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社區---採訪大埔里報
蘇淯湘、洪乙芹、張婷婷
這次為了找採訪大埔里報的地點,我們在同一地區和街口不停地繞,才找到位於巷弄裡的書店,也就是發行大埔里報的所在位子。這間書店名叫山里好巷,一走進這間書店,柔和的燈光、木製的桌椅和四周充滿文藝氣息的擺設,讓人想待在這裡一整個下午,享受寧靜,享受與書本獨處的時光。
其實在成立大埔里報之前,大埔里@報就已經在網路上開始經營專頁。後來因為考量埔里地區老年人口比較多,所以才開始發行大埔里報,用這種紙本的方式,讓更多的埔里在地人知道地方的報導、埔里的大小事。這次接受我們採訪的受訪者,是大埔里報的中心靈魂人物,他是新聞相關科系出來的,所以關於決定這期大埔里報的專題、找相關題材等,都是他自己去尋找。這也是跟一般大眾主流媒體不一樣的地方,不會為了符合觀眾胃口¬,而隨波逐流報導腥羶色的內容,或者媒體往往在報導出重大議題或問題後,就了無音訊,喊喊口號罷了,而沒有重視或試圖解決。受訪者希望能藉由大埔里報和大埔里@報,讓埔里有個專屬的媒體平台,並確實的點出問題並且真正著手解決問題。大埔里報創立到現在,總共發行了十八期,在這之中,許多議題都備受矚目,像是農業的外勞問題、最近空氣汙染的問題等,不但引起埔里當地居民的重視,也引起主流媒體甚至立委官員的注意,進而會慢慢地想辦法解決這些被報導出來的問題,而非只是喊喊口號,這就是受訪者希望大埔里報所能達到這種目的和效果。
其實創立大埔里報,根本沒有什麼利潤可言,因為大埔里報是免費讓民眾索取。大約一個月發行一次的大埔里報中,參與的工作人員,包括寫手、公民記者、美編、校稿等工作,幾乎都是沒有薪水可以拿,甚至需要一個人身兼好幾個工作,才能完成一期報紙。整個創立報紙到發行報紙的過程,都是靠贊助和自己的理念在支撐。
最後,受訪者送給我們一本最近一期的大埔里報,一看到封面,就可以感受到他們對這份報紙的用心,不但是彩色印刷,還把這期所有內容分門別類:專題報導、台灣之心、希望城鎮、地方新聞、產業動態,讓人清楚明瞭這次的主題和相關的內容。做完這次的訪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受訪者的那股理念,想用自己的專業,打造出屬於埔里在地的專屬媒體平台,並且讓更多人關注並了解埔里所發生的大小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