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曾智翊社工-傳承的改變,改變的傳承

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曾智翊社工-傳承的改變,改變的傳承
張茵茹、許庭瑄

「寺廟只是一種信仰,讓人心靈有寄託而已,如果一直停留在蓋廟,那也很可惜…」
    民國72年,由創辦人陳綢阿嬤偕同所有志工,在其夫婿林有海先生支持下推動設立「玉清宮良顯堂慈善會」,由起先辦理清寒優秀學生獎學金,超越信仰逐步拓展至就醫、救困、濟貧、輔導青少年等業務。基金會的服務地區主要是大埔里地區,服務對象廣泛,除了給予弱勢兒童及青少年的協助外,當家庭遇到緊急變故時,也能求助於基金會。

     我們所訪問的曾智翊社工,會從事這份工作是因為自己是埔里人又就讀社工系,而且在這裡做過志工及行銷方案的助理,對這裡環境熟悉,福利穩定,當遇到困難時,主管也會提供支持給予協助,她說這是一份與人面對面互動的工作,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能更認識自我,並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雖然剛開始從事這項工作時都會有救世主情節,總是想用更多的力量去幫助個案,但後來漸漸發現,社工所扮演的是陪伴的角色,只要適時給予服務對象所需的幫助就好。

    自從在這裡工作後,她驚覺自己對埔里並沒那麼熟悉,隨著工作的投入與參與,讓她看見埔里的不美好,也因為如此,現在的她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並沿襲陳綢阿嬤的初衷¬—「眾人的力量慢慢做,社會慢慢變好。」,她說他們所做的也許不像政治家那麼有影響力,但她選擇相信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推動社區的進步。

    在經歷過這麼多的個案後,她覺得最有成就感的是「看見改變」,不論是為了減少家庭紛爭、獲得工作技能……等而尋求他們協助的個案,社工與服務對象成為夥伴共同討論到完成,慢慢改變劣勢,或是受輔導的青少年的出現一些些轉變,都會讓她感到欣慰。像是她曾經服務過的案例,最近考上居家服務員證照,曾智翊社工就替她感到開心。她說道:「我們就是靠著小確幸來支撐自己」,因為若要看見顯著的改變,需要經過長時間才能看見,容易對自己的能力存疑。

  曾智翊社工也在訪談最後跟我們分享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當社工後遇到的第一個個案,在調解紛爭的過程中,一開始她也因為不知該如何與個案對談而感到徬徨無助,但後來她掌握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方式,並適時地順著個案的家庭脈絡去對談,最後也成功幫助個案冷靜下來正視其家庭問題,當曾智翊社工完成調解的工作後,也對自己有不一樣的看法,肯定自我的價值,對一個剛畢業沒多久的社會新鮮人,面臨第一件工作,能勇敢地去面對並解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許就是這樣的勇氣與執著,才能讓她比當初大學的同學更有堅持到現在的信念,雖然曾智翊社工提到,在社工這個行業裡,流動率很高,就讀本科系最後真正投入社工這個行業的人也寥寥無幾,但我們相信,她身上散發的熱忱和她正向樂觀的態度,會成為她堅持下去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