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走訪山城咖啡館(二)│對比無所不在:Young Cafe 洋咖啡 & 土包子

 2021年11月18日

  · 

【走訪山城咖啡館(二)│對比無所不在:Young Cafe 洋咖啡 & 土包子】

文 / 詹格豪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應用材料及光電工程學系 )

圖 / 張 真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學 )

星期日的上午,北環早市的叫賣聲不絕於耳,我騎著摩托車左顧右看,尋找隱身在市場裡的咖啡店── Young Cafe 洋咖啡 & 土包子。抵達目的地時,店外停著幾台摩托車,透過玻璃櫥窗可以看到老闆正在與客人交談著。那悠閒的景象,令人心身嚮往。走進店內,那咖啡獨特的味道,頓時讓頭腦清醒許多。店內的空間不大,吧檯內整齊地擺放許多的器具,而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旁邊的烘豆機。「很少會把烘豆機擺出來的店家呢 !」正當我這樣想時,就聽到老闆正在熱情地介紹烘豆機。

│咖啡的指揮家│

「烘豆師宛如指揮家一樣,每顆豆子都蘊含著上百種芳香分子,這些複雜的化學分子也會因為條件不同,而影響著最後所帶出來的咖啡風味,如何讓這豆子發揮自己的旋律,這是我所指揮的咖啡樂譜。」老闆葉旻洋這樣說道。而烘豆機就像指揮棒一樣,任何細微的操作都會反映到豆子的氣味上。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出現了許多利用電腦控制的烘豆機。但手動的機器那種全然掌握的感覺就好比手工做的食物,製作者的心意、熱情都會如實的反饋。

「這就是我想要呈現給大家的。」老闆說道,就正如這家店的名字裡面有「洋」這個字一樣,英文「Young」的諧音不就正是洋嗎 ?年輕人的熱情、活力希望客人都能在這一杯的咖啡裡喝到。

│新潮的土包子│

「包子很好吃欸,淡淡的甜味很適合拿來配咖啡。」剛走進店裡就聽到客人這樣說道。包子──一個代表中國文化的食物;咖啡──早期西方文化的象徵。這兩者間又是如何結合起來的呢 ?一開始並沒有想這麼多,原本是在尋找能跟咖啡搭配的甜點。「蛋糕太甜了!」葉旻洋這麼說到。「喝咖啡主要是講求豆子本身的風味。你在品嘗咖啡的同時配上蛋糕,或是這些甜又油膩的甜點的話,對於咖啡的風味影響是比較大的。」葉旻洋繼續解釋。剛好,正當苦惱之際,聽到朋友的包子店要收了。突然靈機一動,就把包子當作是店內的甜點吧 ! 只要控制好,包子淡淡的麵粉香味,在吃的到甜點的同時又不會搶了咖啡的風采,簡直是絕配。

而剛好朋友的包子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可以自己控制油跟糖的量。加上以素食的包子為主,利用抹茶、南瓜等材料製作。在吃甜點的同時最大的保留食物的原味。被問到為甚麼不做葷的,老闆笑著說道 :「畢竟肉包實在太香了,這樣不就聞不到咖啡的香味了嗎 ?」

至於為什麼想要取名為Young Cafe 洋咖啡& 土包子呢 ? 其實洋咖啡代表著兩種含意,一個是英文的諧音,想讓客人在喝到咖啡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活力、熱情。另一個是因為剛好名字裡面就有一個「洋」。至於土包子,當初除了因為把包子當作是店內的點心外,另外想要與洋咖啡做一個強烈的對比。老闆笑著解釋 :「其實最現實的就是客人會因為名稱好奇而過來嘛。」

│疫情下的抉擇│

在採訪之前有曾經拜訪過 Young Cafe 洋咖啡 & 土包子,然而在採訪當天,全國突然宣布三級警戒。不得已與老闆討論,決定用線上採訪的方式進行。當被問到這次的疫情造成的影響時,老闆苦笑著說 :「沒辦法啊,大家都很困難啦。」在這疫情的當下,雖然無法開店做生意,但老闆卻沒有因此閒著。反而是更加地增進自己的技術,等到疫情結束的時候參加比賽。讓更多的人可以看見 Young Cafe 洋咖啡 & 土包子。

在這個速食的時代,Young Cafe 洋咖啡 &土包子依然堅持用手工的方式製作每一樣東西。不管是咖啡還是包子,老闆都用他的熱情與活力,認真用心地去對待。這也正是老闆所期許自己的,希望每一位客人在喝下這杯咖啡的同時,不單單只是攝取咖啡因,而是能感受到這杯咖啡所帶來的熱情與活力。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走訪山城咖啡館(一)│職業軍人的咖啡彈藥庫:咖啡。反思

 2021年11月15日

  · 

【走訪山城咖啡館(一)│職業軍人的咖啡彈藥庫:咖啡。反思】

文 / 張 真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所 )

圖 / 張 真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學 )

隱身在路旁的一條小徑,通往一間平房老宅,老宅周圍樓房環繞,替這裡增添了一分神秘感,誰都想不到這裡竟是咖啡愛好者的一塊綠洲。這裡是「咖啡。反思 Coffee Reflections OLD」。

「O是 Operation,操作,我們可以做技術、操作上的交流;L 是Laboratory,實驗室,我們可以用學理、現象上的實驗來告訴你咖啡哪樣子是對的;D 是 Depot ,空軍術語叫做後勤庫房、彈藥庫或叫糧倉。打仗要不要糧倉?所以你打仗我這裡提供給你不足的彈藥。」走入咖啡彈藥庫的我們,邊聽著老闆 Dino 輕鬆的講述店名由來,邊喝著沖煮的咖啡。

│同是咖啡的愛好者│

老闆 Dino 在咖啡資歷上從高中到現在 50 多歲,不禁讓我們好奇當初是如何接觸到咖啡的。聽老闆憶起當年,因喜愛咖啡而走訪不同特色咖啡館,老闆在接觸咖啡的時空背景與現在差很多,當時要喝到咖啡是不容易的,並不是因為價格昂貴,而是環境不容易接觸到咖啡,尤其鄉下的咖啡館更是少之又少。當時老闆透過同學的介紹,到了新開的獨立咖啡館,而當時店內只有虹吸式沖煮的咖啡,並不像現代咖啡館內義式咖啡機、手沖咖啡壺、甚至是冰滴沖煮,各式沖煮器具一應俱全。一杯虹吸沖煮的冰曼特寧,點起老闆從此對咖啡的愛。

│從咖啡反思進而專業│

「不知道水很深就一頭跳進了專業領域。」老闆玩笑式的說明他學習咖啡到開店遇到的困境。

老闆曾經是職業軍人,空軍後勤的他,在民國 100 年退伍後為尋求第二事業,回到了自己所愛的咖啡領域,因此報名了政府開設的微型咖啡創業課程,也在這過程中遇上了影響他走進精品咖啡最大的師傅。喜愛咖啡的人們交流,莫過於用相同的器材沖煮同樣一款咖啡,互相品嚐彼此沖煮出的風味。就在老闆與師傅學習的課程尾聲,一樣經歷了這樣的咖啡盲測,這讓他深深體會到一杯咖啡沖煮出來的風味可以有這麼大的差別。各式各樣的沖煮法,怎麼練都只是行於外,重點是判斷豆子在何時需要什麼水,這些都源自於對咖啡豆的判斷,所以要跟咖啡豆對話。不是拿同樣的器具,一樣的沖煮法就會有相同的結果,老闆表示絕對不是,並引導我們:「如果一開始被餵食只是聽只是學,沒有去反思 (reflection),不會知道你的問題在哪裡,你們去玩就知道了。」

除了咖啡創業課外,老闆進入 SC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精品咖啡協會學習咖啡。在擁有全世界公信力的系統學習,學習內容包含咖啡從杯測師、咖啡品質評鑑師到義式咖啡吧台手,扎實的訓練成就了現在的他。技術是成熟穩定的咖啡吧台手必備技能,老闆擁有足夠的技術外,更著重擔任吧台手的素養,包括談吐儀態、作業習慣、衛生等等,這才是一位咖啡師的精神所在。

沖煮咖啡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一切都源自我們主觀對它的認知,品嚐咖啡的味道,判斷它缺乏什麼你想要的元素,並反思沖煮的過程改善,體會過程的美好,這才是咖啡的樂趣所在。

│本質學能的發揮│

OLD 咖啡工作室採無菜單預約制,且店內不超過十人以確保服務品質。老闆想體現的是最貼近客人的服務,不單單只是沖煮一份咖啡給客人,而是透過咖啡與客人有更進一步的交流。比起一般咖啡店客人與咖啡師的距離感,桌邊服務更是考驗一位咖啡師實力的展現。沖煮時展現的是儀態談吐,甚至要講解咖啡給客人聽,除了提供一杯優質的咖啡,也更近一步與客人交流。在老闆的工作室裡,他想提供的就是這種服務,概念就是要把來的客人服務到最好。

工作室除了主吧檯外還有一項有趣的設計,就是在店內的一隅還提供了副吧檯,擺設上器材都一應俱全,老闆很用心的跟我們解釋:「為什麼這邊要做一個吧檯,這邊叫做分享吧檯。磨豆機手沖壺器具濾杯全部可以提供給你使用,只要你願意去沖。分享吧檯意思就是分享一杯給老闆喝,你願意自己沖,我們就可以多交流。」

│永遠可以發現更好的可能│

沖煮咖啡最精華的部分還是離不開萃取原理,與老闆交流的同時,老闆也反問我們對於手沖咖啡的了解程度。沖煮出一杯咖啡,變動因素從水的比例、溫度控制、水流大小、切入角度,光談論水就不勝枚舉。所以老闆歸納手沖咖啡是難度高的,倒一壺水就可以沖出咖啡來,只是如何沖到精然後穩是很難的。

「為什麼咖啡好玩,他跟廚藝一樣永遠有更好的可能。要是有一個最好的標準,就不需要年年辦比賽。」

咖啡。反思 Coffee Reflections OLD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青年返鄉與創業(四)│返鄉延續,打造新品牌:熱情果大本舖

 2021年11月11日

  · 

【青年返鄉與創業(四)│返鄉延續,打造新品牌:熱情果大本舖】

文 / 翁忻茹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

圖 / 方紀彬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

熱情果大本舖,由蔡家兄妹倆共同經營。看著父親經營的大坪頂百香果園長大,百香果更是兄妹兩人共同的成長回憶。不過他們並沒有沿用家裡的商標「大坪頂」,而是另外創了一個新的品牌──熱情果,以增加品牌辨識度。「大坪頂百香果園,算是沒有被保護到的品牌。因為大坪頂是一個地名,所以很多人會誤會,其他在大坪頂種植百香果的品牌,也是大坪頂百香果園。」

|既然如此,那就回家吧|

蔡舒莉,熱情果的品牌創立人。曾赴日本就讀語言學校一年多,返台後,在日商公司擔任採購,後來當了日文翻譯一段時間。「我覺得日本的公司大多栽培男生,之前我問公司有沒有機會去日本發展,他們說女生機會不大,尤其是採購更不可能。同時也認為薪水沒有很好,於是想說回家幫忙吧!爸媽年紀大了,回去幫忙他們行銷,創造比較好的機會,用不同的方式銷售自家的水果。」家裡擁有許多資源,對於年輕人創業起步,是再好不過的方式。「有地可種水果。有現成的水果可販售,又可製成果汁、果凍......這些就是很好的資源,不需要太多資金。」

蔡永鴻,熱情果的負責人,與蔡舒莉兄妹倆共同經營熱情果。高中畢業後,到台北闖蕩一陣子,做過保全、警衛。當問及為何返家幫忙時,他回答:「因為人手不足,當時對於工作也沒有什麼方向,順其自然地,就回家了。」

|品牌創立|

熱情果的 Logo,是百香果花的圖騰。「一株花會生一顆百香果,所以那株花很重要。中間三根是柱頭,百香果是雌雄同體,下面是花蕊,花開時是立著的,花凋後會垂下去,之後蜜蜂幫忙授粉。紫色一根根是鬚。我們的圖騰是用這個聯想設計而成的。」至於 Logo 下方的英文名字,我們好奇地詢問為何不是「Passion fruit」而是「Hot Fruit」。舒莉姐回答 :「這是故意的!因為Passion Fruit 太長了,為了好辨識,才取名為Hot Fruit。中文取名叫熱情果,是因為我有一個中國大陸朋友,他跟我說:「百香果在他們那邊叫作熱情果。我覺得很不錯!於是回台灣後,就用這個名字。而且從小到大在這裡長大,對於百香果有一定的熱情,想做一些改變。」

|危機就是轉機:百香果果凍|

民國 100 年的塑化劑風波,使台灣許多產業受創,包括了百香果在內,果汁也滯銷。「當時,百香果價格從每公斤十五元慘跌至每公斤五元,僅有原本的三分之一。」正所謂危機即是轉機,他們詢問了冷凍廠的老闆,是否有代工廠願意幫忙製作百香果果凍。由哥哥蔡永鴻和廠商溝通協調,經過一年的努力,調製出滿意的味道。「我就想用原汁做 ( 果凍 ) ! 我們算是業界第一個把真的水果汁,拿來做果凍的品牌!」蔡老闆堅定地說。但政府規定果凍裡面不能加防腐劑,所以在保存這塊,他們可是下足了功夫。他提到:「初期的產品,果汁含量還是太高,一整箱裡會有一、兩顆壞掉。因為試做時,沒有大量生產,所以沒發現這個問題。等開賣時大量生產後才發現,有些還是會發酵發霉,後來慢慢調整配方,才逐漸穩定,做出好吃天然又可保存的百香果果凍。」

|搶先著做,不斷嘗試|

創立熱情果大本舖以來,更換了原本用來裝百香果的箱子。重新設計紙箱的外觀以及增加彩盒包裝,除了美觀,也增加辨識度。在面對塑化劑風暴時,調配出用百分之百原汁製成的百香果果凍,大受好評,有些品牌也因此跟進。除此之外,也跟上趨勢,架設網站自行販售百香果以及相關產品。舒莉姐說:「只要是新的販售方式,我們都會去嘗試,像之前的 LINE 訂購,讓客人有很多方式去訂購。或是從別人口中得知什麼行銷方式,就去嘗試。」另外,提到未來可能會舉辦親子體驗活動。例如:比賽規定時間內要撿多少顆百香果。「我覺得這活動可以每年辦個幾次,增加一個讓大家更了解百香果的機會,同時也增加曝光率。」

|困難與挑戰|

今年乾旱,中南部地區已經實行地區輪流限水,為此他們也擔憂如果持續沒下雨,今年會很慘,可能就沒辦法收成。沒有水的話,就直接枯死。而且我們是抽地下水,有些地方已經抽不到水了。在品質照顧這方面,舒莉姐也無奈表示,因為水果每年狀況、長相都不同,有時我們也不願意,但老客戶認為怎麼跟之前差那麼多?所以,客戶會流失;不過我們有盡量維持品質。」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青年返鄉與創業(三)│賣的不是只有筊白筍:最佳主筊腳白筍

 2021年11月8日

  · 

【青年返鄉與創業(三)│賣的不是只有筊白筍:最佳主筊腳白筍】

文 / 方紀彬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

圖 / 方紀彬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

「如果我不做,誰還能做?我是最適合做這個的人,我不做,誰適合做?我想先把生態建立起來,再做一些食農教育!」當提及為何創立觀光農場時,老闆娘長嘆說道。

|最佳主筊腳白筍|

「筊」指的是筊白筍,「腳」指的是筊白筍另一個名稱「美人腿」。最佳主筊,為最佳主角的諧音。代表著夫妻倆創立品牌的初衷,「我想成為埔里筊白筍的最佳指標。」

夫妻倆都是埔里人,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剛好家裡也有多餘的田地,兩位決定踏入務農的旅途。當老闆娘問及「我們可不可以種筊白筍,同時兼顧到生態?」老闆開玩笑地回:「這樣我們會餓死吧!」他們至今仍堅持著友善種植與生態平衡的信念。

