,為此廟 方會派專人時刻照料。   

建醮也能看作大型法會,有許多由道士主持 的重要科儀。首燈入座、醮期開始前啟鳴法鼓揭 開序幕、結束後謝壇送神,及醮期不間斷的誦經 向神明獻敬都屬於科儀,但多數科儀禁止外人圍觀以保神聖,因此民眾較為陌生。

|神人鬼的慶典|

 民間認為若只有酬神而未顧及好兄弟,無法 真正消災,所以在醮期最後一天舉行普施。告知 和邀請前來的方式就是豎燈篙、放水燈,以及在 路上掛燈籠指引方向,據傳燈篙豎得愈高代表地 方愈有能力宴請更多鬼神。又為了避免好兄弟等 不及擾亂醮壇,而請來大士爺、虎爺和五方童子 來震懾孤魂,以紙糊神像供奉在各壇。醮壇還會 安奉山神、土地神、雷公電母等神明,也有提供 好兄弟沐浴、娛樂的紙房子,這些宗教藝術是建 醮的一大看點。

 建醮尾聲迎來人潮和氣氛的最高點,醮壇前 擺上滿滿的供品和精緻的「看碗」。祭典中供品 分為可食用和觀賞用,看碗即是供人觀賞的供品, 造型多為動物且大小不超過一個巴掌。普施後, 道士會將所有紙糊神像和相關物品堆上金紙焚 燒,象徵送神和建醮圓滿結束。   

而居民此刻正搬出大紅圓桌準備「吃辦桌」, 藉由十二年一度的地方盛事,邀請離開家鄉的親 戚回來看熱鬧,在吃素七天後一起吃頓好料,送 走鬼神後輪到人們團聚。

|將傳統延續到未來|

一百二十年後的現在,建醮依然熱鬧盛大, 雖然在代代傳承中科儀未能完全依循古法,居民 仍舊虔誠。隨時代變遷,能夠動員全鎮參與宗教 活動已不容易,尤其埔里祈安清醮更是每隔十二 年一次,舉辦了一百二十年,這樣的地方盛事成 為埔里人的共同記憶。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