商標上綠色的章印,偌大的最佳主筊映入眼簾,像是給消費者的安心保證。產銷履歷上夫妻倆一手拿著鋤頭、一手拿著筊白筍,而腳下的魚,則代表他們使用的種植方式──「魚筍共生」。

|傳承食農教育是初衷|

經營初期,兩人就以想傳授筊白筍的知識給消費者,老闆娘說道:「消費者是需要知道的,他們不喜歡黃色的殼,或是他們不知道根接觸到空氣的話,就會白白的。因為我們沒有泡漂白水,他們也不清楚,其實只要切掉就好,這是正常的。」雖然這些年消費者對於品質會感到疑問,兩人也找到對應方法:「我們想到用保固卡,上面有電話和說明,這樣有問題就可以直接打電話問我們。」老闆娘接著舉例:「因為筊白筍是真菌類,菇黑穗菌才可以長出筊白筍,如果沒有這個菌,就只會結成一種米。但是只要根部寄生菇黑穗菌,即使開花結穗,也會生出筊白筍。但有些賣家在推廣自家筊白筍時,會主打有浮現菇黑穗菌的筊白筍才是好的,其實是因為氣候水質的關係啦!埔里的筊白筍,因為水質和氣候比較好,所以不太會有黑黑的,所以需要透過體驗導覽讓消費者知道,筊白筍有黑點是可以吃,只是沒那麼好吃沒那麼嫩。」夫妻倆為困惑的我們講解著。

創辦觀光農場,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筊白筍。「消費者看到殼黃黃的,會認為筊白筍已經冰很久了,其實是因為長在水裡沒有照射到陽光。一般市面上,大家傾向挑帶殼的、綠綠的筊白筍,以為這才是新鮮。但這只代表筊白筍是種植在淺水區,而黃殼的則種植在深水區。」剛開始的農場體驗打算以大學生或國高中生為主,直到有一次老闆娘外甥女跟妹妹說:「媽媽!我覺得體驗比較好玩!因為體驗的時候,我就忘記我下星期一要考試,但是我玩桌遊的時候,我又想起我下星期一要考試。」因為這樣,農場也開始接起親子團,老闆娘說:「我會去詢問年齡層、性別,然後去做適合他們的體驗以及導覽。從小學團體到有高齡 97 歲的療養院都接過,雖然過程艱難,但看到他們開心體驗的樣子,我就覺得我做對了,我就是要做這個。」

|生態平衡,魚筍共生|

為了解決筊白筍最大的害蟲「福壽螺」,一開始先找到苦茶粕,可以有效去除福壽螺。直到老闆發現這會間接傷害田鱔,因為苦茶粕會破壞他們的黏液,藉此殺死他們。夫妻倆發現這是在破壞生態,雖除掉福壽螺,但同時也傷害到其他物種。之後夫妻倆嘗試養殖吳郭魚,說道:「剛開始覺得吳郭魚不錯,可以除掉福壽螺。後來才發現他們吃福壽螺的成效不高!而且也會吃掉水中的浮萍,因為浮萍裡面有許多蛋白質。」後來兩人只好找尋其他物種來代替吳郭魚。最後兩人找到泰國土虱,老闆娘笑著說:「泰國土虱並非馬上就會吃福壽螺,最好的方式就是放養他們,藉由老魚帶新魚來清除福壽螺。阿這個方法就叫魚筍共生法。我想最早期,沒有人可以想得出來這種方法!」

|疫情衝擊與對策|

今年五月中旬,台灣疫情再度爆發,導致各行各業遭受衝擊,最佳主筊農場也因疫情,停止農場體驗活動,表情透露著無奈感的夫妻倆說道「雖然體驗利益不大,但我們想把魚筍共生的理念以及種植筊白筍的環境讓大家了解。」

老闆娘接著說:「雖然筊白筍在傳統市場的銷售量沒那麼高,但生鮮超市的銷路比較好。宅配的話,我們一直都有在做,但是因為缺水,產量也不多,疫情下,現在多了蝦皮和粉絲專頁來增加銷售,也希望透過抽獎活動來增加銷量。」

夫妻倆的筊白筍農場,即使在嚴峻的疫情下,持續傳承筊白筍的精神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青年返鄉與創業(二)│跟隨心中的聲音返鄉實現:柒玖冰室

 2021年10月28日

  · 

【青年返鄉與創業(二)│跟隨心中的聲音返鄉實現:柒玖冰室】

文 / 翁忻茹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

圖 / 方紀彬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採訪當日,約定好晚上七點半進行採訪。抵達時,老闆正在收店,進行清潔工作。見面時,並未有熱情的寒暄。因和老闆是舊識,於是在簡單地打聲招呼後,便隨興地找了張桌子,拉張椅子坐下,開始訪談。

│柒玖冰室│

2019年的夏天,在埔里鎮南盛街79號-柒玖冰室,默默地開幕了。沒錯,店名正是門牌號碼,簡單俐落。不大的圓形招牌上,印著柒玖冰室的logo,一碗甘蔗冰上,插著一支湯匙,黃色和青綠色的搭配,年輕活潑。店裡的正後方擺放著整櫃滿滿的公仔,日本動漫海賊王角色之一:蛇姬。「有些顧客們被這個吸引,然後進店裡消費,算是另類的行銷手法吧!」

佇立在埔里鎮第三市場裡頭,這樣新穎的裝潢,和同樣位在市場裡的其他店面相比,迥然不同。我們好奇地問:「怎麼會選擇開在市場裡頭?除了假日觀光客較多。平日的顧客群以中老年人居多。」對此,老闆自己有著獨特的見解:「考慮到租金問題,因為這間房子是自己的,可以減輕支出。我不擔心這件事情,假設這間店面放到熱門地段,它就是一間正常的店面;但是放到傳統市場,它就是非常新穎的店。而且我們店的客人年齡層不單單只是年輕人。」

│想做什麼就行動吧│

卓桂全,柒玖冰室的小老闆。就讀二專餐飲科時,到台北的飯店和餐廳實習,畢業後,先入伍。退伍後在台中火鍋店工作一段時間,認識了老闆娘。兩個人去澳洲待了一年,回埔里後在餐廳工作了一年。「當時的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然而讓老闆想開店的那股衝動很簡單。「結婚後,就應該要有自己的店面!我們兩個有了共識,就著手計畫。」然而,在這背後,其實有許多促使著他想自己開店的原因。老闆以前在餐廳工作時,手腕有受過傷,讓他思考著:「如果我長期做這個行業,即使賺到錢,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說到這,他笑著自我解嘲地說:「其實我的想法,我的行為,一直都跟別人很不一樣。說白一點,就是比較不聽主管的話啦! 我對一些事情和做法都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因此我應該把我的想法,自行吸收就好。所以想要做自己風格的店,才不會被侷限,比較自由。」

  「考慮到台中的租金太高,不適合剛起步創業,因為要負擔的東西很多。在埔里,對我來說,資源較豐富(尤其是人脈),所以承擔的壓力比較小一點。」對於30歲在外地的他來說,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的情況下,回老家開店,似乎是上上之選了。

│挑戰與展望│

開店創業,籌備、店面裝潢、開創品牌、研發產品等,這些事情都是老闆人生的第一次,讓他備感壓力。開店至今也兩年多了,老闆苦笑著說:「過程蠻坎坷的,開店第一年,遇到雨季,一整個月都在下雨,生意不如預期;隔一年,就是大家熟悉的covid-19,一整年下來多少還是有受影響。最近剛滿兩年(2021年5月),又碰到了中部乾旱,雖然還沒限水,但如果開始限水,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我現在想辦法試試看能不能找我的第二事業,去彌補這間店的虧損。」

柒玖冰室,對老闆來說,已是孩子一般的存在,也想慢慢地將這品牌做起來,他說:「做生意很辛苦,但可以照著自己的意識去走,比較自由。到了某種程度後,你的心會一直掛念在這個地方,你也走不了,不過那也是我生活的動力。」

│獨樹一幟的天然好味道│

「埔里的冰店比較沒有變化,基本上是大眾路線(剉冰淋上香精或配料),我就想:「能不能做一個用埔里在地食材製成的甜品?」「甘蔗冰不像傳統剉冰,我們的甘蔗冰不會再額外添加人工香料、糖精,相對起來比較健康。」

一開始老闆用紅甘蔗汁製成甘蔗冰,但經過幾次調配後決定採用紅、白兩種甘蔗製成現在賣的產品。許多顧客嚐過後,有不同的味覺感受。龍眼乾的味道、甜而不膩、帶有些許茶香等。店裡選用的是烤過的紅甘蔗,熬成甘蔗的原汁,再製成冰。這樣風味會比較豐富且有層次感。用一般的甘蔗汁所製成的冰,會有很重的青草味,雖然很天然,但是沒有到老闆心目中想要的那個味道。

柒玖冰室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青年返鄉與創業│分享兒時的味兒:空中的魚

 2021年10月25日

  · 

【青年返鄉與創業│分享兒時的味兒:空中的魚】

文 / 翁忻茹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

圖 / 方紀彬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

「不好意思,等我一下,蛋糕快烤好了!」疫情的緣故,只能進行線上採訪。下午三點半,外頭下著滂沱大雨。「抱歉,耽誤到採訪的時間!剛剛花了點時間等待蛋糕出爐。」老闆身穿純黑色上衣,臉上掛著一抹謙和的微笑,坐在鏡頭前,開始了今日的訪談。

│空中的魚│

空中的魚,「『魚』代表著魚池鄉,期待透過爸爸手傳的乳酪和在地的紅茶香,悠游在空中讓更多人看見。」今年已邁入創業十周年,是特別的一年。在這之前,並沒有實體店面,而是透過網路行銷的方式經營。今年初,空中的魚實體店面正式營運,坐落於陪伴老闆長大的「一六堂餅行」的隔壁。「餅店是父母的,但他們退休了。雖然是從網路起家,但我一直期望有間實體店面。而沒選擇在舊店(一六堂餅行)開張,是因為爸媽住在餅店樓上,如果我們在樓下工作,多少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另外,因為小時候的回憶都在餅行上,我不想改裝店面跟裝潢,使那些兒時記憶被抹煞。」

褐色的底配上「空中的魚」四個字,簡單俐落的Logo。褐色,在視覺感受中給人信賴、安全和質樸的印象,正是老闆想傳達的意涵。起初設計Logo時,「空中的魚」這四個字,是由老闆一筆一畫,用毛筆寫成。「我寫了很多次,直到自己滿意去背之後,才成為Logo。想要有沉穩的感覺,因此不想使用對比的配色,主要是希望消費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產品而非商標。」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1983年生,今年38歲的老闆-謝宜軒,從小在餅行受烘培的薰陶,高職選擇了餐飲科就讀。畢業成果展時,加入了蛋糕組,在老師一次的鼓舞下,有了些成就感,漸漸地,對烘培產生興趣。自此,他開始認真看待並且學習烘焙這件事情。高職畢業後十年間,在台中不同的烘焙坊、麵包店工作,吸取不一樣的經驗和技術。最後四年,他任職於長榮桂冠酒店-點心房,「當時,我是上晚班,早上會去打工。那是做網路喜餅販售,沒有實體店。因緣際會下,看到了網路經營的市場,我認為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方式經營。」

在老闆返鄉創業前,雖然紅茶是人們來魚池遊玩時,會購買的伴手禮,但大部分是以茶葉和茶包的方式出售;然而,和紅茶相關的產品,卻寥寥無幾。「我就想說,如何讓紅茶和其他東西完美結合?剛好自己會做甜點,於是想說發揮所長,試試看!」「想讓大家知道紅茶好的面相,讓更多人去接受它,因為當時還沒有人做過(紅茶乳酪蛋糕)。我想要去做,才決定離職,返鄉創業。」

│阿薩姆紅茶乳酪蛋糕│

乳酪蛋糕,乘載著老闆童年的回憶與老爸的連結。期盼盡他最大的努力,延續分享爸爸三十幾年來的美味。在異鄉工作的那十年間,他體會到:「再好的產品,是需要有人去分享的。」

 「我覺得紅茶和冰冰涼涼的東西很搭!於是選擇做紅茶乳酪蛋糕。當時在飯店工作,也有其他的茶類商品;在業界有些產品會使用食用香精提味,或是選用味道鮮明的茶種製作,例如:伯爵茶、烏龍茶。而我的家鄉產紅茶,所以選用阿薩姆紅茶製作乳酪蛋糕。」調製配方的過程中,除了保有阿爸的原味以外,在健康、少負擔的原則下,製作出不添加麵粉、香精以及少糖的紅茶乳酪蛋糕。然而不添加香精,卻要同時呈現茶味的情況下,提高了製作的難度、成本也相對增加。即使如此,老闆卻始終秉持著使用自己熬製的紅茶醬調味。當問及為何自家的乳酪蛋糕較鬆散、易解體時,老闆說道:「我個人不喜歡,吃起來有粉感的乳酪蛋糕,且澱粉對身體也有負擔,裡頭的麩質蛋白不易被人體吸收。澱粉是做麵包的重要元素,但我覺得在製作乳酪蛋糕上,它為非必要元素。雖然不添加澱粉,可能容易使糕體鬆散,但化口性較優,且對身體的負擔性小。」

│疫情衝擊與對策│

 2021年五月中旬,臺灣的疫情爆發,各行各業都遭受衝擊,空中的魚也不例外。特別的是,在政府尚未宣布進入三級警戒時,老闆已先行一步自主停業。「防疫期間為了保護家人、保護客人,也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傳播鏈,我們寧可多一點防範,沒有甚麼比健康更重要的!」老闆也透露,大量團體訂單也因此取消,對收益影響甚大,但老闆說:「還好還可以做宅配服務。」近期,也開通了超商店到店的宅配服務,算是疫情之下的生存良策。

空中的魚乳酪蛋糕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一個人的店面(二)│中年回鄉創業的故事:飛魚想家

 2021年10月18日

  · 

【一個人的店面(二)│中年回鄉創業的故事:飛魚想家】

文 / 袁薇欣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范姜煒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

圖 / 袁薇欣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

「哈囉,今天想吃什麼?」是每一位客人抵達時,總會聽到的第一句話。這位溫情問候的主人就是飛魚想家老闆娘──孫觀庭。

│人與冷麵、人與人的交織│

從 2018 創立這間店開始,老闆娘走過的每一步,都是付出真情。從設計店舖的裝潢、冷麵菜單、親手調製醬料、堅持小黃瓜用刀切而不是用刨刀等,在料理上的堅持,使得料理因為自己的用心而變得美味。「飛魚想家」的店舖小小一間,坐落於南興街一條小巷中,目前尚未註冊於 google 地圖。店舖餐點皆為外帶自取,而菜單主要以冷麵為主,有台式麻醬、泰式酸辣、日式和風與黃金泡菜等等。口感清爽不油膩,適合在炎熱的天氣中食用!除此之外,也有椰香綠咖哩與香草滷雞腿等飯食可供喜歡熟食的客人。老闆娘每日總是早起工作,所有採買、備料、販售幾乎都是自己獨立完成。

當初在設定店面的經營模式時,孫觀庭正是以一個人經營的角度出發,選擇能夠先備好材料,

方便現場包裝的食品「冷麵」作為發想。一切的製作與學習都是靠著孫觀庭自己上網所學,再自己進行調整風味與配料,打造出自我與冷麵的情感。販賣冷麵雖是方便一人獨立作業,但是備料卻一點都不馬虎。老闆娘曾說:「小黃瓜要是用刨刀削就會磨去了脆度」所以他堅持手切,即使費時費力,也想要給客人品嚐最佳風味。而且每過一段時間,求新求變的老闆娘也會設計一些新菜單的加入,像是今年夏天初販售的塔香皮蛋雞絲冷麵,就得到了不錯的迴響。

當老闆娘跟我們談及與客人的故事時,也許是只做外帶的原因,他印象中沒有態度不好的客人,甚至說好多客人比她還有禮貌。她很喜歡與客人聊天,偶爾分享生活近況。人與人的聯繫,有時候只要溫暖的笑容與輕鬆的話語,就能給予孫觀庭繼續經營下去的動力。

│重返家鄉的歷程│

孫觀庭在幼稚園前都居住在埔里,幼稚園跟著家人從埔里搬到台北居住。在她完成學業,到花店工作一段時間後,跟著身為畫家的父親到台灣各地,以及外島地區記錄當地的自然風景與人文藝術。作為行腳紀錄的她,為父親出版的畫冊增添了豐富的文字紀錄。

有次,在她的父親計畫出版「台灣離島」時,孫觀庭與父親一同走訪了台灣的六大離島。隨著

父親到蘭嶼進行為期一個星期的工作,描繪當地的自然與人文風景時,在島上遇到她的先生──古拜,這次的相遇,讓孫觀庭決心留在島上陪著丈夫一同生活與經營先生的民宿。

在蘭嶼生活了幾年後,2012 年成為了夫妻倆人生的一個轉折點。路徑曲折詭譎的「天秤颱風」大肆摧殘,整座島嶼的重要場所:農會、加油站、機場跑道皆遭侵襲,而夫妻倆位於海邊的民宿,

外觀連同結構實在難以重建。想起邁入老年的父親退休後,與母親回到埔里居住,已步入中年的孫觀庭覺得父母年紀都大了,為了能夠就近照顧與陪伴父母,在與丈夫討論後,決定不再繼續經營蘭嶼的民宿,從丈夫的故鄉回到她自己的故鄉,一同開啟新的生活。

│就業的逆境造就飛魚的誕生│

回到故鄉的孫觀庭曾經在家鄉找過許多的工作,但面試時因為年紀的關係,時常碰壁,在受訪時她曾說到:「像我們這種中高年齡的人,其實找工作是不易的,我也應徵過,甚至謊報年齡個四、五歲,怕人家知道我年紀太大了!」。在外尋找工作的不得意,使得孫觀庭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她將自己的住所作為藍圖,描繪出自己想要的店面模樣,透過擁有木工技藝的丈夫一步步搭建起現在的店面。

然而,「飛魚想家」的店名由來,也有著一段故鄉的姻緣。身為蘭嶼達悟族的丈夫,為了妻子,從四面環海的故鄉,來到她不靠海的故鄉。這段遷徙的經歷給了孫觀庭靈感,以「飛魚」象

徵著丈夫的族人標誌與蘭嶼的記憶,再融入對故鄉的思念,「飛魚想家」就這麼誕生了。

│雕刻著思念與愛的裝飾│

店面的部份木雕藝術與裝潢設計,是由古拜照著孫觀庭的想像進行雕刻與裝飾,如鳥籠中的鎢絲燈、寫著冷麵兩字的招牌、屋前的花草盆栽等。此外,也少不了「飛魚想家」的意涵裝飾,像是門牌旁柱上的蘭嶼角鴞與拼板舟、牆面上掛著在月光下的蘭嶼海面,飛魚躍動的一幅畫,以及最有特色的「飛魚想家」的木雕招牌。招牌上有幾隻飛魚飛躍出的圖像,代表著飛「魚」想家之意。還有經典的蘭嶼達悟族圖騰「船之眼」,其有避邪、保佑平安和指引方向的神聖意義。這些雕刻與擺設不僅是代表著孫觀庭的想法,其中也富含著丈夫的思鄉與他為她所付出的展示品。

另外,透過店面右邊的窗戶能看到一個尚未整理好的展示間,收藏著古拜滿滿的木工作品以及孫觀庭自己購買的一些裝飾品。木工作品都是由孫觀庭繪製,古拜手工雕刻出品。此空間總是引來許多顧客好奇地往裡頭看,孫觀庭提到,曾經有幾個小女生覺得裡頭非常漂亮,詢問她可不可以讓她們進去參觀,參觀的過程充滿著好奇與興奮,在裡面拍了好幾張的照片,臨走前,更告訴孫觀庭非常喜歡這樣的擺設與內容。有些顧客,看到自己喜歡的物品,甚至詢問孫觀庭是否有販賣的意願。雖然只是一間尚未整理的儲藏間,但在孫觀庭的擺飾下,對於來訪的客人,有著無形的吸引力,增添了店裡的獨特性。

孫觀庭對此表示,現今由於資金與時間的關係,未能妥善的處理,但在未來她想要將這裡的空間,作為擺設展示品的展覽間,讓顧客在購買餐點之餘,可以參觀木雕和收藏品,若顧客喜歡也能購買帶回家。將此打造成一間可供觀賞、購買與拍照的溫馨販售間。

│濃墨重彩下的極簡生活│

當我們進一步問到當初為何想擺設這些物品出來時,孫觀庭對於這些累積過多的物品,想要把它們分別賣出去給喜歡或需要它的人。她說道:「我聽說一個人離開後,最少會留下 3000 件遺物,但我不想造成子女的負擔,不再那麼珍重的收藏就會陸陸續續把它們清出。」這句話與在先前訪談對話中,讓我們感覺到不一樣的孫觀庭。她一直渴望打造一種濃墨重彩的質感生活,透過許多的裝飾與設計,營造出她希望的店面型態,這樣看似光鮮亮麗的夢想藍圖,背後卻逐漸浮現出她朝向極簡環保生活的一面。

其實,濃墨重彩與極簡是不衝突的,就像孫觀庭父親的畫作簡約渾厚。孫觀庭也跟我們分享自己曾經將過往的一些照片都翻出來,認認真真的看過一回就撕毀丟棄了,不希望留下太多的東西。她認為有些回憶知道了就讓它過去,不必留下太多,以免造成負擔。

這樣的極簡原則,也運用到了店舖經營上,店面僅提供外帶的服務,因此不得不使用一次性容器,但在餐具和提袋上,孫觀庭寧願增加一些成本,選擇使用較好的稻殼環保筷、不織布提袋,為環保盡一份力,減少危害環境的產物。

│逆境下多角化的經營展望│

在大量的外送平台、埔里當地旅遊美食的競爭與疫情的影響,身處在巷弄的「飛魚想家」也

面臨著營業成本上的負擔。

孫觀庭在說到自己店面的經營困境,大多來的顧客是附近的人或熟客,其他地方的人很少知道這家店面,在競爭上難以比得上其他店家,但知名度不高不是她最擔心的,而是在她拿捏不住食材的掌握。有時候店裡生意好的時候,準備一天的食材可能在一個時段就賣完,但有時候可能賣不到總量的一半。在食材滯銷的狀況下,孫觀庭為了保持食材的新鮮,但又在不浪費食材的原則下,她自己會把剩餘的食材當作每天的餐點,她在受訪中曾說到:「有次,剩下的食材是青椒,自己吃上好幾天,吃到都覺得有些不適,但怕浪費都還是吃完了。」

在經營店面的困境上,還有餐點季節性的滯銷問題。起初店內都只有賣冷麵,但在秋冬時節,冷麵的銷售並不是很理想,加上有顧客曾建議她可以增加熱食。孫觀庭為此考量,在之後的菜單上,加入了飯的品項,提供給想要吃飯的顧客有新的選擇,但她也說到:「只有一個人經營一家店,真的沒辦法做太多的事情。」,就現在的工作量對她而言,已經難以再負荷其他事情。

在整個訪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孫觀庭其實有著很多的想法,如拓寬店面空間、整理展示空間、調整店內裝飾等,但在現實中人力與資金的情況下,實在難以有更多的改變。但是,就現今她所想的目標是能夠與外送平台合作以及在GOOGLE 地圖上增設店面的地標,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店面,並前來品嚐餐點。

雖然孫觀庭經營一間店的開始是迫於現實的無奈,但在經營店面的過程中,她不斷專注工作、真誠的與顧客交流,以及顯現自己獨特的擺設與想法等,都是她在面對現實之外,秉持著自己的原則,一步步成就現在的店面。即便現在面臨到經營上的困境,每天的工作時間長且薪資不高,但她認為這些都沒關係。能夠經營自己的店面,依照自己的原則做出餐點,並與客人互動等這些,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能夠做喜歡的事情,那就很好了!

飛魚想家

一個人的店面(一)│繁雜日常的停靠站:小日子

 2021年10月18日

  · 

【一個人的店面(一)│繁雜日常的停靠站:小日子】

文 / 袁薇欣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范姜煒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

圖 / 袁薇欣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

「希望來店裡用餐的人,都能輕鬆且自在的過好自己的小日子。」這樣的經營理念來自於小日子的老闆潘芓伃。

│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小日子早午餐店,坐落於育英街與河南路的交叉路口旁,店門外懸掛著小日子(EASY DAY)早午餐的白色圓形招牌。門口右邊的角落,有一家販賣素食早餐的小推車,店門口擺放著一隻坐在木椅上的大熊玩偶,旁邊的黑板上則寫著,小日子早午餐店與菜單。

    走近一看,店面的門外表是用木門與玻璃窗結合成的拉門,玻璃窗上佈滿埔里鎮當地的藝文活動海報以及公共議題的宣傳海報。拉開木門,首先是一陣濃郁的咖啡香撲鼻而來,接下來會聽到潘芓伃所領養名叫「歐嚕嚕」的黑貓,許多客人為了看它而前來。最後,傳來的是播送在店內的抒情輕音樂,然而,眼前所見則是充滿著木質建築與擺設的空間,木皮地板、木造桌椅與櫃台等,再搭配著幽微的黃燈,展現出一種似身在小木屋中的溫馨感。

    走向櫃台前,位在右方有著屬於「歐嚕嚕」的空間,掛著潘芓伃同學送的貓咪掛佈、沙發、貓窩以及靠著牆面的長型桌子,「歐嚕嚕」總是喜歡跳到桌上,看著外面的風景,時不時對著窗戶叫喊。到了櫃台後,櫃檯上放著自製的菜單,在裡面忙著處理餐點的女士,就是這家早午餐店的老闆潘芓伃,她見到客人的第一句話總是:「你好!今天想吃什麼?」

    潘芓伃,是位離鄉打拚多年的遊子,七年前因媽媽對她說過的一句話,讓她有了回鄉的動機,並在回鄉後不久創立起這家店。關於創立這家店的想法,她說到:「將這家店命名為小日子其實很簡單,就是我要過自己的小日子,也希望大家來這裡用餐是個舒服自在的空間,你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可能一整個星期很累,你可以來這裡過著一個小小屬於自己的一段悠閒的時間。」

│離鄉與回鄉│

    潘芓伃自小生長在埔里,她就讀高中時,為了求學開始離開家鄉,到台中讀書。大學時期,她在桃園就讀建築方面的科系,依照當時埔里對外的交通管道,往返家鄉不方便,因而從大學時期,很少會回到家鄉。大學畢業後,曾經在建築事務所,擔任設計師的助理,協助處理相關事務,但潘芓伃不習慣每天待在一個空間裡盯著冰冷的電腦,待了一段時間,便辭去了事務所的工作。之後的第一份工作選擇在咖啡店,因為咖啡是她從小最有興趣且最想學的工作,然而當她在接觸這份後,她才了解到這是適合自己做的工作,潘芓伃說到:「我喜歡每天看到不同的人,那是很有趣的,比起每天面對一台電腦,這樣好很多。」,從此經驗以後,她開始踏上餐飲服務業的路途。

    除了在咖啡店工作外,潘芓伃也在西式的餐廳以及早午餐店服務過,在餐飲業打滾十幾年的時間,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但數年勞煩的工作,也讓她產生工作的倦怠感,時常向家人訴說工作的辛勞與厭倦。當她媽媽看見潘芓伃在外工作數年的辛勞,便向她說到:「如果你真的很累就回來休息一陣子。」當潘芓伃聽到這句話時,想起自己的家鄉與漸老的父母,她曾對此提到:「我會覺得,我一直都在外面,然後有一天突然發現,他們好像年紀有一點了」。於此,讓她開始走向回鄉的道路。

│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

    回到家鄉的潘芓伃休息一陣子後,對於未來要從事甚麼工作仍未有頭緒,然而,媽媽的一句話:「要不要自己開一家店?」,引起她未來工作的目標。潘芓伃在說到媽媽的那句話時,不經意笑了出來,並說到:「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夢想,而我的夢想就是開一家自己的店。」因此,她的父母將本來經營的素食餐廳空間給了她,讓她去規劃想要經營的店面。

    起初,潘芓伃想要開一間單純的咖啡店,因為那是他所熱愛的工作,但是她考慮服務品項太過單一,在銷售上店面的經營可能無法維持太久。於是,她將十幾年來的所學,如西式料理、咖啡與早午餐結合在一起,在一間早午餐店都能提供得到。潘芓伃以多角化的商品服務,不僅能夠增加客源,也能夠讓她做自己喜歡的咖啡與料理。

    在開始經營店面前,潘芓伃大多以先前在餐飲業服務的經驗,進行店面的規畫與執行。商品方面,依自己所學調整菜單的品項與比例,打造符合自己口味與喜好的方式呈現給顧客,潘芓伃對於菜單的設計曾自嘲說:「這些菜單都蠻私心的,因為都是我自己喜歡吃的」。她對於咖啡的渴望也表現在開店前的準備上,舊有的咖啡經驗她認為無法帶給她足夠的把握,於是她特地參加咖啡相關的課程,增加自己對於咖啡烹調製作的能力。

    在餐廳室內的設計,藉由潘芓伃在大學時期,所學建築相關的設計概念,將原本餐廳的空間樣式,打造成自己喜歡的環境。如原本開放式的雙式拉門改成單向的拉門、原先冰冷的磁磚鋪上溫暖色澤的木質皮、原先透明的窗戶加上木柱增加餐廳整體的溫馨感、原本餐廳內的木桌與木椅間隔的空間拉大等。她在受訪時曾笑著自嘲說:「我是個不務正業的人」。但是,透過她大學時所學的知識,卻打造出一種專屬於自己的空間。

    整體而言,潘芓伃在店面的設計與服務上,想要打造一個寬敞與舒適的地方,提供給客人有段能悠閒自在吃著早午餐或做自己事情的時間,潘芓伃說到:「在外面用餐曾經感受到的不舒服,盡量不要出現在我的店裡面。像是狹窄的桌子或不斷收拾餐盤,甚至收到僅剩一個杯子,那樣用餐的感覺,壓力真的蠻大的」。如此理念透過潘芓伃對於現有空間,一步步的改造,建築起自己夢想中,適合自己工作與休息的空間,並且客人也能好好享用餐點的空間。

│意外增添生活的樂味│

    潘芓伃在經營店面後,雖然得承擔一個人經營的壓力,如採買食材、料理食材、清潔店面、處理碗盤與控管營收等,但在工作之餘,她與他人互動的結果,反而增添了她生活中的樂趣。

    像是店內獨特的「午餐限定」的概念以及「孩子玩具」的擺設,其實都是來自於客人的想法。「午餐限定」是客人看見潘芓伃在店裡享用自己製作的午餐,其味道與香氣不遜於菜單上的餐點,於是建議潘芓伃可以多準備一些食材,將多餘的份量販賣給平時午休時,想找個地方享用午餐的人。潘芓伃在聽到客人的建議後,開始試著販賣一些,結果吸引越來越多客人,向她預定午餐。之後,她平日都會在店內的臉書上,發佈今日限定的可口午餐,提供給客人參考。而「孩子玩具」則是潘芓伃曾把外甥放在店內的玩具,讓帶著小孩的顧客,可以放著小孩在店內玩玩具,而不會吵著要離開,打擾顧客的用餐。以此之後,許多此類的客人喜歡店內有這樣的設施,隨著,外甥長大,潘芓伃也將外甥家中多餘的玩具放置在店裡,提供給需要的客人。日子久後,店內逐漸形成類似親子餐廳的感覺,雖然這跟潘芓伃預先設想的用餐環境不同,因為她是個怕吵的人,但她認為自己店內的空間足夠,讓想要玩的孩子能夠在店內玩,順便認識其他的小孩,比起現代許多孩子在使用電子產品作為娛樂,這樣也許好的多。這些意料外回應客人的行為,卻成為了小日子展現其獨特之處。

    此外,店內的「古董腳踏車」與「老奶奶的照片」,這些看似會擺放在文藝中心的藝術品,其實是來自於親人及學生,所留在店裡的擺設。「古董腳踏車」是潘芓伃喜好收集古董腳踏車的妹婿,將家中放不下的腳踏車贈送給她作為店面擺設的物品;而「老奶奶的照片」則是數年前暨南大學的學生在舉辦攝影營時,遺忘了擺放在店內的作品。沒想到這些看似遺忘或多於的物品,一點一滴的充實店內的風景,在物品之外,還有一個店內的靈魂人物,也意外成為店裡的一部分。

   「歐嚕嚕」的到訪,潘芓伃說到:「自己曾經不打算再養貓,養貓是一種牽絆,因為沒辦法離開她太久,但是看到同學沒辦法養,而把它送回中途之家,我看她好可憐,所以就把她接回來了」,「歐嚕嚕」原先只是潘芓伃不想讓他離開自己的身邊,把它放在店裡,卻成為許多人來店裡必看的靈魂人物。

    在經營店面的過程中,潘芓伃雖然遇到許多的意外之事,但這些為小日子展現出獨特性。看似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下,卻有著驚喜不斷出現,如同潘芓伃進入餐飲業的初衷,喜歡與他人互動的過程,這不斷增加了生活的新鮮感。

│一切都有你們的支持│

    在家人的支持、朋友的鼓勵與客人的回饋下,每一句言語和每一個舉動都成為了潘芓伃經營小日子的養分。

    從小到大,父母親對她的教育總是抱持開放式的心態,只要潘芓伃下定了決心,一定會給予百分百的支持。這家店面曾留有父母親開設早餐店到素食自助餐的痕跡,而確立要開設小日子後,父母親即放手讓潘芓伃獨立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夢想店面。多年後,退休一陣子的父母親閒不下手,仍想念販賣素食早餐的時光。於是乎小日子的每一個早晨就多了一輛餐車在店門口,讓經過的民眾多了一項新選擇。

    打烊後的小日子偶爾會成為潘芓伃與友人小酌敘舊的地方,專屬的空間更可以放輕鬆聊天。不論是剛開始經營店面時,過於在乎客人的Google評星;還是無意的天生臭臉導致負評;甚至是遇到各種理由怪異的奧客,都能在與朋友相聚的時光自由抒發並重新打氣。在訪問時,提及小日子牆上佈滿的明信片,潘芓伃開心的分享著她旅行喜歡寄明信片的習慣,而她的朋友們偶爾也會以此方式和她分享旅遊心得。回憶的積累不再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更象徵著鼓勵自己為美好生活努力下去的動力。

│讓我們疫起走下去│

    訪談的最後,潘芓伃說到從開業至今以及目前疫情下,經營上所面臨的困境。當初開店時,埔里的早午餐店數量並不多,但近幾年埔里作為南投的光觀據點之一,許多新興的早午餐開始出現,導致店裡的生意不如以前來得好。此外,最近的疫情使旅遊業受創,也相繼影響著小日子的客源,但對於潘芓伃來說這樣並不會讓生活過不下去,她主要還是想陪伴父母親,能夠在屬於自己的空間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以及閒暇之餘可以待在店裡看書、聊天與喝咖啡,過著自己舒適且自在的小日子,就相當滿足了。

    訪談後,我們曾再度光顧潘芓伃的早午餐店,她提到因今年五月國內疫情突然的驟升,三級警戒禁止店家提供內用的服務後,對此她開始提供外帶用餐的服務,並推廣疫情相關資訊於粉絲專頁上。希望大家都能做好防疫措施,平安健康的待在家裡,享用外帶的餐點,待疫情緩和後,再回到小日子裡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小日子。

Easy Life / 小日子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六)│人物專訪:埔里鎮圖書館館長蘇麗雯

 2021年5月5日

  ·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六)│人物專訪:埔里鎮圖書館館長蘇麗雯】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同心協力,藝文力量重建埔里│  

921地震前,埔里藝文發展生氣勃勃,在地震之後,藝術家們擔心藝文發展停頓、也害怕當時的居民會有震後心靈創傷,因此他們團結起來用藝術的力量做心靈重建,後來也出現Butterfly交響樂團,它的成立是想用音樂去安撫每一位孩子的心靈。藝術家們也在埔里倒塌的房子和牆壁上彩繪,希望用藝術帶給居民們不一樣的視角,讓他們不再為災難感到恐懼。  

蘇館長也提到在地震後,將近10年的時間都是由圖書館來承辦相關的藝文活動,也邀請藝術家、老師來共同協助。以前在埔里有舉辦過三天的鄉土活動,但地震之後有很多資源都無法使用,像是繪畫的場地、道具等,老師便直接用木板刷白漆,直接在舞台上彩繪;像是辦燈會,也直接利用白布在上面作畫。大家為了共同目標努力奮鬥著,希望埔里小鎮再現藝文風采。

│藝文在地特色,推動生活美學│

地震後,很多藝術家想讓埔里音樂多元化,他們很團結、向心力非常強,對於藝文的推動也很用心。一到週末就會在假日廣場,號召全部人一起來舉辦畫作展覽,並舉辦一些活動讓居民參與,因為藝術家們認為教育下一代是非常重要的,也願意付出時間去推廣美學。而圖書館是推動社區生活美學化的最大影響力單位,鎮民的教育和藝術推廣是從圖書館開始,圖書館會和藝術家們互相合作,中間建立了很深厚的連結,圖書館只要到社區舉辦一些活動,就會邀請老師們來協助,老師們也非常願意幫忙,因為大家目標都一致,便是希望能共同推動藝術活動和社區做結合。

│現今藝文發展動態│  

圖書館每年都會舉辦一個主題,讓鎮民能感受不一樣的藝術文化。像去年便是「族群埔里」,以展覽和活動的方式推廣平埔族的歷史。比如讓孩子們聽番婆鬼的故事、繪畫相關的繪本,讓孩子們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和故事。雖然上半年的疫情讓圖書館停止推動活動,但是藝術家們仍然在家裡創作,還可以在網路上不同平台觀看到他們的作品。因應今年舉辦的建醮活動,圖書館也開辦了5場講座,把之前收集到的老照片、典藏物品,透過展覽、演講分享出來,讓民眾更認識和了解這一塊文化。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五)│人物專訪:埔里鎮鎮長廖志城

 2021年5月3日

  ·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五)│人物專訪:埔里鎮鎮長廖志城】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記憶中的埔里藝文舊情│  

民國50年代,埔里的藝文發展水準逐漸提升,當時著名的藝術家楊英風老師、故宮博物館的館長等等都熱愛埔里這一塊藝文風水寶地,把這裡當作他們的第二個故鄉。  

在成長的過程中,埔里藝文活動也是非常的多元化。民國70年代,地方學校的老師和藝術家對於藝術教育非常熱忱。他們假日會帶著道具走入社區,把社區所有人集合起來,直接就地取材教學生畫畫寫生,這樣的藝文風氣也持續發展至今。

│921是危機也是轉機│

 地震帶給很多人無法承受的傷害。埔里藝術家也不斷的鼓勵大家利用藝術,重建災後的心靈。也有組織提供給各個不同團體,參與心理藝術方面的薰陶。民間社團非常積極,以義務方式來幫忙、參與承辦單位和鎮公所主辦的活動,希望能用各種方式重新帶動埔里的藝文發展,像是寫生、壁畫等等,都是那時候藝術家帶動起來的。

│藝術遍地開花│

 廖鎮長提到人一生都在學習,而學習藝術也不該分年齡。在社區大學也有提供終身學習的領域,社區裡也有非常多開辦藝文班級的據點,像是「巷弄巷」、「厚熊笑狗」等。而這些據點都會邀請老師來教學,每次年終都會舉辦成果發表,展示成果。  

因為推動長照的政策,鎮公所也在前線努力配合埔里基督教會,在這一年多來成立了將近20個社區關懷據點,讓市區的長輩能夠每天去上班、鼓勵他們學習,每天都會有健身操、做美勞、唱歌等等不同的活動可以參與。

│現今藝文發展動態│  

地震後,埔里出現許多社團團體活動,在花卉嘉年華會、跨年晚會等活動,登記的表演社團也超過50個以上,這些團體利用休息時間練習,每一次埔里有大型活動展出,都會積極參與爭取展現自己才藝的舞台。  

鎮長也提到每個月都會在仁愛公園舉辦一次「作伙㱃咖啡」的活動。活動除了讓民眾可以品嚐在地製作的咖啡,又能逛具有埔里特色的市集,還可以欣賞埔里社團帶來的表演。鎮長提到這類型活動不僅連結社區民眾還可以促進藝文的發展,甚至還有民眾會反映一個月一次太少,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各區社團、團體也積極參與,可見埔里藝文社團活動力相當強。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四)│人物專訪:薪傳舞蹈團團長 林幸弘

 2021年5月1日

  ·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四)│人物專訪:薪傳舞蹈團團長 林幸弘】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林幸弘團長簡介│ 

林幸弘團長於埔里出生,從小就在埔里長大。大學畢業後離開了家鄉,在魚池鄉芭蕾舞蹈團裡工作,後來在一間國小擔任統整活動和演出安排的舞蹈代課老師。因為921大地震,讓她決定離開魚池鄉,把新時代的舞蹈風格和訓練方式帶回了埔里。現在主要工作為舞蹈教學者、活動企劃。

│921後重返家鄉,困難重重│  

她的課程引進幼兒肢體開發並將其設計到遊戲裡面。在當時是一種新穎的訓練方式,但是對於居民來說是一種不認真的訓練。一路走來面對不同的聲音,讓她非常受打擊。林團長深知:「如果不這麼做,孩子是無法與外界接軌;如果繼續按照一般居民的期待去訓練,孩子是不會進步的。」她選擇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畏懼任何挑戰。

│多年的耕耘,讓更多人看見埔里│  

一次難得機會,舞蹈團可以去祕魯阿雷基帕市國際舞蹈節文化交流,但經費不足的問題,一度讓林團長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跨出國際,助他們圓夢,登上世界的舞台。團長便一肩扛下所有壓力,要完成這件事情;她帶著團裡的孩子和家長出去表演、募款。讓林團長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到了祕魯,當地市政府成立的舞蹈團親自來機場接送,最後一次在城堡裡售票的演出,當地大使也出席觀看,和孩子們聚餐分享。這次的文化交流得到很大的迴響,也登上全南美洲最大的電子報。慢慢地國外邀約不斷,每一次帶孩子們跨國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給予了他們很多成長的養分。

│為埔里藝術表演帶來創新│    

今年十月在埔里舉辦了一場《STARRYNIGHTS》的演出。作品以梵谷為一生,內心的交錯、社會不認同、市俗的衝擊導致他慢慢發生了改變為背景,舞者通過肢體展示來表達梵谷的內心自白。這次演出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鄉鎮展現了藝術性高的現代舞,以及「售票演出」。林團長表示一開始害怕居民覺得花錢看表演是浪費,但最後的售票狀況顯示了鎮民對於藝術的概念敏感度是很高的,居民也願意花錢去欣賞演出,表演結束也得到了很多的迴響。  

林團長希望這一次的經驗,可以成為埔里的助力,讓未來出現更多這樣的演出。繼續不斷地努力提升舞團的品質和能力,吸引更多青年返鄉,也可以繼續壯大埔里的藝術氣息。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四)│一個半路出家的賣冰郎:郭人豪

 2021年4月8日

  ·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四)│一個半路出家的賣冰郎:郭人豪】

文/邵渝恬(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講者郭人豪,一個崇尚自由熱愛拍攝的高雄人,因為一場雨被迫回了家鄉;88風災大雨,楠梓仙溪暴漲,淹沒了整個旗山,不情願地回了老家幫忙,這決定改變了他一生的規劃,最終成為了「小露吃冰淇淋的創辦者」。

│初期回到家鄉,心靈上的拉扯│  

計畫趕不上變化,一場大雨無情摧毀了家傳三代的常美冰店,當時在無電無水的情況下,儲存在冰櫃裡的冰棒只能全部作廢,幾十年下來的心血付之流水;迫於無奈,在父親手把手的教導下,郭人豪從修繕冰店、學習製冰,再到行銷販售,幫助冰店恢復往日的熱絡場景,但他不斷反問著自己:「這樣的生活是他要的嗎?長期和家人經營理念的不同與摩擦,卻又無法一走了之,身心不斷拉扯。」這問題像個無底洞,沒有個正確的解答,讓他不知何去何從。

│開始愛上冰:「小露吃GELATO」│

慢慢的一待就是幾十年,冰店已步入正軌,這期間講者郭人豪結識了許多在地小農和在地組織,熱愛拍攝記錄,認識不同人的他,娶了妻也生了子,從前的不愉快找到宣洩出口、不安煙消雲散,漸漸地在高雄旗山感受到了家的歸屬感。2014年與好朋友一起在旗山老街裡開冰淇淋店——「小露吃GELATO」,當時旗山有許多間在地老字號冰店,一改常態的常美冰店,從販售枝仔冰棒到改賣義式霜淇淋,可真是相當大的挑戰,但郭人豪對於自己家的冰品有著極大的堅持——就是跟台灣在地有機小農合作,堅持使用距離冰店半徑50公里內的小農食材,親跑產地,製作出來的冰淇淋沒有市售的人工香精味,更多的是來自原物料本生的自然香醇,將各地新鮮食材與冰品相結合,迸出不一樣的熱烈火花,創造更多新奇獨特的口味,同時為了把冰淇淋最好的風味傳遞給消費者,郭人豪更是親自遠赴義大利學習,並將寶島台灣推廣至無遠弗屆。

│「小露吃」經營上的改變│ 

有夢最美,但龐大的開銷成本把郭人豪拉回現實,初期創業便遇到了許多難題,像是鄉村物價和市場及遠不及都市、消費人潮又集中在夏天及週末、淡旺季差距極為明顯、再加上為了保持冰品口感和味道的新鮮度,冰淇淋只要三天沒賣完就必須要丟掉,林林總總的耗損開銷,使郭人豪在經營「小露吃」的第五年起,決定改變經營模式,從街邊實體冰店改成冰品工作室,目前主要與餐廳及咖啡廳合作,同時為了擴大市場,也到各大市集擺攤。除此之外,郭人豪也將冰淇淋文化導入飲食教育,與國小、幼兒園合作,使用液態氮教導小朋友製作冰淇淋,利用小朋友生活中常見的當地物產,透過冰淇淋創造出不同風味及變化,教導小孩用最樸實的新視角,重新認識台灣在地的原物料。

│用冰淇淋與國際交流│  

郭人豪透過至不同國家參加冰淇淋大賽,連接台灣與世界軌道,將初期的理念在地方創生,在懵懵懂懂間,一步一腳印打磨學習,串起人與產地,乃至於國際間的交流,在「小露吃GELATO」闖出一片天之際,也將台灣冰品這個網絡慢慢地向外打開。雖說一場雨打亂了講者郭人豪的人生規畫,但現今的他樂在其中,人生處處皆驚喜,不管是好是壞,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三)│金瓜三號:蔡威德

 2021年4月6日

  ·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三)│金瓜三號:蔡威德】

文/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包種茶鄉:坪林│  

坪林四面環山,為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台灣有百分之六十的包種茶,皆來自坪林,也使得坪林獲得「包種茶鄉」的美稱。除了茶之外,坪林位於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流域,全區被劃定為水源特定保護區,保留了豐富的自然生態,20公分以上的苦花魚為全台最多,且具有同海拔最多的蕨類種類。  

坪林位於北宜公路的中繼站,在雪山隧道開通後,少了將近六成的觀光人潮。再加上土地徵收,鄉村年輕人外流,所產生的茶產業接班斷層問題,及位於水源特地保護區所帶來的開發限制,皆為坪林所要面對的挑戰。

│不是看缺少什麼而是要看還有什麼│

講者蔡威德讀設計系畢業,說到當初為什麼來到坪林,並成立金瓜三號。是由於當時在北科大設計系攻讀碩士時,某次因緣際會之下,隨著教授來到坪林做田野調查。當時的他們以一棟老房子作為據點,在田調結束前,老師突然告訴他「這間房子就交給你了,想怎麼發揮都可以。」而這棟房子的門牌,正寫著「金瓜寮三號」,也就是後來「金瓜三號」的名稱由來。  

待在坪林,蔡威德看見了這個地方的美麗與哀愁。他表示不是看地方缺少什麼,而是要看地方還擁有什麼,雖然因為諸多限制,使坪林的遊客變少了,但在此同時,汙染也變少了。要將危機變為轉機,最重要的關鍵是人。只有改變人的思維,使其做出行動,才能一個改變一個,將這股改變的力量,像是馬拉松一樣延續下去。當然,要先有起點,才會有終點,而蔡威德決定,要成為這個改變的起點。

│你喝的茶從哪來?台灣茶的價值│

 蔡威德表示,在路上隨機找一間手搖飲店,消費者大多不知道自己喝的茶來自哪裡。台灣年均茶葉需求量大約為五萬噸,而台灣一年只生產兩萬噸。台灣進口茶葉的比例很高,因為進口的茶葉較為便宜。會不會有一天,在台灣我們都喝不到台灣茶了?於是蔡威德認為,要改善這個情況,應從昇華茶葉的文化價值開始,透過轉譯,讓消費者知道他們所喝的茶葉是從哪裡來的。

│青村洄游│  

蔡威德表示,在田野調查過程中,他發現坪林最缺的是人力。思考著怎麼把年輕人帶進坪林時,他們突然有了想法,結合當時潮流,推出時下最熱門的「打工換宿」。蔡威德的打工換宿,與我們想像的房務、接待客人不同。「金瓜三號」會負責去在地,盤點居民有哪些需要幫忙的地方,工作內容包括幫忙顧小孩,或是與茶農們一起工作等等。  蔡威德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為在地帶來擾動,使在地的長輩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方式,可以與年輕人接觸。這些年輕人的到來,除了幫忙,更是一種陪伴。也因為工作內容全看居民們當天的需要,使得來換宿的青年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坪林,體驗在地生活。

│活化老街,找回自我價值│  

在進行計畫一段時間後,金瓜三號需要更穩定的商業模式。於是從原本的打工換宿發想,進化成「工作假期」,針對30~35歲的都市上班族,將地方產業結合旅行。在導覽的過程中,會帶遊客前往坪林老街。在老街裡,有個阿姨在販賣茶油,很希望能把商品推銷給客人,努力的向遊客們訴說茶油的好處,可是成效卻不如預期,於是「金瓜三號」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問阿姨,坪林的在地歌謠怎麼唱?有哪些故事?等等,遊客被故事吸引的同時,也瞭解了在地、拉近了和阿姨之間的距離。這使得阿姨的生意也好起來了!阿姨也在這過程中獲得了自信。  

蔡威德說:「透過不同的方式轉譯,我們的產品不需要是第一,而是唯一。」

│新茶世代│  

坪林面臨人口老化、茶產業接班斷層危機。但近年來,開始有青年回鄉接手家業。在此同時,蔡威德也發揮自己設計專長,協助青農們翻新與包裝外在形象,共創「新茶世代」,為茶產業帶來不一樣的年輕氣息。

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二)│市場改變我們的人生:叁捌工作室 羅文昕

 2021年4月2日

  ·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二)│市場改變我們的人生:叁捌工作室 羅文昕】

文/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鹽埕區的繁華與沒落│  

叁捌地方工作室地方工作室位於鹽埕區。羅文昕首先向我們介紹鹽埕的歷史。在1930到1980年代的鹽埕,有句俗語叫:「美金淹腳目」。許多美國軍人來到鹽埕消費,當時的鹽埕是高雄最小的行政區,卻被號稱為高雄市人口最多的地方。在當時,七賢路被稱為酒吧街,長約1公里,卻有多達33間酒吧及1000多名吧女(指陪美軍或是有錢人喝酒的職業)。當時鹽埕非常繁華,直至1979中美斷交,美軍撤退加上政府的重心轉移,鹽埕區就此沒落。

│叁捌地方工作室│

叁捌地方工作室創辦人─—邱承漢先生,政治大學企研所畢業,而後在銀行業工作成為經理。卻在某天,毅然決然返回高雄,承接外婆所留下的老房子。邱承漢想要用這棟建築物,讓大家了解鹽埕的故事。  

改建後將其命名為「叁捌地方工作室旅居」,原是想要作為民宿,卻因建築法規無法取得牌照。便在2018年改名為「叁捌地方工作室」。至於為什麼叫做「叁捌地方工作室」,是邱承漢先生分別取外婆與自己出生的年代,30與80,象徵世代傳承,也象徵鹽埕曾經繁華的那段時光。

│叁捌地方工作室做什麼│

叁捌地方工作室所做的,像是在持續策一個老城的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不論是出版、導覽,或是活動,讓大家看到鹽埕,去珍惜一個地方的美好。  

在出版品的部分,叁捌地方工作室每一到兩年會出一系列地方誌。其中有一本叫「鹽埕水上人家」。內容講述,從前在鹽埕,有一條支流叫「大溝頂」。那時所有人都想來鹽埕做生意,於是決定在大溝頂之上加蓋。全長850公尺,蓋了六個商場,鹽埕第一公有市場就在其中。此地方誌描述大溝頂的故事,及現存於大溝頂的店家,看著此處從繁華到落寞的心得。

│進入市場│

羅文昕談到,他在叁捌地方工作室時,有時會有種自我衝突的感覺。那種感覺來自於,認為自己每次進入社區,都是帶有目的性的。不論是導覽也好、田調也罷。他怕那些長輩會覺得「一旦導覽結束了,或是採訪結束了,我們就沒有其他聯絡的可能性。」他想,能不能有一個方法,和居民實際一起生活。於是,他突發奇想:「要不我們就在市場承租一個攤位吧!」  

羅文昕接著向我們分享,他想要介入市場的動機。第一公有市場於1948年建立,它在72年間,見證了整個鹽埕的風光歲月。當羅文昕問在地長輩,以前的大溝頂有多繁華?長輩回答:「妳去過假日時的瑞豐夜市嗎?前胸貼後背的,以前的大溝頂二十四小時都是這個樣子。以前的繁華,妳們現代人是不會懂的。」對於這些長輩們來說,鹽埕曾經是很風光的,他們也為此感到光榮。但隨著鹽埕的落寞,光榮感也就消失了。甚至帶上了一點自卑。所以叁捌地方工作室想要做的,是幫助鹽埕,找回市場的價值。

│青銀共市│

 「這樣市場真的活絡了嗎?」在努力一段時間後,雖然在市場藉由舉辦活動,吸引了很多人潮,但人潮終究會退散,就像煙火一般稍縱即逝。那可不可以有一個新的計畫,不用辦活動,也能自然而然吸引人潮進來?於是叁捌地方工作室開始思考市場的本質,公有市場原是政府為了提供低收入戶,一個能夠以低成本養家活口的地方。叁捌地方工作室的人們心想「那能不能夠提供給年輕人創業呢?」,於是「青村計畫-城市再生2.0青銀共市」,誕生了。  

叁捌地方工作室先藉由舉辦主題企畫「尋味夜間部」,向青年示範如何在市場創業,及證明只要有吸引人的產品,在市場也能有可觀的收入。除此之外叁捌地方工作室舉辦「囧玩市集」,名稱取自狀元諧音,旨在希望市場青年,能行行出狀元。市集融合不同議題,希望能以溫柔的方式,帶動雙方的對話。  

先有這些活動開頭,及透過攤位的改造,讓青年們相信、並願意進來市場創業。其中有些成功的案例,也為青銀共市帶來更多的關注。甚至於吸引到其他青年,自主在市場附近舉辦集會。羅文昕認為,他們漸漸達成了,一開始進行青銀共市的目的。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一)│顛覆你對文創產業的想像:手手企業社 姜文中

 2021年3月31日

  · 

【聽見學堂的聲音專刊(一)│顛覆你對文創產業的想像:手手企業社 姜文中】

文/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林昕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設計的價值是什麼│

姜文中先生,手手企業社創辦人,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畢業。從學生時期到出社會工作,他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設計的價值是什麼?」在學校時,學習的是概念性理論,而在工作時,老闆只要真正能賺錢的想法。他不斷地思索,最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設計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創造價值」、「洞見未來」,這也是促使他創業的一個契機。

│什麼是文創│  

文創的起源在英國,二戰過後,有許多軍需工廠急需轉型,於是英國政府邀請藝術家及設計師,進入工廠,重新設計日常用品。而在台灣,文化產業的先驅者,是被譽為「臺灣工藝之父」的顏水龍先生。在盛產竹子的南投,領導臺灣竹工藝蓬勃發展,帶動南投經濟。從上述兩段故事,姜文中先生告訴我們,真正的「文創」,不只是設計,而是要能真正帶動當地產業的連結。

│文化從陌生到消逝:傳統技藝的危機│

隨著時代進步,歷經工業革命,許多日常用品被工廠大量製造。在台灣,便宜的生活用品隨手可得,而古早我們曾使用的物品,像是竹籃、窗花等等,則漸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傳統物品仍具有它的藝術性,卻因為失去與現代生活的鏈結,面臨消失的危機。姜文中先生意識到這個問題,決定發揮設計的價值,嘗試解決。因此手手企業社誕生了。

│從設計思維到商業思維│

在2009年時,台灣文創十分盛行,但是品牌出現的速度,遠不及倒閉的速度。姜文中先生表示「文化執意創意必亡,文化創造才是長久之道。」手手企業社希望「透過設計的轉譯,把在地性文化帶回現代生活,讓人們使用他」。雖有堅定的理念,但俗話說:「成功是一步一步累積出來的。」手手企業社的第一個系列「吉祥花鼓家具」,以中國結為發想,應用到各類家具中,銷量卻不如預期。姜文中先生將問題歸納為「只有設計思維,沒有考慮到商業實用性」,吉祥花鼓系列雖入圍工藝設計創新獎項,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既笨重且無法收納,在設計時也沒有考慮到產品價格。  

在經歷失敗以後,姜文中先生從失敗中學習,找出商業模式的問題點,並將最後的資金孤注一擲。手手企業社轉變原本經營模式,以市場導向為首要考量,確保有一定市場需求,接著加入成本考量,確保商品利潤。

│與傳統溝通│

在經歷第一個系列後,姜文中先生開始藉由評估形狀、歷史、機能、材質、量產等項目,篩選出適合轉換的傳統工藝。隨後,姜文中先生前去拜訪陳忠露先生──手作雞毛撢子多年的老師傅。開始認真學習雞毛撢子的製作過程,還有雞毛的種類,並思考如何將雞毛撢子的功能轉化。開啟了一次成功的合作。

姜文中先生分享,與傳統產業溝通時,所發現的問題與心得。首先,傳產落寞的問題,不只在於生活習慣的改變,同時也是因為二、三代沒人接手。沒人接手的原因除了傳統產業太過勞累以外,有些老師傅在傳統的觀念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是較為低賤的,於是不希望孩子接手。就算有人願意接手,卻因沒有將思維轉型,而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在心得方面,姜文中先生表示在溝通時,要放下設計師的身分,與師傅對等對話,建立信任感,讓師傅相信做這件事會成功,且是可以讓彼此賺錢的。

│保持初心,堅持下去│

除了製作商品,手手企業社開始手作體驗課程,希望藉由手作讓民眾體驗傳統工藝的價值。開始與新銳設計師合作,拓展國外業務。在國內,則跨界與知名角色奧勒雞合作,希望能藉由奧勒雞的群眾,將品牌推廣給不同客群知道。姜文中先生在最後分享文創經營的四大要點:「與在地產業鏈結、可以量化生產、生活產生共鳴、體驗價值凝聚受眾」,並在結尾說道:「回歸在地是未來產業趨勢,品牌經營是一場哲學的思辨。」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邁向藝文小鎮專刊(三)│人物專訪:Butterfly交響樂團團長廖嘉展

 2021年3月30日

  · 

【邁向藝文小鎮專刊(三)│人物專訪:Butterfly交響樂團團長廖嘉展】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賴又嘉

│廖嘉展老師簡介│

廖嘉展團長31年前來到這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埔里鎮,想要在這裡創作寫作,後來開始投入了社區營造的工作,因為曾經擁有媒體的經驗,更期許能透過社會底層的改變促進社會的美好。現在擔任樂團團長,主要是整合資源,在訓練、演出和生活上協助孩子們,並負責樂團整體運作。

│鄉鎮樂團成立、厚植埔里音樂│

921地震發生之後,埔里基督教醫院的陳建信醫師邀請他的好朋友,在台北開音樂教室的謝東升和劉妙紋夫婦夫婦來到埔里,用音樂安頓地震之後的孩子們,亦給予他們心靈上的陪伴,進而打開了埔里的孩子學習樂器的風氣。  廖團長說:「如果埔里以後有一個這樣的交響樂團,除了提供很多孩子學習樂器的機會,也想讓孩子們有一個家的感覺。」因此在2013年號召埔里老師、校長、在地的企業,共同協助扶持這樣一個樂團,後來也就成立了「Butterfly交響樂團」。

│對埔里藝文發展的重要性│

 30多年前,很多藝術家來這裡居住和創作,埔里就有藝術村的口號和行動。廖團長認為整個藝術小鎮的發展,並非只有藝術家,而是要回到鎮民的生活。藝術應該要跟人的生活密切結合的,如果想要打造埔里生態城鎮的一環,就要學會如何提升文化藝術和埔里居民關係,了解連結的價值。

│樂團未來發展、持續深耕埔里音樂│ 

Butterfly交響樂團是「華人世界唯一在鄉鎮地區開展的樂團」,這是一個常態性發展的團體,在埔里鎮裡是非常重要的資產,很值得去珍惜。雖然鄉鎮的資源比較匱乏,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的補助,但廖團長依然努力尋找更多贊助的機會,也會利用紙教堂的盈餘來補貼樂團。在蛹之聲計畫中,有17所學校合作,每年也都200多人參加,讓有興趣學習音樂的學生能一起合作交流,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廖團長提到,雖然這次疫情對樂團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但仍是要維持下去,還要考慮轉型的模式為何。擴大不同的體系、讓不同社群的參與、與各個系統對話展開不同合作的模式,不僅可以降低營運的成本,亦可以提高品質,走出新營運方式的同時,又為埔里塑造一個獨特的交響樂團。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二)│人物專訪:埔里鎮圖書館活動策畫陳義方

 2021年3月28日

  ·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二)│人物專訪:埔里鎮圖書館活動策畫陳義方】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陳義方老師簡介│

陳義方老師結束兵役後於1989年回到埔里,當時也順利考進了當時的菸酒公賣局的埔里酒廠服務,也加入了地方藝文團體,也跟著王灝老師組成了以鄉鎮美術運動為中心的大埔城藝文工作室。1993年,埔里產業面臨倒閉危機,埔里各界藝文團體也參與了整個產業振興運動。後來埔里酒廠得以被保存下來,陳義方老師才於1998年離開酒廠,來到埔里鎮圖書館服務,為地方的書香文化做基礎發展計畫。早期以協助鎮公所地方的文化活動、地方的計畫補助策畫為主。921地震之後則以重建圖書館為重。

埔里產業與藝術成功結合  

近期主要推動藝文發展的藝術家是王灝老師,也為埔里的產業做創新改革。在1993年左右,埔里傳統產業面臨夕陽化,台灣制度的改變,實施基本工資、勞健保,導致傳統產業的營運成本增加,臨頻關閉的現象。以埔里酒廠為例,老師利用藝術的能量,使得產業與觀光結合,亦協助產業再造振興。又如金都餐廳,用地方特色材料結合藝術去製作,最後變成國宴,深受大家喜歡。

│地方藝文發展的成功因素│

地方美術環境發展是否成功,要看兩大因素。 

一是人力資源的整合、讓藝術家們能對地方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加上在民國80年代,文建會(現文化部)幫助鎮公所設立埔里藝文活動中心,這時埔里藝文發展就有兩個力量結合起來推廣。二是美術展覽的密集推動,讓創作者可以傳達理念、與其他創作者一起分享成果,可以刺激創造慾望。像是向陽文化博物館、牛耳石雕公園等等都能讓居民直接接觸到生活化的藝術。

│藝術家為埔里音樂努力發展│

 但在921地震之後,藝文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台灣頂尖藝術家們合資蓋一個藝術公園,20幾年卻無法解決土地問題。這兩大原因也導致他們離開了埔里。而王灝老師過世之後,民間的力量雖然又減弱,但是仍然有藝術家努力推廣藝文發展,像是曾有一對夫妻,組了一個讀書會、而且也以學習音樂為主,教媽媽們吹樂器,推動她們閱讀和旅行,有時候也會讓她們參與快閃表演,帶她們四處欣賞音樂。經過幾十年的藝文薰陶,也會自主提供資源來欣賞。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一)│埔里鎮藝術發展的輪廓

 2021年3月26日

  · 

【邁向藝文小鎮之路專刊(一)│埔里鎮藝術發展的輪廓】

文/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圖/黃惠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埔里的地理位置是在中部的一個內陸盆地,清道光年間(1823年起)居住的是原住民族。從歷史資料記載中可以發現,這裡交通不方便,文化活動少,只有廟會的一些戲曲表演和民間樂團演奏、王梓聖老先生的「櫻詩社」等。相對於其他鄉鎮、這裡缺乏刺激,因此文化的開發比較緩遲。可見這裡過往並沒有先天的藝術傳統,因此現今擁有「藝術小鎮」之稱的埔里全靠後天經營改造成功。

從日治時代開始,埔里才開始有真正的美術活動開始,例如由鹿港名家師傅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具有特色的裝飾藝術,以及日本人帶來的西畫創作影響了很多台灣的畫家。後來也出現了很多推動埔里藝文發展的靈魂人物。 

其中一位是蕭木桂老師。他也是因為日本老師的藝術教學,而喜愛上了油畫。畢業之後也進行美術教育的工作,不斷的推廣藝術文化。  

另一位是劉平衡先生,他帶來藝術新觀念的技術,打破舊思想,很多人受老師啟蒙之下走向藝術的道路。  

民國75年代,也因著名景觀雕塑大師──楊英風大師在埔里建立工作室,推動埔里藝文的本土性,走向國際性。老師不斷推廣埔里成為藝術村的理念,也慢慢吸引了很多藝術家對埔里良好創作環境的嚮往,加上埔里的天然因素、對這裡情有獨鍾,也都遷居埔里,繼續宣揚、長期不斷展覽亦間接啟導並吸引新的美術創作者進來。像是梁坤明老師、吳智愚老師、陳明訓老師、黃義永老師等等,蕭木桂老師培植的學生長大後,也逐漸回來故鄉繼續推廣藝術文化,為埔里藝文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早期,藝術家互相觀賞和交換作品、只源於內心的的喜樂與興致來創作,而且都會安排很多密集式的展覽,當中所有的聯絡、場地租借流程等等都是親力親為,沒有經費,都是自己掏錢包來完成,目的只為了鼓勵民眾去欣賞,慢慢養成一種習慣。  

像是曾在民國60年代,就出現一次高峰,多達17人的聯合展覽,其中在純樸封閉的社會出現謝棟樑先生作品——裸體女人的雕塑,亦在當時引起很大的騷動。  

在民國75至78年,埔里美術活動展覽達到高峰期,甚至在77年和78年皆有7至8檔展覽,均為埔里居民自主提供活動資源。  

而埔里也是因為有這一群人堅持不懈的去推動、不求回報,只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藝術文化資源自主、又具有本土化代表性的地方。  

921大地震之後,埔里藝文雖然受到很大影響,但是也有很多藝術家、團體和鎮公所不斷地持續推動藝文,推動城市美學,讓埔里藝文再現風光。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書香滿城專刊(三)│中興新村的文藝擴音器:獨立雜誌《LOCALWORD》

 2021年3月24日

  · 

【書香滿城專刊(三)│中興新村的文藝擴音器:獨立雜誌《LOCALWORD》】

文/葉智毅(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圖/葉智毅(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疫情下的轉折與溫暖│

「攻的意思是精進,我們希望自我要求,我們希望不斷的努力,然後精進我們的廚藝還有菜色。」來自加拿大的老闆DavidWood與從小就在中興新村成長的老闆娘林欣蕾,細心處理我們每個問題,就像他們料理餐點,及對於餐廳與小誌《LOCALWORD》的每個規劃,都盡心盡力的做到最好。

「衛蕾原味攻坊」,我們對於店名的疑問,與林欣蕾遇過的客人及製作招牌的老闆一樣,納悶為何是用「攻」一字。林欣蕾解釋,其原意是希望精進自己的廚藝,能夠給客人不同深度的菜色及菜單,以保持他們對於餐廳的喜愛。然而求進步的他們並不希望因此過於貪心。

「今天想要做的是,今天來了十個客人,我把這十個都顧好,而不是說我把菜單寫得很大,來了三十個人,但我沒辦法把每個人都顧好,這樣對我來說沒有意義。」開店至今七年的時間,他們謹慎的性格,讓餐廳穩定成長。動盪的疫情,雖然曾使餐廳停止營業兩個月,卻也創造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好讓他們重新審視餐廳的未來。拼裝桌椅、重新規畫空間、親手打造頂樓的煙燻爐,不曾有時間思考並實踐的事情,藉著意外獲得的沉澱期,使得它們逐一在餐廳內實現。

「事情沒那麼快,就想說一切都會沒事的。繼續堅持,而無所事事的那段期間像是一個禮物,但你需要撐過它。」就像老闆DavidWood所說,他們需要撐過那段空閒的時間,才能使它轉化成禮物。面對毫無收入的兩個月,他們當然會害怕顧客的流失,即便已經開店七年,不大肆宣傳、不買廣告觸及、希望藉由口耳相傳建立好口碑的理念,形成了固定的客群,而休息的告示,可能使得餐廳流失常客。不料,客人的溫暖反倒成為他們撐過這段時間的另一大動力。「也有客人很可愛,雖然說他沒有來吃飯,但他會傳訊息來跟我說,我那天經過還看到你們的燈亮著,我覺得很安心你們還在。」

│隨著小孩出生的《LOCALWORLD》│

「當你成為父母,想法改變了,你會開始思考,想要給小孩什麼樣的世界。」

2015年林欣蕾與DavidWood的小孩出生,經營餐廳的同時他們需要耗費更大的力氣照顧小孩,生命的誕生,改變了他們看待世界的方法。社區不再只是一個他們經營生意與生活的地方,而是他們小孩所成長的環境,在這土地上的人事物,都會對於他們的小孩產生影響。這使得林欣蕾與DavidWood想要創造一個認同的環境,藉著《LOCALWORD》與「intheroom」,他們試圖與社區建立更多連結,雖然無法觸及到每個角落,但透過小誌、農夫市集、音樂會,將能量與信念傳遞出來,使得這些事情與社區交織成一個網路,進而讓林欣蕾與DavidWood能夠更加融入這個地方,也讓他們為社區帶進更多影響。

曾為老師的兩人,十分熱愛教育,也享受教書的過程。但接受西方教育長大的DavidWood並不能認同臺灣現有的教育制度,他認為在這裡的學校像是工廠,目的在於鞭策小孩進到一個框架,以便生產出符合社會期待的學生。而從小家庭教育就相較一般人開放且不同的林欣蕾,對於現有教育制度的看法也與DavidWood相近。等到他們遇上對的時機點,他們藉由離開代替對於學制的謾罵與批評,毅然決然地脫離了這個體制。雖然他們對於教育制度有所意見,但並不在當中評論優缺,僅是因為「理念不同」而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來實踐教學。《LOCALWORD》這本小誌,便隱藏了他們的教育觀,他們認為不該告訴其他人應該怎麼做,而是將自己所認為的樣子展現出來讓其他人看見,留下決定權給人們選擇該如何感受,或事情應該呈現甚麼樣子。隨著我們生長的經驗,求學路上充滿各式各樣的標準答案,從空白的考卷到身上的衣著樣貌都是,許多人不假思索的跟從這樣的標準,努力成就大眾認定的成功,這樣的模式下,卻往往只產出愈來愈多的複製人。然而《LOCALWORD》的理念,希望將思考的工作再度拉回人們身上,有別於我們熟悉的教育模式,新的想法隨著小誌與計畫而帶入社區,逐漸對中興新村產生不同的影響。

│文學擴音器的堅持與理念│

《LOCALWORD》是份季刊,一年四期,不收取任何費用,是由林欣蕾與DavidWood所組成的小團隊所自費發刊。2018年隨著「intheroom」計畫的開展所創辦,內容除了收納老闆DavidWood所作的創作,隨著幕後團隊的擴張,小誌的篇幅也逐漸增加。他們邀請自身偏好的文字創作者,及在各領域充滿熱情的人來撰寫文章。而在未來的規劃上,也想將更多元的聲音融入其中,並期望它能發展成為一本真正的雜誌。

「《LOCALWORD》這件事情,就是以身作則,主要是給我們的孩子,或是其它人一個榜樣,我就是種一個種子進去,會不會發芽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就努力的幫他灌溉、澆水。」擺脫升學主義的限制,林欣蕾與DavidWood希望鼓勵孩子勇敢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需要讓接收到的一切教育以及花費的心力,僅是為了升學。而在推廣的過程中,他們也非一帆風順。他們曾想舉辦詩文比賽來鼓勵學生創作,當時不論獎品、海報、評審,他們都已籌備就緒,更一一寄信給國高中小學,希望校方能鼓勵學生來參與。最後因為校方大多冷漠回應這件活動,以僅有兩人投稿告終。

在未來,他們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實現,但他們選擇以成穩緩慢的速度發展,因為這能使得它的基礎更為紮實。就如同遇上疫情而緩下腳步的餐廳,他們能藉此將下一步的方向看得更清楚,以至於《LOCALWORD》能夠保持初衷的繼續發展。保持獨立是他們對於這本小誌未來發展的重要堅持,面對愈加擴大的規模,觸及商業的機會逐漸增加,他們並不希望《LOCALWORD》因此被左右它應有的樣貌,而緩慢的腳步,能幫助團隊對於這件事情的發生能有所警覺,不被商業綑綁,也讓它能朝著團隊所理想的樣子前進。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書香滿城專刊(四)│重新爬起的耕耘者:埔里鎮立圖書館

 2021年3月24日

  · 

【書香滿城專刊(四)│重新爬起的耕耘者:埔里鎮立圖書館】

文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圖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從跌落到站起│

任期加總有二十年之久的館長蘇麗雯,在九二一地震前一年,民國八十七年到任。經歷災後重建的她,跟我們訴說了當時的狀況:「就只有一層,當時地震後,整棟樓3樓變成2樓,1樓都不見了。但在九二一之前,其實圖書館在六合路已經準備要蓋一個新的圖書館,它只是一個外殼好的建築物,在之前就已經蓋好的,也就是說如果那幾年完成,圖書館就會搬到那邊。剛好遇到九二一,當時把所有的東西都救出來,沒有毀損的包括書,還有一些家具,當時的狀態是還可以的,我們都盡量整理出來。」圖書館原本位於一個與民眾服務站共構的建築物三樓,空間以圖書館來說,十分狹小。這空間放置了期刊、一般書庫、雜誌等各類書籍刊物。而當時的閱讀風氣並不興盛,會使用圖書館的居民,大多是年長者來翻閱報紙,或者母親帶著小孩來借書。

「長輩只愛看報紙看雜誌,書也不愛看,當時的閱讀氛圍是這樣。」館長蘇麗雯試圖改變這樣的閱讀風氣,不僅不斷尋找大家有興趣的活動,藉此推動閱讀。活動的形式多元,搭配宣傳促使大家了解圖書館有這些資源可以使用,從以往的紙本到現今的臉書與社群軟體,宣傳方式不停的更新,期望吸引到更多人進到圖書館,而當人們進到圖書館開始使用圖書館的資源,閱讀風氣也能逐漸因此而改變。除此之外,在整體空間的設計上,也不遺餘力地多方思考。蘇麗雯利用重建區公共圖書館計畫申請到圖書館重建的經費,他們開始思考圖書館可以有怎麼樣的樣貌。然而在有限的經費內,對於這棟五樓的建築,加上文建會(文化部前身)給予他們的許多建議與想法,他們選擇先將重點放於一、二樓的期刊與兒童閱讀區,可見館長與圖書館團隊對於兒童閱讀的重視,以及試圖吸引更多人使用圖書館的目標。

│積極推廣的耕耘者│

館長蘇麗雯認為要改善風氣,首當其衝就先需要讓人們願意進到圖書館。青幼年與老年是圖書館主要的目標群眾,兒童閱讀的行動不單只有等著他們進到圖書館,他們出動了書車,搭載著與學校協調好主題的相關書籍,在排定的時間到各中小學推廣閱讀。為了增加書車的吸引力,更曾與18度C巧克力工廠合作,提供前來書車閱讀的同學巧克力與冰淇淋。除了校園內的推廣,圖書館內部的閱讀設計亦十分的謹慎周全。蘇麗雯表示每個年齡層的閱讀習慣不同,例如青少年會希望與朋友一同討論功課,但不喜歡有他人的目光,而想要獨立的空間,因此在館內他們偏好有專屬空間的區域。然而兒童就比較需要寬敞的開放式空間,可以有比較大的移動或能與其他小孩互動,因此圖書館內的兒童閱讀區整體空間開放,桌椅相較矮一些,其排列的方式也是併成大桌,可見小孩之間的距離比起青少年的閱讀空間來的靠近不少。除此之外,書籍的擺放也會依照時節而有所不同,例如賞花的季節,圖書館就會把植物花朵相關的書籍擺放出來,讓人們在這個時間點,不僅透過賞花,也藉由書籍獲得新知識。這些空間上的設計與書籍擺放的考慮,都能看出館長蘇麗雯與團隊在於群眾的閱讀習慣上的縝密思考。

「像去年我們就有一個媽媽她很棒,她把彩色的長筒襪做成一隻很大的毛毛蟲。我們發現那個媽媽手很巧,所以之後我們就請問那位媽媽是否可以來圖書館教大家做毛毛蟲,那個媽媽覺得很有趣,大家就一起來。」

推廣的步伐不止於兒童,更擴展到親子的層次。圖書館策劃很多親子課程,從烹飪到手作皆有。館長表示他們不希望父母只是把小孩帶到圖書館後,就等著活動結束或下班來接送,也期望閱讀的推廣不縮限於文字及書本上,這些實作課程,亦是帶領閱讀的方法之一。

│埔里文化的連接點│

在地文化的推廣,當然也在圖書館努力推動的範圍內。鼓勵各年齡層讀者的同時,讓他們與在地文化接軌正是最佳時機。

「比如說建醮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從暑假就開始推行,讓孩子畫繪本、聽民間故事。」

繪本與故事成為孩子接觸在地文化的管道,替代對於他們相較沉悶的講座與書本,小孩子的畫筆與雙耳直接觸及了文化,並以他們的方式理解與存放。十二年一度的埔里建醮活動是最為寶貴的例子,全鎮性的文化活動,涉及了各個領域與層級。圖書館策劃「看桌藝術」,並邀請外地講者,讓孩童能貼近了解何謂看桌,何謂捏麵。在四個醮壇的老照片展覽以及館內外一系列的講座,亦希望除了小孩,各年齡層都能對於在地文化有更多的關注與了解。

│無微不至的閱讀安排│

樂齡閱讀的推廣,圖書館投入許多心力與資源。老年人翻閱報刊雜誌的身影在館內十分常見,推廣老年閱讀是圖書館設定的目標之一,館長蘇麗雯希望他們進到圖書館,不僅翻閱報紙,也能拿起架上的書籍來閱讀,因此在空間與設備上,蘇麗雯希望打造一個樂齡閱讀的友善環境,而老吾寶學堂,是他們實踐想法的成果。

圖書館購入了許多放大鏡供老年人使用,更備有多副公用老花眼鏡,以防忘記帶眼鏡的讀者無法閱讀。可伸縮的桌子、閱讀輔助器,這些都是期望樂齡區的環境能夠更為完整,而圖書館經多方評估後所買入的設備。

圖書館在於在地文化的推廣,不單就讀者的方面。更將學者、在地文史家、藝術家納入推廣的規劃中。如簡史朗教授、鄧相揚老師、潘樵老師、林承緯教授。他們研究在地文化並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圖書館則擔任推廣的角色,提供工作者們一個分享的空間,並吸引更多人來參與文化。

「我們常常在笑說,圖書館就是零到九十九歲都要顧及到。」館長蘇麗雯在訪談中笑著說。圖書館積極的作為,各方面的設想與推廣。這段玩笑話,似乎漸漸不再是玩笑。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書香滿城│新起的文學孤島販賣商:貿易風書旅

 2021年3月20日

  · 

【書香滿城│新起的文學孤島販賣商:貿易風書旅】

文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圖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差不多快一年,我覺得那工作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我就跟本多店長說我要來開書店,問他要不要過來。」   

書店的誕生和店內的布置一樣浪漫,單人的 沙發座上都有一顆枕頭,有些椅背還披上小毯子, 加上只屬於座位主人的檯燈。各種搭配彷彿一座座與世隔絕的小島立於各處,書店則把這些孤島賣給了前來想要獨享閱讀大海的顧客們。

│孤島販售商的出現│

貿易風書旅的老闆林欣穎家居臺北,十多年前父親在國姓鄉買了一塊土地,供自己在兒女成年的歲月裡有個地方可以靜養。多年後,父親過世,那塊地被繼承下來。事業生活大致已定的子女們無暇顧及父親留下的土地,剩下當時是家庭主婦身分的林欣穎偶而會抽空到國姓去照顧它。 不過南北的路途實在太過奔波,她跑到國姓鄉的北山村租了一年房子以便照顧,但缺乏文化刺激的小村落有些環境並不理想,此時她正好碰上可以去日本工作的機會,便離開國姓,工作了兩年 才回臺。

林欣穎在日本工作期間結識了本多繁之(Shigeyuki Honda),也就是貿易風書旅的店長。 本多繁之出生鎌倉縣 ,是老闆林欣穎工作上的得力副手,傑出得能力與才藝文筆,使得林欣穎認同了本多繁之。因為共同在不動產公司負責的案子,使得他們產生書店結合旅館的想法。   

「我就問他我們這間要用甚麼風格,因為他很愛看書,他就說不然我們在裡面放書,就此就漸漸的成形了。一開始是民宿重於書店,書只是裝飾用。」  

隨著林欣穎的家庭熱愛閱讀,家中藏書甚多。 這樣的背景,讓她萌生了開一間小書店的念頭。加上意識到自己當時的職業並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工作,她毅然決然的決定回臺灣開展獨立書店的事業。不喜歡跟人互動的老闆林欣穎與店長本多繁之,選擇追隨自己熟悉的樣子,把這樣的理念延續到了書店的經營上。一個人獨享空間的想法,便成為這家店從外觀設計到內部擺設裝潢的主要 考量。

│向各地吹起的「貿易風」│

「天地大逆旅,我們是偶然相遇在台灣島嶼中心的貿易風書旅」書店臉書上的介紹,簡述了書店的理想。書店名字來自老闆林欣穎。貿易風,即是信風,位處於亞熱帶高壓到赤道一區,對於古代南亞住民或要歷經南亞的船隻有著相當大的 影響。「風其實就是文化、觀念、思想,貿易就是流動,結合起來就是一個文化思想的交流。」 林欣穎在中文裡創造了店名的意義,希望書店能如貿易風,將不同的文化吹入埔里當地,產生交 流。然而在本多繁之的想像,有另一種浪漫:「人 們會像旅行一樣的去很多地方,書也會在世界各 地旅行,就像人。」書與人在旅行中相遇,沒有計畫,只有偶然,就像書店介紹。不同的詮釋可以看出林欣穎與本多繁之對於書店的想像有著些 微差別,相異的浪漫或許有些磨合,但並不影響 一起拼搏的初衷,他們在分工上取得平衡。

「因為我覺得要有具體規劃,但店長是很依照感覺走的人。所以我們兩個的分工會屬於,我比較會有具體的東西,像是中文讀者的部分可以如何接觸,有哪些資源能與我們互助合作。店長的話,他專研於他的喜好之中,他將這個分享出去,就會有人回應,支持我們的社群就會因此慢慢擴大。」位在起步階段的貿易風書旅,培養支 持書店的社群,是林欣穎與本多繁之目前的目標。 他們了解光靠書店的收入無法支撐書店經營,店名中的「旅」字,是書店應對的方法。林欣穎規 劃了一個空間提供住宿,希望除了當地的居民,也能吸引外地的遊客住下,享受獨佔書店的氛圍。   

除此之外,書店也積極的舉辦活動,例如每月在店內舉辦英文電影之夜。本多繁之是電影熱 愛者,喜愛多部經典電影。因此他決定要舉辦這樣的活動把自己的喜好分享出來,期望吸引其他電影愛好者到書店交流。林欣穎與本多繁之也積極參與同業的活動,開著黃色小書車,東奔西跑的載著書店的書籍,將他們選書理念像自我介紹般向外宣傳,希望藉此認識更多同業,也讓書店 的存在觸及到更多讀者。書店內有一區的書是本多繁之的推薦書籍,架上擺滿喜愛的日文作品, 從愛情到黑色幽默的主體都有。這樣的書籍,是書店意外的特色,加上本多繁之收到同業的邀稿 與自己在外的投稿與分享,日本創作者的身分成 為了書店的鮮明獨特的活招牌。

│文學孤島上的浪漫│

「有這麼打算中,但邀請的人是否有名並不重要,邀請的人選是依照直覺。當我與人交流, 直覺對我而言很重要。有人在聊天的過程中讓我感受到什麼,我就會邀請他過來分享。」講座分享是書店常見的活動,邀請名人到店分享不僅能帶入交流,也可以擴展書店的名氣。然而店長本多繁之的想法並不想讓文化交流僅限於此,直覺 是店長與人相處的重要依據,只要在談話中觸及直覺的人,分享交流的活動就能因此在書店展開。 無關乎宣傳,單純的交流是本多繁之藉由貿易風書旅所展現的浪漫,是書店在未來的規劃之一, 也是他們獨立的特點。

「我們的力量與風格本來就不是主動積極的類型,所以就慢慢地來,因為那也不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依照自己的節奏在慢慢經營書 店。」在紙本書與書店因為科技發達的緣故而越來越難以生存的年代,經營的方法需要更多變化。 貿易風書旅仍處於起步的階段,很多事情無法照著理想計畫的發展,但他們依循自己的個性尋求擴展的方法,即便沒有大肆宣傳,也以專屬的性格,在這個年代尋找符合他們的浪漫。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書香滿城│隱身社區的獨角獸:籃城書房

 2021年3月18日

  · 

【書香滿城│隱身社區的獨角獸:籃城書房】

文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圖 / 葉智毅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獨立書店一詞,現今對大多數人而言已不陌生。獨立書店時常給人鮮明獨特的印象,從店內布置到書架上的書目選擇,顯著每間獨立書店的特色。坐落於埔里籃城社區的籃城書房,藏於社區的巷弄之中,還記得第一次拜訪時,左彎右拐的路途中遲遲找不到書房的位置,直到經過某個近乎要迴轉的岔路,再接上一個右轉,書房的面容才在連續兩棟透天厝之後的空地展露出來。  

在書房門口左側的小木桌上,接受採訪的是大學和博士班都曾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就讀的余鎮綸學長,目前在書房擔任教育產品開發總監。

│搭建與土地故事的連結│

《籃城很有事》、《船山巡航》以及《蜈蚣有靠山》是書房現在已出版的三本地方刊物,其內容分別以埔里的籃城社區、船山與蜈蚣崙為主體。船山包含愛蘭、梅村與鐵山社區,蜈蚣崙則是現今的蜈蚣里社區。書中介紹當地的歷史演變、在地文化樣貌,並講述地區認同、社區與生態關係等。書房以推廣埔里各社區的在地文化為理念,希望到訪埔里的遊客,目的地不再只是周遭較為著名的景點,取而代之的是希望藉由刊物的介紹與輔助的地圖,能夠帶領他們進入到另一層面,開啟一場深度文化之旅。而除了外地遊客之外,埔里當地的居民與學生亦是書房出版刊物的目標群眾。雖然居住當地,對於在地保存的文化與故事,卻鮮少人了解與關注。如同籃城社區過往因水資源爭奪,而衍生出的武術文化、愛蘭社區的湧泉洗衣池,如今變成了「婦女集會所」等與在地密切關聯的故事與演變,都缺少了大家的關注。籃城書房為推廣這些文化故事讓更多人看到,仔細踏訪各社區,深入當地,希望將日漸消失的文化與故事,再次透過刊物的力量,重現大家眼前。也有學校想與書房一同推廣在地文化,採用了書房出版的刊物,希望透過當中的內容,讓學生更貼近土地,擺脫被科技與資訊掩埋的日子。在這萬事講求效率與速度的社會,了解並關心自己生活的土地與文化,或許沒辦法提升客觀的利益收穫,但增加幾分的了解,能讓自己更為清楚自身的定位。而在這易於因為誘惑及利益迷失的年代裡,這或許是最為強健的定心劑。

│鳥與人建構的籃城生態圈│

現在依然以農業為主的籃城社區,過往主要種植稻米與甘蔗。經過轉型後,以茭白筍為最大宗。許多以有機耕種為主的農民,優良的水質以及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為鳥類打造了絕佳的棲息地,如白鷺鷥、黃鶺鴒、八哥,都是在籃城社區常見的鳥類,當地各類的耕作農田,成為了牠們覓食與生活的場所。如此多元的生態圈,也促使籃城書房想藉此增加大家對於鳥類出沒的興趣,因此在每個月第二個禮拜六早上,邀請南投野鳥學會的老師帶著大家,尋找隱藏於社區中,各種鳥類的身影。然而由於社會農業需求的改變,及外國商品的進口,農夫的生存其實越來越困難;其中甘蔗田是籃城許多鳥類的棲息地,但有些蔗農面對收入減少,生活不易的情形,也被迫放棄耕種。對此擔心生態圈失去平衡的籃城書房,開始尋求與蔗農間的合作,例如一同發想製作甘蔗口味的餅乾,讓蔗農販賣的選項能增加,也希望能藉這些創新的形式與商品,提升蔗農們的收入,好維持他們的生活以及社區得來不易的生態體系。

│帶入文學的農村│

「農村不該只有過去既定印象的樣貌,農村就是種很多植物、農夫、斗笠,比較多老人跟小孩。這些面向不是不好,只是還有很多東西在裡面,他是很豐富的。」  

余鎮綸學長提及,籃城書房想一改過去大家對於農村的既定印象。希望為它展現出更多的形象,使人們不再被過去的印象所綑綁。推廣農村這件事,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方式與案例出現,例如宜蘭以農村為主題的廣播電台──米米之音。即是希望透過廣播將農村更多元的樣貌向外展現,而書房所做選擇,是將文學融入農村,讓農村的事物,以文學的姿態向外擴展。  

在社區的巷弄裡,有不少文學的身影。他們不刻意掠奪你的視野,在淡灰的水泥牆上,卻能使你為此停下腳步。籃城書房將文學帶入巷弄之中,許多角落都能不經意地看見隱身的文學,這些創作來自於當地的一些藝術家、青年農夫與年輕人,書房邀請他們將創作放入這些不同於紙張的材料上,從紅磚牆到鐵絲都有,這些作品範圍亦十分的寬廣,如臺語詩詞、牆壁彩繪、木頭彩繪藝術鳥等,都如同一股新的泉水被注入了社區之中。而居住當地的居民,也是最以實際的行動,回饋這些新事物的加入,他們在每日步行之餘,留下腳步欣賞這些創作,或者為一旁點綴佈置的花朵澆些水,就彷彿在為這些美麗的保存,盡自身的一份心力。

│逆風環境下的經營│

籃城書房策畫過許多活動,每年固定時間會舉辦的秋季音樂節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會邀請各式的表演者前來店內表演,且歡迎所有人來參與。書房希望透過這樣的方法帶更多人看見書房這個地方,也願意將場地開放給當地的居民或外地的表演者們前來使用。友善的空間開放,也涵蓋社區當地嬉鬧的小孩們,時常可以看到小孩的身影在書房內外穿梭,甚至有許多小孩遊玩到一半就將腳踏車放於書房門口,等待下一次的嬉鬧再來騎走。半開放的空間受到小孩的歡迎,也有許多父母因為小孩的喜愛,而將他們帶入書房,至此成為他們親子相伴的美好時光。 

身處書店並不容易生存的年代,籃城書房積極參與社區,並極力推廣在地文化的身影實為可貴。然而面對這樣的處境,複合式的經營是他們因應這個時代的做法,除了書店的經營外,籃城書房亦開放住宿與用餐供顧客使用。他們明白單依靠書店的收入無法支撐他們的經營與發展目標,書房加入了更多的元素與書店做結合,這樣的方式成為書房的特色之一,使得在這書店經營愈加困難的時代裡,他們能更有力氣推廣書房所重視的閱讀與文化,全年無休的型態,更彰顯他們對於書房理念的堅持。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四)│建醮醮壇介紹

 2021年3月16日

  ·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四)│建醮醮壇介紹】

文 / 蔡禮安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金旺北柱│

北壇在信義路與和平東路口,鄰近地理中心 碑及花卉產地——大湳、蜈蚣、福興、合成里等 地,埔里有上百多頃的花卉種植,堪為花城,而 北邊即屬於農業區,因此北壇運用埔里花香花藝、 在地的農特產品來裝飾設施、布置壇場,北壇柱主魏志忠於北壇場內劃分數個園藝擺設區,展示松柏類樹石雅品或海棠花、彩葉菊、萬壽菊、金露花及蘭花等花藝造景,如在正對大門的 Q 版媽 祖造景身著百花衣裳,非常搶眼,代替豬公的百花豬也十分討喜,用水性染料變色的蘭花叢更似幻似夢,還有呼應埔里生態的花蝴蝶翅膀極為繽 紛亮麗,可供留影。 

此外,北壇亦有展設鎮公所策辦的「埔里街政百年歷史特展」,讓到訪者吟詠埔里在地記憶。 而北壇的代表靈獸玄武,踏龜又踏蛇,象徵福壽雙全,因此北壇便有祝福祈求金旺平安之意。

│龍騰東壇│

 東壇位於宏仁國中前方的街道,東壇柱主洪文明著重呈現藝術、文化、學術、涵養融為一體的精神。如醮壇中段擺設一條約 120 尺的食物東方巨龍,龍是東方文化象徵,格具祈安禳災的象徵意義,這些巨型藝術供品或者其他藝術呈現的供品,讓無形的眾生有吃有喝,在拜拜結束後也 會捐給弱勢團體,照顧百姓們。   

除了供品外,建醮的一大重點是誦經——「讓 有形的無形的得道」,東壇的區域內,有許多廟, 如地母廟、靈巖山寺等,神明更超過百尊以上, 每天 40 多位地母廟的師兄姐都會來東壇贊經。 另外,東壇街道狹長,因此場地規劃配合改變,例如步道上設計的祈福隧道燈海,讓人走在紅平安燈的長隧道中能感受到安定喜悅,而在柱壇亦擺設鋼骨車和「歷史埔里鄉土老照片展」,使東壇的宗教與人文藝術氣息相得益彰。

│華現南壇│

 南壇位於恒吉宮媽祖廟、孔子廟旁邊, 因此 南壇邀請孔子廟辦書畫展,孔子廟昭平宮育化堂 油畫、水墨畫及各形體書法大型藝文展覽,更有 國際級老師參與,及兩百多件作品展覽。主推藝文風的南壇以「華現」為名,同時寓含「花現」 之意,希望能將埔里的農業推展出去,因此在展 示台中花卉展覽規劃的大師安排的花草園區中,包含松柏類的藝術性園藝,如三百年黑檀或玉山圓柏,並以大理花、繡球花鋪設小橋流水,結合繡球花圓滿愛情的寓意,增添浪漫情懷。除了南壇柱主詹文仁嘗試推廣繡球花為埔里特色,此區亦有許多筊白筍、香菇、百香果、咖啡、甘蔗等 埔里在地農產元素,也包含各種趣味造景,如「埔里人騎車撐雨傘」的擺設反映埔里的特色幽默。  

南壇還用心籌備埔里花火節,準備可施放 20 分鐘的煙火,而現場展示規劃還有代表神獸朱雀的大展示品、「埔里醮好:百年建醮歷史文化特展」、「鹿港媽祖玻璃船」,以及祈福卡拱橋,期許人們在寫下祈福願望、繫上紅線時,能夠在未來有更多力量。

│虎嘯西壇│

西壇位於台糖園區,鄰近埔里酒廠,是四壇中場地最寬廣、規模最大的柱壇,訪客尚未進入 西壇壇場,便可以看見街道上方色彩繽紛的掛燈,在夜晚觀看時更加奪目,這便是西壇所強調的科技元素之一,以 LED 燈打造的燈海,呼應司掌兵戈、護佑萬民的戰神白虎。而西壇精心構築酷炫 氣勢的科技壇場,包含電音音效場景和燈光秀,在區內也有三尊由埔里藝術家梁乃元老師製作的變形金剛機器人,以機車汽車的廢材料所組合,展現現代感十足的元素,而現場亦有宣導環保及茹素的慈濟環保教育車、茶道演示區,以及「大埔城鄉情老照片展」,展現西壇的民俗風情和人 文科學關照。  

西壇柱主江秉林亦是埔里鎮農會理事長,在柱壇裡也展示出筊白筍、百香果、甘蔗、香菇等 保麗龍公仔,他認為建醮既傳承文化也結合觀光, 能推廣在地食材給台灣各城市或國外,而不僅於西壇,區域範圍大且有相當歷史的埔里建醮大典, 於各壇各有特色、獨樹一幟,不僅能讓遊客藉此機會能認識埔里的在地特色,更是埔里民眾共襄 盛舉、凝聚團結的時刻。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三)│兼容並蓄:庚子年建醮的蛻變

 2021年3月14日

  ·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三)│兼容並蓄:庚子年建醮的蛻變】

文 / 翁忻茹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

2020 年 11 月下旬,埔里舊圓環的四方道路 搭起了城門。埔里街道上掛滿了「祈安清醮」的 燈籠,沿著燈籠行進,可以前往本次庚子年清醮 的東、南、西、北壇。許多戶的家門口也紛紛掛 上八仙彩和燈籠,為的就是十二月初的 : 庚子年 大埔城祈安清醮。

│尊重多元、因應時代潮流│

 過去建醮儀式進行時,各壇會擺出一隻羊及 豬公,並在最後一天普渡完畢後,進行神豬獻 祭。南壇柱主詹文仁先生說 :「本來早期殺豬是 比賽的方式,比如說 : 東壇是 1000 斤,而北壇 是 800 斤;大家互相比賽誰的豬公比較重。」殺豬公的用意是用來宴請孤魂野鬼們,宴請祂們吃 完豐盛的一餐後好上路。然而這樣的慣例,到了 今年庚子年建醮,有了不一樣的形式。   

近年茹素人口增加,除了提倡環保、減少碳排放的原因,有些人認為吃素較為養身,也有些 人是因為宗教因素茹素 ......。埔里財團法人良顯堂 社會福利基金會創辦人──陳綢阿嬤──就曾在 會議中提出建議,希望四大壇的豬公和大羊獻祭 可以用素食的取代。此外,動物保護相關團體也 提出 :「飼養豬隻過程以及最後殺豬過程,都不 人道。」這些意見在本次建醮被四壇柱主們採納, 改以素食的豬公和大羊取代。南壇柱主說 :「南 壇的神豬公會用沙其馬、紅龜粿以及麵線拼裝成素豬公。選用麵線和紅龜粿,是因為兩者都有長 壽的意思。」本身茹素的東壇柱主洪文明也提到 : 「此次東壇的豬公和羊也會用素食的,供品也盡 量會用素食的。」「西壇也是用素食的豬公和大 羊,除了採納陳綢阿嬤的意見,現今要殺豬比較 麻煩,殺完還要請人分解,再來就是殺豬的人比 較少了。所以現在有些民眾會準備香腸豬,香腸 越曬越香,不怕曬。」西柱柱主說道。除此之外, 在各壇看到擺放冷凍的豬公,是民眾們自行準備 的。「柱主決定不殺豬公,但不能禁止其他居民 也不殺豬。因為有些民眾殺豬公,是他們自己準 備,可能是三、五年前就發願,說之後建醮要殺 豬還願。」北壇柱主說道。

埔里祈安清醮本純屬道教宗教儀式活動,但隨時代推移,漸漸地融合了一些佛教教義和時代 潮流,在形式上有所改變,卻也同時保留了傳統 祭祀的習俗,體現了今年清醮和以往的不同。

│大甲媽祖遶境在埔里│

埔里祈安清醮 120 年來,首次邀請到大甲鎮 瀾宮的媽祖娘娘來埔里繞境並且鑑醮。此次繞境 在 2020 年 11 月 21 日舉行,於東壇起駕,行經南 壇、西壇、北壇,最後於總壇──恆吉宮安座。 

原本只是東壇柱主洪文明先生 ( 曾為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服務 20 餘年 ) 在醮務會議中的一個提議,大家得知後,非常贊成。然而也有些顧慮 和擔憂,因大甲媽祖繞境勢必會吸引大批人潮, 主辦單位須規劃好動線以及動用大批警力維持交 通秩序。本次遶境主辦單位東壇柱主坦言 :「…… 比如說 : 行政院院長到你家去拜訪,你當然很歡迎,但是不知道有沒有招待好禮數。所以大家是很歡迎 ( 指大甲媽祖來埔里繞境 ),而且會很熱鬧;但是警察怕會熱鬧過度會有摩擦,會緊張。為此我們開了很多會 !」好在最後在庚子年清醮所有工 作人員、警力人員、義工和遶境工作人員的共同 努力下圓滿結束。

│埔里建醮嘟嘟車,貼心接駁服務│

埔里鎮庚子年祈安清醮法會,醮期於 12 月 2 日到 12 月 6 日,為期五天。主辦方考量如民眾要一次欣賞完四大醮壇,得花上不少的交通時間, 因此提供了免費的接駁車服務。此外,鹿港玻璃媽祖廟「台灣護聖宮」則贊助了接駁服務。

│專屬埔里建醮的紀念品:神獸口罩│

本次建醮四大醮壇 ( 東、西、南、北壇 ) 在Facebook 官方粉絲專頁上的大頭貼,都有一具代 表各壇吉祥物的 logo。由埔里鎮公所請人設計的一系列圖案,此概念源自於中國四象 ( 代表東、 西、南、北方的天之靈獸 ),分別為 : 左 ( 東 ) 青 龍、右 ( 西 ) 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建醮活動適 逢 120 周年,埔里鎮公所也限量發送「神獸文創 口罩」,讓民眾作紀念。   

祈安清醮目的為祈求地方平安,並普渡地方 的孤魂野鬼。如今埔里鎮的建醮已邁入 120 年, 隨時代潮流影響,相較於過去的建醮,本次庚子年的建醮納入了不同的意見、元素,也增加了許多觀光性質的活動。例如 : 大柱的豬公、大羊獻 祭改用素食、提供接駁車服務等。而建醮法會期 間,在總壇媽祖廟所舉行的科儀,並沒有太大的 改變,科儀進行時,一般民眾仍不得隨意進入。 逛四大醮壇則成為居民在醮期的休閒活動之一, 也為埔里鎮居民共同的回憶。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二)│信念:屬於埔里人的地方盛事

 2021年3月12日

  ·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二)│信念:屬於埔里人的地方盛事】

文 / 翁忻茹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

 「一生當中有幾次可以遇到這個建醮?這是 埔里的地方大事,很榮幸能擲筊擔任到這次建醮 柱主。」北壇柱主魏志忠先生微笑著說。 

四大壇的柱主們和工作團隊盡心盡力把這件 事情做好,畢竟這是屬於埔里的地方大事。

|或為信仰樂捐,或為地方事盡心力|

人的一生,有多少個 12 年?我們都是這個世 界的過客,離開時帶不走任何有形的形體,但信 仰和信念卻留下來了。埔里這次建醮,是第 120 年,對埔里人來說具有深厚的意義。埔里鎮民們 和籌辦建醮的媽祖廟恆吉宮總理團的工作人員們、四大柱的柱主們,大家都期盼這 12 年一次的 地方大事能夠熱鬧圓滿。

為籌措建醮的經費,埔里鎮恆吉宮媽祖廟總 理團委託各里長代收丁口錢。每次建醮所需繳納 的丁口錢,由媽祖廟總理團經討論過後決定。本 次庚子年建醮的丁口錢為每人 400 元,有高達七 成五的鎮民添丁口錢,參與其中,信仰十分虔誠。 例如 : 埔里鎮向善里 ( 隸屬於建醮西壇範圍內 ) 丁 口錢的募款率 101%。多出來的 1%,是鎮民們替 家中還在母親肚子裡、尚未出生的胎兒,以及毛 小孩們 ( 寵物 ) 添丁口錢。此外,北壇柱主提及 : 「我們知道一些家庭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一般我們就不會主動去收取丁口錢。但是他們有些 人會主動到里長家裡納丁口錢,因為這是地方盛事,他們也想要參與。」  

納丁口錢只是一個行為,然而這行為背後的 動機或為信仰樂捐、或為地方事盡心力,不管是 否信仰同一宗教,但從納丁口錢這件事來看,可 以感受到埔里鎮民們對於建醮的重視。

|傳承:親身經歷後萌起參與的念頭|

 傳承,傳接繼承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釋 義 )。但是對於埔里鎮祈安清醮這件事情來說,並 非有嚴謹的經驗傳承,而是自然而然,推使而成。 通常是親身體驗過,在心中烙下深刻記憶,自然 就會想參與下一次,為地方盡心力。 

每次建醮不會延續上一次的成員,而是重新 組織一個總理團,待擲筊確定各壇柱主人選後, 柱主們將自行組織團隊。西壇柱主表示 :「我們 團隊有很多人是上一次建醮有幫忙過的。像我們 的總幹事、執行長,都是有參與過 12年前的建醮。 另外,我們團隊有自己人,也有地方耆老。」而 南壇柱主也提及,自己是擔任上次 ( 建醮 ) 南壇的 副柱主。另外,在訪談四壇柱主時,問及家人、 小孩是否有幫忙本次建醮活動、以及本次參與的工作人員,年輕人 (大約 20歲 -30歲 )的比例? 北壇柱主表示 :「年輕人跟以往比較少。年輕 人要念書,或是在外地,通常是假日來幫忙。 以前農業社會外出的年輕人比較少,現在外出 的年輕人比較多。另外,以前家長參與會帶著 小孩,但現在年輕人比較有自己的想法。」然 而,對此問題,西壇柱主回覆 :「有許多年輕 人參與,但是以比例來說,30 歲以上比較多, 其他年輕人也有家長。30 歲以上的人,在 12 年前已經參與過了。而 30 歲以下的,他可能 是第一次參與,所以還不懂。像是 8 歲時參與 過的那時候還不懂事。所以 30 歲以上的年輕 參與者比較多。」

埔里建醮活動 ( 指四大醮壇 ) 的「傳承」 並沒有儀式交接,而是依賴參加過、有經驗的 地方耆老,在每次準備建醮之時,主動幫忙, 年輕一輩則是從做中學。「因為我第一次辦 ( 建 醮西壇 ),所以很多事情不知道該怎麼做…… 但當我煩惱時,過幾天就會有貴人出現幫忙, 過沒多久事情就完成了。」西壇柱主說道。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一)│熱鬧過冬:埔里祈安清醮

 2021年3月10日

  · 

【埔里庚子年祈安清醮大典專刊(一)│熱鬧過冬:埔里祈安清醮】

文 / 王亮云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有一句俗諺這麼形容建醮:「立冬之後打大 醮」,指建醮多在秋冬、作物收成後的農暇時期 舉行。十二年一度的埔里建醮在臺灣是少見的地 方盛事,今年面臨疫情挑戰,在低靡氣氛中,為 期五天的祈安清醮為整個大埔城帶來安定和期待 已久的熱鬧盛況。

 |一百二十年前的祈安清醮 |

據傳埔里第一次建醮於民國前十二年(西元 1900 年)。跨海來臺定居於大肚城(現在的大城 里)的廈門人陳瑞芬,將隨行的媽祖神像供奉於 恆吉行雜貨店,隨著信眾漸多,店面改建成「恆吉宮」,後因年久失修,於光緒 26 年(庚子年) 重建廟宇並舉行「慶成醮」,演變為逢子年舉行 的祈安清醮。 

建醮的用意在於地方共同向神明祈求平安, 傳統文化中,人們相信是否遵守齋戒,與醮域的 聖潔將影響成敗,因此會實施封山禁水,不可打 獵、伐木、捕魚等屠殺生靈的行為,信眾須保持 虔誠的心,遵守齋戒和注意言行。   

看見路邊串起紅燈籠,家家戶戶張燈結綵, 全鎮瀰漫慶典氛圍。每逢建醮年首先要做的是成 立總理團、選出四大柱的柱主,人選決定方式採 自願制,人數多時擲筊產生最終人選。擔任執事幹部需要出錢出力,卻也被相信能得到更多保佑, 因此徵求自願時總是相當踴躍。幹部選定後,各 鄰里長會向各戶收取「丁口錢」,接著會公告各 壇地址,進行動土典禮後,便開工繼續各項作業。

|建醮主角:神明和醮壇 |

為祭拜及請神而設置的醮壇,多用竹竿和木 材搭建,以大量燈泡點綴、結合電動人偶來呈現 神話和歷史故事,多委託專門搭建醮壇的廠商來 進行。是最為居民熟悉的部分,同時具有觀光性 質吸引外地人前來參觀,成為展現在地特色的主 舞台。   四壇有各自的主祭神,通常是東壇觀音菩薩、 西壇福德正神、南壇城隍爺、北壇玄天上帝,醮 壇落成後會有請神入壇的儀式。為確保祭典順利 且正確進行,會邀請其它宮、廟、祠、壇……等 神明「鑑」醮,也可以繳交費用主動參與。前來 鑑醮的神明作為居民的見證,同時監督道士,還 能分享因建醮而來的福份。

|透過科儀傳達祈願 |

斗燈是祭典中不可或缺的器物,象徵祈福禳 災,包含俗稱「斗燈十二寶」的十二項物品。斗 燈入座前會先行遶境,回到總壇才將斗燈放入安 排好的位置,斗燈代表著個人與地方,若是熄滅 不但無法達到目的,甚至會有厄運降臨,為此廟 方會派專人時刻照料。   

建醮也能看作大型法會,有許多由道士主持 的重要科儀。首燈入座、醮期開始前啟鳴法鼓揭 開序幕、結束後謝壇送神,及醮期不間斷的誦經 向神明獻敬都屬於科儀,但多數科儀禁止外人圍觀以保神聖,因此民眾較為陌生。

|神人鬼的慶典|

 民間認為若只有酬神而未顧及好兄弟,無法 真正消災,所以在醮期最後一天舉行普施。告知 和邀請前來的方式就是豎燈篙、放水燈,以及在 路上掛燈籠指引方向,據傳燈篙豎得愈高代表地 方愈有能力宴請更多鬼神。又為了避免好兄弟等 不及擾亂醮壇,而請來大士爺、虎爺和五方童子 來震懾孤魂,以紙糊神像供奉在各壇。醮壇還會 安奉山神、土地神、雷公電母等神明,也有提供 好兄弟沐浴、娛樂的紙房子,這些宗教藝術是建 醮的一大看點。

 建醮尾聲迎來人潮和氣氛的最高點,醮壇前 擺上滿滿的供品和精緻的「看碗」。祭典中供品 分為可食用和觀賞用,看碗即是供人觀賞的供品, 造型多為動物且大小不超過一個巴掌。普施後, 道士會將所有紙糊神像和相關物品堆上金紙焚 燒,象徵送神和建醮圓滿結束。   

而居民此刻正搬出大紅圓桌準備「吃辦桌」, 藉由十二年一度的地方盛事,邀請離開家鄉的親 戚回來看熱鬧,在吃素七天後一起吃頓好料,送 走鬼神後輪到人們團聚。

|將傳統延續到未來|

一百二十年後的現在,建醮依然熱鬧盛大, 雖然在代代傳承中科儀未能完全依循古法,居民 仍舊虔誠。隨時代變遷,能夠動員全鎮參與宗教 活動已不容易,尤其埔里祈安清醮更是每隔十二 年一次,舉辦了一百二十年,這樣的地方盛事成 為埔里人的共同記憶。

R立方電子報有官網囉⬇️

https://rcube.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